问题

19世纪中期(洋务运动前)的清军八旗骑兵对上同时代美洲(南北美皆可)印第安人骑兵哪方胜率更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19世纪中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洋务运动前夕,来对比清军八旗骑兵和同时代的美洲印第安人骑兵的胜率,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要说谁胜谁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得具体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发生的作战场景。

先来看看我们熟悉的八旗骑兵。到了19世纪中期,八旗制度虽然仍存在,但其作为一支强大军事力量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当然,如果抛开衰败的背景,单论其作为骑兵的素质,我们还是能梳理一二:

八旗骑兵的优势:

战马素质和骑术传承: 八旗自创立之初就是以骑射为根本的。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和平时期,骑术可能有所疏松,但理论上,他们继承了精良的蒙古马种(或类似的北方马种)以及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骑术训练。这些马匹通常耐力好、速度快,适合长途奔袭和复杂的战场机动。他们的骑术可能更注重整体协作和冲击力,毕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训练模式相对系统化。
装备的火器: 到了19世纪中期,清军虽然整体装备落后,但作为曾经的统治阶层,八旗骑兵装备的火器,比如火枪(早期可能还有火铳),比起印第安人普遍使用的弓箭和简陋的冷兵器,是有明显优势的。这些火器虽然射速和精度可能不高,但在远距离交火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压制火力。
军事组织和纪律: 尽管八旗的战斗力已经下降,但他们毕竟是帝国军队的一部分,拥有相对完整的军事组织和指挥体系。在理论上,他们能够进行更具规模的调动、集结,并可能在战场上维持一定的阵型和纪律。这与印第安人分散、部落式的作战风格相比,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八旗骑兵的劣势:

战斗意志和士气: 19世纪中期,清朝国力衰微,八旗内部的腐败和战斗力下降是普遍现象。许多旗人已经脱离了祖辈的尚武精神,贪图安逸,作战意志和士气可能非常低迷。一旦遭遇激战或损失,很可能迅速崩溃。
战术僵化: 八旗骑兵的战术可能仍然停留在过去,对于印第安人那种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缺乏有效的应对经验和训练。
后勤保障: 虽然是国家军队,但如果离开熟悉的区域作战,其后勤保障能力也值得怀疑。

再来看看同时代的美洲印第安人骑兵。需要注意的是,“印第安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部落的骑兵素质和装备差异巨大。我们主要以那些在19世纪中期仍保持强大骑兵战斗力的部落为代表,例如大平原地区的苏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阿拉帕霍族(Arapaho)等。

印第安人骑兵的优势:

骑术和马匹: 这是他们最突出的优势。印第安人对马匹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们训练的马匹(通常是野马或经过驯化的西班牙马种的后代)体型不大但极其敏捷,适应平原作战。他们本人在马背上的灵活性、控马技巧,以及在马背上作战的能力(如贴马射箭、骑马奔跑中快速转向和射击)是世界顶尖的。他们的“骑射”技能,在马匹的机动性和射击精度上,可能比很多八旗骑兵更胜一筹。
作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印第安人的作战方式非常灵活,擅长利用地形,进行伏击、突袭、包抄,以及快速的撤退和再集结。他们的小队作战单位能够快速穿插、分散,让对手难以形成有效的火力网。
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对家园的保卫: 印第安人通常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文化和生存而战,他们的战斗意志和决心往往非常高昂。在本土作战,他们对地形熟悉,补给也更容易,这都会增强他们的战斗力。
弓箭的优势: 尽管有火器,但印第安人擅长的弓箭,尤其是复合弓,在某些方面依然有其独特优势。它们射速快,可以连续发射(不像早期火枪需要装填),而且非常安静,适合近距离偷袭和在风大的环境中作战。当然,也有部分印第安部落已经装备了火枪,但整体而言,冷兵器(弓箭、长矛、战斧等)仍是他们的主要武器。

印第安人骑兵的劣势:

