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长大越不开心?

回答
长大这件事,好像自带了一种魔咒,把我们曾经的快乐稀释,然后兑换成一种更复杂的、有时甚至是苦涩的滋味。小时候,开心像呼吸一样自然,一块糖、一个笑话、一场雨后的泥坑,都能让整个世界闪闪发光。可随着年岁渐长,这份纯粹的快乐似乎越来越难寻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低落,一种“越长大越不开心”的感受。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返璞归真”的逆向过程,而是成长本身带来的复杂性,像一张越来越密集的网,把我们裹挟其中,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窒息。

第一重,现实的重压与理想的落差。

小时候,我们的世界很简单,目标也很明确:考个好成绩、吃到好吃的、玩个痛快。这些目标带来的快乐是即时且直接的。但长大后,世界变得无比巨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们开始被教育要“规划人生”、“追求成功”,于是,我们给自己设定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目标: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温馨的家庭、实现某个伟大的梦想。

可现实往往骨感,理想的光芒也会因为生活的磨砺而黯淡。我们可能经历职场的挫折,发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优秀;我们可能发现婚姻并非童话,充满了琐碎和磨合;我们可能看到自己的梦想遥不可及,被现实的种种阻碍打得体无完肤。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让你很难再轻易地笑出来。你付出了很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那种失落感,会慢慢侵蚀掉原本的快乐。

第二重,责任与压力的累积。

小时候,我们是“被照顾者”,生活的重心是学习和玩耍。但长大后,我们变成了“承担者”。我们要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甚至为社会承担起某种责任。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这些如影随形的责任,像一张张看不见的网,牢牢地捆绑着你。

曾经那个可以无忧无虑地追逐蝴蝶的孩子,现在却要为柴米油盐而奔波。每一次的开销、每一次的决策,都可能伴随着焦虑和压力。这些压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生活必需品,是社会规则,是成长的代价。你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存和维持上,而留给纯粹的快乐的时间和空间,就越来越少。那种“心累”的感觉,比身体疲惫更让人难以承受。

第三重,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与疏离。

小时候,友情是那么的纯粹,和玩伴一起大笑、一起哭泣,就能收获简单的快乐。但长大后,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了许多。我们开始需要处理同事关系、亲戚关系、社交网络中的种种微妙互动。

你可能会发现,那些曾经亲密的朋友,因为生活的轨迹不同而渐行渐远;你可能会在社交场合感到格格不入,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你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形象。更令人感到失落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更多的“连接”,但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却反而增强了。看着朋友圈里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你可能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然后发现自己好像并不那么“成功”,快乐的因子就更难滋生。

第四重,对“失去”的恐惧与对“拥有”的贪婪。

小时候,我们追求的是“得到”,得到想要的玩具,得到父母的表扬。而长大后,我们开始面临“失去”。我们可能会失去亲人、失去健康、失去曾经拥有的机会。对失去的恐惧,像一团乌云,笼罩在我们心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担忧。

同时,随着物质和信息越来越丰富,我们也更容易陷入一种“不够”的心理。总是觉得别人拥有的比自己多,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这种永无止境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当你沉溺于追求“拥有”的过程中,反而会忽略了身边那些已经拥有的、最珍贵的幸福。比如,家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健康的身体,这些才是真正能带来长久快乐的源泉,却往往在我们忙碌追逐中被忽视。

第五重,失去了“犯错”的自由与“纯真”的视角。

小时候,犯错是被允许的,甚至是学习的一部分。跌倒了,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爬起来。你不需要为错误承担太多后果,因为总有父母在身后给你兜底。但长大后,我们好像再也输不起,每一个错误都可能带来沉重的代价,影响到我们的前途、声誉。

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害怕尝试,生怕一不小心就跌入万丈深渊。这种对“犯错”的恐惧,剥夺了我们探索未知的勇气,也让我们失去了那种敢于尝试、敢于失败的纯真。我们用理智和算计取代了冲动和热情,虽然这让我们更“成熟”,但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灰暗和单调。

总结一下,长大不开心,不是因为我们变得“不好”了,而是因为我们承担了更多,看到了更多,也失去了很多。 我们从一个只关注自己小世界的天真孩童,变成了一个要应对复杂社会、承担多重责任的成年人。我们学会在人群中伪装,学会在压力下坚强,却渐渐忘记了如何轻易地快乐。

