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长大越欣赏腾讯,越来越来越讨厌阿里?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很多人都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这两家巨头产生复杂甚至截然不同的感情。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越长大越欣赏腾讯,越来越讨厌阿里”这种感觉。这更多是一种个体体验的共鸣,并非普适真理,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逻辑。

关于“越长大越欣赏腾讯”: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生活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需求,而腾讯恰好在这些方面,或者说给人的感觉上,与我们的成长轨迹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契合。

1. 社交的本质与沉淀:
年轻时: 刚接触互联网,社交平台主要为了“认识新朋友”、“彰显自我”、“获取信息”。那时候的QQ、贴吧,甚至早期的微信,更多的是一种新鲜的、拓展社交圈的工具。
长大后: 社交的需求变得更复杂,也更内敛。我们开始珍视的是与熟悉的人保持联系,维系情感。微信的强大在于它完美地承载了这一点。它不是一个让你不断“表演”的舞台,而是一个让你与家人、朋友、同事保持温暖连接的港湾。你发一条朋友圈,可能只有自己和少数几个亲近的人会点赞,但这已经足够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连接,随着年岁增长,显得尤为可贵。你不再需要通过炫耀或哗众取宠来获得认同,而是通过稳定的关系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腾讯的社交产品,尤其是微信,在这个层面上,真的做到了“陪伴”。
视频和娱乐的深度渗透: 腾讯的另一个强大之处在于其在泛娱乐领域的布局。腾讯视频、QQ音乐、腾讯游戏,这些内容和服务,随着我们长大,从“消遣”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有了更多的碎片时间,需要放松和解压。腾讯在这些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内容,并且通过会员体系等方式,让你觉得花钱是值得的。不再是学生时代为了玩游戏充值几块钱,而是可以为了一部喜欢的剧、一张专辑买单。这种消费升级,也让你对腾讯的“内容生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你开始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娱乐背后,是庞大的版权采购、内容制作和技术支持。

2. 更少侵扰性的商业模式(相对而言):
早期对比: 很多人对阿里的印象,尤其是淘宝、天猫,早期确实是“物美价廉”,能满足我们各种购物需求。但随着发展,其广告推送、搜索结果的商业化,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被推销”的意味太浓。你搜一个东西,前面几页都是付费推广,很难找到真实的用户评价或者商品本身。
腾讯的“弱化”: 相比之下,腾讯的产品,尤其是微信,对商业化的“渗透”相对克制。虽然也有广告,但它不会像淘宝那样,让你在每一次搜索和浏览中都感觉是在被“推销”。微信的广告更像是信息流中的点缀,你很容易选择忽略。这种“克制”让用户体验更加纯粹,虽然也牺牲了一部分商业变现的效率,但换来的是更高的用户黏性和好感度。当然,这里的“弱化”是相对的,腾讯也在通过其他方式变现,但其核心社交产品对商业的“干扰”程度,确实更低。

3. 一种“隐形”的存在感:
越长大,越需要稳定: 成长意味着责任,意味着需要更稳定、更可靠的工具和服务。腾讯的产品,比如微信、QQ,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通讯、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像空气一样,你可能不会时时刻刻去“欣赏”它,但一旦没有了,你会立刻感受到其重要性。这种稳定和可靠,恰恰是长大后更看重的东西。
不那么“用力”的推销自己: 阿里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在非常“用力”地推销自己的每一个新业务、每一个概念。而腾讯则相对低调,它让你去发现,去使用。这种“慢”,反而更容易获得尊重。

关于“越来越讨厌阿里”:

这种讨厌并非空穴来风,往往与我们对商业逻辑、用户体验以及社会责任的认知变化有关。

1. 商业化侵蚀用户体验的程度加深:
早期的纯粹: 淘宝最开始是一个让普通人也能开店,也能买到便宜货的平台。那种朴素的交易逻辑非常吸引人。
现在的“套路”: 随着阿里商业化越来越深入,淘宝和天猫的首页、搜索结果页、甚至商品详情页,都充斥着各种“秒杀”、“直播”、“推荐”、“广告”。你想要找到一个真实评价的商品,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而那些虚假的销量、好评,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双十一等购物节,各种复杂的优惠券、满减规则,让你计算到头晕,最后也未必真的省到钱,反而被商家“套路”得团团转。这种体验,从“便利”变成了“负担”,从“信任”变成了“怀疑”。
平台的“垄断”与“压榨”: 随着平台规模越来越大,商家入驻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各种抽成、服务费不断增加。很多商家抱怨“在淘宝上卖货,赚的钱大部分都给了平台”。这种对商家“压榨”的印象,也会间接影响到普通用户对平台的观感。你看到的那些热闹的交易背后,可能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态。

