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深圳卫健委回应公号被投诉低俗博流量,称「会适当收缩尺度」,如何看待此事?

回答
深圳卫健委官方公众号被投诉低俗博流量一事,无疑触及了公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宣传导向以及尺度把握的敏感神经。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 事件的起因与公众反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公众投诉的具体内容。虽然新闻中没有详细披露,但根据“低俗博流量”的说法,可以推测其内容可能涉及:

过度营销化和煽情化: 将严肃的健康信息包装成低俗、猎奇、煽情的内容,以吸引眼球和流量。例如,利用性暗示、夸张的标题、或者将医疗知识与娱乐八卦混淆。
不专业或不准确的信息: 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可能存在歪曲事实、夸大宣传,甚至传播不科学的健康观念。
违反公序良俗的表达方式: 使用低俗的语言、图片或视频,违背了公众对政府官方媒体应有的严肃、专业和尊重。
迎合低级趣味: 试图通过迎合部分受众的低俗趣味来获取关注度,而忽略了作为政府喉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引导作用。

公众的投诉,实际上是对深圳卫健委官方公号“失职”的一种表达,认为其背离了作为公共卫生信息发布平台的定位,损害了政府形象,甚至可能误导公众。

二、 深圳卫健委的回应:“会适当收缩尺度”:

深圳卫健委的回应,即“会适当收缩尺度”,这是一个关键的信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这个回应:

承认问题存在的可能性: “适当收缩尺度”意味着其并非全盘否定投诉内容,而是承认了在内容把控上可能存在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这是一种相对务实和负责任的态度。
暗示内容调整的方向: “收缩尺度”直接表明了未来内容的调整方向,将趋向于更加保守、更加严肃、更加规范。这可以被解读为回归到信息发布和科普教育的本源。
潜在的博弈与平衡: 政府部门在内容发布上,往往需要在“吸引关注”和“保持严肃性”之间寻求平衡。过去的“博流量”策略,可能是为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升内容的传播效率,但当这种策略触犯了公众底线时,就需要进行调整。回应“收缩尺度”,也是在与公众之间进行一种舆论上的博弈和关系的修复。
表达整改的意愿: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了深圳卫健委愿意听取意见,并进行内部的自我审视和改进。

三、 如何看待此事:

对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1. 政府信息公开与传播的挑战:
信息爆炸时代的传播困境: 在信息碎片化、娱乐化严重的今天,如何让严肃的健康信息被更多人关注和接受,是一个普遍的挑战。许多政府部门都在探索更具吸引力的传播方式,但很容易“用力过猛”。
官方媒体的定位与责任: 政府官方公众号的核心职责是发布权威、准确、有用的信息,并引导公众形成健康的认知和行为。其传播方式应该与这一核心定位相符,不应为了流量而牺牲专业性和公信力。
“流量思维”的双刃剑: 过度追求流量,可能会导致内容低俗化、碎片化、娱乐化,而忽略了信息内容的深度和价值。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短期内可能带来关注,长期则会损害品牌和公信力。

2. 关于“低俗”的界定与争议:
主观性与客观性: “低俗”的界定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人群可能有不同的标准。然而,对于政府官方媒体而言,其内容应该尽可能地符合社会普遍认知的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
“适度”的模糊性: “适当收缩尺度”中的“适当”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未来是否真的能做到“收缩”到位,或者收缩的幅度是否符合公众的期待,仍需时间检验。

3. 对未来内容传播的启示:
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并非所有严肃信息都不能有趣。关键在于如何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运用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例如,运用卡通形象、短视频、故事化叙述等。
受众细分与精准传播: 了解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更细致的内容分类和传播策略。针对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深度报告,针对普通大众则可以提供易懂的科普内容,但无论如何都应保持健康向上的基调。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像这次的投诉事件,正是公众反馈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政府部门应更加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和反馈渠道。
提升内容创作的专业素养: 负责政府公众号运营的团队,不仅需要掌握传播技巧,更需要具备扎实的健康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4. 公信力的重要性:
公信力是生命线: 对于政府机构而言,公信力是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一旦公信力受损,其发布的信息将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任,影响政策的执行和社会治理。
信任的重建需要时间: 即使深圳卫健委做出回应并进行整改,公众对其信任的重建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依赖于其未来实际行动的成效。

