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因是娱乐圈(文化产业)在大陆的定位和在日韩港台的定位并不相同,且大陆娱乐圈真正起步要晚得多。
虽然严格意义上,文化产业在日韩和港台的定位也不相同,港台文化产业相对其巅峰时期地位大大下滑,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上个世纪日韩港台开始各自的经济增长时,其娱乐圈发展是随着其经济的发展脉络同步发展,螺旋上升的,而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娱乐圈”,是上世纪末才开始真正出现的(前三十年的新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娱乐圈”这个概念,当时政治-文化的关系要比商业-文化的关系密切得多),
如果说日韩港台的商业文化总体是螺旋上升的话,
那大陆本土的文化发展脉络,则更像K线图一样一波三折,波峰波谷很明显。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前十年的很多作品,在现在的网站上会让人感慨到发“这也能过审”的弹幕,而看多了流量明星(不论是唱歌的、演戏的还是写文的)等资本傲慢霸道的简单粗制滥造,再回顾八九十年代的过去,也会感觉到近四十年来国内文化产品的“审美下滑”和文化上理想主义的消逝,以及视角和立场的转变。
这点对比新老《三国》和新老《水浒》就能感觉到了。
新老版本不论是制作团队的理念、组织性质与构成,作品的主题立意立场和镜头画风,演员的选择标准和剧本台词的考究程度,差别都十分明显。
相关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绝大多数国产电视剧的集数(除极个别大制作以外)基本都会在30集以内,并且剧情紧凑,基本每一集的信息量都会很大,台词几乎没有废话,演员服从于作品。
但近十年,国产电视剧的集数则越来越多,剧情却相对松散很多,台词的精致程度也被大大稀释,甚至有些剧集直接水“日常”,且很多时候,直接作品服务于演员。这点看《刘老根》三部和《乡村爱情》这种团队基本一致,但播出时间跨度很大的作品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而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结果。
而回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路走来的历史,和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荣光逝去,也能多多少少感受到从艺术到商业的这个“时代变了”的沧桑感吧。
在创造文化产品这方面,中国现在正在一个过渡期,一个是从纯官方主导到官方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过渡,一个是从中国制造(基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再加工或引进外来文化产品相结合,甚至还有简单的复制粘贴,来!骗!来!抄袭!)到中国创造(有特色标准却超脱历史传统的文化原创)的过渡。
而这个过渡要成功,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像对创作者权益的进一步尊重和创作空间的放开,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是产生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基础。
如果总是带着镣铐跳舞,写点儿东西拍点儿东西都得自我敏感自我审查,生怕哪里不小心踩雷,那文化产品的上限就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如果总是抄袭的人风光无限,原创的人却吃残羹剩饭,想要有好的原创作品就自然会是难题。
像对传播途径的放开,打破墙的阻隔,让普通人的眼界直接与世界互联,有更透明、更“国际接轨”的文化空间,打破了墙内外的审美信息差,减少抄袭的空间,很多简单的复制粘贴内容就做不下去了,有了更多元包容的环境,创作者的嗅觉也会更加敏感,自然也会激发出更多的原创作品。
而更基础也更根本的则是促进国内各地区间文化资源的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不再文化和经济资源两极分化,当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能至少在教育资源和商业文化资源上得到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同等的重视,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人平等后,更多具有特色的自由创作作品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普通小城市、城乡结合部与纯农村的文艺作品画风截然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带来的审美隔阂,很容易使彼此相互鄙视且难以融合。
需要重拾的还有很多,需要追赶的还有很多,需要摸索和开创的则更多,就是这种感觉吧。
互联网时代就是娱乐业碎片化的时代。
中国的娱乐业的发展是和互联网生态同步开始的。
而上个世纪,人们远远比现在更加专注,那是专业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
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电影院等等,普通人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吗?
