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读不下去,但书评称此是经典中的经典,那为什么很枯燥?

回答
很多人跟我一样,面对《安娜·卡列尼娜》时,都曾有过“劝退”的念头。书页翻得越慢,心里越是疑惑:这不是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吗?为什么我读起来却像是在啃一块毫无滋味的石头?这种枯燥感,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要说《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枯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首先,时代背景与文化隔阂。托尔斯泰笔下的俄罗斯贵族生活,对于我们现代读者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小说中充斥着各种舞会、沙龙、乡间庄园的生活细节,那些繁复的社交礼仪,人物之间微妙的等级关系,以及当时俄罗斯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构成了一层厚厚的“翻译障碍”。你可能会对人物的某些行为感到莫名其妙,不理解他们为何如此在意那些细枝末节,更难以体会他们内心的挣扎。比如,安娜在初遇沃伦斯基时,那种基于身份、地位的眼神交流和试探,如果脱离了那个时代背景,很容易就被解读为“矫揉造作”或者“无病呻吟”。

其次,叙事节奏与篇幅的压迫感。不得不承认,《安娜·卡列尼娜》的篇幅是相当可观的。托尔斯泰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细致,描绘了那个时代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会像很多现代小说那样,上来就抓住你的眼球,抛出惊天大瓜。相反,他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去铺陈,去渲染,去刻画。这就导致了,如果你是抱着“速战速决”、“情节跌宕起伏”的心态去阅读,一定会感到非常缓慢和沉闷。

举个例子,小说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列文的乡村生活和农业改革。从播种、收割,到如何管理庄园,如何与农夫打交道,甚至如何思考土地的归属和农民的幸福。这些内容对于那些只关心爱情故事或者社会讽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你可能会想:“什么时候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故事才能真正展开啊?”。这种被“无关紧要”的内容拖慢节奏的体验,会极大地消耗读者的耐心。

再者,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这恰恰也可能成为枯燥的来源。他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将每个人物都剖析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人性的多重维度。安娜的爱情是炽热而毁灭性的,但她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第三者”;沃伦斯基的魅力毋庸置疑,但他的骄傲和世故也让人难以完全共情;列文的追求纯洁和精神慰藉,但他的固执和理想主义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这种复杂性意味着,你需要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去理解每个角色的动机、情感和变化。你不能简单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而是要努力去代入,去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你读到某个角色在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后,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时,如果你没有细致地跟随他的思绪,就会觉得他的行为是突兀和不可理解的,从而感到枯燥。

此外,哲学思辨的沉重感。《安娜·卡列尼娜》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信仰、家庭、社会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尤其是通过列文的视角,不断地追问“我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过于沉重和抽象,缺乏即时的阅读快感。

如果你期待的是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那么小说中那些关于死亡、信仰危机、人生无常的议论,无疑会让你感到一种压抑和枯燥。那种“想不明白”的困境,以及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执着追问,虽然是小说的精髓,但对某些读者而言,却是难以消化的“硬骨头”。

最后,期望值管理的问题。正是因为《安娜·卡列尼娜》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我们往往会对它抱有极高的期望。我们期望它能惊艳、深刻、引人入胜,能够瞬间抓住我们的灵魂。然而,当它未能达到我们预设的“经典”模样时,那种落差感就会被放大,让我们觉得它枯燥乏味。我们可能期待的是一顿丰盛的西餐,结果端上来的是一道精心烹制的怀石料理,虽然食材精贵,做法考究,但如果不熟悉其精髓,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

总而言之,《安娜·卡列尼娜》的枯燥感,往往源于我们与那个时代、那种文化、那种思考方式的隔阂,以及我们对阅读本身的期望。它不是一本“容易下咽”的书,需要耐心、细致,甚至一点点“翻译”的努力。当你读不下去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尝试去理解那些看似繁琐的细节,去体会那些复杂的人物,去感受那些深刻的哲学思考。或许,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它那深藏不露的“经典”魅力,也说不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不被生活强奸过,大概率,我是指大概率(钢筋走开),是读不懂《安娜·卡列尼娜》的。

我很喜欢这本书,另一本和这个差不多的,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你会问:这两本书为毛差不多?

因为这两本书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一个永远青春,永远热泪盈眶的情感巨婴,用自己的生命反抗这草泥马的社会的故事。


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的擎旗人都不是正常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让哥哥资助自己的情敌和心上人,想要感受那种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凄凉之美;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闹矛盾差点儿要决斗,冷战了17年才算勉强和好。

这些人写作或多或少都是被经济窘困和报社逼的。

但是就是这些不完美的人,却能写出这些牛逼的作品。

是的,社会烂透了,生活也他妈的烂透了,所以作品完美了


托尔斯泰在写安娜的时候,是处于《战争与和平》的贵族英雄主义到《复活》的跟贵族决裂的中间状态。

农奴制在废除,他支持,他照做,但是却一败涂地,甚至反智的认为为了好的制度大家一起吃糠咽菜也没啥问题。

他那世俗的老婆跟他完全产生不了精神共鸣,虽然那是他当初挚爱的女人(或者说是他挚爱的女人的妹妹)。

这样状态下的托尔斯泰,就是被生活强奸的托尔斯泰。

所以,他笔下的安娜,才是最极致的安娜。


这个安娜,要比《纯真年代》里的埃伦·奥兰斯卡更极端,这个安娜绝对不能像福斯特笔下的露西那么圆满!

他必须死,必须献祭自己。

而且一定要比盖茨比在游泳池里挨枪子还要悲剧。

盖茨比的情感摧毁的是自己,安娜是摧毁了跟他有关的一切再摧毁自己

可是,安娜如此的割裂,她即便在死的时候,都还要问自己为什么要死。

我不想死,但是活着有什么意义,那我去死,死又是怎么回事儿?

去他妈的,毁灭吧!


人必须得活到一定的岁数,被生活鸡奸后,才能知道该怎么面对生活。

或者说,该怎么放弃。

安娜的无力我特别理解,她那饱满的感情也和我的精神特质一样。

我们如此充满感情地面对生活,最怕的是什么?

是被社会毒杀!

付出了一切,被社会伤害。

这里要注意,付出和伤害的前后顺序不一定。

对于盖茨比,他以为自己付出了就能获得,但是最后还是因为冷漠的黛西死于白痴的枪口;

对于安娜,她的血液里埋藏了被伤害的经历(被大她 20 岁的丈夫),只是因为付出被激发了出来。

当你情感最充沛的那一刻,如果告诉你一切都是虚无,你会是怎样的崩溃?

从这一点来说,盖茨比是幸运的。

但是安娜却没那么走运了。


能在19世纪把一个放在现在都可能被舆论封杀的女人写得如此悲怆。

托尔斯泰真的是前无古人。

也十分可能后无来者。

想那些看惯了《傲慢与偏见》的合家欢小说的人,第一次看到这种小说,精神上是怎样的冲击?

自命不凡的男人们看到一个无法驾驭其精神世界的女人。

感到的是恐惧?

还是叹息?

我从安娜无法面对虚无的状态里,只看到了三个字:

反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是不是一定要在人们面前带上虚伪的面具?

当一个情感巨婴有何不可?

我们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卡列宁……

我们被灌输要做这个做那个……

后人看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否也像在看卡列宁手里的亚历山大勋章?是否也像在看17世纪荷兰人手里的郁金香?

也许真正的伟大,就是要跟身边的所有做斗争。

被它们批判,被它们侮辱,被它们损害。

最后哪怕自我毁灭。


这就是经典。

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这就是托尔斯泰告诉我们的:

我们是演绎生活的人,而不是被生活定义的人。

哪怕演绎的是悲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