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世纪90年代HiFi组合音响领域非常棒的日本厂商如健伍、先锋、爱华,什么时候在这个领域销声匿迹了?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健伍(Kenwood)、先锋(Pioneer)和爱华(Aiwa)这几个日本厂商,无疑是HiFi组合音响领域里响当当的名字。它们的产品以亲民的价格、不俗的音质和丰富的功能,走进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客厅,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时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格局的剧变,这几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在组合音响这个细分市场,也逐渐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爱华(Aiwa):时代的眼泪,最早的退潮

爱华可以说是这三者中,最早从组合音响的主流视野中淡出的。虽然它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凭借着卡带机、随身听(Walkman的有力竞争者)以及一系列功能齐全、设计时尚的组合音响,赢得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它的产品,尤其是带大尺寸喇叭的紧凑型组合音响,常常能带来令人惊喜的低音和活力四射的音色,非常适合当时流行的摇滚、流行音乐。

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是新千年过后,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MP3播放器的兴起,以及互联网音乐的普及,使得传统的CD、磁带组合音响的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爱华虽然也试图转型,推出过一些MD(MiniDisc)产品,但未能抓住数字音乐时代的机遇。更关键的是,它在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上的投入,似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002年,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出现了:索尼(Sony)收购了爱华。 这个曾经独立的品牌,从此失去了自主性,其产品线也逐渐被整合进索尼。虽然索尼也生产组合音响,但“爱华”这个品牌,在组合音响领域,就如同被装进了时间胶囊,虽然曾经有过辉煌,但已不再是那个活跃在市场前沿的力量。它的独特风格和性价比优势,也就此成为了过去式。

健伍(Kenwood):坚守与转型,慢慢模糊的身影

健伍(Kenwood)在HiFi组合音响领域,可以说是比爱华更具技术底蕴的品牌。从早期的独立HiFi器材,到后来的紧凑型组合音响,健伍一直以来都强调音质和声音的还原度。90年代,它的组合音响往往设计得比较沉稳大气,音色也偏向于真实、细腻,受到不少追求音质的用户的青睐。例如,它的一些CD接收一体机,就以出色的DAC(数模转换器)和扎实的功放电路,赢得了口碑。

然而,与爱华相似,健伍也面临着数字音乐和新兴音频技术的挑战。虽然它在汽车音响领域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在专业音响和无线电通信方面也颇有建树,但在家庭消费类组合音响这个战场上,它的步伐似乎显得有些保守。

进入21世纪,健伍在组合音响上的投入明显减少。 相较于更前沿的数字播放功能、蓝牙连接、多房间音频系统等,健伍的组合音响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较慢,也逐渐失去了市场的话语权。虽然它的一些产品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能与先锋、爱华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的组合音响巨头。可以说,健伍是在这个领域“慢慢模糊”了,它没有像爱华那样被直接收购整合,但它也选择性地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其他更具优势的领域,使得它在组合音响市场上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变成了一个小众或者怀旧的选择。

先锋(Pioneer):辉煌与挣扎,最终的告别

先锋(Pioneer)是这三者中,与时代变化抗争最久,也最为人熟知的一个。90年代,先锋的组合音响,无论是在设计感、功能丰富度,还是音质表现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它善于将最新的技术融入产品,比如更先进的CD播放技术、更优秀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甚至还能看到一些带有卡拉OK功能、麦克风输入的产品,非常契合家庭娱乐的需求。它的广告宣传也做得很有声有色,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先锋在进入21世纪后,也试图跟上时代的步伐。它积极拥抱DVD,推出了很多DVD组合音响,试图将影音娱乐一体化。同时,它也尝试将数字音频播放、USB接口、甚至早期的网络功能加入到产品中。然而,DVD时代的快速更迭,以及蓝光、流媒体的兴起,让先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最让消费者感到唏嘘的是,先锋在2015年,将其家庭音响业务出售给了安桥(Onkyo)。 这个曾经代表着日系音响技术和时尚潮流的品牌,就这样将它在组合音响领域的最后一丝痕迹,也拱手让人。安桥本身也是一个在HiFi领域有一定地位的厂商,但“先锋”这个组合音响的旗帜,也就在此悄然落下。此后,虽然安桥也生产组合音响,但“先锋”组合音响作为独立的产品线和品牌号召力,基本就告别了历史舞台。

总结一下:

爱华:在21世纪初(2002年)被索尼收购,组合音响业务被整合,品牌影响力在组合音响领域基本消失。
健伍:在21世纪后,逐渐减少在组合音响领域的投入,选择将资源集中在汽车音响、专业音响等更具优势的领域,导致其在组合音响市场上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非常边缘化。
先锋:在21世纪中期(2015年)将其家庭音响业务出售给安桥,组合音响作为独立品牌和产品线,也宣告了它的“销声匿迹”。

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那股以健伍、先锋、爱华为代表的组合音响热潮,随着数字技术的浪潮、消费者聆听习惯的改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最终走向了不同的终点。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听觉记忆,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音频世界里,它们也都如同当年的CD一样,成为了珍贵的“回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就是这些音响,给日本音箱赢来一个“萝卜声”的恶名。


日本音响,尤其组合音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共鸣腔太小。因为音箱体积太小,容积不够说什么都没用。