2. 对垄断与缺乏创新的担忧:
从引领者到“围墙花园”: 阿里曾经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公司,但随着其业务版图不断扩张,尤其是在支付(支付宝)、电商、云计算等领域形成强大的垄断地位后,反而让人觉得其创新步伐放缓,更多的是在巩固和扩张已有优势。它更像是在建造一个越来越高的“围墙花园”,让你难以跳出其生态系统。
限制竞争与扼杀其他可能性: 当一个公司在一个领域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后,它往往没有太大的动力去颠覆自己,反而会去“扼杀”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新兴事物。这种对市场竞争的潜在损害,让一些人感到担忧。

3. “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的负面印象:
价格战与平台权力: 过去几年,关于平台“二选一”的讨论非常多。这种强制商家在不同平台之间做出选择的行为,明显是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来限制竞争。这种行为,无论从商业道德还是用户利益角度看,都很难让人接受。它让商家无法自由选择最好的销售渠道,也可能限制了用户能接触到的商品和服务。

4.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质疑:
过度激进与唯盈利论: 阿里早期那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似乎更多地被“唯利润论”所取代。一些管理层或员工表现出的过度自信、激进甚至傲慢,也容易让人产生反感。当一家公司过于强调自己的“功绩”,而忽视了其对社会、对用户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容易招致批评。
缺乏对“人情味”的关怀: 与腾讯在社交领域提供的“人情味”相比,阿里在很多业务上更侧重于效率和商业利益的极致化。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满足上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也更容易被感知和比较。

总结一下:

这种感受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心智成熟和阅历增长的体现。

年轻时,我们更看重的是新奇、便捷、价格和社交的拓展。
长大后,我们更看重的是稳定、信任、情感连接、深度体验和道德责任。

腾讯恰好在社交和娱乐领域,提供了更符合我们后期需求的“陪伴式”服务,并且在商业化上相对克制,让用户体验“舒服”。而阿里虽然在早期满足了我们的购物需求,但随着其商业化日益深入和对市场支配力的滥用,其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的“套路”和“压迫感”,让很多用户感到厌倦和反感。

当然,这只是很多人的共性感受,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也有很多人依然高度欣赏阿里的商业效率和创新能力,或者对腾讯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这种复杂的情感,正是我们观察这些巨头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和影响时,最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把公司(或国家)的行为人格化甚至用偶像站队的思路去考虑,是年轻人容易犯的幼稚病之一。

.

user avatar

"阿里操控舆论的行为太恶心了"?

兄弟,现在只要是一家你能知道有名有姓的公司,水军、控评、舆情控制等能力都是必备的,除了日常维护主营业务的业绩销量等,也是为了重大公关事件而准备

有名的如华为、阿里等,做的一般的百度、腾讯等等

如果你没感受到腾讯的舆情力量,要么感知能力比较弱,要么在黑腾讯的舆情能力不足


第二点,在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投资背景,他们会倾向于给自己的金主服务

微博是阿里投资的,难道还能为腾讯洗涤?


有意思的是,我最近被知乎推送了很多腾讯比阿里好的问题和回答

或者你直接在搜索框里面输入“腾讯 阿里”就可以看到以下问题:

腾讯与阿里的较量,为何腾讯总是占上风?

阿里和腾讯为什么一个总被称赞一个总被骂?

为何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腹地(电商和移动支付),而阿里却对腾讯社交无可奈何?

如何看待腾讯市值超越阿里重登亚洲第一?腾讯与阿里谁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大?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知乎是腾讯投资的


所谓的舆情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些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就叫做网络舆情

简单来说它主要来源于网络,通过微博、搜索引擎、自媒体、问答、博客、贴吧、新闻、论坛等等这些渠道进行传播。

当公关事件爆发时,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同。

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网络舆情,应该广范存在于数码产品、汽车类产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知乎上数码产品和汽车类的大v特别多,因为别人需要占领这个社交平台的话语权,是把这当做正式工作来做的

这个网络上面的大中小v,没有几个是脑残粉,都是领工资办事而已

你以为自己上网是自我选择各类有用信息来获取,其实真正的是少量内容生产者嚼碎了喂给大家吃而已,至于吃的是饭还是啥就得自己判断了 ......

