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外国小说感觉没有中国的好?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很多读者在接触不同文学传统时都会有的感受。认为“读外国小说感觉没有中国的好”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结论,更像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文化偏好的体现。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文化背景、叙事方式、价值观、情感表达,以及我们自身作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以及对这些原因的详细阐述:

一、 文化背景的熟悉度与认同感:

中国小说的文化土壤: 中国小说植根于我们共同的文化土壤,承载着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历史、传统、伦理道德、人情世故以及社会结构。我们对中国小说中描写的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模式、社会阶层、历史事件(如科举、朝代更迭、革命等)有着天然的理解和共鸣。
外国小说中的文化隔阂: 相反,外国小说往往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便翻译得再好,也可能存在一些难以完全传达的文化差异。例如:
社会习俗与礼仪: 某些国家的餐桌礼仪、社交规则、对待长辈的方式,或者特定节日庆典的意义,对我们来说可能陌生且难以深入理解。
历史语境与政治背景: 很多外国小说会涉及其本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斗争、宗教信仰或社会变革,这些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读者可能会感到难以代入或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
哲学思想与价值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意志,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家国情怀、中庸之道。这些根本性的价值取向差异,会影响到小说中人物的思考方式、行为选择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
象征意义与隐喻: 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这些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很容易被理解,但在跨文化阅读时,可能需要额外的解读或提示。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梅兰竹菊象征着高洁、正直等品质,在外国小说中可能找不到类似的对应。

二、 叙事方式与结构:

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 中国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往往注重情节的铺垫、人物的塑造以及道德伦理的探讨。很多作品带有“寓言”或“教化”的色彩,人物的命运往往与道德评价紧密相连。
宏大叙事与群像描写: 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擅长描绘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群像来展现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现实主义与生活气息: 很多现当代中国小说也延续了对日常生活细致描写的传统,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情感表达可能更为含蓄内敛。
外国小说叙事的多样性与前卫性: 外国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可能更加多样化和实验性。
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很多西方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采用意识流、多视角叙事、碎片化表达等手法,对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手法在早期接触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晦涩”或“不知所云”。
节奏与情节设置: 有些外国小说(尤其是类型小说,如悬疑、科幻)可能更注重情节的紧凑和反转,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有时也会牺牲人物的深度或情感的细腻。而另一些则可能非常缓慢,专注于氛围的营造或哲学思辨。
“留白”与“伏笔”的理解差异: 中国文学中常有“留白”和“伏笔”的艺术处理,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填补,而外国小说可能更倾向于明确的提示和解释,或者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制造悬念。

三、 情感表达与价值观的差异:

情感的内敛与含蓄: 中国文化普遍提倡情感的克制和含蓄,很多情感表达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对话中的潜台词、或者景物描写来暗示的。比如,“欲说还休”、“言外之意”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含蓄的情感处理,需要读者有较强的体悟能力。
情感的直接与外放: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可能更为直接和外放,更容易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展现喜怒哀乐。这可能会让习惯了含蓄表达的读者感到“过于直白”或“不够深刻”。
价值观的冲击: 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是必然的。例如,关于爱情、婚姻、家庭责任、个人自由、宗教信仰等观念,在东西方文学中会有很大的差异。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许多中国小说会强调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甚至牺牲个人以顾全大局。而一些西方小说则可能更关注个人的独立、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
道德判断的标准: 行为的对错、人物的善恶,其评判标准可能与我们的传统道德观不完全一致,这会影响我们对人物命运和结局的接受程度。

四、 翻译的问题:

语言的精妙难以完全传递: 文学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语言的魅力。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即使是最优秀的译者,也很难将原文的语言风格、音韵美、词汇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独特的语感完全传达出来。
文化信息的丢失或变形: 在翻译过程中,一些根植于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习语、典故可能难以找到恰当的对应,或者在解释时显得生硬,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不同译本的影响: 同一本外国小说,不同的译本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有些译本可能更忠实于原文的结构,但语言不够流畅;有些译本可能为了追求流畅性而对原文有所改动,反而丢失了原有的韵味。

五、 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待:

