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观寺院年老的出家人真的会被清除出院吗?

回答
关于道观寺院年长的出家人是否会被“清除出院”,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也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清除出院”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太准确,用在出家人身上,更像是俗世对某些机构的处理方式。在宗教语境下,我们更常谈论的是“退院”、“隐退”或者“移居”等更为温和的词汇。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年长的出家人会不会离开自己修行多年的道观寺院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情况,我们来一一梳理:

一、 正常隐退与安享晚年

就像俗世的普通人到了退休年龄会选择告老还乡一样,很多年长的出家人也会因为身体状况、修行需要或者寺院的整体安排,选择“退居”或者“隐退”。

身体原因: 随着年岁增长,身体机能自然衰退,可能无法再承担日常的法务、劳动或管理工作。这个时候,寺院可能会安排他们到相对清静、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休息,由年轻一辈承担主要的事务。这并非“清除”,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在晚年安心修行,不再为寺院的日常运作操劳。
修行需要: 有些年长的出家人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修行,希望在一个更幽静、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进行闭关、念佛或者参禅,以求更高的境界。寺院也可能会为他们提供这样的便利,例如在寺院附属的精舍、禅堂,或者安排到其他适合静修的地方。
寺院安排: 寺院作为一个集体,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当老一辈的出家人因为年迈无法胜任某些工作时,寺院的管理层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如何妥善安置他们,保证寺院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尊重老出家人的意愿和贡献。

二、 寺院管理与规章制度

寺院虽然是宗教场所,但同样需要一定的管理来维持秩序和运作。这些管理通常是基于宗教的戒律、规章以及一些世俗的管理原则。

违反戒律: 如果出家人严重违反了僧团(或道众)的戒律,例如犯下根本大戒,那么根据戒律的规定,可能会被“驱逐”,但这通常是因为其行为已经不适合继续作为出家人修行,而不是单纯的“清除”。这在任何宗教团体中都是存在的,是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性和团体的声誉。
不适应集体生活: 有些出家人可能在性格上、生活习惯上与其他僧众格格不入,长期影响寺院的和谐,经过多次劝导无效后,也可能被“建议”离开,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修行环境。
寺院的整体规划: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一个寺院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拆迁、改建、经济问题等)需要进行大规模调整,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出家人的居留。但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尽量寻求妥善安置,比如转到其他寺院,或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情况允许)。

三、 误解与传闻

“清除出院”这样的说法,很多时候可能来源于一些误解、片面的信息,甚至是坊间的传闻。

“挂单”现象: 在佛教中,有“挂单”的说法,即外来的僧人可以在寺院挂单居住一段时间,参与早晚课诵,但不能永久性居住。如果挂单期满,或寺院不方便继续接待,僧人就需要离开,去其他寺院挂单。这可能被外界理解为“被驱逐”。
寺院的经济压力: 一些小型寺院可能面临经济困难,无法养活所有常住的僧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年长、行动不便或没有特殊技能的出家人,可能会因为寺院的实际承受能力而不得不离开,寻找能够接受他们的寺院。但这更多是现实条件的无奈,而非主动的“清除”。
“俗化”趋势的担忧: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寺院的僧人年轻化,管理方式也可能更加接近现代机构。在这种变化中,一些坚持传统生活方式、比较年长的出家人,可能会因为与新的管理模式不符,或者不愿改变,而“自然”地退出,或者被安排到更边缘化的位置。

总结来说:

年长的出家人直接被“清除出院”的情况,并非普遍现象,更不是所有寺院都会这样做。大多数情况下,年长出家人离开寺院,是因为:

自然的隐退: 身体原因或修行需要,主动选择退居。
寺院的妥善安置: 为了让他们安度晚年,寺院会做出安排。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如严重违反戒律、对寺院造成重大损害,或者寺院自身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时,才可能出现“劝离”或“移居”的情况,但这通常会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

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寺院都非常尊重和照顾年长的出家人,他们是寺院的“长者”和“宝藏”,为寺院做出了长久的贡献。所以,与其说“清除”,不如说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他们的修行之路,或者是在寺院这个集体中,根据客观条件和规章制度进行的必要调整。

要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区分“主动退隐”与“被动驱逐”,以及认识到寺院作为修行团体,同样需要管理和新陈代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要看老人的出身、背景、社会地位和在此之前的身份(价值)。