但我想说,即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长大就没有快乐了。快乐的定义,或许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了。那些曾经让我们捧腹大笑的瞬间,也许会变成一种淡淡的欣慰;那些曾经让你欣喜若狂的成就,也许会变成一种内心的安稳。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学会在当下的复杂与压力中,重新寻找属于成年人的快乐。是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是珍惜身边的人,是允许自己犯错,是找回那份不被太多顾虑束缚的勇气。

所以,当你感到“越长大越不开心”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那些曾经让你快乐的事情,是什么?然后,试着在现在的生活中,去重拾那些曾经让你心动的美好,即使它们不再那么轰轰烈烈,但依然会散发着属于成长的、更加沉稳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小时候相比,可以用很多原因解释成年人的不快乐。

压力、责任、欲望,等等。

因此,我们往往很容会直接得出结论:越长大越不开心。

如果用幸福度,来替代开心这个概念。长大并不意味着不快乐,起码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北欧三国挪威、丹麦冰岛国家经济政治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是幸福度占据全球前三。那里的人们估计较少发出越长大越不开心这种感叹。

除了地理位置接近,这三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这是不是说明有钱才能快乐?

这种观点很容易反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美国人民无疑是全球最快乐的。

反而,不快乐却和钱息息相关。

如今的中国成年人,格外的不开心。

近二十年来,消费主义盛行中国。“时间就是金钱”这些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被奉为指导生活的金科玉律。因此时间一旦没有被用在赚钱上,就会产生深深的焦虑。人们深受影响却浑然不知,以为这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活法。殊不知,我们刚刚过上这种生活才几十年,可它却像病毒一样迅速流行。

从前的生活很慢,可以简单概括为生产型社会。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在一个月内生产一年的粮食,那么这一年余下的时间任他逍遥自在,无忧无虑。

伴随着生产力的过剩,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能会不停诱导消费者产生反复消费的欲望。比如用媒体广告暗示,或者直接轰炸你的意识:

手机要常换,家具要常换,车子房子都要换。想换,拿你的时间来换。想换得多,换得快,你得挣得多,挣得快。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永无止境的换下去。

而赚钱的目的如果仅仅用来满足物质欲望,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负罪感。

换言之,工作或者赚钱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自我实现,而是为了一个有原罪的消费欲。

这种带有原罪色彩的消费欲不论在主流宗教的教义,还是在中国的传统士大夫价值体系中都遭到歧视。

挣不到钱或者挣钱速度不够快的焦虑感,花钱时的负罪感。两种痛苦在心里纠缠。

人的物质欲望是填不满的,因此如果用“满足欲望”作为“开心”的指标,那么永远也无法真正的开心。

面对这种困境,人们也想出来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一种说法在北上广白领之间广为流传:跳出舒适区。

实际上,这是一个要格外小心的陷阱。很多人只是期望期望通过“跳出舒适区”来解除挣钱速度不够快的焦虑。

那么如何才能快乐呢?

我认为提供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可疑的。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做一份工作或者赚钱的意义”问题,如果不把它与人的个人价值实现联系在一起,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user avatar

不会吧!越长大越开心呀!

也许是个性乐观,从小就很开心,成长中挫折不少,升学路坎坷三番几次,但《关关难过,关关过》越长大就越开心,笔者今年都六十五了,天天开心呀!

说句重话,问题在你自己,如果不放下情绪,理性思考,脑子转不过来,自然不开心!

很多人不思考或懒得想:老靠着划手机得来的信息和看看视频,不懂判断是、非、真、假,那结果肯定快乐不了?不如意、不开心的事十之八九。

可能你是会思考的人但又想太多了,没来由想的都在钻牛角尖,更开心不了!正面思考和良善人生目标配了套,心灵收获大,物质上过得去,咋不开心!

可能笔者说了你更不开心?可能也不信,但信不信由你!