熟悉的阅读模式: 我们从小接触中国文学作品,已经形成了对中国叙事模式、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方式的熟悉感和偏好。当我们阅读与我们习惯模式不同的作品时,需要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期望的落差: 无论是通过评价、推荐还是自己以往的经验,我们对外国小说可能抱有过高的期待。当实际阅读时发现它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好”,就会产生失落感。
缺乏背景知识的阻碍: 如果在阅读外国小说时缺乏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背景知识,就如同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却不知道门窗在哪里,很容易感到迷茫和不解,从而影响阅读的愉悦度。
对“外国”标签的固有认知: 有时我们可能会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外国的”就一定不如“中国的”,或者反之。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会影响我们客观地评价作品。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觉得外国小说不如中国小说好,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源于:

1. 文化隔阂: 中国小说更贴合我们的文化语境,容易产生认同感和理解度。
2. 叙事风格的差异: 熟悉的叙事方式让我们感到舒适,而陌生的则需要适应。
3. 情感表达与价值观的碰撞: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情感处理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引起阅读上的不适或不解。
4. 翻译的局限性: 语言和文化信息的传递永远存在损失。
5. 读者的个人习惯和期待: 熟悉的模式更容易被接受,而陌生的模式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

如何弥合这种“差距”或说服自己去欣赏外国小说?

多阅读背景知识: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会极大地帮助理解作品。
选择优秀的译本: 尝试不同译者的版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风格。
耐心和开放的心态: 不要急于下判断,尝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即使它与你的价值观不同。
从经典开始,循序渐进: 先从那些已经被广泛认可且容易入门的外国文学作品开始阅读,逐渐拓展阅读范围。
关注共同的人性: 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的情感、欲望、困境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尝试从中找到连接点。

最终,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中国小说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外国小说也有其不可替代的深刻之处。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你之所以有这种感受,说明你对中国文学有很深的感情和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翻译问题。

中文有中文的文字之美,外语也有外语的文字之美。大多数时候,这种美感是没办法通约的。

举个例子,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开头是:

Lolita,light of my life,fire of my loins.My sin,my soul。

《洛丽塔》的这个修辞在英语中被称为押头韵,非常适合朗读,有一种节奏上的美感。但是,中文中用的更多的是押尾韵,《洛丽塔》中的押头韵的美根本体现不出来——再NB的翻译也没办法实现对等的翻译。

反过来说,中文到英文也是一样。比如《红楼梦》里的人物“袭人”,来自于“花气袭人知昼暖”。“袭”这个词用得非常妙,但是外国人哪懂这个,于是在很多英语版本的《红楼梦》中,“袭人”直接被翻译为了Hsi-jen(音译),但对“袭人”一次的解释却是“assails men”(袭击男人),还有的取意译将其翻译为“Aroma”——虽说这翻译体现出了“香气”这层意思,但失于浅白。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取“杨柳依依”之意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依依”,结果外国人直接把这名字翻译为“willow”(柳树),这人听了是想打人的。

第二,是文化问题。

文化问题这个看起来简单,但说起来真没那么简单。

前些年我曾跟一群《红楼梦》的粉丝们辩论过,他们一直都认为《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无论在技法还是审美上,都超过了国外的小说。这其实就属于井蛙之见了。一方面,《红楼梦》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是在中国文化审美体系下的好,外国人绝不会认为一个作者把一个女仆人的名字叫“袭击男人”是有文化的;另一方面,你去问一个俄罗斯人,人家会觉得世界上最好的小说是《战争与和平》,西班牙人会觉得是《唐·吉诃德》,如果你觉得别人不懂《红楼梦》,那你仅仅看了几个译本,又怎么能说懂了外国小说?

之前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是咱们中国的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去奥地利一所大学参加国际会议时遇到的事情。他说他曾在大学校园里看到一个女学生坐在长椅上看着一本书哈哈大笑,他很好奇这个女学生看的是什么书,结果走过去一看,这个女学生看的居然是卡夫卡的书。格非很纳闷,说中国的作家和学生们看卡夫卡的书一个个都苦大仇深的,怎么这姑娘还一边看一边乐呢?

