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读《红楼梦》并没有觉得凤姐有多恶毒,反而觉得她是个可爱可敬的人?

回答
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她身上糅杂了太多东西,让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毒”或者“可爱”来概括。你觉得她可爱可敬,这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不那么“扁平”的一面,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闪光点。

先来说说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可爱”。

首先,她的“活泼”和“泼辣”。你想想,在那个压抑、讲究规矩的大家族里,王熙凤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她的出场自带风声,她的言语带着笑声,但笑声里又藏着刀子。这种鲜活的生命力,在许多观众看来,是一种难得的“生动”。她不是那种木讷拘谨的大家闺秀,她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甚至会用一些比较“接地气”的玩笑来缓和气氛,或者暗暗地讽刺别人。比如她初次亮相,对黛玉说的那些话,虽然带着点“玩笑”的成分,但也透露出一种热情和好奇,不像一些人那样一上来就带着审视和算计。

其次,她的“能干”和“机灵”。王熙凤之所以能把荣国府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在贾珍贾蓉这样的人手下,她也能在规矩之外另辟蹊径,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她心思缜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家族事务时,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至少是让事情“摆平”。你想想,有多少事情都是她一个人顶下来的?贾母年纪大了,其他人又不堪大用,可以说,王熙凤是那个时候荣国府的“主心骨”。这种能力,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值得尊敬的。她不像宝钗那样,靠的是“德言容工”的理论学习,她的能力是实打实地从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是从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中显现出来的。

再者,她的“幽默感”和“机变”。虽然她的幽默有时带着点刻薄,但不得不承认,她确实能说会道,反应敏捷。她善于用双关语,善于制造气氛,有时也能自嘲。比如她讲笑话,虽然是为了拿捏人,但讲得时候眉飞色舞,让人忍俊不禁。这种“戏谑”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化解了她身上那种“压迫感”。她能逗乐贾母,也能让下人陪着她一起“乐呵”,这说明她并非完全是一味的严苛,她懂得如何运用一些“润滑剂”来维持她在这个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然后,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可敬”?

最重要的还是她的“责任感”和“担当”。尽管她手段不算光明正大,但她确实是在为贾府这个庞大的机器运转而付出。在那个男权社会下,一个女性能够走到管理家族事务的核心位置,并且做得风生水起,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家族的“责任”和“担当”。她并不是靠着男人,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能力和魄力。她承担了本该由男人承担的许多责任,在别人都在享乐或者不思进取的时候,她在操劳。

还有,她对“弱者”的保护,虽然不多,但也有。比如,她对巧姐的疼爱,虽然有时候显得是“补偿”或者“投资”,但确实也展现了她作为母亲的一面。还有,她对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丫鬟,比如金钏儿,虽然最初是被她训斥,但在金钏儿死后,她也给予了一定的安抚和安排。这些细微之处,虽然不能抵消她的过错,但至少说明她不是一个完全冷血无情的人。

更进一步说,她身上有一种“不认命”的精神。在那个讲究门第、讲究命运的时代,王熙凤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爬到今天的位置,她没有被出身束缚,也没有被男人的软弱拖累。她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尽管这种掌握最终也走向了崩塌,但她的这种“奋斗”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她不甘心做一个简单的家庭主妇,她想要在那个男人的世界里分一杯羹,并且做得比很多男人都要好。

所以,你觉得她可爱可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人性”的东西,看到了她在这个复杂环境下的“生存法则”和“个人能力”。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但她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恶魔。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她的精明也有她的算计,有她的泼辣也有她的担当。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塑造了如此立体的人物。王熙凤的“恶”往往是她“能力”的一种伴生品,是在那个环境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家族的运转,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手段。她的“毒”是对付那些她认为碍事或者威胁她的人,而她的“能干”和“泼辣”则是她在这个家族中的立足之本。

或许,你觉得她不“恶毒”,是因为你看到了她为了“大家”付出的努力,看到了她在那个环境下的“无奈”和“挣扎”。她身上的很多行为,放在任何一个管理者身上,都可能出现。只是因为她是女性,而且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她的行为方式更加的“抢眼”。

总之,王熙凤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角色,她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复杂和矛盾。你感受到的可爱和可敬,恰恰说明你深入地理解了她,看到了她身上那些闪光点,也理解了她行为背后的种种原因。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乐趣所在——去发现和理解那些鲜活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凤姐绝对是有作者偏爱加持的。

