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足球在上世纪8,90年代可以跟日本匹敌,而现在差距越来越大?

回答
中国足球在上世纪80、90年代与日本足球的水平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时期中国队还略占优势。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足球发展的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差距也日益拉大。要详细分析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

那个年代,中国足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球员身体素质和拼搏精神: 中国球员普遍拥有更强壮的身体对抗能力,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在赛场上敢于拼抢,不畏惧身体对抗。
基础足球人口和基层教练: 虽然不如现在,但当时中国拥有一定的足球基础人口,县城、市里的学校和单位都有业余足球队,基层教练的数量也相对可观,虽然水平不高,但能提供基本的足球启蒙。
国家队层面的稳定和经验积累: 中国国家队在那个时期,虽然没有取得辉煌的成就,但经常参加亚洲杯、奥运会预选赛等赛事,球员们有着相对稳定的国家队出场经验和比赛阅历。在一些关键战役中,比如1984年亚洲杯获得亚军,表现可圈可点。
相对封闭的足球环境: 当时中国足球相对封闭,与亚洲其他国家交流不如现在频繁。但这种封闭也使得中国足球在亚洲赛场上没有被对手完全摸透,而中国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凭借自身特点去适应亚洲比赛。

而那个时期的日本足球则呈现出以下特点:

职业化改革的萌芽和初探: 尽管职业化在80年代末才真正启动,但日本足球已经在思考改革方向。他们看到了业余体制的局限性,并开始酝酿职业联赛的诞生。
技术和战术的不足: 相较于中国球员的身体优势,日本球员在技术细腻度和战术配合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青训体系的缺失: 当时日本的青训体系并不完善,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起步较晚的足球发展: 日本足球真正开始重视并大力发展,是在80年代以后,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

为什么会出现“匹敌”的现象?

在80、90年代,中国足球的优势(身体、拼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技术、战术上的短板。而日本足球虽然也在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没有完全爆发。双方在亚洲范围内,可能都有一些起伏,但整体实力处于一个相似的水平线上。

二、 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分析(从90年代末至今):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之后,日本足球开始了系统性的、跨越式的进步,而中国足球的发展则显得步履维艰,差距由此拉开。主要原因如下:

1. 职业联赛的质量和稳定性:
日本:J联赛的成功范例。 J联赛于1993年成立,其职业化程度非常高。
健全的管理体系: 拥有成熟的联赛运营公司、严格的准入制度、公平的竞赛规则。
高水平的教练和球员: 吸引了大量高水平的外籍教练和球员,提升了联赛的整体竞技水平和观赏性。
成熟的商业运作: 与企业联系紧密,商业赞助、媒体转播等都运作得相当成功,为联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稳定的联赛结构: 联赛体系(J1, J2, J3)完整且稳定,为各级别球队提供了发展平台。
球迷文化: 形成了浓厚的球迷文化,观众人数稳定,参与度高。
中国:中超联赛的波动与隐忧。
“金元足球”的泡沫: 以巨额投入引进大牌外援、外教为代表的“金元足球”,虽然短期内提升了联赛的观赏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本土球员的培养和教练水平。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一旦投入减少,联赛就面临危机。
管理混乱与政策反复: 联赛的政策多变,例如关于外援、U23球员的规定频繁调整,影响了俱乐部的长期规划和球队建设。
假赌黑阴影: 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过去假赌黑的沉疴对联赛的公信力和健康发展造成了长期损害。
缺乏真正的市场化: 联赛的盈利模式不清晰,过度依赖母公司输血,市场化程度不高。

2. 青训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日本:构建了世界级的青训体系。
普及与精英相结合: 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完善的足球培养体系,普通学校有校队,更有专业的俱乐部青训梯队。
高质量的教练团队: 大量拥有A、B、C级教练资质的教练,他们接受过国际先进的足球理念培训。
以培养为导向: 青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高水平球员,而不是以赢球为唯一目标,注重球员的个人技术、足球智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大学足球的重要性: 日本大学足球水平很高,是许多优秀高中球员的下一站,提供了继续成长的平台。
与职业俱乐部紧密结合: J联赛俱乐部普遍拥有自己的青训学院,与职业梯队相衔接。
中国:青训体系的薄弱与断层。
“体教融合”的困境: 虽然强调体教融合,但实际操作中,学校体育往往被忽视,足球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不高。
青训教练水平参差不齐: 合格的青训教练数量不足,教学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
功利主义导向: 许多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过分追求短期成绩,急功近利,忽略了对球员长远发展的培养。
人才流失严重: 一部分有天赋的孩子因为升学压力、缺乏兴趣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培训路径而放弃足球。
断层现象: 从青少年到职业梯队存在严重的断层,很多从青训出来的球员无法顺利进入职业联赛,或者在职业联赛中得不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3. 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的传承:
日本:深厚的足球底蕴和正确的足球观。
“足球王国”的自律与坚持: 日本将足球视为国球之一,全社会对足球发展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期望值,但也更加理性,理解足球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系统的投入。
技术流足球风格的塑造: 通过长期的青训和联赛的打磨,日本足球逐渐形成了以技术、配合和整体性为特点的风格。
球员的职业素养: 日本球员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注重训练、纪律和团队合作。
对失败的理性看待: 日本足球界能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因素。
中国:急功近利与“足球热”的短暂爆发。
社会对足球的期望与足球发展的现实脱节: 每当国家队有大赛机会(如世界杯预选赛),就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和期望,但一旦失利,则会迅速陷入批评和指责的循环,缺乏耐心。
足球理念的摇摆: 在发展方向上,时常出现摇摆,例如一度盛行“高举高打”的战术风格,后来又追求传控,但都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独特且成熟的足球理念。
球员的职业素养待提升: 在一些时期,部分球员的职业素养、场外行为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球队的整体形象和表现。