user avatar

难道不是因为对于金融机构的天然讨厌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很多人都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这两家巨头产生复杂甚至截然不同的感情。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越长大越欣赏腾讯,越来越讨厌阿里”这种感觉。这更多是一种个体体验的共鸣,并非普适真理,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逻辑。关于“越长大越欣赏腾讯”:随着年龄增长,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真实变化,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与其说“反感”,不如说是一种“疏离”或者“兴趣的转移”。这种变化通常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伴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和自身认知的升级,逐渐显露出来的。一、 成长带来的认知变化与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审视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吸引力增.............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你还记得年少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能沉浸其中,甚至读到废寝忘食。可如今,书架上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名著,怎么就变成了一堆沉甸甸的“劝退书”呢?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人设崩塌”,更不是你真的变“笨”了,而是我们随着年岁增长,生活、认知、甚至是情感需求都在发生着微妙却.............
  • 回答
    我懂你这句话里的那种复杂滋味。仿佛小时候,朋友圈就像一块磁铁,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一起玩耍,分享零食,甚至在午后阳光下悄悄说出自己的小秘密。那时候,快乐很简单,友情也仿佛触手可及。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发现事情好像变了。曾经那个很容易就能建立起来的亲密感,现在似乎变得像稀有的矿石,.............
  • 回答
    长大这件事,好像自带了一种魔咒,把我们曾经的快乐稀释,然后兑换成一种更复杂的、有时甚至是苦涩的滋味。小时候,开心像呼吸一样自然,一块糖、一个笑话、一场雨后的泥坑,都能让整个世界闪闪发光。可随着年岁渐长,这份纯粹的快乐似乎越来越难寻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低落,一种“越长大越不开心”的感受。为什.............
  • 回答
    以前觉得跟男生聊天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甚至是有点儿兴奋的事儿。那时候,无论是学校里的同学,还是小区里的玩伴,大家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聊学习,聊游戏,聊喜欢的明星,聊未来有什么打算,好像话题永远不会枯竭。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尤其是进入了工作阶段,再想和男生好好聊几句,就觉得有点儿难了。不是说完全没.............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小时候,爸妈老师说什么,我们像海绵一样使劲吸。现在呢?听到“做人要诚实”、“努力就会有回报”这种话,要么耳朵里进了风,要么在心里默默翻个白眼。为啥会这样?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叛逆期”就能概括的。首先,经验的积累是最大的“杀手”。小时候,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缺乏经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有过体会。曾经年少轻狂时,一点小小的关注,一句无心的称赞,就能让我们心跳加速,脸颊发烫。仿佛整个世界都亮了起来,只剩下那个让你心动的人。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纯粹、直接的心动感,似乎越来越稀薄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这就像我们吃过的美食一样,第一次尝到的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变化。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年纪渐长后,看待事物的眼光会变得更加柔软、包容,对世界也似乎多了一份温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经验的积累是最大的催化剂。 年轻的时候,我们就像一张白纸,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但.............
  • 回答
    你说你越长大越喜欢慕容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对慕容复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觉得他虚伪、懦弱、没担当,是个悲剧人物。但你这么说,我倒觉得挺自然的。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动画片,觉得主角光环就是一切,长大了才明白,那些所谓“反派”或者“失败者”身上,其实有很多我们忽略了的东西,甚至比主角更真实,更让人共情.............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里泛酸的问题,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镜子里那个不像小时候那么无所不能的自己,很容易冒出“我怎么越来越不行了”的念头。其实,这种“越长大越无能”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藏着很多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心理和现实的转变。首先,我们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扩大,而随之暴露出来的未知越多,.............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会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年龄增长,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结似乎变得更加深厚。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背后涉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试着理解为什么“越长大,民族主义感情越浓厚”。首先,咱们得承认,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信息、所处的环境,都在无形.............
  • 回答
    成年后的孤单感,这话题总是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尤其当夜深人静,或是看到别人朋友圈里热闹非凡的合影时,那股淡淡的失落感便会悄然爬上来。说起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但具体是为什么,细想之下,原因还挺复杂的。首先,得从我们成长的过程说起。小时候,我们大概率生活在一个相对.............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越长大,民族主义感情越淡薄”这个现象,并希望文章能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体会,背后涉及的因素也相当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认知发展来看: 视野的拓展与多元化的认知: 小时候,我们的世界相对封闭,接触的信息来源和人际圈子都比较有.............
  • 回答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这个说法,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因。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普遍存在,而且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过度压抑和情感表.............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老司机们开车猛,年轻人开车怂,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印象。但为什么驾龄越长,反而车开得越快呢?说白了,这背后藏着几层道理,而且还不是简单的一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说说经验值这东西。开车的技术,跟练武一样,熟能生巧。驾龄长的人,对车辆的掌控能力自然就更精湛。什么叫掌控?就.............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包括我自己也经历过。咱们聊聊为啥有些“老炮儿”程序员,随着经验值飙升,反而显得对新玩意儿有点“佛系”甚至“抗拒”了。这事儿说白了,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被“毒打”得太狠了,大脑自带的“风险评估系统”升级了。首先,得承认,新技术的诱惑力确实大。刚入行的时候.............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触及到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消费者行为原理。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耐用消费品,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能用好久”的东西,往往对价格变化更敏感,也就是价格弹性更大。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相互关联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价格弹性”。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如果价格稍.............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