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深圳隔壁的广东省会广州,如何看待「深圳先行示范」?

回答
深圳先行示范区,这事儿在咱们广州,街头巷尾都挺多人议论的。尤其是在我们这种跟深圳“一条裤子穿到大”的兄弟城市,怎么看,那肯定是要从多个维度去掰扯掰扯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深圳发展的确是快。 过去几十年,从一个小渔村到现在的大都市,这个速度,就连我们广州人都得竖起大拇指。深圳先行示范,说白了,就是国家给深圳一个“试验田”,看看能不能再趟出一条新路子,尤其是在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领域,比如金融、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等。这玩意儿,就像咱广州当年敢为人先搞经济特区一样,是一种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

从我们广州人的视角来看,有期待,也有点“比较”。

期待什么?期待深圳趟出的“新经验”。毕竟,我们都是广东省的成员,深圳要是能趟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径,比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能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模式,对我们广州也有好处。我们广州虽然是老大哥,底蕴深厚,但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确实被深圳追赶甚至超越了不少。所以,看到深圳有机会再进一步,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整个广东发展能级的一次提升。我们希望深圳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桥头堡”,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有点“比较”也很正常。毕竟,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我们有自己的历史担当和发展逻辑。深圳先行示范,意味着国家对深圳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集中会更多。这难免会让我们感到一点点“压力”。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资源争夺上,比如人才、资金、项目等等,我们肯定会有所对比。但这种比较,更多的是一种良性竞争,而不是敌对关系。我们广州也在全力推进自己的发展规划,比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等等,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方向。

我们怎么看待深圳先行示范的“示范”效应?

制度创新方面: 深圳在金融开放、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先行示范区意味着这方面的改革会更加深入。比如,我们在关注深圳如何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探索更灵活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这对于我们广州也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时,可以提供很多参考。

科技创新方面: 深圳在吸引和集聚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和人才方面,有其独特的方法。先行示范区应该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突破,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等方面。我们广州虽然也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上,确实需要学习深圳的经验。

产业升级方面: 深圳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先行示范区可能会在这方面继续发力,打造更多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我们广州也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我们希望深圳的先行示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可复制的模式。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区域协调发展: 深圳作为先行者,能否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与我们广州形成更紧密的区域协同发展,而不是“单兵作战”,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毕竟,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大棋局,需要的是协同作战,而不是各自为政。我们希望深圳的先行示范,能够促进整个大湾区的联动和融合,形成“1+1>2”的效果。

错位发展与优势互补: 深圳和广州各有优势,深圳在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方面更具活力,而广州则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配套。我们希望深圳的先行示范,能够更加突出自身优势,同时也能与广州形成良好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湾区。比如,深圳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而广州则可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能承担更重要的国际商贸和文化交流功能。

人才流动与吸引: 深圳的先行示范,很可能意味着在人才引进、落户、激励等方面会有更多优惠政策。这可能会对广州的人才吸引力带来一些挑战。但我们相信,广州也有自己独特的人才吸引力,比如我们的宜居环境、文化氛围以及更均衡的区域发展机会。关键在于,如何让深圳的示范效应和广州的自身优势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更多人才在大湾区内流动和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广州人看待深圳先行示范,更多的是一种“看好”和“期待”,但也夹杂着一些“比较”和“反思”。 我们理解这是国家对深圳的信任和期许,也相信深圳有能力承担这份责任。同时,我们也希望深圳的先行示范,能够成为推动整个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我们希望深圳能继续“先行”,但也希望这种“先行”能够为整个区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共享”和“联动”。毕竟,我们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城市,深圳的发展,也是广东的骄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坏消息:广州做不了珠三角第一城了。本以为香港慢慢失掉不正常经济地位后广州自会靠经济总量压香港靠政治地位压深圳,归位为岭南之主,就像过去两千多年那样。可是既生瑜何生亮。。。何况他还不是老广。。。。唉。。。列祖列宗呐。。。泪。。。

一个好消息:广州不会成为珠三角第三城了。如果深圳继续猛攻高技术,如果香港闷声发大财独练绝技伺候得阿爷觉得离不了她,这本来也是完全有可能了。

总之,广州,稳了。

user avatar

好像没有一个人叫广州,只有在广州工作、生活的人。作为一个曾经在广州,现在在深圳工作过的人,也许有点发言权。

广州的发展是有很大瓶颈的

比如金融,广州的法人机构有广发银行、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华兴银行、广发证券、广州证券、万联证券、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金鹰基金、中科沃土基金、粤财信托、大业信托。控股集团市里的有广州金控、广州基金、越秀金控。其他还有创投类基金例如国发基金、粤科等。