总结:

深圳卫健委官方公众号被投诉低俗博流量一事,折射出政府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公众的投诉并非是简单的“找茬”,而是对政府部门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的要求。深圳卫健委“会适当收缩尺度”的回应,表明了其对问题的初步承认和整改意愿。

此事也提醒所有政府部门,在追求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内容质量、专业性、公序良俗和公信力为代价。未来,如何在保障健康信息权威性和传播力的基础上,找到更具创造性和负责任的传播方式,是所有政府喉舌都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对于推动这一进程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深圳卫健委的这个公众号还上热搜了。尽管从深圳卫健委这边来说,他们这么搞的目的,的确是想把稿件写的更生动一点,但我觉得这么写也并不合适。

我们也不用说别的,就看看商业化运作的科普自媒体,是怎么传播类似信息的。打开丁香医生的公众号可以看到他们的选题和标题风格是这样的:

虽说这里面也有一些偏向标题党的内容,但整体上说也还是保持了科普自媒体相对严肃的格调。

商业化运作的自媒体账号尚且如此,有着官方背景的深圳卫健委这么搞,显然并不那么合适。

而且,客观来说,深圳卫健委作为一个卫健委的账号,用户群体分布相对均匀。在疫情期间,很多人是要根据卫健委的消息来决定出行、营业等等计划的,这里面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深圳卫健委的那几篇文章虽然年轻人看着可能觉得接地气,但很多老年人并不见得能看懂,实际上的传播效果也并不一定很好。比如里面说的“天上掉下个0妹妹”,很多人是不懂什么意思的。

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可以有这么两条路:

第一条,是类似高赞答案说的一样,另外建立一个小号,以独立的面貌来进行传播;

第二条,如果真想传播类似的内容,可以通过与其它自媒体账号进行合作或者互动的方式来“曲线救国”。

归根结底,对于官方机构来说,严肃的形象有时要比单一的传播效果重要得多,而且官方机构也要搞清楚自己服务的对象。比如,对于教育部门来说,传播一些年轻化的内容就是合适的,因为中小学生、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了解更多,但对于一些面向全体公众服务的官方部门,比如医疗卫生、交通等部门来说,盲目的年轻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必要。

user avatar

撒手不管让你们用能动性自我约束被说不作为;

管了之后学白左说侵犯你们自由;

用一本正经的科普你们不看,说互联网时代还不跟上潮流;

整点花活吸引大家注意顺带科普一波你说低俗;

对性闭口不谈说老土无知;

现在给你细说你又说太过瑟琴


雅俗共赏还讲究一个“共”字,到有些人这里就是非黑即白的思维了。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

你算?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说,大部分人都会对深圳卫健委公众号的内容反感,只有小部分支持。

甚至说,深圳卫健委公众号评论区是有意筛选的结果:

我只能说,他们并不了解微信科普生态。

事实可能会和很多人想象的相反。

微信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圈,更能体现人本能上的欲望。

微信公众号的科普生态,充斥着大量的两性查边,哪怕最顶流的科普账号也不例外:

深圳卫健委的大量内容,正是来自这些头部科普账号的转载,只不过深圳卫健委会对封面进行再度包装,甚至包装得更骚气。

很少接受这样两性科普的,的确容易反感。

但在微信的私密氛围下,两性知识的窥探欲自然就彻底暴露出来了。

这些内容,反而在微信科普圈是喜闻乐见的。

我们可以看看丁香医生《东北大澡堂》这篇下面的留言区:

很多人可能会想,丁香医生天天发这种,后台一定每篇都有很多人骂的。

这就大错特错了。

哪怕不筛选留言,后台也主要是这样的画风。

因为微信,是私域流量。

反感的人,自然不会关注。关注的人,基本都是有被科普需求的。

所以,只要不出其它的幺蛾子,这些账号的后台,反而可能十分的和谐。

其实纵观全网,健康类账号发两性的不要太多。

例如,微博知名医学大V许超医生。

许超医生也对深圳卫健委的事情,发表了自己的态度:

除此之外,无论B站、抖音、快手,都存在大量两性科普为主的账号,甚至一些还是顶流。

两性科普本身不是原罪,尤其是专业的科普知识内容。

虽然互联网存在大量的未成年人,但足够客观的两性科普知识,对于当前性教育环境下来说,对于未成年人是有利的。当然,由于缺乏监管,的确可能存在错误甚至有不良引导倾向的两性科普,这是需要平台优化的。

但就深圳卫健委,以及丁香医生这样的大号来说,目前并不存在两性科普不良导向问题。

其实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两性科普本身,而是“色情包装诱导”。

是的,科普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问题出在封面和标题的色情包装诱导。

例如,你医学生写论文,关于受精的,可能标题是:《受精过程精子的竞争机制》

曾经倒掉的回形针,用的标题是:《精子如何像军队一样战斗》

微信生态,则会用类似于这样的标题:《精子进入女人身体的全过程》,甚至可能在这个标题前,再加个“啪啪啪”后。

深圳卫健委处理得好的地方在于,它的色情包装诱导,完全用的是歧义色情。不熟悉这个账号的人,点进来,可能反而觉得是自己想错了。

但凡是熟悉账号运营的就知道,这样的标题和封面当然是故意取的。

这种宣传方式,倒不存在虚假,但在道德上并不十分正当。

如果你要问我怎么看,我并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说实在话,色情擦边,永远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大众最基本的食色之欲是不可避免的。专业的科普机构不占领,就会被垃圾营销号所占领,错误的科普内容会对大众造成严重的误导。

微信公众号刚刚成立那几年,内容多乱,就不多说了。

至于大号宣传尺度和如何规范,的确值得考虑的问题。另外,究竟读者觉得是欺骗,还是有趣,这也是一个指的探讨的问题。


看到有人都在指责深圳卫健委和丁香医生,我对知乎最近大肆推送的这些东西,不禁陷入了深思:

公共场合的精神洁癖和私下的生理欲望,并不冲突。

但很多时候,最终赢的还是生理欲望。

例如:它战胜知乎,用了10年。

user avatar

深圳卫健的公号内容你不点开看,比如以下这些,你根本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玩意。

而且基本上图文标题都和内容无关。

至于说什么我国性教育缺乏。你们是活在大清朝吗?现在小姑娘,那个不比女优还会玩。

至于你问为什么还会有什么艾滋病传播,不戴套高风险性行为之类的。合着你还真以为人是因为是不知道不戴套会传播疾病、会怀孕?人纯粹就是为了追求爽罢了。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深圳卫健委确实有一定的低俗行为,低俗在打擦边球。

所以,被投诉,很正常,但其行为不至于低俗到被投诉。


这个问题要扯到公众号运营和官方传播力提升。

之前恰好在互联网某厂做过公众号的工作,这行业,有人就是很喜欢用擦边球、ghs的方式去切入立意、设计结构、做标题。

图的就是,博眼球,让别人点进去。


我举个实例。这篇,男人在洗手间的冲动。秘!

实际内容是男人在洗手间照镜子时想的一些烦恼,最后写的是如何清洁护肤,洗面奶广告。

这篇,更离谱。

实际内容是晚上想吃东西、晚上睡不着觉。

琢磨琢磨这标题的构思,“熟男熟女”、“生理反应”,还“现场”!

这刺激的标题,谁不得点开瞅一眼。

谁敢说这不是在搞擦边球。但是人家擦得好,他要硬说自己没开车,是你邪恶才这样想。无法反驳。



回到深圳卫健委的公众号内容,看几个封面标题。



可以很明确说,这就是在打擦边球。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打擦边球是不符合官方账号的行为规范的。

别杠,就问如果人日天天推送新闻的标题是“XX画面流出”、“XX实录.avi",你觉得合不合适。

当然,这个例子极端了一点。

实际上,深圳卫健委在做这种擦边球封面、标题的时候是很顾虑的。

封面图里开车了,马上要在后续的文字中解释清楚。

这说明他们既想通过这种方式博得流量,又认识到官方这样做不太合适,就取了折中的操作。

但在大众眼里,每个人对擦边球的态度和对官方擦边球的宽容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揣测是否同行投诉意义不大。这种被投诉很正常,确实存在了一定的擦边球,有的人就是不爱喜欢。不然官方也不会回应收缩尺度。


