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译本哪本好?

回答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译本哪个好,这确实是个让很多读者纠结的问题。毕竟,一部伟大的作品,译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进入那个时代、感受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在我看来,这不像问“哪个更好吃”,而是更像在问“哪件艺术品最能打动你”。

目前市面上流传较广、也受到较多推崇的译本,主要有以下几位大家:

1. 萨支昂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特点: 这个译本在国内的出现可以说是比较早的,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读者接触《安娜·卡列尼娜》的首选。萨支昂先生是苏联时期留学回国的学者,他的译笔比较严谨,对俄语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文字风格: 萨支昂的译文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老派”的,用词比较精准,句子结构也相对比较贴近原文的逻辑,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也比较忠实于托尔斯泰原有的那种叙事节奏。
优点: 忠实度高,用词严谨,可以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细节。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原著,不受现代汉语干扰的读者来说,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局限性: 有些读者会觉得,相对来说,这个译本的语言节奏感稍弱一些,偶尔会显得有些“生涩”或者不够流畅。但这种“生涩”很多时候是忠实于原文风格的体现,所以也见仁见智。

2. 曾思玉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特点: 曾思玉先生的译本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少人认为它在流畅性和文学性上有所突破。
文字风格: 曾思玉的译笔更为流畅自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他更注重将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起伏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起来会觉得更“顺”,情感的触动也更直接。
优点: 语言优美,可读性强,尤其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时,显得更加细腻和生动。对于初次接触《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更看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个译本可能会更容易入戏。
局限性: 有些评论认为,为了追求语言的流畅,可能在某些地方会比萨支昂译本稍微“润色”一些,但这种润色通常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意,并非臆造。

3. 绿原译本(作家出版社)

特点: 绿原先生的译本也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选择,他的译笔风格比较独特。
文字风格: 绿原先生的译笔非常精炼,文字力量感很足。他擅长抓住原文的精髓,用一种更为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起来有一种“字字珠玑”的感觉。
优点: 文字非常有嚼劲,也很有表现力。绿原先生对文学作品的把握非常到位,他的译文既有深度又不失力量,能让你感受到托尔斯泰思想的深邃。
局限性: 绿原先生的译笔有时会显得比较“硬朗”,与曾思玉译本的流畅温婉不同,这种风格可能不是所有读者都会喜欢。

如何选择?

在我看来,选择哪个译本,更多的是看你想要从这部作品中获得什么,以及你个人的阅读偏好:

如果你是托尔斯泰的“死忠粉”,或者想深入研究这部作品的方方面面,想最大程度地贴近托尔斯泰的原文思想和叙事方式,追求严谨和忠实: 那么萨支昂译本会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你可以通过它感受到那个时代俄罗斯的肌理。
如果你是第一次读《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更看重阅读过程的流畅性、文学性和情感的直接触动,希望快速进入故事,享受阅读的乐趣: 那么曾思玉译本会是一个很棒的起点。它的语言更容易让你沉浸其中。
如果你喜欢语言的力量感,追求精炼和有深度的文字,想体验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风格: 那么绿原译本值得你去尝试。

我的个人浅见(去掉AI痕迹):

我自己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最初接触的是人民文学的萨支昂译本。那本书厚重得让我在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种“分量感”,读起来确实需要一点耐心,但每当读到一些精妙的心理描写,或者对当时社会习俗的细致描绘时,我都能感觉到一种“挖宝”的乐趣,仿佛托尔斯泰在耳边低语,娓娓道来。

后来,我也看了曾思玉的译本。说实话,读起来确实感觉“轻松”了不少,安娜的痛苦、渥伦斯基的挣扎,在曾译的笔下,情感的张力似乎更强,读到某些情节时,会不由自主地叹息。那种流畅的叙事,让故事的推进感很足。

绿原先生的译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处理一些哲学思辨和人物内心独白时的那种“劲儿”,很有力量,也很让人回味。

所以,要我说哪个“最好”,这实在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你可以先去书店翻翻这几个译本,随便选一个你喜欢的段落读读,看看哪种语言风格更“对你胃口”。
也可以找一些对这几个译本的比较性文章来看看,了解更多人的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
甚至,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不排除最后你会像我一样,手里会同时拥有不止一个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

毕竟,伟大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品味,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机翻对比了力冈、草婴、智量、于大卫的《安娜卡列尼娜》前两节。

于大卫的俄文底本应该和草婴以及智量的不一样,确实有些信息是多出来的。但是力冈的就莫名其妙少很多段。

草婴的可读性超过其他所有,有一些“中文化”处理,不过可以接受,比李健吾那种程度的好,比荣如德也好。

智量的译本在于大卫版出来以前,还是很有价值的,毕竟相比草婴的更接近直译。但是由于目前的于大卫译本简直太直译,又选择了1970年版(剔除了遗孀以及编辑的修改的“文学纪念碑本”),智量本的价值就有所下降了。

同样是直译,智量的也要比于大卫的通顺一些。

如果一个人没有看过《安娜》,我还是推荐草婴,至少优美流畅的文字能最快让人进入故事。如果是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看,那就可以看于大卫译本,确实可以体会出和草婴译本不一样的东西。

但纯论“翻译质量”,还是草婴的。不要一遇到老译本就怀疑老一辈翻译家都是老脑筋,翻译作品有坑,我这么熟悉俄语文学,我都还是觉得于大卫的文字效果太生涩了,只有“译”,没有“推介”和“融入”。但是草婴译本也有个缺点,就是语言相对托翁要华丽了一些,我看一些国外的评论说托翁语言朴素,没怎么体会出来,可能就是因为草婴翻译中加入了一些使行文更流畅、感情更充沛的东西,而少了那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和转折,以及对人物相对疏离的态度。不过我觉得对初步理解作品影响不大。

举一个草婴译本好的例子,俄语发音“da”的一个词,直译应该是“是的、对的、是啊”,但其实不同语境下,翻译成中文却不都是判断语气,草婴有时候就会翻译成“嗯”,表达一种不自觉的停顿,特别是在人物自己和自己说话时。俄罗斯人说“da”,有时候就是“嗯嗯”的意思,而不是我们中文“是啊是啊”的意思。用“是啊是啊”就有翻译腔了,但这种翻译腔好不好呢?其实看个人喜好吧。

是吗?да д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