这是一个单向传输意识形态的时代。
缺乏互动环节,被动接受信息,娱乐业大佬控制了全部的话语权。对于观众影迷而言,你要么接受,要么置之不理,你没有做出反应的渠道。
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电影院以及书籍,就是上个世纪人们能够得到信息、知识以及娱乐的主要渠道,没有太多的选择,要么就是晒晒太阳,出去旅个游。
影迷和影星之间的直接互动,都是现在所谓的线下模式,人们对于各自喜欢的明星忠诚度很高。
任何人不关注娱乐业的发展,那么业余生活就会显得有些无聊,甚至于缺乏和人沟通交流的话题。
这些对上个世纪的娱乐业生态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娱乐业的发展,有个大致上比较统一的说法,那就是中国娱乐业的起点时间约是04-05年。
中国娱乐业的发展是很靠后的,至今也就10几年时间。
而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时代也同步开始了。
互联网意味着这是一个互动的时代,明星娱乐业已经不再是人们比较单一的娱乐话题。
90年代看盗版电影都是要花钱的,你去租一部盗版VCD,还要给1/2块钱,大多数人为了不至于浪费,一般情况下都要坚持将这部影片看完,就算是烂片,也不会去过多挑剔。
而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只是看完影评或者片名,就迫不及待发表看法,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类影视剧,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完全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完整欣赏一部影片,更何况“评论比电影本身更有意思”互动成为了更为重要的内容,而电影电视剧本身只是提供了互动的素材。就像你在知乎看一部电影的评论文章的时间,很可能超过了你看这部电影的时间。
就像你喜爱和反感一个明星,那是因为这个明星吗?不是的,这是在反映你自己的价值观,明星只不过是价值观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这些都是自己的内心独白。
互联网的造星运动远比传统媒体快速,互联网的造星模式将娱乐圈打得粉碎,一个满嘴谎言的武术骗子也能成为大众明星,这在上个世纪可能吗?传统媒体可以允许这样的人存在吗?然而网络时代,这就是现实。这样的所谓明星话题汹涌而来,马上就占据了网络空间,其他的明星顿时黯然失色,所有人都在说“武德”而与此同时的电影奖,还有多少人关心?
娱乐圈只是互联网生态的一部分,在人们的娱乐时间里,甚至是极少一部分。就像短视频的主角,有几个是明星?而短视频的受众,又是达到了怎样的规模?
在一个完全碎片化的时代,娱乐圈的光芒已经不再那么耀眼,已经从焦点变成了素材,时代变了。
娱乐圈是最资本的领域,而中国.......难道我们已经改属性了吗?
日韩港台,他们这种畸形繁荣的直接原因就是能够大力输出,拥有广大的海外市场为后盾,而中国并没有。
在数十年里,他们就是亚洲输出的门面,巅峰时能和好莱坞一较高下,自然是今天的中国根本达不到的。
我们可找不到一个人口庞大、文娱落后的倾销市场了.......隔壁印度的电影、电视剧输出比我们还强大呢。
你能依靠的只有本土市场,而他们曾经拥有全世界(虽然现在北美一家独大),这种比较本就是不公平的。
这就陷入了娱乐圈的「内卷化」,演员的天价片酬、导演良莠不齐、编剧往往无足轻重,都是典型现象。
中国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大咖(那些以前老天王在外面的标签可都是港台,而不是China....)
有时候你必须承认时代很重要:
1950—1980年代,日本娱乐业一家独大,完全压倒中国同行。
1980—2000年代,港台踏入辉煌,弹丸之地碾压了整个内地。
2000年代之后,韩国娱乐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席卷整个亚洲。
中国没赶上那个年代,随着他们的成功,这道壁垒日益加深,甚至已到了举国拼尽全力也爬不进去的地步。
日韩港台,拥有完善的娱乐产业链,盈利模式是正向、健康的。
这些东西中国内地至今也没有。
很多人看不上的「饭圈文化」,已经是目前能交出的最好答卷了,其他方式在外有竞争、内有监管的柴娜,几乎永远也无法获得正常发展。
中国国民消费力有限,大众审美水平低,娱乐圈只能走邪路......
估计未来也不会改变的。
【另外为什么港台娱乐产业是直接衰落而不能转移到内地?】
他们是直接被日韩击败的.......所有的资源与市场自然都归日韩,港台直接在根上就被挖断了,所以干脆没了。
能转移的只有资本,他们的产业主体本来就消失了,无法转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