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读《金瓶梅》看到西门庆死时会很伤心?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很多人觉得西门庆这个人渣,怎么你会对他死感到伤心呢?其实,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尤其是像《金瓶梅》这样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作品。

你之所以在西门庆死时感到伤心,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这几个原因很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让你的感受如此真实:

1. 是一种“生命终结”的普遍哀伤,并非对西门庆本人有多么喜爱。

你想想,西门庆这个人,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他毕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当他死的时候,就意味着他的一切,他的权势、他的财富、他的女人、他的算计、他的享乐,都戛然而止,化为乌有了。这是一种生命走向终结的必然性,也是一种令人唏嘘的普遍规律。

从这个角度看,你的伤心,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是对“好景不长”的无奈,是看到一个曾经如此鲜活、如此“得意”的人物,最终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这种伤心,就好像我们在新闻里看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却凄凉收场一样,会引发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思考,而不是对这个人本身有多么留恋。

2. 是对“繁华落尽”的画面感所产生的失落。

《金瓶梅》写到西门庆死,其实也意味着他那个看似繁华、热闹、纸醉金迷的家庭,即将走向崩溃。西门庆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他的死亡就像一棵大树倒下,下面的藤蔓、枝叶,瞬间失去了依靠。

你想想,他一死,官场的靠山没了,他的生意肯定会受影响,家里的妻妾儿女更是群龙无首,争权夺利、落井下石的戏码马上就要上演。那些曾经围绕着他的女人,比如潘金莲、李瓶儿、孟玉楼、孙雪娥,以及他的正妻吴月娘,她们的命运也因为他的死亡而彻底改变,而且很可能变得更加悲惨。

这种“繁华落尽”的画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美”的幻灭。虽然西门庆的“美”是建立在罪恶之上的,但那种物质上的奢华、那种家族成员间的嬉笑怒骂,构成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景象”。当这个核心人物消失,这个景象就彻底破碎了。你的伤心,可能是因为对这个曾经鲜活的“景象”的消失感到失落。

3. 是一种“英雄末路”的反讽式悲悯。

虽然西门庆不是什么好人,但在他生命的巅峰时期,他确实是一个极其有能力、有手腕的人物。他能把官场、商场、情场都玩得转,让无数人围着他转,为他服务,为他挣钱,为他争宠。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个成功的、很有“本事”的人。

当你看到这样一个人,最终因为纵欲过度,身体被掏空,一命呜苦,死在“药物”的作用下,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巨大的反讽。他的“成功”最终也无法抵挡死亡的到来,甚至是被他自己寻欢作乐的方式所加速。

这种时候,你感到伤心,可能是一种对“人力有时穷”的感慨,是对“纵欲无度终害己”的警示,也是一种对这个曾经“得意”的人物,最终落得如此不堪下场的“悲悯”。这种悲悯,并非同情他的恶行,而是对命运的无奈,对生命局限性的一种叹息。

4. 是你对书中某些女性角色的牵挂和担忧。

前面也提到了,西门庆死了,很多女性的命运会变得更加艰难。你有没有想过,比如潘金莲,她虽然恶毒,但她也年轻,她的人生轨迹会因此变得多么惨淡?李瓶儿虽然死了,但她的儿子官哥儿还小,西门庆的死对官哥儿的影响是什么?孟玉楼,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在失去西门庆这个依靠后,她的日子会好过吗?

当你读到西门庆死的时候,可能你已经对这些女性角色产生了一定的情感投入,你关心她们接下来的遭遇。西门庆的死,直接触发了她们命运的转折,而且很可能是不好的转折。你的伤心,可能就包含了对这些女性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同情。

5. 是你对“一场大梦”醒来的空虚感。

《金瓶梅》整部书,就像是在描绘一场声色犬马、金迷纸醉的大梦。西门庆就是这场大梦的主角,他活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张扬跋扈。他的死,就像这场大梦的突然惊醒。

当你读到西门庆的结局,你会发现,他曾经拥有的一切,在他死后,都变得如同一场过眼烟云。那些财富,那些权力,那些女人,那些曾经的得意,都无法带走,都无法挽留。你会有一种“一切皆空”的虚无感。

你的伤心,可能就是对这场“大梦”的结束感到失落,对这种“梦醒时分”的清醒和空虚感到一丝惆怅。

总结一下, 你在读到西门庆死时感到伤心,这绝不是因为你认同他的恶行,而是因为:

你感受到的是生命终结的普遍性,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你看到了繁华落尽的景象,对曾经鲜活的“热闹”的消失感到失落。
你或许体会到了一种对“得意”人物最终落魄的无奈,一种反讽式的悲悯。
你可能牵挂着书中其他女性角色的命运,为她们的未来担忧。
你感受到了一场宏大“梦境”的终结,那种如梦似幻后的空虚。

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让我们对书中人物产生复杂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善恶判断。西门庆的死,是《金瓶梅》走向衰败的重要标志,他的生命轨迹,也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生缩影的极致展现。所以,你的伤心,是对生命,对历史,对人性的复杂感受,这恰恰说明你读懂了《金瓶梅》的深刻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门庆之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那就是第一次“客观”翔实的记录了一个“人”从初露病症到最终撒手人寰的全过程。

对“死亡”的凝视与体察,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而言,笑笑生是一个真正的“先知”。

—— —— ——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之死”,而不是一个官员之死,一个淫棍之死,或者其他什么身份的人物之死。不是一个“人物”从故事中的退场。


在《金瓶梅》之前一切中国叙事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死亡”,全部都只是“人物之死”。更确切的说,之前的一切“死亡”,不过就是那个人物从“小说”故事中退场而已。


只有到了西门庆这里,我们才得以看到,一个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普通的,生理意义上的“人”的死亡,我们看到的是他从最初显露病态到最终死去的“身体”崩坏的整个过程。


我没有太注意过西方小说中同等意义上“人之死”的描述出现在什么时间,但是基本可以肯定要晚的多。因为,和《金瓶梅》差不多同一时代的杰作《堂吉诃德》里还毫无迹象。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的死亡,依旧是把他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物来进行处理的。我们看不到对堂吉诃德在死亡前后身体变化的任何具体描述。


任何一个心思稍微细密的读者,都会通过“西门庆之死”反观自身。都会意识到,西门庆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肉体痛苦,迟早有一天也会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最多,也只是痛苦严重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它源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敬畏),源出于对这个我们所有人的最终归宿的不可遏制的想象。


而且,在此之前,笑笑生已经先后通过对西门官哥和李瓶儿两人死亡过程详尽不一的描述积累了足够的“势能”。

及至西门庆这里,“死亡”的能量经过数个章节的沉淀后彻底地爆发了出来。




最终,经过数日地狱般的痛苦煎熬后,西门大官人终于在相火烧身,声若牛吼的惨状“加持”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此,田晓菲先生在她的著作《秋水堂论金瓶梅》写到:

在此处,田先生的关注点过于集中在小说文学语言的“修辞性”上了,通过“修辞”形成的意象对比确实是《金瓶梅》的主要特点。


但事实上,穿过文学的语言修辞,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出一种强烈的,接近于后世所说的“自然主义”的描述。对于西门庆躯体病状的一系列去“文学化”的描述是不容忽视的。 诸如“肿胀”、“溺尿”等一系列措辞已经很接近当代病历报告了。

“死亡”和“垂死之躯”在这里都是相当客观的存在。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这个被称作“西门庆”的人,他的“垂死之躯”以及将他整个人彻底撅住的被称作“死亡”的真正的主角。


这种冷眼逼视下的,近乎于自然主义的对“死亡”过程的描述,正是《金瓶梅》作为一部伟大小说远远超越它所处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对于“死亡”的审视之直接之深刻,古代中国(甚至可能古代世界)文学领域无出兰陵笑笑生之右者。


所以,回到题主具体所问。

我窃以为。

这世上,没有比濒死之痛以及处于生死交叠之际的人的残破之躯更容易令人感伤,更容易令人反观自身的事情(事物)了。

西门庆之死,即如是。



欧洲为何没有成为大一统国家,或者说中国为何没有小国而治?


既然说八股制使官员变为皇帝的奴才,为什么大明还能出现像徐阶,张居正一样的人才?文官集团还敢与皇帝作对?


好多书都说曾国藩笨,曾国藩是真的笨吗?


为什么宦官总被认为是奸佞?


劳戈:为什么《金瓶梅》中通奸现象非常普遍?


劳戈:《水浒传》有哪些细节是成年后才能看懂的?


