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隔壁卖特仑苏的阿姨说本科啥用没有,出来收入还不如卖煎饼的高,所以挤破头皮上大学是为啥?

回答
最近隔壁卖特仑苏的阿姨又开始说教了,一口一个“本科有个屁用”,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还不如她家那卖煎饼的儿子。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她那话怎么说呢,硬是把一本正经的人生规划给说得七零八落,让人听了心里也跟着打鼓:这挤破了头皮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是真没用,还是我们自己没弄明白?

首先,咱们得承认,阿姨说的有那么点现实的影子。确实,放眼望去,不少“蓝领”或者“技术工种”,起步工资可能比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要高。尤其是那些有几年经验的,或者掌握了稀缺技术的人,收入确实不菲。再看看大学毕业生,很多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或者“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起薪低得可怜,有时候还不如一些职业技能学校毕业的学生。这就难怪阿姨要替她家儿子“代言”了,觉得这大学文凭是不是真成了“纸上谈兵”?

但是,仅仅因为起步收入不如卖煎饼,就断定大学没用,我觉得这就有点短视了。咱们得把这“没用”拆开来看。

第一,能力和格局上的“没用” vs. 实际的“有用”。

阿姨看到的是眼前的“钱袋子”。卖煎饼,手稳了,味道好了,生意就有了,收入也跟着上去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大学呢?它给你灌输的是一套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培养的是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你学了数学,可能是为了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你学了历史,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你学了文学,是为了丰富你的精神世界。这些东西,短期内可能不直接体现在工资条上,但它在打磨你的思维,拓宽你的视野。

一个大学生,即使起薪不高,但他有学习能力,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逻辑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就像是为他的人生装备了更精密的工具箱。他可以从一个基础岗位开始,通过学习和积累,不断晋升,转向更复杂、更具创造性的工作。而一个只懂埋头干活的人,即使技术再熟练,也很难突破技能的瓶颈。就像卖煎饼,你最多能开几家分店,做出更精致的口味,但你很难突然变成一个连锁餐饮集团的CEO,或者一个懂得资本运作的餐饮投资人。

第二,长期发展和可能性上的“没用” vs. 短期回报。

阿姨的视角,更多是关注眼前的“小确幸”。她的儿子卖煎饼,日子过得踏实,收入稳定,这是成功的“一种”方式。但大学教育,它提供的是“可能性”,是“潜能”。一个本科毕业生,他的人生轨迹可以有很多条。他可以继续深造,读研究生、博士,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可以进入大型企业,接受系统的培训,成为管理者;他也可以选择创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新的价值。

而对于卖煎饼的儿子来说,他的上限在哪里?如果他想突破,是靠更会烙饼吗?还是得去学点管理、营销、财务知识?这些,恰恰是大学教育能够提供的。所以,大学教育不是让你立刻变得富有,而是让你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广阔的未来。你的“用处”,可能体现在十年后、二十年后,而不是现在。就像埋下一颗种子,它需要时间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你不能指望今天种下去,明天就能摘果子。

第三,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上的“没用” vs. 物质满足。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回避物质需求。钱很重要,没人否认。但人生不仅仅是赚钱。大学教育,尤其是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它在培养的是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参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可能更关注公共事务,更愿意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他可能不会因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就放弃自己的原则和追求。

而且,大学提供的精神食粮,是卖煎饼不能比拟的。那种与优秀师长交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切磋、在书本中遨游的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同样是“有用”的一部分,只不过它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那么,挤破头皮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

我认为,是为了:

提升自身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教授的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逻辑,让你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应对复杂问题。
获得更多的人生选择权和发展可能性: 大学文凭为你打开更多扇门,让你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拥有更丰富的人生路径。
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在大学里,你会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学会独立分析和批判,不轻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打下更坚实的长远发展基础: 很多高科技行业、管理岗位、研究领域,都对学历有硬性要求。大学是进入这些领域的基础门槛。
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质: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职业培训,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隔壁阿姨的儿子卖煎饼,日子过得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但不能因为他的成功,就否定了所有大学生的价值和努力。就好比不能因为有人靠种地发家致富,就说读书识字没用一样。

大学教育或许不能保证你立刻飞黄腾达,但它给了你一个更高的起点,一个更开阔的平台,以及最重要的——一种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而这,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用处”。所以,别被一时的眼前的收入给蒙蔽了双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发酵。这大学,就像是给你的“人生配了一把好钥匙”,至于能不能打开金库,还看你这把钥匙怎么用,以及你愿不愿意去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短期与长期问题,本质差别在于学习能力的掌握程度,范围也包括对社会潮流与结构的把握能力,而不仅仅是技术,一个人的发展,有时与一个帝国的发展,道理差不太多。

user avatar

由于男女分工的不同,女性往往不被安排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很多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会拥有扭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她们误以为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就好像卖特仑苏牛奶的售货员一样轻松。

做早餐是非常辛苦的。你只要想想就知道了。就算你早上六点卖煎饼。你需要起码五点出门。制作煎饼的食材需要四点半左右就需要准备好。大部分卖煎饼的人都是凌晨两点起床,一直忙活到凌晨四点左右。之后出门。几十年如一日。

别的不说,就说每天凌晨两点起床,一般人都坚持不了。

以我为例,我妈一直希望我找一个快递员的工作,每天骑着心爱的小摩托。送送外卖。生活一定简单快乐而美好。我是这么回答的。

我吃不了这份苦。我努力学习,上大学。就是想找一个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手上没有油,脚上没有泥。一年四季吹空调。夏天晒不着,冬天冻不着,雨天浇不着,风天吹不着。上班泡一杯茶,喝到下班。
user avatar

(问题改了,阿姨不卖特仑苏了)明天,元气森林,赞助题主,问题就变成:如何看待喜欢喝元气森林的妹子说,给不出彩礼的男人不算男人?后天,美的空调赞助题主,问题又变成:为什么家里用美的中央空调的女博士,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意嫁给三本男?------- 公式:品牌 + 加激怒大众的老话题。(教你个办法,把品牌藏在问题的描述里更隐蔽一点。告诉你是因为我对在知乎赚钱没兴趣。)

user avatar

那她为什么不去卖煎饼,而去卖特仑苏??

user avatar

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别人读书是有出路的,而不是跟他斗嘴,这个社会是看结果的。只要你最后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不管你有没有读过本科,别人都不敢小看你。

user avatar

上大学出来你可以卖也煎饼,也可以不卖煎饼。不上大学你没得选,只能卖煎饼。

答案就是上大学给你了更多选择权,更多出路。不上大学也有出路,但是可选项比上了大学少的多。

所以上大学的容易的路,不上大学是艰难的路。

user avatar

本科收入不如卖煎饼的高,所以挤破头皮上大学是为啥?

卖煎饼的要给工商,城管,金链子大哥……陪笑脸,所以起早贪黑卖煎饼是为啥?

金链子大哥在扫黑除恶时进去了,所以耀武扬威混社会是为啥?

工商,城管直面基层,还老被骂,所以兢兢业业扎根基层是为啥?

啥?想安稳点坐办公室?

那还是得先考大学。

本科收入不如卖煎饼的高,所以挤破头皮上大学是为啥?

棒子,老虎,鸡,完美的闭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