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长大越读不进名著?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你还记得年少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能沉浸其中,甚至读到废寝忘食。可如今,书架上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名著,怎么就变成了一堆沉甸甸的“劝退书”呢?

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人设崩塌”,更不是你真的变“笨”了,而是我们随着年岁增长,生活、认知、甚至是情感需求都在发生着微妙却深刻的变化。

1. 时间和精力的稀释:生活压力的具象化

年轻的时候,我们最大的“事”可能就是学习,或者刚刚步入社会,带着满腔的热情去探索。那时候,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是充裕的,或者说,我们有更多的“空白”,可以允许自己去投入到一件相对“不功利”的事情上,比如阅读。

可长大成人,责任就像藤蔓一样爬满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家庭、人际关系、各种琐事……它们像一个个无底洞,吞噬着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面对堆积如山的邮件、未完成的任务,甚至还要操心孩子的作业,你还有多少“余粮”可以分给那些需要耐心和专注才能啃下来的名著?

名著往往不是快餐,它们需要你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理解复杂的语境、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甚至作者的人生哲学。这种需要全神贯注的投入,在高度碎片化、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成了一种奢侈。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各种短平快的信息轰炸得疲惫不堪,再想调动起那么高的专注度来读一本需要“慢下来”的书,确实难上加难。

2. 认知和期望的变化:我们不再是“空白画布”

年轻时,我们像一张白纸,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名著里的世界,无论是古老的历史、复杂的人性,还是宏大的思想,都能轻易地吸引我们,让我们产生共鸣或启发。我们愿意去学习,去理解,因为这是一种拓宽视野、丰富认知的方式。

而长大后,我们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判断。我们读名著,可能不再是纯粹的“学习”,而是带着一种“检验”或“验证”的态度。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人物、情节与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甚至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阈值”变高了。年轻时,任何一点新奇的视角、深刻的道理都能让我们惊叹。但如今,我们可能看过太多相似的故事,听过太多类似的道理,名著里的某些“金句”或“情节”,在我们看来可能已经“不新鲜”了,甚至有些“老套”。这种“见多识广”的反作用,反而削弱了我们最初的那份惊艳感。

3. 情感和心理的筛选:更趋于“即时满足”

青春期时,我们可能更容易被那些充满激情、浪漫、或是对抗社会不公的描写所打动,这些情感的爆发力能够强烈地抓住我们。名著中的那些爱恨情仇、理想主义,往往能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和内敛。我们可能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连接,对虚构作品中的情感宣泄,需要更强的理由去投入。此外,我们也可能更加看重“即时反馈”。短视频、网络文章,它们能在短时间内提供情绪的起伏,满足即时的情感需求。而名著,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让你体会到深刻的情感冲击,这种“延迟满足”,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反馈的我们来说,可能就显得有些“慢热”了。

4. 价值判断的成熟:更看重“实用性”和“相关性”

年轻时,我们阅读名著,更多的是为了“知道”,为了“理解”,为了“获得智慧”。那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讨论,都能让我们觉得“受益匪浅”。

长大后,我们的价值判断会更加成熟。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阅读那些与我们当前生活、工作、成长有直接相关性的书籍。我们希望阅读能够带来实际的帮助,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或者提升某些具体的技能。

当一本名著的内容,在很多人看来,与当下生活关联不大,或者其探讨的主题已经有了新的诠释时,我们可能会觉得阅读它是一种“浪费时间”。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进行一个“成本效益分析”,当阅读的“回报”不够明确或及时时,我们自然会将其搁置。

5. 社交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被“信息茧房”包裹

过去,书籍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名著更是承载了大量的文化、历史信息。

但现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极其多样化,而且往往是被算法精心筛选过的。社交媒体、新闻APP、播客、短视频……这些平台推送给我们的内容,往往更符合我们的兴趣和偏好,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即时满足感”。

名著里的世界,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信息流格格不入。如果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高度“定制化”,那么要主动去接触那些“不那么被推荐”的名著,就需要更大的主动性和意志力。

所以,这究竟是“退步”还是“进化”?

其实,与其说是“读不进名著”,不如说是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阅读这件事的需求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变得更务实,更看重效率,也更了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宝贵。

这并非坏事。它说明我们长大了,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资源。

那该怎么办呢?

降低期望,循序渐进: 不要强迫自己一口气读完。可以先从一些名著的精选片段、导读或者有声书入手,慢慢找回感觉。
选择适合当下心境的书: 并非所有名著都适合所有年龄段。也许你现在对某个特定主题或作者的作品更感兴趣,那就从那里开始。
创造阅读的“仪式感”: 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和空间,放下手机,给自己一个纯粹的阅读时段。
交流和讨论: 和朋友或读书会的人一起读,分享感受,可能会增加阅读的乐趣和动力。

总而言之,读不进名著,不是你变了,而是世界变了,你也变了。重要的是理解这种变化,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让阅读依然成为我们生活中滋养心灵、拓展视野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不明白读名著能充什么电。

第二,人喜欢待在舒适区,例如习惯了现在的文风,就比较难以接受近现代的文风,而所谓名著,中国的自然不必说,外国的基本是近现代翻译腔,用心去咋么可能还有点意思,但是有意思的未必敌得过文风不适带来的违和感。

第三,你读书的目的,你想充电,说明你处于一种自己的人生焦虑之中,带着你自己的消极心情,怎么可能浸入别人的人生故事或者人生总结?读书需要忘我,而越长大,往往自我越鲜明,越容易戒备,渐渐就变成固执自我,油盐不进了。