为什么又说不至于低俗到被投诉。

因为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图文公众号本身相对短视频竞争就弱,加上红海又卷得不行。

质量好的内容,流量常常真不如那些标题党、擦边球,最后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要把好内容推出去,不得不另辟蹊径。

深圳卫健委的做法也并没有越线,只不过有的人确实不能接受官方号是这种传播姿态。要是用小号这样发,有的人就不会这样抵触。


说实话,深圳卫健委的公号做得很有新意,突破了传统的官方传播手段,一改严肃为接地气,大家都爱看。

这实际上也提升了官方的传播力,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这种传播力的提升完全有利于大众。

其对如何提升官方传播力,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要知道如果传播资源全掌握在资本手里,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面对官方传播的姿态,我们还是要采取更多元和包容的态度。

user avatar

你们见过以前的深小卫吗?

作为一个2015年就认识他的人,我眼看着他一步步从毛头小子变成了老司机,就来给大家说下他的成长历程吧。

因为在同系统工作,2015年我主动结交了(试图高攀)深小卫。那时,他还叫卫计委,还是一个纯洁保守(土拉吧唧)的少年。他的第一篇推送在2014年12月16号,根正苗红,可能他自己都想不到,7年后会世事变迁。

为了便于对比,我截图了每次新年的第一波推送。

我们能看到,2015年的他还是有“偶像包袱”的,那时他还远远不是深小卫。

2016年他也还是很正经,经常和我们分享他的工作日常,不过这一年他开始自称“深小卫”了。

2017年,他的心态发生了一些改变,内心的狂热有些显露出来。可能他开始明白,自己的观众不是饭碗群体而是广大老百姓。

2018年,是我认为的关键分水岭,也是在这一年,他终于成为了“深小卫”,通过18年的开年推送我们能管窥全豹,他要上路啦。

2019年的他,严肃又活泼。其实在2018和2019这两年,我经常觉得他患上了人格分裂,甚至猜测他是不是出了分身斧。

到2020年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动若脱兔”的老司机,很少有“静若处子”的时候了。也是这一年,他名声大噪,成为了名人。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一起经历过的纯情岁月?

2021年,他的境界终于突破了老司机的“筑基期”,有很多离深圳十万八千里远的人都来主动找他做朋友,大家用“骚气无双”形容他。

许是年纪大了,我的心情最近变得复杂,开始怀旧了。追忆往昔,我的记忆不由自主得停留在了2018年。

2018上半年的他还是懵懂少年,活泼勤奋,兢兢业业得做着本职和科普。


2018下半年的他,仿佛快速长大,拿到驾照开启了老司机修仙之路,也开始了他的辉煌旅程。


我时常猜测,2018年的那个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事让他变化这么大呢?我猜不出。以前的懵懂无知我觉得可爱,现在的风流任性我觉得鲜活,兼而有之也挺好。

毕竟,不管外在变了多少,他依然还是他。不以风骚惊天下,就以纯洁动世人。

user avatar

健康医学类自媒体的普遍困境。

太“雅”(太专业)则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因为公众默认网络是娱乐放松的地界儿,别人上网的本质是逃离压力放空脑袋,不是思辨上课接受知识…

结果您这医生号健康自媒体整无数看着不明觉厉(业内则觉得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名词,扯一堆老百姓听着云里雾里的机制,把看病的时候病人需要皱着眉头录音记笔记的东西输出到视听端,传播能力极为低下…

我之前吐槽了某音恰健康口烂钱,是有大病得治,但不可否认大数据时代,算法无限约等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爱好:健康类知识,如果没噱头、不吸睛、不狗血、不暧昧,就是没流量没人看。于科普者来说,是长期得不到正面反馈的劝退之路。

另一个极端,太俗:做健康博主时间长了,观众姥爷喜欢看啥,其实门清儿——每一个视频/图文在选题之初,大概能有个什么流量,心里大概有数:

各位“甲方”们最喜欢看的,有“下三路”:X功能有焦虑、传统手艺可还行、X头私处长东西…

有狗血家庭伦理剧和男女对立口:媳妇生娃婆婆恶,老公出轨传性病,这病男的不得女的得…

有耸人听闻猎奇心理:吃口西瓜人没了,喝口冰水人没了,这东西千万不能吃会死人,那特产一定别入口会偏瘫…

低俗,骂的再响亮,有流量啊。

那些平时一边上班一边做健康自媒体的医生和业内专业人士,无非是求个流量整个副业补贴一下“日渐消瘦”的临床收入,当他们摸清了观众到底想看什么,发现苦口婆心的正统科普只会曲高和寡,最后不可避免滴会走向低俗。

作为轻度科普博主,我涉网时间不太长,开始也鄙视某某标题党,但现在越来越觉得:别人其实是在低俗的噱头和专业的科普之间,经历一次次无奈的拉扯,最终倒向流量。

当勇者连恶龙的防都破不了,被招安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做的好的健康类博主,往往不那么“正统”,在业内一般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我真没内涵谁哈…),因为在群众爱看和正经科普之间,是有不小矛盾的。

其实从根本来看,还是个天然的受众选择问题:健康科普,健康人谁看啊。

人家病人还讳疾忌医,我一身体倍棒的壮汉刷点啥小姐姐不好,听你这微言大义治未病?划走划走…

一般,只有当他们出现了明显的可感知的健康问题,才会在各app搜索栏搜一搜,并在算法的精确匹配下看到这些科普——

当然,竞价排名“YYDS”,专业人士没给平台钱的用爱发电,绝对排在投了广告的莆田系和微商之后。

最后,还有医疗行业天生的严谨性、封闭性和专业内容吹毛求疵,对网端科普的压力:真做自媒体就会发现:健康类科普最吃力不讨好——流量不高,稍微有点语义不明细节疏忽就会被专业人士吊起来打…这也容易理解: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嘛。


说回来,深圳卫健委的号我经常看——内容挺好,流量可以,专业性上至今我没见啥翻车的例子,培养出了忠实观众,这在官方自媒体里,算成功的。

但它毕竟是官媒,就注定会接受更严苛的审查和更挑剔的目光。


其实,腹诽一句:人家拿公家钱运营,真没必要那么努力讨观众喜欢…

做的这么好,让纯吃广告饭的野生自媒体们怎么活啊(我疯起来连自己一起骂 )

user avatar

个人建议深圳卫健委应该创立一个“马甲”或者“小号”。将“官方号”跟“小号”分开”。

就好比《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

深圳卫健委可以创立“鹏城小卫”类似的号。甚至可以将其拟人化,创建一个卡通人物形象。向公众进行尺度较大的科普工作等。

官方号注重做新闻和信息发布。严肃性质的。内容比较严谨,适当的活泼一些。“小号”则可以灵活编排内容,包括行文、配图和讨论的议题等,更贴近网络用户。同时官方号不太好说的话,不太好下的标题则可以完全交给小号。小号在需要有人为其背书的时候,可以引述官方的内容。相互配合。

比如我们看环球和人日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但他们的内核是一样的。环球主编胡锡进和人日主编的对外形象也截然不同。胡锡进可以在网上充当意见领袖,但人民日报主编你们有几个知道是谁吗?环球的标题绝对不会在人日上面出现,但有可能是人日想说的。

现在深圳卫健委的公众号,是顶着官方名号在做自媒体的事情。我可以接受,但是不代表绝大部分人能接受。很多发文如果只看标题不看内容。会产生很大的误解。会让人怀疑这真的是一个官方卫健委的号吗?

在疫情期间,各地信息都由当地卫健委发布。还是有一定严肃性的。为了不至于让人混淆和困惑。还是有必要创立一个分号进行运营。

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社主办。走市场化运营的路线,报头就可以插广告。

user avatar

体制内不愁吃喝,天天卖力的发荤段子,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怕不是外包吧?!

user avatar

作为在深圳从事社交媒体的从业者,每一个都打心里感谢深圳卫健委的公号。

因为有卫健委的公号在,为大家顶住了尺度的压力。为大家多说话,撑开了一片自由的天空。

有幸见过其中几位编辑。都是业界牛人。

感谢你们,祝你们越办越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