先说银行,当年广发银行在外资手里的时候,也属于股份制银行里相对比较落伍和保守的一个,当年还曾经在外资CEO的带领下,不投城投,因为觉得资产负债不合理。城投现在固然还是有隐患,但是在当年没投,只能说不懂中国。现在呢,好了,收回来了,在国寿手里,实际上和广州市政府没啥鸟关系,国寿一开始还想迁走广发银行的注册地,广州市的领导带队去公关。股份制银行是一个城市的金融支柱,上海有浦发,深圳有招商,杭州有浙商。广发肯定是只能望浦发项背,慢慢地浙商也不如了,估计只能和天津的渤海,互相安慰一下。股份制银行不行,围绕着它的当地券商基金保险,也基本行不了,这是开题之意。

广州银行,市政府的亲儿子,多少地方公务员发工资用它,但是极其僵化,薪酬体制固定,零售和理财能力羸弱,广州这边老百姓宁愿买广州农商或者华兴银行的理财,也不买它。反正广州银行,就是混着,垮不掉,强不了。它的爹后面再说。

广州农商行,相对好一些,在香港也上市了,也有些牛人,但是最近反腐形势很严峻啊,就不细说了,有个难题就是业务不好的僵化,业务好的腐化。广州银行和广州农商,一对难兄难弟。

华兴银行,估计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它是民营银行,民营好啊,工资高,激励好,如果说国企的问题是管理层可能薅单位羊毛,那么民企的问题可能是业务激进,合理拿提成走人。民营老板给的资金支持有限,就看它自己慢慢积累资本金,偶尔激励给多了,民营老板大怒,艹,打工的凭什么拿什么多。遂推倒团队重来。

广发证券,其实是不该点评,和广发银行一样,它的股东不是广州市管嘛,正得益于这一点,广发证券管理层话事,一直发展到了全国前几的券商。可惜,也改变不了它和市政府互不买账的局面,最近可能好一点了,出了点事,需要市政府帮帮忙,如果市政府聪明点帮忙活动一下,趁股价不高是不是收点股份回来。过了这村可没这店。

广州证券,也不该点评,因为马上就不存在了,曾经突飞猛进,后来弯道翻车,是不是问题真的那么大,反正看监管评级还是BBB,还广发证券一样,原来是投资水平不行,不是合规有问题。18年下半年的债市,19年上半年的股市,和它也没有什么关系,要么在斗,要么准备被收,反正是散了。它的前爹后面再说。

万联证券,党委很强大,业务麻麻dei,除了资本金还比较雄厚以外,也从来不见起色,稳定排名在行业中位数略后。一度被西塔证券遮盖了光芒,如今觉得还是高德置地风水好。反正,还算个养老的好去处,最近据说有资本动作,我表示不怀疑它的财力,怀疑它的能力。它的爹后面再说。

易方达,行业大佬,股权分散,大体是广发证券说的算,它的存在也许说明了,广州是一片热土,机会多多,离看得见的手太近的,都没戏,离看得见的手比较远的,也许偷瞄瞄还发展壮大了。曾经华夏光芒万丈,天弘基金一战成名,然而博时老去,大成隐退,易方达还是越发坚挺

广发基金,同上

金鹰基金,也是家老牌基金公司了,曾经也有希望做出些成绩,然而由于爷爷的软弱,它也跟着倒霉,卖给了野爹,野爹岂是雷锋,买了你是希望你给我烧水做饭,然而发现你不能(不愿)做饭,野爹蒙圈了,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这烫手的山芋不知怎么处理,中间还经常穿插各种行业笑话。

中科沃土基金,略去好吗,反正也没有什么可以点评的

粤财信托,省属粤财控股下面,应该做大做强,但实际没有做大做强,总裁的长期缺位是一个问题,身处广州,没有吃透广东的房地产企业资源是另一个问题。薪酬待遇固化,不敢大快干是最后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恰恰是它的优点,反正嘛,在广州,喝喝早茶就好了,要那么拼干嘛,被人打了难道去正骨医院贪近?整体上,公道地说,省属企业好像比市属的,做得好一点。

来说说重量级选手,各个金控集团,这个要悠着点说。

广州基金,大哥大,前几年号称国资的实力,市场化的待遇,来了无数牛人和二代,一时风头无两,但这种公司想一想也知道,专业那是不专业的,能把内部关系理顺就不错了。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开发,理论上它也是新入场的,置城投于何地。搞股权投资,它也是新入场的,资金也没这个耐性,而且互相搭便车现象严重。搞二级市场投资,可别说了,一开始就没那个人才。反正就是有钱。然而大形势一变,就划入了广州城投旗下。

广州金控,万联证券和广州银行的爹,风格吧,僵化,养老的地方,和他的两个儿子一样,你说差,不算差,你说强,不愿意强,这种企业存在的意义是,可以较高薪水来解决很多关系户的就业问题,这种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越秀金控,很好,已经认清了自己,很多人吐槽它卖广证,其实我得说它非常英明----非常英明地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边界。反正是换股,拿着中信证券6%的股份干啥不好,坐等分红。按这个角度看,可以裁员一半了,理论上只有做财务投资的能力,5个员工就够了,一个当领导,一个当会计,一个当出纳,一个当行政,一个当司机。