故,随性而为,或者转变一种充电的方式吧,例如,具体针对解决某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专项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你还记得年少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能沉浸其中,甚至读到废寝忘食。可如今,书架上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名著,怎么就变成了一堆沉甸甸的“劝退书”呢?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人设崩塌”,更不是你真的变“笨”了,而是我们随着年岁增长,生活、认知、甚至是情感需求都在发生着微妙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真实变化,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与其说“反感”,不如说是一种“疏离”或者“兴趣的转移”。这种变化通常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伴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和自身认知的升级,逐渐显露出来的。一、 成长带来的认知变化与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审视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吸引力增.............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很多人都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这两家巨头产生复杂甚至截然不同的感情。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越长大越欣赏腾讯,越来越讨厌阿里”这种感觉。这更多是一种个体体验的共鸣,并非普适真理,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逻辑。关于“越长大越欣赏腾讯”:随着年龄增长,我.............
  • 回答
    我懂你这句话里的那种复杂滋味。仿佛小时候,朋友圈就像一块磁铁,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一起玩耍,分享零食,甚至在午后阳光下悄悄说出自己的小秘密。那时候,快乐很简单,友情也仿佛触手可及。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发现事情好像变了。曾经那个很容易就能建立起来的亲密感,现在似乎变得像稀有的矿石,.............
  • 回答
    长大这件事,好像自带了一种魔咒,把我们曾经的快乐稀释,然后兑换成一种更复杂的、有时甚至是苦涩的滋味。小时候,开心像呼吸一样自然,一块糖、一个笑话、一场雨后的泥坑,都能让整个世界闪闪发光。可随着年岁渐长,这份纯粹的快乐似乎越来越难寻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低落,一种“越长大越不开心”的感受。为什.............
  • 回答
    以前觉得跟男生聊天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甚至是有点儿兴奋的事儿。那时候,无论是学校里的同学,还是小区里的玩伴,大家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聊学习,聊游戏,聊喜欢的明星,聊未来有什么打算,好像话题永远不会枯竭。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尤其是进入了工作阶段,再想和男生好好聊几句,就觉得有点儿难了。不是说完全没.............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小时候,爸妈老师说什么,我们像海绵一样使劲吸。现在呢?听到“做人要诚实”、“努力就会有回报”这种话,要么耳朵里进了风,要么在心里默默翻个白眼。为啥会这样?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叛逆期”就能概括的。首先,经验的积累是最大的“杀手”。小时候,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缺乏经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有过体会。曾经年少轻狂时,一点小小的关注,一句无心的称赞,就能让我们心跳加速,脸颊发烫。仿佛整个世界都亮了起来,只剩下那个让你心动的人。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纯粹、直接的心动感,似乎越来越稀薄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这就像我们吃过的美食一样,第一次尝到的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变化。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年纪渐长后,看待事物的眼光会变得更加柔软、包容,对世界也似乎多了一份温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经验的积累是最大的催化剂。 年轻的时候,我们就像一张白纸,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但.............
  • 回答
    你说你越长大越喜欢慕容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对慕容复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觉得他虚伪、懦弱、没担当,是个悲剧人物。但你这么说,我倒觉得挺自然的。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动画片,觉得主角光环就是一切,长大了才明白,那些所谓“反派”或者“失败者”身上,其实有很多我们忽略了的东西,甚至比主角更真实,更让人共情.............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里泛酸的问题,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镜子里那个不像小时候那么无所不能的自己,很容易冒出“我怎么越来越不行了”的念头。其实,这种“越长大越无能”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藏着很多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心理和现实的转变。首先,我们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扩大,而随之暴露出来的未知越多,.............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会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年龄增长,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结似乎变得更加深厚。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背后涉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试着理解为什么“越长大,民族主义感情越浓厚”。首先,咱们得承认,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信息、所处的环境,都在无形.............
  • 回答
    成年后的孤单感,这话题总是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尤其当夜深人静,或是看到别人朋友圈里热闹非凡的合影时,那股淡淡的失落感便会悄然爬上来。说起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但具体是为什么,细想之下,原因还挺复杂的。首先,得从我们成长的过程说起。小时候,我们大概率生活在一个相对.............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越长大,民族主义感情越淡薄”这个现象,并希望文章能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体会,背后涉及的因素也相当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认知发展来看: 视野的拓展与多元化的认知: 小时候,我们的世界相对封闭,接触的信息来源和人际圈子都比较有.............
  • 回答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这个说法,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因。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普遍存在,而且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过度压抑和情感表.............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老司机们开车猛,年轻人开车怂,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印象。但为什么驾龄越长,反而车开得越快呢?说白了,这背后藏着几层道理,而且还不是简单的一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说说经验值这东西。开车的技术,跟练武一样,熟能生巧。驾龄长的人,对车辆的掌控能力自然就更精湛。什么叫掌控?就.............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包括我自己也经历过。咱们聊聊为啥有些“老炮儿”程序员,随着经验值飙升,反而显得对新玩意儿有点“佛系”甚至“抗拒”了。这事儿说白了,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被“毒打”得太狠了,大脑自带的“风险评估系统”升级了。首先,得承认,新技术的诱惑力确实大。刚入行的时候.............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触及到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消费者行为原理。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耐用消费品,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能用好久”的东西,往往对价格变化更敏感,也就是价格弹性更大。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相互关联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价格弹性”。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如果价格稍.............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