装备的火器差距: 如果八旗骑兵能够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火器,尤其是在一定距离上形成火力压制,那么印第安人在这方面就会吃亏。虽然一些部落已经开始使用火枪,但其数量和质量与正规军相比仍有差距,且使用和维护可能不如清军系统化。
军事组织和大规模作战能力: 印第安人的作战更倾向于部落联盟和小型战术。在面对组织严密、数量占优的正规军时,如果不能迅速击溃对手,或者在持久战中,其分散的组织形式可能会成为劣势。他们可能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协同作战,比如正面硬碰硬的冲锋,或者复杂的战术配合。
对远程火力的脆弱性: 虽然印第安人骑兵非常灵活,但面对现代化的火炮或更先进的步枪(虽然19世纪中期还不算现代,但相对于他们的弓箭),他们的防护依然薄弱,集体冲锋时容易遭受重大损失。

那么,谁的胜率更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作战环境和双方的准备情况:

如果是在广阔的平原上进行正面大规模会战: 理论上,如果八旗骑兵能够保持一定的战斗意志,并有效运用火器,他们有机会凭借火力和组织优势占据上风。但前提是他们能够克服士气低落的问题,并且印第安人没有采取特别狡猾的游击战术。然而,印第安人极少会选择这种方式与一个数量占优且有火器的敌人进行正面会战。
如果作战是分散的、小规模的遭遇战或伏击战: 那印第安人骑兵的胜率会大大提高。他们极强的机动性、灵活的战术、高昂的斗志,以及对地形的熟悉,能够让他们在伏击、突袭和追击战中发挥出最大优势。八旗骑兵可能会因为缺乏应对经验、士气不振而迅速溃败。想象一下,一支训练有素、熟悉地形的印第安骑兵小队,利用马匹的优势和弓箭的快速射击,在荒野中对缺乏警惕、士气低落的八旗骑兵进行突袭,八旗骑兵很可能在还没来得及有效开火前就损失惨重。
如果是在清军熟悉的区域作战,且清军有充足的准备和增援: 那清军的胜率会提高。但如果是在印第安人的主场,清军孤军深入,那结果就很难说了。

总结一下:

19世纪中期,八旗骑兵作为一支已经开始衰败的军队,其战斗力已经远不如其辉煌时期。而那些仍然保持着强大战斗力的印第安部落骑兵,则拥有近乎完美的骑术、极高的机动性和灵活的战术,以及高昂的战斗意志。

因此,总体而言,在19世纪中期,那些在美洲大陆上保持着传统骑射优势的印第安人骑兵,在大部分的作战场景下,对阵当时的清军八旗骑兵,胜率可能更高。 特别是考虑到八旗骑兵普遍存在的士气问题和战术上的可能僵化。印第安人很可能通过他们的游击战术,消耗和击败八旗骑兵,而不是与他们进行堂堂正正的大规模正面冲突。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于现有资料的推测。真实的战场情况千变万化,但从军事素质和作战精神上看,印第安人骑兵在当时,更能代表骑兵的巅峰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回答,问题不存在。

因为1840年左右恰好是北美殖民/美国独立战争前后印第安人抵抗运动(主要是印第安人作为英军仆从军出现)和西进运动后西部抵抗运动之间的低潮期。

前者代表易洛魁等族已经在1779年由华盛顿派沙利文将军采取焦土政策击溃。

1820-1840年期间恰好是美国的西进运动,印第安人被大批驱逐出美国东部,进入西部的时间段。(1830年5月,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签署《印第安人迁移法案》,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在这段期间,印第安人并没有能进行大规模有组织骑兵对抗。

这期间唯一大规模冲突是在佛罗里达州的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1835-1842),然而这场对抗是在沼泽遍地的佛罗里达,根本没骑兵毛事,倒是美国陆军海军花了巨多钱买独木舟(canoe)... 美军动用了1万正规陆海军加3万的地方部队,围剿大概1600人的塞尔米诺族正规军及其族人。

