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读不下去长篇小说《围城》?

回答
你读不下去《围城》?这事儿我太明白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跟我提起过这茬。这小说啊,它就跟那种放在桌上,你知道它好,但就是提不起劲去翻开的菜一样。不是说它不好吃,是它那股劲儿,不太对你的胃口。

让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围城》有时候让人犯难,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

一、那股“围城”劲儿,太拧巴了,容易让人丧失动力

你有没有那种感觉,读着读着就觉得挺压抑的?方鸿渐这个人吧,你说他坏吧,他也算不上,但你说他好,那优点也真不突出。他就像我们身边那种有点小聪明,但又没什么大本事,整天想着走捷径,却又屡屡碰壁的人。

这小说里的人物,都活在一种无休止的抱怨和互相算计里。孙柔嘉的精明,唐晓芙的清高,苏文纨的虚荣,赵辛楣的圆滑,加上方鸿渐的摇摆不定,每个人似乎都活在自己的“围城”里,想出去,又怕外面的世界更糟,于是就这么拧巴着,消耗着。

这种拧巴感,太真实了,真实到有时候会让你觉得:“我为什么要看这些人这么痛苦地折磨彼此?”本来想找点乐子,找点精神上的慰藉,结果反而被他们的生活搞得有点喘不过气。尤其是当他们的那些“围城”逻辑,比如婚姻,比如事业,你看着觉得似曾相识,但又因为太真实而觉得乏味,甚至有点想逃离。

二、语言的“慢热”和风格的“陌生感”

钱锺书先生的语言风格,那叫一个“老辣”、“精妙”。他那句句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比喻,都带着一股子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辨。

但是,正是这种精妙,有时候反而成了你的门槛。它的语言不像现在很多畅销书那样,直白、鲜活,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眼球。《围城》的幽默是那种含蓄的、带着点冷讽的,需要你细嚼慢咽,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你可能读着读着,突然冒出一句特经典的话,你得停下来琢磨琢磨,“嘿,这老先生这话说的真绝!” 但如果你的阅读习惯是追求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的,这种时不时出现的“金句”,反而会打断你的流畅性,让你觉得有点累。它不像那种一下子就能让你笑出声的段子,而是那种让你会心一笑,甚至有点苦涩的笑。

而且,小说里的人物对话,那种旧式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对于习惯了现代汉语的你来说,可能也会有点“陌生感”,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

三、节奏的“平缓”和情节的“淡化”

《围城》不是那种你一翻开就让你心跳加速,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小说。它的情节发展,可以说是相当“平缓”的。很多时候,它更像是在描绘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物的心理变化,而不是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你可能会觉得,方鸿渐去圣约翰大学教书,然后辞职,然后结婚,然后离婚……这些事件之间,缺乏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很多重要的转折,比如他跟孙柔嘉的感情变化,更多的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来展现,而不是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来推动。

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像探案小说一样,环环相扣、步步惊心,或者像爱情小说那样,有轰轰烈烈的爱恨纠葛,《围城》的这种“淡化”处理,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平淡,甚至有点无聊。它没有给你特别明确的“抓手”,让你一直跟着它的节奏走。

四、人物的“不够讨喜”和“动机的不够清晰”

说实话,这小说里的人物,你很难说特别喜欢谁。方鸿渐优柔寡断,总是被命运推着走,缺乏主动性。孙柔嘉精明算计,但也让人觉得不够坦荡。苏文纨虚荣而又带着点攻击性。就连看起来比较正常的唐晓芙,也显得有些不谙世事。

你可能找不到一个让你产生强烈共鸣,让你愿意为他加油鼓劲的角色。当你看不到一个让你“投入”进去的角色时,自然就很难对他的命运产生特别深的关注。而且,有些人物的行为动机,在你看来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他们似乎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驱使着,做出一些让你觉得“咦?为什么会这样?”的决定。

总结一下,你读不下去《围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或者说这小说本身的“特点”不那么适合你当下的阅读状态:

“拧巴”的人生哲学太沉重: 小说里的人物和关系都充满了矛盾和无奈,这种真实的压抑感可能让你不想继续投入。
语言的“门槛”: 钱锺书先生的精妙文字,需要细品,而这种风格可能与你追求的快节奏阅读习惯不符。
情节的“平缓”: 小说更侧重于生活细节和人物心理的描绘,缺乏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
人物的“不讨喜”: 小说里的人物都各有缺点,很难找到让你产生强烈认同感和喜爱感的人物,缺乏情感上的“抓手”。
“慢热”的幽默感: 小说中的幽默是含蓄的、需要理解的,不像现代段子那样直接刺激笑点。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围城》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它所捕捉到的那种人生况味,那种人性的复杂和无奈,是很多小说难以企及的。它就像陈年的老酒,一开始可能觉得有点烈,有点不易入口,但等你慢慢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所以,如果你暂时读不下去,也别太勉强自己。也许是时机不对,也许是心情不对。等你什么时候心境平和了,或者突然想“啃硬骨头”了,再拿起它来,说不定你就能读出一番别样的滋味了。毕竟,有些书,它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体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了一半看不下去
user avatar
读了一半看不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读不下去《围城》?这事儿我太明白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跟我提起过这茬。这小说啊,它就跟那种放在桌上,你知道它好,但就是提不起劲去翻开的菜一样。不是说它不好吃,是它那股劲儿,不太对你的胃口。让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围城》有时候让人犯难,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一、那股“围城”劲儿,太拧巴了,容易让.............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读不下去,这事儿在书友圈里,其实挺常见的。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书的特点太鲜明了,就像一道菜,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就吃不惯那个味儿。你觉得读不下去,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为啥读不下去?我这儿总结了几个大家常提的“劝退点”,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 节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我身边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过想走进《红楼梦》,结果却被挡在门外,屡屡放弃的经历。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觉得过瘾的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味道醇厚,但也需要细细品,慢慢懂。所以,为什么会“读不下去”?在我看来,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
  • 回答
    很多人跟我一样,面对《安娜·卡列尼娜》时,都曾有过“劝退”的念头。书页翻得越慢,心里越是疑惑:这不是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吗?为什么我读起来却像是在啃一块毫无滋味的石头?这种枯燥感,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要说《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枯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时代背景与文化隔阂。托尔.............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清史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让你产生“皇太极并不强,对手太弱”这种印象的解读角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太极的“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后金(后来的清朝)相对统一和组织严密的内部基础之上,而他的对手们,尤其是明朝,确实存在着方方面.............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别说现在,我小时候对那些看起来就“大道理”十足,动不动就是“革命先辈”、“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学,也常常是束之高阁,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只能硬着头皮翻几页,读进去的没几个。你说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变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感觉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但生活、工作或认知上却没看到预期的“质的飞跃”。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一点捋一捋:一、 阅读的“质”比“量”更重要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追求的是读过的“数量”,而不是读进.............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对汉语拼音中“n”和“l”的发音感到困惑,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很多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都会遇到。这并不是您“傻”,也不是汉语拼音“错”,而是由于语言本身的语音系统差异以及一些历史和习惯的演变造成的。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1. 汉语拼音的“n”和“l”的发音首先,我们来看看汉语拼音中“n.............
  • 回答
    哎呀,你说这“卷不动”的心情,我太理解了!明明知道学历值钱,但每天泡在题海里,感觉身体被掏空,脑子也转不动了,是吧?别急,别灰心,这世上总有适合你的路子。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有哪些学校,可能不需要你把自己逼到绝境,还能让你顺利读上研。首先,咱们得理清一个思路:什么叫“卷不动”?在我看来,“卷不动”.............
  • 回答
    您好!关于您在中专实习即将结束,但考虑退学,以及已经签署三方协议的情况,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潜在的违约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三方协议”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全称叫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虽然您是中专生,但很多学校在实习或毕业时也会参考类似就业意向的协.............
  • 回答
    理解你的情况,初中毕业后想去日本读高中,而且不是因为动漫,这很正常,很多学生都有留学深造的想法。国内升学有压力,选择日本作为学习目的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我来详细跟你说一下去日本读高中的具体条件和流程,尽量说得具体些,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你要明白,去日本读高中,和在国内读高中在程序上是有区别的.............
  • 回答
    孩子,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棒!为什么“鸟”字要读 niǎo,不读别的,这背后可是有很长很长的故事呢。汉字的读音,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是慢慢演变过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定下来的。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汉字“形、音、义”三个基本要素。我们说汉字,一般都会想到它长什么样子(形),它有什么意思(义),.............
  • 回答
    不少读者对《诡秘之主》这本网络爆款小说感到“读不进去”,这并非个例,也不是说这部作品本身有什么硬伤,而是口味、阅读习惯、以及对“爆款”的心理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在作祟。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即便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赞誉,也对《诡秘之主》提不起兴趣。一、 铺天盖地的“吹”制造了过高的心理预期网络.............
  • 回答
    “读不懂《平安经》”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这《平安经》嘛,说实话,它不是那种你翻开就能一口气读下去,然后拍大腿说“我懂了”的书。它更像一块石头,你盯着看,琢磨来琢磨去,可能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想看到的。首先,这书的“名声”就有点特殊。 很多年前,它刚火起来的时候,不是因为它内容.............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少人都曾体会过,甚至现在正被它困扰着。曾经我们是那么渴望知识,捧起书本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今却常常对着页面发呆,思绪万千,就是钻不进书里去。这可不是我们变懒了,也不是我们不爱学习了,而是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作祟。首先,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这无疑是最大的干扰源。 手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和语音对应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亼”这个字虽然形似拉丁字母A,却不读 /eɪ/ 而读 jí,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源头与性质的根本差异: “亼”的起源与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亼”字的本源。在《说文解字》中,“亼”的解释是:“会合.............
  • 回答
    “老不读三国”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人生哲理。这句话并非绝对,而是有着特定的语境和劝诫意味。要详细解释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老不读三国”的字面意思与直接解读:最直接的理解是:老年人不应该去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 为什么呢?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1. 《.............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你还记得年少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能沉浸其中,甚至读到废寝忘食。可如今,书架上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名著,怎么就变成了一堆沉甸甸的“劝退书”呢?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人设崩塌”,更不是你真的变“笨”了,而是我们随着年岁增长,生活、认知、甚至是情感需求都在发生着微妙却.............
  • 回答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初读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这并非是我们对历史的怀疑,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带着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相去甚远。项羽,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不真实感,更多地源于他身上那股浓烈到极致的个人英雄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