以及整体的氛围大环境,其综合人品素质如何。

不只是大乘佛教,南传也是一样,

龙婆坤和龙婆up尊者,晚年沦为弟子和亲戚的敛财机器。

还真见过一些情况,这种说多了会难过心酸。

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多了去了。

就提到这里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道观寺院年长的出家人是否会被“清除出院”,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也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清除出院”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太准确,用在出家人身上,更像是俗世对某些机构的处理方式。在宗教语境下,我们更常谈论的是“退院”、“隐退”或者“移居”等更为温和的词汇。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年长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社会观念、经济行为等多个层面。虽然“很少见到”可能是一种普遍的印象,但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富人捐款修道观的案例,只是相对而言,捐款修建寺庙的现象更为普遍和显著。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宗教信仰的普及度和根基: 佛教.............
  • 回答
    古代道观中道士的名字,并非随意而为,而是遵循着一套相对固定且富有深意的取名规则。这些规则与道教的宇宙观、哲学思想、修行体系以及人际关系紧密相连,旨在体现道士的身份、志向以及与神灵、师长和同门的联系。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规则: 一、 字辈 (Pai Hang / Shi Hao 师号/派号)这是道士名.............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但也得承认,确实是我们不对在先。那天,我和女朋友一起去附近一个挺有名的道观玩。那地方环境是真的清幽,古色古香的,走在青石板路上,听着风吹过古树的沙沙声,感觉特别宁静祥和。我们俩都是第一次来,一路走走看看,拍了不少照片。到了一个比较僻静的院子,里面有棵很大很老的银杏.............
  • 回答
    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道观榜文的疑问!春节庙会去道观是件非常有文化体验的事情。榜文在庙会和道观中是很常见的,它不仅仅是张贴的通知,更是承载着道教文化、祈福寓意和节日气氛的重要载体。为了能给你更详细、准确的解答,请你尽可能多地提供你在榜文上看到的具体词语或者句子。这样我才能有的放矢地为你解释。不过,我可.............
  • 回答
    阴符派,也称“阴符道”、“冲霄派”,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要详细了解阴符派的起源和现存的道观,我们需要从其历史渊源、核心思想以及流传过程来梳理。 阴符派的起源阴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至汉初,其核心经典是《阴符经》。1. 《阴符经》的诞生与早期影响: 《阴符经》是一部非常古老且.............
  • 回答
    嘿,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想当道士,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需要一份真心的向往和一份踏实的准备。我也没在道观里长住过,但听闻不少,也看过一些资料,就给你叨叨叨讲讲,希望对你有帮助。道观里的“一日三餐”与“鸡毛蒜皮”首先得明白,道观的生活,跟我们外面的花花世界还是挺不一样的。它更讲究一个“清静无为”,但也绝.............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中,冯保被送到道观,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是嘉靖帝深沉的谋划和对权力稳固的极致追求。陈洪在其中扮演了传达旨意的角色,而嘉靖此举的深意,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冯保为何被送到道观?要理解冯保为何“下岗”去道观,我们首先要明白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冯保作为.............
  • 回答
    “姑子庵”、“女道观”,在许多古代小说、戏曲中,似乎总被染上些暧昧不清的色彩,动辄被描绘成“养汉淫乱”的场所。这其中固然有艺术创作的夸张和演绎,但联系到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我们也不禁要问:古代真的就如同小说里那般乌烟瘴气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
  • 回答
    普通人出家流程:心之所向,身体力行出家,对于普通人而言,无疑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它意味着放下俗世的羁绊,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需要经过审慎的考量和一系列的程序,才能最终踏入修行之门。一、 觉醒与求索:心念的萌芽出家的念头,往往源于对生活现状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或是对某种精.............
  • 回答
    道家的思想博大精深,远不止“淡泊无为”四个字可以概括。虽然“淡泊无为”是道家重要的一个侧面,但它并非道家思想的全部,也并非其核心的全部。理解道家思想,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要理解道家思想,我们首先要回到“道”本身。“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和终极关怀。 “道”的含义: “道.............
  • 回答
    道教是否属于宗教是一个涉及文化、哲学和历史的复杂问题,不同视角下的答案可能存在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从“宗教”的定义出发:宗教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包含信仰体系、仪式实践、道德规范和社会组织的集体精神活动,其核心特征包括: 对超越性力量的崇拜或信仰(如神灵、宇宙法则等); 系统的教义和经.............
  • 回答
    关于“道德可以作为中国人最古老、最久远、最坚定、最根本的信仰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以展现其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一、 道德的古老与久远: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的土壤从中国历史的源头追溯,道德的观念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成型。 史前时期的朴素道德: 在文字出现之前,氏族社会和部落联.............
  • 回答
    “道德哲学家更有道德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个更全面和细致的解释。一、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挑战 理论的复杂性: 道德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哲学家们毕生致力于研究和辩论什么是善,什么是对,如何做出公正的决.............
  • 回答
    截至我知识更新的时间点(通常是2023年初),道教的现任“张天师”是 张义珍(或称张金华)。需要注意的是,“张天师”是中国道教正一道(也被称为天师道)的最高领袖,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并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甚至有过断代。因此,对于“最新一任”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传承和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关于张.............
  • 回答
    道教作为一种起源和教义都相对温和的宗教,确实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了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这样凝聚力强、极具攻击性的变种。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道教的早期发展脉络、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其内部教义的演化。 一、 道教的温和起源与早期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道德经》、《庄子》等,它.............
  • 回答
    道士,这个词语在许多人心中勾勒出一幅既神秘又古老的画面:身着素色道袍,手持拂尘,口中念念有词,在袅袅青烟中施展玄妙的法术。但如果我们剥去这些具象化的标签,深入去了解,会发现道士是一个群体,他们是古老中国智慧与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他们的身份、职责、修行以及生活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首先,道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恐怕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我看来,道德和素质领域确实在经历着一些复杂的变化,其中不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同时也有许多坚守底线、努力维系良好风气的力量在抗衡。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劣币驱逐良币”的体现:机会主义与短期利益的.............
  • 回答
    关于道德伦理观念是否天生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虽然我们无法一概而论地说“极其淡薄的人天生如此”,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导致一个人道德伦理观念薄弱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首先,从先天因素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可能影响个体道德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基因与大脑结构: 近年来的神.............
  • 回答
    你好,关于道德无用论和道德万能论的谬误,我来详细阐述一下,尽量避免AI痕迹,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解释。道德无用论的谬误首先,我们得明白,道德无用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道德这东西,根本没啥实际作用,我们不需要遵守什么道德规范,因为它们约束不了人,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甚至有人觉得,讲道德就是伪善,是个限制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