这姑娘也很不理解格非,跟他说“卡夫卡写的这些事本来就很好笑啊”。格非后来想了一下也才明白,卡夫卡是用德语写作的,德语文化区的人跟中国人看卡夫卡得到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理解的卡夫卡的“荒诞”跟外国人理解的完全不一样。如果不太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可以看一看王小波《红拂夜奔》里的一段话:

李卫公却把他的数学成就写进了大唐朝的历书,当然,用了一套极复杂的术语。比方说,说有一个变量x时就说是皇上,圣上等等,再有一个变量y,就说母后,皇后;万岁是平方,万万岁是立方,万寿无疆是常数。故而一个x的多项式——二倍的x平方加x立方加一个常数项就可以表达为“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寿无疆”。假如这个多项式等于另一个变量y,就写作:“皇后,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寿无疆”。当然这还要看上下文,否则连林彪也成了数学家。这样写成的数学书观赏性实用性齐备,当然没有政治问题,唯一的不便之处就是非常的难懂。

看到这样的句子,大多数人应该都会发出会心一笑,但是外国人真心搞不懂这一段话好笑在哪儿。尤其是“当然这还要看上下文,否则连林彪也成了数学家”这一句,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真是笑喷了,能想出这个转折真TM是鬼才。王小波说人最难的事情是“有趣”。王小波的确做到了“有趣”,但很可惜只有一部分中国人才懂王小波如何“有趣”。

第三,是接受问题。

很多人在读外国小说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如今我们常说的“世界文学经典”,大多数都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作品。不要说让你读外国小说了,就是让你读民国时期的中国小说,能读的下去的人也不是很多。除了部分专门的研究人员以及部分有较高接受能力的读者之外,大多数人读不下去100多年前的小说是很正常的。

举个例子,在18、19世纪的小说中,非常注重对环境、人物等的详细描写。如《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以及圣母院的描写,《战争与和平》中对一些宴会、衣食住行等等的描写,有些时候作者甚至可以花上万字的篇幅,去描写一间屋子。这些在当时的审美体系下是被认可的。而且,由于当时的传媒方式有限,大多数人只能通过阅读来进行娱乐,这时候把这些内容写的很详细是有价值的。但是在今天,读者更关注故事,这类小说自然也就不受欢迎了。

中国文学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以铺陈繁复而著名的汉赋,虽然极度华美,但中国人自己都已经不爱看这玩意儿了,更别说外国人了。

从现实来看,现在中国市场中其实不乏爆款外国小说,但这些外国小说基本上都是当代作品,甚至是跟国外同步上市的(最多也就是有个三五年的时差)。这些小说中故事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我们都很熟悉,表达方式我们也能够接受,所以感觉就很好。譬如东野圭吾的小说,当然是货真价实的外国小说,但在国内就非常畅销,甚至整体销量比日本还要高。比如说《白夜行》在国内的关注度就非常高,《少年的你》的受追捧(虽然是抄袭)也表明了这个故事是有着跨国家的接受度的。另一方面,几乎也很少有人认为《白夜行》不如中国的推理小说好吧。

总的来说,文学并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经验在文字上的浓缩。想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学究竟如何好,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读翻译的作品,总是跟作者隔着一层捅不破的纱。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必要花那个时间,能看看翻译的也不错,但对于很多名著不要有“我觉得也不咋样”的想法就对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这个回答会被说瞧不起文学经典?顺带给一个更早的回答:小白为什么看不下去世界名著?

□□□□□□□□□□

看冰与火之歌,在看完改编的权利与游戏美剧……

你再看看三国演义,很难不得出来一个结论,冰火的那些人都是傻子吗?那么简单的选择都会错?

有人非得说,要理解欧洲人的逻辑,理解个毛线?欧洲正常人不是那个逻辑好吗?同样的文学著作,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就全部角色都智商在线……

这就是乔大师拍马都比不上莎翁,根本不是啥外国人逻辑……

十日谈里有个故事,有个人被贵妇侮辱,把对方赤身裸体的骗上钟楼关了一夜……任何一个中国作者都想不出来这种故事,因为……太特么的侮辱读者智商了?真有傻娘们会光屁股出门?