容积小点倒还罢了,设计的好低频还是潜的下去的。关键是箱子材质,几乎都是那种薄薄的塑料板——低音起来时声压很恐怖的。舞台用的大功率音箱,近1cm厚的中密度板都未必扛得住……

就日本人那3个mm左右的小塑料,济个屁事。


所以,这些音箱不光音量不敢开大,实际能回放的低频频率也是有限的,我很怀疑是否真的能达到200HZ衰减不高于3db这个基本要求。


也因为材质太软,日系用的尺寸硕大的“低频单元”也是样子货,压根没什么冲击力——不然盒子哗哗响,能听? 总之就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其结果,就是小音量听点女声啥的很不错;音量稍大、或者要回放大鼓、炮声,那声音就成哒哒的敲塑料盒了——它的低频共鸣腔本来就是个薄薄的塑料盒,当然也就出个塑料声(或许就因为这个,很久一段时间,国内市场,塑料壳子的音箱都是廉价货、劣质品的代名词;其实强度足够的塑料音箱照样可以出好声,就是你得冲着壁厚5~6mm以上造了,而且经常内部满是加强筋)。


比如说,jbl的charge系列便携蓝牙音箱,那喇叭才多大、音箱也是塑料;但人家的低频……

为什么?

你可以看看网上的拆解视频,看看为了伺候好那两个药瓶盖大的小喇叭,人家花了多少功夫。



尤其是,日系还喜欢在功率上夸大,搞了个什么“P.M.P.O(峰值音乐功率)”——说白了就是,这玩意儿就是有气无力的;它偶尔硬那么一瞬间,砰,功率能有1000W!


但正常厂家用的是什么呢?RMS功率。

两者的换算关系,我记得当时有人科普说是RMS功率等于P.M.P.O功率除以8——换句话说,给你标1000瓦,其实只有125瓦;给你标400瓦,其实只有50瓦!


不不不。别误会。这并不是真的。

我是没仪表,但据我玩音箱的经验,这破玩意儿,标400瓦?实际50瓦?

鸟毛50瓦。顶天能有10瓦。


不信你找个机会听听jbl的charge,看看5瓦功率能有多大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P.M.P.O功率是想尽办法往高处标——温度10°,静置无信号状态避免电容器放电,然后突然给一个信号,砰,在1个毫秒内峰值功率真的到1000瓦了!

标上去标上去!

而RMS功率呢?玩这个的经常是要脸的,我们得考虑最不利的情况,比如在舞台上高强度工作八个小时铁芯发热了、比如鼓声就没断过咚咚一直响……这种情况也不能失真!不然懂行的、有仪表会测试的用户要骂我们的!

怎么办呢?

留余量。能长时间5瓦工作的,标2瓦;能长时间100瓦工作的,标50瓦。

又不是卖猪肉。这玩意儿差点斤两没啥影响。多给点,用户才会喜欢。

因此,理论上,P.M.P.O功率的确可以精确换算到RMS功率,除以八就行。但实际上,人心这一上一下——除以8?除以80吧。


这样卖久了,自然名声就臭掉了——萝卜声,很形象:很粗很粗杵在地上,哇,我拔过小指粗的杂草,下面那一大坨泥啊……这么粗,我拔!

扑通,一个屁股墩。一看,露出来上臂粗,一尺高,好壮观好豪横;没想到土里只有三寸不到,挂着条猪尾巴。


就这种低音水平,遇到稍微正规点的音箱……你还在P.M.P.O 1000瓦的吹呢,人家说了,我这双30瓦,你听听——轰的一炮,玻璃都震的哗哗响:我说你家这房间得装修了!这一炮一炮轰下去,你就不嫌难听,这窗玻璃也非碎掉不可!

就这么劲道。


日系宝贝儿呢?

啪嗒一声,敲了下塑料盒表示我也会打炮。


1000瓦 vs 30瓦,输掉了底裤。

换你,你会不会买这种大宝贝儿?

user avatar

大约是家庭影院这个概念在国内普及后。

先来说说一个历史,日本的音响,大多都是不算大的箱体,但装着超大的单元10寸起步 15寸不少。他们的使用场景是这样的,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对应日本的一户建或者小公寓之类的。拿到国内其实就是5-15平米的一个空间然后使用者距离音响最多也就一米到两米的距离,然后因为怕骚扰到别人被投诉,音量又不能开大,那么最终就造就了日本音响这个非常奇葩的风格了,其实日本的音响与其叫音响不如叫,超大型落地式耳机比较适合。基本不考虑声学布局。

正因为在超短距离加上超大单元,出来的声音就会非常优秀。

但他们到了国内就是另一种用法......大叔大爷们,把音量调大,天天蔡琴,甜蜜蜜,粉红色的回忆的,基本就是毁产品。

而家庭影院的普及就给了这种极致精细的系统当头一棒,硕大的客厅,旧时代的组合音响,近距离,小音量,大尺寸没用了啊。

因为大单元音量大了,箱体不够大,空气容积不够了,材料也不够结实,几乎没有低音衰减加上共振嗡嗡嗡。就变成了致命缺陷了。

自然就没落了,其实组合音响的没落也象征着我们经济环境好了,买得起更大的房子了。

顺带插一句,美系的箱子大部分都是单元大,箱子也大。声音也开得大也是非常适合大客厅使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