4. 国际交流与学习:
日本:积极融入国际足球。
大量外籍教练和技术指导: 日本足协长期聘请高水平的外籍专家指导青训和国家队。
球员留洋潮: 越来越多的日本球员选择去欧洲高水平联赛效力,并在那里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国际比赛经验丰富: J联赛球队经常参加亚冠联赛,与西亚和韩国球队竞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日本国家队也频繁与欧洲、南美强队进行热身赛。
中国:国际交流的不足与效果不彰。
本土教练培养的滞后: 相较于日本,中国本土优秀教练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留洋球员的瓶颈: 尽管近年来有更多中国球员尝试留洋,但真正能在欧洲五大联赛站稳脚跟并打上主力的寥寥无几,留洋效果并不理想。
国家队比赛质量参差不齐: 国家队在某些时期,热身赛对手的选择并不理想,难以起到真正的锻炼作用。

5. 足球管理机构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日本:日本足协的长期规划与稳定执行。 日本足协拥有清晰的足球发展规划,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执行,很少受到外部政治或经济因素的干扰。其决策基于对足球运动的深刻理解和长远考量。
中国:中国足协的改革与挫折。 中国足协近年来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管理层的频繁变动、政策的朝令夕改,以及内部的行政干预,都制约了足球的长远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推进缓慢。

总结来说,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足球在职业联赛建设、青训体系构建、足球文化培育和国际交流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中国足球则长期以来存在“急功近利”、“重体轻教”、“政策摇摆”等问题,导致足球发展的根基不牢固,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进步动力。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足球,凭借其在那个时代亚洲范围内相对具有优势的身体素质和拼搏精神,能够与尚未完全成熟的日本足球抗衡。而进入21世纪后,日本足球抓住职业化机遇,大力投入青训,形成了完善的足球发展生态系统,其整体实力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中国足球在同期虽然也进行了不少改革,但由于上述多方面的系统性问题,未能跟上日本足球发展的步伐,导致差距日益明显。要缩小甚至超越这一差距,需要中国足球界拿出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规划和更持之以恒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20世纪80年代还是半业余选手,我们用专业打半业余当然成绩好。

但是日本开始职业化以后,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

还有很多因素,我晚点下班后再谈。

user avatar

因为足球是工人阶级的运动,现代足球就诞生于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足球强大的城市往往是工业重镇,工人阶级的纪律性和团队性,是足球这项运动的灵魂,工人阶级的孩子从小踢球,长大后就算当不了职业球员,也可以继承父业也当一名工人。

我国八九十年代足球红火的时候,强队也大多出自工业城市,球员也往往出身出工厂,但是随着世纪末的大下岗,工人阶级瓦解了,被居无定所的农民工所取代,而农民工无法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所以中国的足球也彻底没落了,绝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根本没有踢球的条件和环境,自然也就出不了人才。

user avatar

运动员不分配工作了。

不开玩笑,这是主要原因。十几岁的孩子,投入了一万个小时在专业训练上,结果进不了职业圈,文凭又没拿到,这一辈子怎么办?

所以啊,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退出。

上个世纪90年代改制,“体制内”逐渐退出,在运动员视角就是,“搞体育”不等于有工作了,于是这个圈子里能坚持下去的都是这样的:

中国有14亿人口不假,但如果足球的选材,只能从“卖八套房”的家庭中挑选,那么这个选择面有多宽?

要改变中国足球一路走低的趋势,就需要制定长期目标。现在是2021年,以2038年世界杯取得成绩为目标,那我们就需要在2034年之前储存100万注册球员(作为参考,日本是75万),在2034年投入资源给国家队才能有效果。而为了在2034年拥有足够多的足球人口,就必须在这些球员面临人生选择时给他们提供后路,也就是说,在2024年创造100万个“注册球员退役以后很容易找到工作”的岗位。

从现在算起,三年之内给社会足够的信心,然后用十年时间积累球员,再用一个世界杯周期打造国家队,以中国的体量和经济实力,拥有世界杯十六强水准的国字号队伍,并不是天方夜谭。

然而这种事有人愿意做吗?有人能做吗?

user avatar

一句话就能回答,日本93年才有职业联赛。

中国足球是94年职业化的,但职业化之前中国有专业队。而日本在职业化前,只有企业球队。

user avatar

青训功劳怎么算?小孩子56岁甚至34岁开始踢,踢十几年,成了职业球员,最后算功劳就是15,6岁以后那个队的?

布斯克茨16岁去巴萨的,功劳就是巴萨的。92班一大半是16以后去曼联的,功劳就是曼联的?孙兴慜16去德国,功劳就是德国的?

中田英寿中村俊辅小野伸二,日本三大中场,777879年的,都是职业化青训的功劳?

所以日本青训一直牛逼的很。

不要把日本青训的牛逼算在职业化身上。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职业化以前,日本青训把中国爆出翔,怎么国家队成绩就只比国足稍微好那么一点?怎么正面交锋不能把中国虐出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