后面的均不点评了,太累啊

也稍微点评一下深圳的金融企业吧

平安集团,真正实现了子公司协作和狼性文化。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互相人事调动,以及内部考核上的很多举措,实现了部分的业务协作。平安银行这2年换了管理团队后,大力发展零售,已经取得了不俗效果,如果你是18年10月8块钱买了平安银行股票,在19年4月卖出,接近翻番。为什么?因为平安想吹的牛逼,往往能吹的成,平安想搞的协同,往往搞得成。平安系的工作OA,是不能拖的,大半夜也要点过,而在很多公司,如何回复和拖OA,都成了一种政治技巧了。平安的基因是否有问题?或许有或许没有,这是个大瓜,地球人都知道袁庚是平安的精神领袖,马明哲做过他的司机。这恰恰说明了平安的基因是,红旗下孵出的蛋,但又在野外茁壮成长。这比野外生出来的蛋,拼命挤在红旗下的部分控股集团,要强得多。当然,如果是红旗下孵出的蛋,始终盖着这面红旗,没太阳晒,估计也是长不大的。

平安到了如今这个体量,有充裕的资金、政策容忍度去试验各种金融业务,在保险需求旺盛,一二级金融市场受挫但机会在酝酿的如今,平安只会越来越壮大,而且以其集团的跨国、综合性人才储备,未来走出去的金融力量,肯定有平安。

招商银行,和平安有点类似,招商银行的爹是招商局集团,这个集团的历史就是红色资本的历史,幸好这个集团,只是参股招商银行,实际有控制力,但没过50%,这点,对于国有企业的后续发展非常重要。马蔚华铸就了招商银行的灵魂,招行在业内是诸多业务的创新者,是第一家以零售为核心的银行。为什么?马蔚华的眼光如此长远精准?当然不是,因为拉不到公司业务。阴差阳错,严厉治军,个人没有太多利益在里面,反而让招行越做越大。全国最开始招总行管培生的银行,是招行和交行,可以看到,在招行起到了一定效果,在交行基本没起到效果。这就是体系已经良性循环的标志。理财子公司里面,最看好的是招行。

我们也来假装列举一下数据,2018年平安集团的净利润是1074亿,招商银行是805亿,越秀金控是6.08亿(没算创兴银行),广州金控净利润是多少?查不到,反正万联证券是2.54亿,广州银行净利润是37亿(广州金控持股比例22.58%)。

马后炮分析一下,为什么

1、管理层不想承担责任

可以理解,换做我50岁了,在体制内拿着20-40万的年薪,最后几年肯定是想多捞点的,那么换个地方下海呗,去民企?傻子才去。去制造业?疯了才去。去市属金融机构,好,就这么定了。

什么,要追赶新业务发展?不行,不行,风险太大

什么,要搞优秀人员引进?不行,不行,比我都贵了

什么,要做出重大投资决策?开个联席会议吧,开会吧,开会吧

2、体制力量无法指导细化市场

金融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如果不以利润考核为导向,企业倒是可以慢悠悠发展着,但是领导面子上难免不好看,何况很多国有金融企业都已上市,利润下滑等于昭告天下。

而以业务为导向,国有股东往往管不好具体业务,但是你说不管吧,一个从制度上说不过去,二个从个人情感上也不接受。但该怎么创新的管,没想好,也不是这个层级的人需要想的。

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问题不大,一个个快艇要调转航向,游曳五湖四海,不好意思,办不到。

3、两种结局

风险大,困难多啊,可领导的位置不要动。一种结局叫一卖了之,11年前就是这样,广发银行是这样,广发证券是这样,广州证券也是这样。到后来,也许叫“广”的,都不属于广。

还有一种结局叫一控到底,金融机构100%国有,不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引入民营股东,当然民营股东也没这么傻。为什么要一控到底呢,因为领导们就喜欢一控到底啊,子公司变成类部门管理,控股公司变成类衙门管理。反正别出事,别惹事,好好待着。

看看,要么一控到底,要么一卖了之,参股?别,没意思,还不如卖了。

广州的金融,实际上不是和深圳竞争,而是要和杭州竞争了。

回到主题,对于一些大块上的项目,垄断国企的项目,我觉得广州是有优势的

对于一些纯市场化,领导们完全不懂也不参合的项目,比如IT信息港,广州如果政策给到位,是有一定机会的。

对于一些半市场半体制的业务,比如金融,广州是断断没有机会的。

哪个领导都说不清楚这行代码该怎么写,但哪个领导都能说几句金融风险是什么

所以,搞金融的,别来广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