这场沼泽战争让美正规军伤亡1600人,地方部队伤亡不明,塞尔米诺族总伤亡在3000人左右。

而西进运动后西部抵抗运动直到1872年左右才起来,也是印第安人骑兵最鼎盛的时候。 最大规模的是1872年在黑山发现金矿后,使得大量淘金人潮涌入,打破了苏族印地安人和美国政府的条约,压迫印地安人的生存空间。导致许多美国人被苏族攻击猎首。美军借此理由向印第安部落发动绥剿政策,在反抗白人的压迫中,阿帕契族、苏族,和夏延族的头目“疯马”的反抗最烈。“疯马”酋长与他的萨满巫师“坐牛”向白人表现出印第安人的骁勇,于罗斯巴德战役、小大角战役中都对美军冲突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导致南北战争名将乔治·卡斯特也败死于阵中。这也是印第安骑兵最闪光的时刻。

但随著印第安人的时常起义,1876年联邦政府全面停止了对苏族的食物补贴,并且将他们赖以维生的野生动物驱离,由于食物不足全族面临崩溃导致疯马和红云率部投降。 1886年,阿帕奇族是最后一个向美国政府投降的部落。 最终美国政府确定决定性胜利。

然而大清骑兵1860年9月18日八里桥一战就凉透了。。。 12年后,坟头草几尺高了?

顺便说一句,对历史不熟悉的往往对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年)后武器发展速度缺乏理解。 这里简单的举例:

1775年左右,易洛魁/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双方还在用前膛燧发滑膛枪,例如英军装备的是“褐贝斯”燧发步枪

1835年柯尔特单动左轮出现,从此近战射速大幅度提高。 也是美军对印第安人有绝对优势的开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装备的是恩菲尔德的皇家轻武器厂(RSAF)的火帽击发式滑膛步枪

到了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装备的就是有米涅弹的前装线膛步枪。

南北战争(1861-1865)柯尔特轮发式来复步枪出现,进入步枪连发时代。 同时1862年加特林机枪问世

1866年温彻斯特连发步枪问世。

1883年马克沁机枪问世

1900年第一把现代意义上的半自动步枪 -- 塞尔-瑞哥提(Cei-Rigotti)半自动步枪(意大利问世),开启了半自动步枪时代,

1908年蒙德拉贡半自动步枪 第一次列装部队。。。

百年间人类的杀伤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而这种区别下,战绩对比就很明显了。

印第安骑兵:

印第安骑兵的经典战例是1876的小大角之战, 各部落2500人持枪械伏击美骑一师第七骑兵团一部(大概200多人)及阻击援军大概500人左右,直接打出了1:1伤亡比(300多 V 300多)后,第七骑兵团伏击圈内部分全军覆没。团长南北战争名将乔治·卡斯特中校(正规军中校,同时兼任民兵少将)阵亡。其他部队救援失败后撤退。

