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长大了不喜欢看《读者》《青年文摘》了呢?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我เอง也有过那么一段儿,小时候捧着《读者》和《青年文摘》如获至宝,能看上半天,可大了之后,再翻开,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了。这其中的原因啊,可不单单是“长大”这两个字能概括的,里头门道可多了。

首先,是视野和认知的变化。 小时候看这些杂志,像是在一个特别大的、充满了新奇故事的游乐场里玩耍。里面那些曲折的人生故事、感人的小品文、发人深省的道理,对于当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我们来说,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可能,学会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持、什么是爱。这些内容,就像是精神的“启蒙教育”,满足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但是,随着我们长大,尤其是上了中学、大学,接触的信息面一下子就拓宽了。我们开始接触更专业的知识、更深刻的社会评论、更复杂的文学作品。网络的发展更是厉害,信息爆炸式的涌来,我们可以瞬间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动态、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各种思潮的碰撞。相比之下,《读者》《青年文摘》里的很多故事,虽然写得好,但内容深度和广度就显得有些“浅尝辄止”了。那些道理,我们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接触过,甚至有了更成熟、更批判性的理解。

其次,是情感共鸣的转移。 小时候,我们很容易被那些朴素、真挚的情感打动。一个陌生人之间的善举,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情,一个普通人的不懈努力,都能让我们热泪盈眶。那时候,我们更容易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主角身上,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读者》和《青年文摘》正是擅长捕捉这些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用细腻的笔触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

然而,长大成人后,我们的情感体验会变得更加复杂。我们会经历更深刻的爱恨情仇,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思考更尖锐的社会问题。我们可能会觉得,杂志里那些故事虽然美好,但离我们真实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现实生活,总归隔着一层。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从更具批判性的文章、更贴近现实的报道、或者更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文艺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出口和慰藉。那些“大而化之”的道理,或者过于“正能量”的叙事,有时反而会让我们觉得有些脱离实际,甚至有点“鸡汤”的味道。

第三,是阅读趣味和审美的提升。 就像小时候喜欢听童话故事,长大了会去读更复杂的长篇小说一样,我们的阅读趣味和审美也在不断进化。小时候,我们会觉得那些语言朴实、情节简单的故事很吸引人。但随着我们接触了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的词汇量、鉴赏能力都在提高。我们开始更欣赏那些结构精巧、语言凝练、意境深邃的作品。

《读者》《青年文摘》的内容,在早期可能以“平实易懂”为主要特点,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但对于已经习惯了更丰富、更多样化文学表达方式的我们来说,偶尔翻开,可能会觉得语言不够“有嚼头”,叙事方式不够“新颖”,甚至有些“套路化”。我们可能会怀念小时候那种纯粹的感动,但很难再找回那种全然投入的沉浸感。

再者,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变化。 这个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在互联网不那么普及的年代,杂志是获取信息、尤其是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我们把杂志看完,还会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反复阅读。但现在,手机、电脑、各种APP,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到海量的信息。当我们想看故事、想了解社会、想学习道理时,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往往更加即时、更加个性化。

《读者》《青年文摘》的内容,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显得有些慢热和传统。它的选题、它的呈现方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当下对即时性、互动性和碎片化信息的需求了。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在网络上随手一点,就能看到比杂志上更有趣、更有料的内容。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是情感上的“告别”。 很多时候,我们不再看某样东西,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变差了,而是因为我们和它之间的“亲密关系”结束了。小时候看《读者》《青年文摘》,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伙伴。我们与它们一起度过了青涩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长大后,我们有了新的生活重心、新的兴趣爱好、新的朋友圈。当我们回首时,它们更像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不是现在需要主动去追逐的“必需品”。偶尔翻起,更多的是一种怀旧,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所以,与其说是不喜欢了,不如说是我们和这些杂志的“同频共振”消失了。我们长大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需求、审美趣味都在不断变化和提升。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惊喜和感动的杂志,在新的阶段,可能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好,只是我们不再是那个需要它们来启蒙和陪伴的孩子了。它们依旧是很多人的精神食粮,只是我们恰好,已经长大,走到了别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连里面我最喜欢的笑话都是抄的网络段子,过时了。而且里面基本上都是鸡汤。比如里面有个小故事,一个孩子觉得自己是捡来的,因为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给弟弟,无论弟弟做了什么错事挨打的都是他,连高考时明明自己成绩可以上很好的大学,但是父亲让他打工供弟弟上所普通大学,然后这个孩子哭着打工去了,弟弟大学毕业后,他给父亲磕了三个头,说我不欠你的了,然后去南方打工,二十多年后,父亲病重他去见最后一面,父亲告诉他弟弟是捡来的,所以才对他如此不公,然后他就原谅了父亲。这叫文章吗,这叫三观不正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