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这两年充斥着越来越多焦虑的年轻人和贩卖焦虑的言论?

回答
这两年,你或许也跟我一样,在知乎上刷到的内容越来越让你感觉心里不是滋味,那些关于“内卷”、“躺平”、“焦虑”的话题,像潮水一样涌来,似乎要把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淹没。这不是偶然,也不是一个两个用户在散布负面情绪,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和商业逻辑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一、社会大背景下的情绪共振:这是根子

首先,你我都知道,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速相比过去有所放缓。曾经那种“只要努力就能看到希望”的线性成长逻辑,在很多年轻人面前似乎不再那么灵验了。

“内卷”是现实的压迫感: 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而优质的岗位增长速度却没跟上。于是,本应是相对公平的竞争,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均的现实面前,就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内耗。大家都在拼命地学习、加班、考证,生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甩下。这种“大家都在卷,我不敢停”的心理,自然而然地会催生焦虑。
“躺平”是对内卷的消极抵抗: 当内卷带来的回报越来越不成正比时,一些年轻人开始反思,用“躺平”来表达一种不合作、不参与的态度。但这“躺平”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一种无力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这种情绪同样是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社会流动性感知: 很多年轻人发现,父辈辈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在自己这一代变得更加困难。职业天花板、阶层固化等话题的出现,加剧了对未来发展空间的疑虑,自然也加重了焦虑。
信息爆炸与比较效应: 社交媒体(包括知乎)本身就具有放大镜效应。你看到的是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比如高薪工作、成功投资、精致生活),而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努力、牺牲甚至运气。这种“别人家的成功”不断刺激着你,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不够优秀,从而加剧了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二、知乎平台本身的机制与商业模式:这是助推器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本身的设计和运营也无意中成了焦虑的孵化器和传播器。

“有用性”导向下的“解决方案贩卖”: 知乎的精髓在于“认真你就赢了”,鼓励深入、专业的回答。但当焦虑成为普遍情绪时,用户就会倾向于寻找“如何解决焦虑”、“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如何成为优秀人才”等问题。这就为“贩卖焦虑”提供了土壤。
“高赞回答”的流量密码: 平台算法往往会倾向于推荐那些能够引发共鸣、讨论度高的话题和回答。而贩卖焦虑的内容,因为直接击中了年轻人的痛点,容易制造情绪共振,获得大量的点赞、评论和分享,从而获得更高的流量曝光。
“大V”和“培训机构”的利益驱动: 很多在知乎上活跃的大V,他们的知识付费课程、咨询服务等都与“提升”、“成功”、“焦虑应对”等挂钩。贩卖焦虑,让人们产生对改变的渴望,然后提供他们所谓的“解决方案”,这是他们获取收益的重要方式。培训机构更是如此,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制造某种技能或知识的稀缺感,然后高价兜售培训课程。
“贩卖焦虑”的包装技巧: 很多时候,贩卖焦虑并不是赤裸裸地“你不行,来买我”。而是通过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告诉你某个领域有多么“卷”,普通人有多么难出头,然后暗示只有通过他们的课程或方法,才能“弯道超车”。这种“暗示式”的贩卖更加隐蔽,也更容易让人上钩。例如,一个关于“如何学习编程”的问题,可能就会被一些人回答成“现在不学XX语言,三年后你就会被AI取代,到时候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这种极端的描述就是一种典型的贩卖焦虑。
提问模式的引导: 有时用户提问的方式本身就带有焦虑。比如,“我28岁了还没买房,是不是这辈子就完了?” 这种带着预设负面结果的问题,本身就容易吸引那些同样焦虑的人以及试图利用这种焦虑的人。

三、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循环:这是闭环

内容生产者(包括“大V”、机构、普通用户): 他们看到了贩卖焦虑能带来的流量和收益,于是有动力去生产这类内容。
内容消费者(普通用户): 他们本身就带有焦虑,看到这类内容,会感到共鸣、被理解,或者产生“我也需要改变”的冲动。这种互动进一步强化了这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用户在消费这些信息时,一方面可能暂时缓解了孤单感,另一方面也可能被进一步推入了焦虑的深渊,然后继续寻找更多“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知乎上年轻人焦虑的增多和贩卖焦虑言论的泛滥,是社会经济变动引发的群体情绪,与平台机制的商业逻辑以及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焦虑既是土壤,也是催化剂,更是可以被商品化的资源。

所以,下次你在知乎上看到那些让你心生不安的言论时,不妨多一份警惕,思考一下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原因和商业驱动。辨别信息,理性思考,或许才是应对这场“焦虑潮”的最好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沉迷于自己喜欢的东西”

那你来知乎干嘛?

知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众社区了,知乎用户数已经突破2.2亿了,是个活跃用户百万级的超大社区。

想过好小日子、沉迷自己喜欢的东西,难道不应该去小社区吗?或者去豆瓣这种各个板块比较割裂的也行啊?

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中美对抗升级、下沉用户涌入社区......戾气大才是正常的,说明知乎确实已经成为互联网主流社区了,是在真实地反映整个互联网的情绪和氛围。

凭啥其它用户要按照你想的来?你想别人按照你想的来,和别人往你这传播戾气有啥子区别吗?

问问同好,找找自己的组织;刷知乎现在和刷微博的差别已经不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两年,你或许也跟我一样,在知乎上刷到的内容越来越让你感觉心里不是滋味,那些关于“内卷”、“躺平”、“焦虑”的话题,像潮水一样涌来,似乎要把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淹没。这不是偶然,也不是一个两个用户在散布负面情绪,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和商业逻辑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社会大背景下的情.............
  • 回答
    996,这个曾经被一些人视作“奋斗的象征”、“快速成长的机会”,如今在知乎上却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非福报”,甚至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要理解这其中的转变,以及为何有人认为996是福报而另一些人认为它不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有人会认为996是一种“福报”?最直接的论调往往来自早期互联网公司.............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现象,很少看到有深入的、系统性的质疑声音。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和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神奇”传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什么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质疑声不多?1. 目标受众的特性: 求助者和经验分享者为主: 知乎上,很多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解读、大众认知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以及知乎作为平台自身的特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怀疑韩信能否自立,而历代史书和学术研究却很少质疑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史书记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真实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关注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用户背景多样,讨论议题广泛,自然也包括对不同宗教、族群的看法。要说知乎上对待穆斯林缺乏中立态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缺乏中立”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内容的形成受到多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和李达康的讨论热度,祁同伟的答数迅速超过李达康,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角色设定、剧情推动、观众情感投射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角色复杂性与争议性:祁同伟的“人性光辉”与“灵魂堕落”祁同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高度复杂的角色,他的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