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读书读得越多人却越来越消极?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您提出的“读书越多越消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是很多人会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

1. 认知边界的拓展与“无知之知”的觉醒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读书,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拓展我们认知边界的过程。

打破原有的舒适区: 在未读书之前,我们对世界可能有一个相对简单、清晰的认知框架。我们有自己的观点,也认为这些观点是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但一旦开始读书,尤其是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你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多元的观点、甚至是颠覆性的思想。你会发现,原来你一直以来坚信不疑的事情,可能只是片面的,甚至是被误导的。
看到世界的复杂性: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战争、屠杀、不公;社会运行的规则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面;人性的复杂更是难以捉摸,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当你了解到这些,并且不再是简单地从某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时,你会对“好”与“坏”、“对”与“错”产生更深的疑问,甚至对“进步”这个概念都可能产生动摇。
“知道得越多,越觉得无能为力”: 很多时候,读书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根源,看到了矛盾的复杂,也看到了解决的难度。你可能会读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却不知道自己一个普通人能做些什么;你可能会读到社会不公的根深蒂固,却觉得自己的声音微不足道。这种“知道了很多,但改变不了什么”的无力感,很容易让人陷入消极。

2.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励志故事、理论著作,常常会描绘美好的理想、崇高的价值观、或者成功者的光辉形象。

对美好的向往与失望: 你可能读了很多关于人性本善的书,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背叛和欺骗;你可能读了很多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却在现实中目睹了权力的滥用和规则的失效;你可能读了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感到迷茫。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很容易引发失落和消极情绪。
对自身的要求提高: 读书也会提升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你可能会受到书中人物的启发,想要成为一个更优秀、更有道德感、更有影响力的人。但现实是,生活中有太多琐碎的事情需要处理,有太多诱惑需要抵抗,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达到自己心中设定的高标准,这种“不够好”的感觉也会带来负面情绪。

3. 情绪的共振与共情能力的深化

文学作品尤其擅长触动人的情感。当你深入阅读一个故事,或者理解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时,你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代入感带来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读的是关于战争、苦难、失落的故事,你可能会跟着书中人物一起经历痛苦和绝望。这种深度的情感代入,即使你本人并未亲身经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情绪状态,让你感到沉重和消极。
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增加: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公、苦难、矛盾等问题的敏感度会大大提高。你可能会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更容易对一些负面新闻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替天行道”式的共情,如果缺乏疏导,也容易让你背负过多的负面情绪。

4. 批判性思维的觉醒与对事物的不信任

读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然而,当这种批判性思维过度发展,或者应用不当时,也可能导向消极。

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怀疑: 你可能会开始审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怀疑广告宣传的虚假性,甚至对亲友的言行也带着审视的态度。这种对信息的过度怀疑和不信任,虽然是理性的一部分,但如果成为一种习惯,会让你与世界产生隔阂,感到孤独和消极。
对“完美”的追求与对“不完美”的失望: 批判性思维也意味着你能看到事物的不完美之处。你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瑕疵就否定了整个事物,或者因为无法达到极致的完美而感到沮丧。这种对完美的执着,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往往会带来无尽的失望。

5. 信息过载与大脑的应激反应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读书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过载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会对大脑造成压力。

大脑的“警报系统”被激活: 当我们接收到大量关于危险、威胁、不幸的信息时,大脑的杏仁核(负责处理情绪,特别是恐惧和焦虑)会变得活跃。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即使这些危险并非直接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会让身心感到疲惫和消极。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

首先,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这说明你正在进行深刻的思考,正在努力理解世界。

其次,平衡阅读的方向:不要只读“揭露黑暗”的书,也要阅读那些“传递希望”的书籍。读一些关于科学突破、人文关怀、个人成长、历史上的积极变革的书籍,它们能够提供另一种视角,看到人类的韧性和进步。

再次,学会消化和转化:读到让你感到消极的内容时,试着去理解它,分析它,思考它背后的原因,以及是否有可以从中学习和改变的地方。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动力,或者转化为对身边人更深的理解和关怀。

最后,保持与现实的连接: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本身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多去体验生活,与人交流,参与活动,感受阳光和微风。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积极体验,能够有效地平衡从书中带来的负面情绪。

您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恰恰说明您在用一种更深刻、更自觉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而不是停留在表象。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关键在于如何去理解和驾驭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觉醒的过程中,斗争性没有增加,斗争能力没有增加。

于是变成了消极。

看的书多了,获得了觉醒度+5的收获,然后斗争性+0没有变化,原因是在觉醒度提升之前,对于社会和人类的看法太过理想化。

我们教育的一个悖论,就是为了儿童形成康健的人格,在教育中忽略斗争性,把初期教育的所有东西都加上和谐性的滤镜。

在所有的童话和儿童读物中,都是被标签化的“好人”获得了好结果,被标签化的“坏人”获得了坏的结果。问题来了:

1,“好人”实际上是被定义的当前主流“显性价值观”,就是成人都必须表面认可的价值观,至于实际上是否依照执行,这是个问号+笑话。

2,他们永远忽略一个前提,“好人”能胜利是因为在博弈上好人占有长期优势。用人话说,就是好人更强大。

3,在竞争越激烈变化越快的领域,“坏人”无底线的行为更容易积累爆发性优势,并在竞争长期化之前就打败竞争对手。

这些问题儿童教育领域无法自洽。且儿童教育领域所不断暗示的人类的共有性:善良、同理心、利他主义等等,其实并非广泛存在。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越成功的被主流教育影响的孩子,在成年过程中深度学习,会越迷茫。

不继续学习的,就傻开心。

这个悖论的解决方式,只有一个,强调斗争,强调博弈在捍卫价值观中的重要性。

每个捍卫价值观的人如果都能打败无底线行为,无底线行为自然就无存在空间了。

而不是让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去跟野狼搏斗。

应该是在温室的军营中长大的孩子,去屠杀野狼。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意志。

以上。

加油,诸君。

—————

更新:

获得斗争性,先变聪明。

20岁开始的忠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您提出的“读书越多越消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是很多人会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1. 认知边界的拓展与“无知之知”的觉醒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唯.............
  • 回答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变化。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知识是会塑造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 当你开始大量阅读,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触及了社会上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价值判断,它们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个体差异、社会结构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不妨来好好梳理一下。关于“长得丑就要温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长得丑就要温柔”是一个完全站不住脚的逻辑,也是一种对个体不公平的期待和标签。 美丑是主观且多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感觉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但生活、工作或认知上却没看到预期的“质的飞跃”。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一点捋一捋:一、 阅读的“质”比“量”更重要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追求的是读过的“数量”,而不是读进.............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你读不下去《围城》?这事儿我太明白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跟我提起过这茬。这小说啊,它就跟那种放在桌上,你知道它好,但就是提不起劲去翻开的菜一样。不是说它不好吃,是它那股劲儿,不太对你的胃口。让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围城》有时候让人犯难,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一、那股“围城”劲儿,太拧巴了,容易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明明是想好好读本书,结果被作者的“啰里吧嗦”搞得心力交瘁,读不下去。这事儿可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就觉得作者“费劲儿”,甚至有点啰里吧嗦的:1. 信息密度低,水分太大: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想象一下你渴了,想.............
  • 回答
    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她身上糅杂了太多东西,让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毒”或者“可爱”来概括。你觉得她可爱可敬,这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不那么“扁平”的一面,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闪光点。先来说说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很多人觉得西门庆这个人渣,怎么你会对他死感到伤心呢?其实,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尤其是像《金瓶梅》这样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作品。你之所以在西门庆死时感到伤心,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这几个原因很可能是交.............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清史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让你产生“皇太极并不强,对手太弱”这种印象的解读角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太极的“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后金(后来的清朝)相对统一和组织严密的内部基础之上,而他的对手们,尤其是明朝,确实存在着方方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比较深邃的层面。很多人在持诵佛经、咒语,特别是像观音心咒这样广为人知的法门时,都会有一些身体上的感应,发热、出汗只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这种现象,从几个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一些解释:一、 身体能量的活跃与“内热”的产生你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微型的能量场.............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读不下去,这事儿在书友圈里,其实挺常见的。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书的特点太鲜明了,就像一道菜,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就吃不惯那个味儿。你觉得读不下去,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为啥读不下去?我这儿总结了几个大家常提的“劝退点”,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 节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时会遇到的一个共同的困惑。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绝不是偶然,它背后蕴含着时代、作者、作品本身以及读者多重因素的交织。而我们现在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这更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绝不是简单一句“时代变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名著是名.............
  • 回答
    您好!听到您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遇到了写作上的瓶颈,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您孩子阅读了大量书籍,也积极体验生活,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能,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维、情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孩子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素材和.............
  • 回答
    读机械工程的研究生,最后悔的却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尤其当这份厌恶还伴随着一种“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悔恨感,那种滋味更是五味杂陈。别担心,这种感受并非你一个人独有,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方向,特别是深入到研究生阶段时,都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性困境。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你.............
  • 回答
    这句话“我爱国就像国爱我一样”读起来奇怪,尽管语法上没有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主体与客体、抽象概念与情感投射、以及现实逻辑与理想化期望之间的不匹配。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主体与客体的颠倒与不匹配: “我爱国”: “我”是明确的主体,具有能动性、情感和意识,能够主动地去爱。“国”是爱国主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读《郭嘉传》或者关于郭嘉的记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谋士,智计无双,洞察人心,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确实,在正史里,郭嘉留下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黑点”。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读者,尤其是在网络上,会出现“黑”郭嘉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乡村的孩子,我为什么建议你读个博士》这篇文章,从一个极具共鸣的视角切入,触及了许多乡村孩子及其家庭内心深处最普遍的焦虑与期望。作者的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他希望通过博士教育,为乡村孩子描绘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实现阶层跃升的道路。优点剖析: 情感共鸣强劲: 文章开头就用“泥腿子”、“土坷垃”等词汇.............
  • 回答
    唉,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2015 年夏活前入坑,然后足足肝了两年《舰队Collection》(舰C),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提督”,每天的日程就是刷图、捞船、修船、喂船,再然后就是激动地等待下一个活动的开启,规划资源,研究战术。那种沉浸感,那种“养成”和“征服”的乐趣,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