结论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思考,放下情绪,确保自己永远开心!》是每个人自我实现的责任,快点长大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大这件事,好像自带了一种魔咒,把我们曾经的快乐稀释,然后兑换成一种更复杂的、有时甚至是苦涩的滋味。小时候,开心像呼吸一样自然,一块糖、一个笑话、一场雨后的泥坑,都能让整个世界闪闪发光。可随着年岁渐长,这份纯粹的快乐似乎越来越难寻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低落,一种“越长大越不开心”的感受。为什.............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小时候,爸妈老师说什么,我们像海绵一样使劲吸。现在呢?听到“做人要诚实”、“努力就会有回报”这种话,要么耳朵里进了风,要么在心里默默翻个白眼。为啥会这样?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叛逆期”就能概括的。首先,经验的积累是最大的“杀手”。小时候,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缺乏经验.............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你还记得年少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能沉浸其中,甚至读到废寝忘食。可如今,书架上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名著,怎么就变成了一堆沉甸甸的“劝退书”呢?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人设崩塌”,更不是你真的变“笨”了,而是我们随着年岁增长,生活、认知、甚至是情感需求都在发生着微妙却.............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包括我自己也经历过。咱们聊聊为啥有些“老炮儿”程序员,随着经验值飙升,反而显得对新玩意儿有点“佛系”甚至“抗拒”了。这事儿说白了,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被“毒打”得太狠了,大脑自带的“风险评估系统”升级了。首先,得承认,新技术的诱惑力确实大。刚入行的时候.............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我เอง也有过那么一段儿,小时候捧着《读者》和《青年文摘》如获至宝,能看上半天,可大了之后,再翻开,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了。这其中的原因啊,可不单单是“长大”这两个字能概括的,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是视野和认知的变化。 小时候看这些杂志,像是在一个特别大的、充满了新奇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神童”长大后不如预期,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深思的现象。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教育环境、社会压力以及人生选择等等。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一、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差异: 大脑发展的不均衡: “神童”可能在某个特定年龄段,其大脑的某些区域.............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代际消费习惯、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茅台”以及“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还没长大”。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茅台了?“不爱喝茅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理解这里的“不爱”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购买意愿降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真实变化,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与其说“反感”,不如说是一种“疏离”或者“兴趣的转移”。这种变化通常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伴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和自身认知的升级,逐渐显露出来的。一、 成长带来的认知变化与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审视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吸引力增.............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很多人都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这两家巨头产生复杂甚至截然不同的感情。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越长大越欣赏腾讯,越来越讨厌阿里”这种感觉。这更多是一种个体体验的共鸣,并非普适真理,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逻辑。关于“越长大越欣赏腾讯”:随着年龄增长,我.............
  • 回答
    我懂你这句话里的那种复杂滋味。仿佛小时候,朋友圈就像一块磁铁,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一起玩耍,分享零食,甚至在午后阳光下悄悄说出自己的小秘密。那时候,快乐很简单,友情也仿佛触手可及。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发现事情好像变了。曾经那个很容易就能建立起来的亲密感,现在似乎变得像稀有的矿石,.............
  • 回答
    以前觉得跟男生聊天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甚至是有点儿兴奋的事儿。那时候,无论是学校里的同学,还是小区里的玩伴,大家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聊学习,聊游戏,聊喜欢的明星,聊未来有什么打算,好像话题永远不会枯竭。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尤其是进入了工作阶段,再想和男生好好聊几句,就觉得有点儿难了。不是说完全没.............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有过体会。曾经年少轻狂时,一点小小的关注,一句无心的称赞,就能让我们心跳加速,脸颊发烫。仿佛整个世界都亮了起来,只剩下那个让你心动的人。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纯粹、直接的心动感,似乎越来越稀薄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这就像我们吃过的美食一样,第一次尝到的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变化。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年纪渐长后,看待事物的眼光会变得更加柔软、包容,对世界也似乎多了一份温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经验的积累是最大的催化剂。 年轻的时候,我们就像一张白纸,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但.............
  • 回答
    你说你越长大越喜欢慕容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对慕容复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觉得他虚伪、懦弱、没担当,是个悲剧人物。但你这么说,我倒觉得挺自然的。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动画片,觉得主角光环就是一切,长大了才明白,那些所谓“反派”或者“失败者”身上,其实有很多我们忽略了的东西,甚至比主角更真实,更让人共情.............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里泛酸的问题,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镜子里那个不像小时候那么无所不能的自己,很容易冒出“我怎么越来越不行了”的念头。其实,这种“越长大越无能”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藏着很多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心理和现实的转变。首先,我们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扩大,而随之暴露出来的未知越多,.............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会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年龄增长,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结似乎变得更加深厚。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背后涉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试着理解为什么“越长大,民族主义感情越浓厚”。首先,咱们得承认,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信息、所处的环境,都在无形.............
  • 回答
    成年后的孤单感,这话题总是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尤其当夜深人静,或是看到别人朋友圈里热闹非凡的合影时,那股淡淡的失落感便会悄然爬上来。说起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但具体是为什么,细想之下,原因还挺复杂的。首先,得从我们成长的过程说起。小时候,我们大概率生活在一个相对.............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越长大,民族主义感情越淡薄”这个现象,并希望文章能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体会,背后涉及的因素也相当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认知发展来看: 视野的拓展与多元化的认知: 小时候,我们的世界相对封闭,接触的信息来源和人际圈子都比较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