劳戈:如何解读和评价《水浒传》中的卢俊义?


劳戈:姜文的才华是不是被严重高估,他的电影思想性强,艺术性却平庸?

user avatar

因为你大概看的是删减版。如果你看的是全本,西门庆死的时候你不仅会伤心,还会触目惊心。

西门庆的死,不仅对于西门府是个惨事,还让所有读者,尤其是男性,胯下一凉。

综合方方面面,西门庆是个正常男性,也有着正常男性最明显的特质。

正常男性最明显的特质:时时刻刻对外宣称,或者表现出这种自信,自己有18CM。

西门庆经常说,自己养得好大龟。

每一个正常男性,在养龟这件事上,是万万不肯示弱的。要不是我国道德乃至法律限制,恨不得在每一句话后面加个括弧标注一下。

但是,西门庆最大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快死的时候。

是他精华脱尽,连血都飚出来之后,他养的龟大到了顶峰,虚阳举动,跟紫茄子那么大。

每个男人都羡慕的尺寸了。甚至有人会说上一句,人死X朝天。

但是又有什么用?人都要死了,朝天还是朝哪儿又有什么用?

他死的时候,极其痛苦,在床上挣扎了几天,X也朝天了几天。最后走的时候,口中吼叫,如同牛马。

难以想象。西门大官人,名震清河县,身前把别人当牛做马使唤的人,死的时候自己叫的跟牛马一样。

一切荣华、骄矜、虚名,在此时都不作数了。西门大官人生前所倚仗的一切,此时都派不上用场。就那么叫着就上路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让人给骑走的。

怎能不让人触目惊心!

要说伤心,当然也伤心。西门庆娶了那么多妻妾,若是说他贪花好色,也冤枉了他,他对这些人是真爱。

李瓶儿死的时候,西门庆办了全清河县最隆重的葬礼,所有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他自己也哭得死去活来。

李瓶儿刚进家门的时候,西门庆要整治她,把她连人带轿子晾在院子里,最后李瓶儿自己出了轿子进了家,他还要打一顿。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觉得他对李瓶儿是恨。但看到李瓶儿死时,才会觉得他是真爱。

是真爱。但人世间的情感都是二元对立又纠缠,爱都是伴着恨的。不是恨得深,也显不出来爱得深。

但话又说回来。西门庆对李瓶儿是真爱,那他对其他人呢?对潘金莲呢?

如果最先死的是潘金莲,西门庆会不会哭得那么惨?

我觉得会。西门庆这个人不挑,说的好听叫博爱,只要娶进家门的,他都是真爱。

尤其潘金莲特别擅长博他宠爱,西门庆常常恨一阵,又爱得死去活来。

他对潘金莲的爱,肯定不亚于李瓶儿。

但就是这个他视作真爱的潘金莲,在他快死的时候,看着他的紫茄子,忽然灵光一闪,聪明的智商占领了高地。

用起来啊!

(趁着没烂)

当时西门庆还有点意识。

当他看着潘金莲,在自己身上上上下下,物尽其用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

爱这个东西,活着的时候叫爱,死的时候,什么都不是。

西门大官人的爱,对于潘金莲来说,就是一根名叫西门庆的紫茄子。

他死了之后,家里头那些妾,纷纷改嫁。潘金莲开始想嫁张大官,后来又惦记着武松。紫茄子总是有的,不过换了名字而已。

西门庆最后一次被当紫茄子用的时候,看着潘金莲的脸,他心里应该是悟了的。什么功名,什么利禄,全都是土。

但也没有用。悟了也没有用。人一死,一切都得清零。

这才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看西门庆死,会比看贾府抄家还要伤心。贾府抄家,尚有生机,西门庆自己死了,一切都归于沉寂。