八里桥战斗结果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就不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19世纪中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洋务运动前夕,来对比清军八旗骑兵和同时代的美洲印第安人骑兵的胜率,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要说谁胜谁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得具体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发生的作战场景。先来看看我们熟悉的八旗骑兵。到了19世纪中期,八旗制度虽然仍存在,但其作为一.............
  • 回答
    在普鲁士19世纪中期那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改革浪潮中,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 von Moltke),这位日后被尊称为“老毛奇”的陆军元帅,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推手之一。他的名字,与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崛起,特别是其在奠定德国统一基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理解毛奇在改革中的作.............
  • 回答
    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衰落,常常牵动着世界格局的变迁。对于19世纪中期之前强大的大清王朝而言,西方列强的目光虽然早已投射过来,但真正意义上的“入侵”和“瓜分”的图景,却直到这个时间节点才大规模展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迟到”,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清朝自身的实力与体制,也有西方国家内部的发展和.............
  • 回答
    19世纪中后期,鸦片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其毒害远不止中国一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鸦片的侵蚀,这既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是殖民扩张下的悲剧。印度:鸦片的“温床”与出口大户提到鸦片,不能不提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成为了鸦片的生产和出口中心。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印度北部,特别是比哈尔邦和北.............
  • 回答
    在19世纪,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是一项挑战,因为瓷器本身易碎,而远洋航行又充满颠簸。当时的包装和运输技术虽然不如现代,但中国人凭借长期的经验和智慧,发展出了一套相当成熟且有效的装箱和运输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商品。以下是19世纪中国瓷器装箱运往欧洲的详细过程和关键要素:一、 瓷器的选择与准备 .............
  • 回答
    19世纪中后期,法国从欧洲无可争议的巅峰,那种一度令整个大陆为之侧目的“第一大国”地位,逐渐滑落至一个“普通大国”,这一过程复杂而深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变化。政治上的动荡与分裂:19世纪中后期.............
  • 回答
    19世纪德国的崛起,从一个分散的邦国联合体,蜕变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和军事强权,其过程曲折而深刻,对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的发展,有着相当多的值得玩味和借鉴之处。这并非简单的“复刻”或“模仿”,而是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的思考与引申。首先,国家统一与强盛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石。 德国的统一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铁船(即以铁或钢为主要材料的船只)在19世纪才被广泛制造,而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无法实现,这一现象与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需求和历史经验的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材料科学的限制:铁的脆性与耐久性1. 生铁的局限性 在18世纪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生铁(含碳量高,约4%~6%),.............
  • 回答
    19世纪,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殖民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在这个大背景下,泰国(当时的暹罗)与朝鲜(当时的大韩帝国)作为亚洲两个地理位置邻近却命运截然不同的国家,它们的生存之道引发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暹罗能够巧妙地周旋于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之间,保持独立,而朝鲜却最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
  • 回答
    19世纪,越南阮朝在对柬埔寨推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政策的过程中,确实对当地统治者施加了汉化压力。在此背景下,阮朝强迫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接受的汉姓,是阮姓(Nguyễn)。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赐予一个姓氏,而是阮朝试图将柬埔寨纳入其影响范围,并将其越南化(或者说汉化,因为越南的姓氏很多都源自汉姓)的.............
  • 回答
    当然存在。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陆上对原住民印第安人和非洲被贩卖来的奴隶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一段真实而黑暗的历史。历史课本中描述的“奴役印第安人”和“贩卖黑奴”现象,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构成早期美洲殖民史和社会结构的核心部分。我们先来说说“奴役印第安人.............
  • 回答
    中国在19世纪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过程,绝非单一原因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回溯到18世纪,甚至是更早的时期,去审视中国在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优势与潜在的隐患。而19世纪,则是一个集中爆发的转折点,将中国推入了与其他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巨大落差之中。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相当.............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假设:要是明朝的统治顺顺利利,一直熬到了19世纪,那时候的中国,会不会也像西方一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单说“明朝统治到19世纪”,这本身就不是个简单的事儿。要知道,明朝可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如果它能克服内忧外患,活到19世纪,那它本身就已.............
  • 回答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下册第501页,提到“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道德观的急剧衰落……”,这里的“婴儿道德观”并非直接指代婴儿本身的道德品质,而是指向了当时欧洲社会对于“婴儿”这一概念的道德观念和态度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可能性。如果假设元朝和清朝都不存在,那么中国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国运”走向和在19世纪能否挤入列强之列,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因素。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讨论分解为几个关键层面:一、 没有元朝和.............
  • 回答
    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勤政,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他们励精图治,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开创了所谓的“康乾盛世”。然而,要将中国在19世纪远远落后于欧洲的局面完全归咎于这三位皇帝的勤政,则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勤政本身并非“落后”的根源,问题出在这份勤政所指向的方向,以及它在长期发展.............
  • 回答
    要回答19世纪末至三国协约形成前,英德之间能否发展出紧密的互利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两国各自的国情、战略目标以及它们互动中的核心矛盾。从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崛起力量。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高效的军事机器以及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迅速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和军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中国世卫组织联合溯源研究报告发布会上的关键信息,并尝试剥离掉可能让人觉得是AI生成的痕窍。核心信息回顾:关于19年12月前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联合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在2019年12月之前就在武汉大规模传播。 这句话非常关键,因为它直接回应了关于病毒.............
  • 回答
    6月19日公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年度排名,在化学领域中国成功跃居全球第一,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看到这个结果,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科研人员多年耕耘、厚积薄发的结果。回想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可谓.............
  • 回答
    关于新冠肺炎的命名,确实存在一些不同和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世卫组织(WHO)的命名:COVID19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0年2月11日正式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 COVID19。这个名字的构成非常有讲究,它มาจาก: CO:代表 Corona(冠状,因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