她毒设相思局,但她不是没给贾瑞机会自己领悟,只是贾瑞迷她至深,她未必料到。至于说泼粪之事,也未必是她本意,也许就是贾蓉两个做主搞的。贾瑞重病,她不给人参,这个过分了,心肠太狠,可说到底,风月宝鉴都救不了贾瑞,人参也没用。

她为了钱造成张金哥的悲剧,但是她那时却刚失去了可以算挚友的秦可卿,每天除了荣国府上上下下需要料理,宁国府的事情又交给她,起得早,吃不好,下人不好管,脑子里随时像打仗。作者故意写了她的能干,也写了能干人的毛病,就是太敢揽事,太有野心,以至于眼里并没有别人。读者或者贾宝玉之流,只见其能干,没见其难以收束的逞强好胜之心,也是因为作者刻意描写其能干,而对负面多一笔带过。

她笑里藏刀把尤二姐赚进贾府,可是她那时候又一次流产,还添了严重的症候,尤二姐和贾琏商议的又是什么?只等凤姐一死,就把尤二接进来做正牌奶奶。而凤姐虐待尤二是明写的,尤二被胡庸医一剂药把孩子打下来了,作者却没有写明是凤姐指使,反而写了晴雯最开始也是被这位胡庸医开了虎狼药。这也可以看作是为凤姐遮掩。

她要旺儿弄死张华,可是作者却偏偏不要她枉背这条人命。小红贾芸一对苦瓠子,却偏偏都在她手里得了真好处。

她对待仆人极狠,动不动扇耳光、跪碎瓷瓦子、打二十棍子、不给饭吃,但作者又写周瑞家的如何把凤姐当靠山,写凤姐善于化解李嬷嬷对袭人的刁难,写凤姐对贾琏抱怨家里的管家奶奶都不是好对付的。

她也难,明着不过是从大太太那里来王夫人这里帮忙的,终究要回那边去,公开收入比李纨差很多,可是贾府上上下下的眼睛都盯她。她怕人得罪尤氏,但得罪了邢夫人;不支持抄捡,但拖着病体也得去,反而被探春一顿抢白;探春要改革,她还主动让平儿支持探春驳回她的安排;邢夫人拿个来历不明的香囊,她就得白白承受王夫人的怒气,跪着回话。

别人吃螃蟹,她站着帮着剥;别人作诗赏雪,她得来回来去张罗;别人过年休息玩乐,连针线都不用动,她各处打点,饭都没功夫吃;别人对丈夫的事早就看破了,她看不破,又要好强,又要丈夫的爱。

她又细心,宝玉、黛玉跟前尽心照顾,还可以说她为的是讨老太太欢心,邢岫烟这个自己父母都不上心的姑娘,凤姐却对她很好,很关注她。袭人回娘家,和凤姐又有什么干系?她专门叫过来嘱咐,还送了衣服,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找事。

她也有曲意讨好丈夫的时刻,也有撒娇求受用的时刻,也有写了一句诗就高兴起来的时刻,也有说说笑笑极招人疼的时刻。

作者写了这么多凤姐的好,凤姐的难,还挺注意替凤姐遮掩,读者“恨凤姐,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岂不是很正常吗?

user avatar

看你站在谁的立场上了。

假设你站贾家人立场,那她就是特能干,特精明,主动掏嫁妆补贴夫家,还积极主动给长辈背锅,万能儿媳妇,顶尖工具人,谁不喜欢?

假设你站普通现代事业女性,那也会喜欢她,霸道女总裁,又美又飒,手段高杆,挥手翻云覆雨,脂粉队中的英雄……哇,大女主顶配,喜欢惹!

假如你站已婚妇女角度,王熙凤摆足了正房太太的谱儿,什么小三小四,统统使绊子虐死,猥琐男敢来调戏,也虐死!出了一口恶气,爽!