看完了西门庆,在回过头来看自己。什么值得,什么意义,什么情,什么爱,统统不值一提。

身体死了,全都消亡,渣都留不下。

这才是伤心的本来根源。

人活一世,无论富贵贫贱,都是江湖飘零之人,无所依凭。

飘零水上,获得的一切都是重归于水。

《妖猫传》里,丹龙对白龙说,我要去寻找不再痛苦的秘密。

而对于西门庆和我们,不再痛苦的秘密,也就是永恒的秘密,可以穿越生死穿越消亡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很多人觉得西门庆这个人渣,怎么你会对他死感到伤心呢?其实,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尤其是像《金瓶梅》这样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作品。你之所以在西门庆死时感到伤心,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这几个原因很可能是交.............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你读不下去《围城》?这事儿我太明白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跟我提起过这茬。这小说啊,它就跟那种放在桌上,你知道它好,但就是提不起劲去翻开的菜一样。不是说它不好吃,是它那股劲儿,不太对你的胃口。让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围城》有时候让人犯难,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一、那股“围城”劲儿,太拧巴了,容易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明明是想好好读本书,结果被作者的“啰里吧嗦”搞得心力交瘁,读不下去。这事儿可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就觉得作者“费劲儿”,甚至有点啰里吧嗦的:1. 信息密度低,水分太大: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想象一下你渴了,想.............
  • 回答
    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她身上糅杂了太多东西,让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毒”或者“可爱”来概括。你觉得她可爱可敬,这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不那么“扁平”的一面,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闪光点。先来说说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清史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让你产生“皇太极并不强,对手太弱”这种印象的解读角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太极的“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后金(后来的清朝)相对统一和组织严密的内部基础之上,而他的对手们,尤其是明朝,确实存在着方方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比较深邃的层面。很多人在持诵佛经、咒语,特别是像观音心咒这样广为人知的法门时,都会有一些身体上的感应,发热、出汗只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这种现象,从几个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一些解释:一、 身体能量的活跃与“内热”的产生你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微型的能量场.............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读不下去,这事儿在书友圈里,其实挺常见的。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书的特点太鲜明了,就像一道菜,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就吃不惯那个味儿。你觉得读不下去,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为啥读不下去?我这儿总结了几个大家常提的“劝退点”,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 节奏.............
  • 回答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变化。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知识是会塑造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 当你开始大量阅读,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发.............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您提出的“读书越多越消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是很多人会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1. 认知边界的拓展与“无知之知”的觉醒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时会遇到的一个共同的困惑。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绝不是偶然,它背后蕴含着时代、作者、作品本身以及读者多重因素的交织。而我们现在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这更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绝不是简单一句“时代变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名著是名.............
  • 回答
    您好!听到您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遇到了写作上的瓶颈,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您孩子阅读了大量书籍,也积极体验生活,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能,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维、情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孩子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素材和.............
  • 回答
    这句话“我爱国就像国爱我一样”读起来奇怪,尽管语法上没有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主体与客体、抽象概念与情感投射、以及现实逻辑与理想化期望之间的不匹配。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主体与客体的颠倒与不匹配: “我爱国”: “我”是明确的主体,具有能动性、情感和意识,能够主动地去爱。“国”是爱国主义.............
  • 回答
    读机械工程的研究生,最后悔的却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尤其当这份厌恶还伴随着一种“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悔恨感,那种滋味更是五味杂陈。别担心,这种感受并非你一个人独有,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方向,特别是深入到研究生阶段时,都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性困境。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读《郭嘉传》或者关于郭嘉的记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谋士,智计无双,洞察人心,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确实,在正史里,郭嘉留下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黑点”。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读者,尤其是在网络上,会出现“黑”郭嘉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乡村的孩子,我为什么建议你读个博士》这篇文章,从一个极具共鸣的视角切入,触及了许多乡村孩子及其家庭内心深处最普遍的焦虑与期望。作者的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他希望通过博士教育,为乡村孩子描绘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实现阶层跃升的道路。优点剖析: 情感共鸣强劲: 文章开头就用“泥腿子”、“土坷垃”等词汇.............
  • 回答
    唉,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2015 年夏活前入坑,然后足足肝了两年《舰队Collection》(舰C),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提督”,每天的日程就是刷图、捞船、修船、喂船,再然后就是激动地等待下一个活动的开启,规划资源,研究战术。那种沉浸感,那种“养成”和“征服”的乐趣,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感觉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但生活、工作或认知上却没看到预期的“质的飞跃”。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一点捋一捋:一、 阅读的“质”比“量”更重要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追求的是读过的“数量”,而不是读进.............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别说现在,我小时候对那些看起来就“大道理”十足,动不动就是“革命先辈”、“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学,也常常是束之高阁,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只能硬着头皮翻几页,读进去的没几个。你说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变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