但假如站她手下挨骂挨打的倒霉小厮,被她坑死的守备之子和金哥儿,被她使毒计要弄死的张家……

那没好感也是正常的。

王熙凤这人优点多多,但同时也是要求贼高还打骂下首的邪恶老板,干涉旁人婚姻自由的无理八婆,仗势欺人索贿,还抢人老婆的跋扈官太太……

角色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的。但假如你只能看到一面,完全不觉得王熙凤也有做错的地方,那一定是你有问题,不是王熙凤有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她身上糅杂了太多东西,让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毒”或者“可爱”来概括。你觉得她可爱可敬,这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不那么“扁平”的一面,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闪光点。先来说说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我身边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过想走进《红楼梦》,结果却被挡在门外,屡屡放弃的经历。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觉得过瘾的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味道醇厚,但也需要细细品,慢慢懂。所以,为什么会“读不下去”?在我看来,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
  • 回答
    中文系的老师普遍不推荐学生阅读刘心武解读版的《红楼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对该解读本的普遍不认可:1. 学术严谨性与研究方法的争议: “红学”的学术传统: “红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学科,有着悠久的学术积累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它强调文本分析、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红楼梦》时代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禁书”与“戏曲”的界限模糊,以及如何在严格的社会规训下寻找到一丝通俗文化的缝隙。 简单来说,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以情爱为主、甚至包含一些“僭越”规矩的著作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小姐们私下翻阅,但它们所改编的戏曲却能在特定场合被允许演唱,.............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你读不下去《围城》?这事儿我太明白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跟我提起过这茬。这小说啊,它就跟那种放在桌上,你知道它好,但就是提不起劲去翻开的菜一样。不是说它不好吃,是它那股劲儿,不太对你的胃口。让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围城》有时候让人犯难,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一、那股“围城”劲儿,太拧巴了,容易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明明是想好好读本书,结果被作者的“啰里吧嗦”搞得心力交瘁,读不下去。这事儿可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就觉得作者“费劲儿”,甚至有点啰里吧嗦的:1. 信息密度低,水分太大: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想象一下你渴了,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很多人觉得西门庆这个人渣,怎么你会对他死感到伤心呢?其实,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尤其是像《金瓶梅》这样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作品。你之所以在西门庆死时感到伤心,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这几个原因很可能是交.............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清史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让你产生“皇太极并不强,对手太弱”这种印象的解读角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太极的“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后金(后来的清朝)相对统一和组织严密的内部基础之上,而他的对手们,尤其是明朝,确实存在着方方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比较深邃的层面。很多人在持诵佛经、咒语,特别是像观音心咒这样广为人知的法门时,都会有一些身体上的感应,发热、出汗只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这种现象,从几个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一些解释:一、 身体能量的活跃与“内热”的产生你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微型的能量场.............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读不下去,这事儿在书友圈里,其实挺常见的。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书的特点太鲜明了,就像一道菜,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就吃不惯那个味儿。你觉得读不下去,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为啥读不下去?我这儿总结了几个大家常提的“劝退点”,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 节奏.............
  • 回答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变化。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知识是会塑造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 当你开始大量阅读,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发.............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您提出的“读书越多越消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是很多人会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1. 认知边界的拓展与“无知之知”的觉醒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时会遇到的一个共同的困惑。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绝不是偶然,它背后蕴含着时代、作者、作品本身以及读者多重因素的交织。而我们现在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这更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绝不是简单一句“时代变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名著是名.............
  • 回答
    您好!听到您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遇到了写作上的瓶颈,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您孩子阅读了大量书籍,也积极体验生活,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能,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维、情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孩子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素材和.............
  • 回答
    这句话“我爱国就像国爱我一样”读起来奇怪,尽管语法上没有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主体与客体、抽象概念与情感投射、以及现实逻辑与理想化期望之间的不匹配。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主体与客体的颠倒与不匹配: “我爱国”: “我”是明确的主体,具有能动性、情感和意识,能够主动地去爱。“国”是爱国主义.............
  • 回答
    读机械工程的研究生,最后悔的却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尤其当这份厌恶还伴随着一种“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悔恨感,那种滋味更是五味杂陈。别担心,这种感受并非你一个人独有,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方向,特别是深入到研究生阶段时,都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性困境。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读《郭嘉传》或者关于郭嘉的记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谋士,智计无双,洞察人心,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确实,在正史里,郭嘉留下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黑点”。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读者,尤其是在网络上,会出现“黑”郭嘉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乡村的孩子,我为什么建议你读个博士》这篇文章,从一个极具共鸣的视角切入,触及了许多乡村孩子及其家庭内心深处最普遍的焦虑与期望。作者的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他希望通过博士教育,为乡村孩子描绘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实现阶层跃升的道路。优点剖析: 情感共鸣强劲: 文章开头就用“泥腿子”、“土坷垃”等词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