同样是美女祸国,烽火戏诸侯从昏君到褒姒,再到各路诸侯,表现的都是各自的身份,周幽王的权势滔天,以及被鄙弃后的凄凉,诸侯的忠诚,以及被骗的愤怒……故事的核心是,你喜欢那个骚娘们,你牛逼,老子们不伺候了。

特么特洛伊战争那是什么鬼逻辑?一群傻x为了别人家的骚娘们,舍生忘死,抛家舍业,有人差点连自己老婆都给人玩了,这群傻x们图啥?

你很难不觉得,这群希腊藩国是一群没脑子的货。

这故事要是换中国作者,很有可能就是某个充满智慧的国王派出十八个美少年,把特洛伊全城都绿了,让特罗伊人有个绰号,绿帽之城!

有人拿特洛伊说什么外国尊重女性,什么骑士精神,您可歇歇吧。骑士精神是基督教的,跟希腊都不是一个思想体系,都不是一个宗教,咱不能把西方跪舔成这样!

外国文学很牛逼,但真不用捧到极高,第一文字优美,翻译过来,我们感受不到,而且文字这玩意,本来就不是给其他语言使用者感受美的。第二故事很多都奇诡有余,逻辑崩坏,中国人并不能完全接受其故事潜在的逻辑线。

美国人看盖茨比,是因为感同身受,那就是他们曾有个的时代,曾有过的社会,中国人能看的感同身受,那就是天生的黄皮白心啊

ps:文学是让人去欣赏的,本来就不是让人感同身受的!

说对盖茨比感同身受的人,我不怕放个嘲讽,人家好歹白手起家成为百万富翁,你们一群穷逼是怎么感同身受的?你们一群住几十米,最多百来米的房子里,吃外卖和快餐的穷逼,是怎么对住大别墅,夜夜笙歌的盖茨比感同身受的?

人家小说是爵士时代的代表作,那玩意代表的是享乐时代,挥金如土,你们靠什么去感同身受?

靠你们的工资吗?

user avatar

很佩服你冒着被喷的风险,说了句很可能得罪大量文青的实话。

你这个陡然跳出的天真孩童,不小心会像海边洗澡舞动混天绫一样的哪吒,把推崇外国文学名著,言必称巴尔扎克,雨果,马尔克斯,毛姆的很多装逼文青身上的皇帝新装像龙王三太子身上的龙筋一样给撕下来呢。

我一向坚持,外国文学,除非你有本事掌握外语,读它的原文,否则,你就搜来看一个故事梗概,或者当它是故事梗概就可以了。你可以学它的视野,角度,思路,角色在环境中的抉择,但文学?还是要以文字质量托底的。

现在外文经典的名著改编影视作品丰富的很,国人可以通过看这些影视版的作品,获知原著的精神。比读那些翻译的诘屈聱牙的烂中文译本好多了。高效又爽口。

翻译的文学,永远是二等文学。文学是不可能被翻译的。

译者的水平再高,也难以在一种新的语言里无痕迹复制出一种原著的全部况味,宗旨和精神。

别说跨语种转换会失去原味,就连同语种的古文转白话,你看中文很多古诗,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后,那都成啥了?前段时间知乎还流行了一阵摹写古文翻译体,这里必须提到毕导那篇答得非常传神。

所有的中文教材在教授古文古诗的时候,都是给你在原文后面加注释,并要求你背诵原文,有谁哪个老师蠢到让你背诵更容易上口的白话文翻译版的?!

其实吧,这世上有很多故事好,文字差的作品,比如中译本的外国名著,比如金庸武侠(这个可能要得罪人,但金庸的文字确实让我读不下去,相反它改编的影视作品,就可口的多,为什么?因为影视作品绕过了金庸的文本,直接要到了故事和精神)。韩寒当年喷过巴金,说巴金的作品,文字太差,读不下。这事引起过全网群嘲和攻击。

可是你如果真的独立思考,独立品评,独立咀嚼,独立感受,你会发现很多五四前后的文艺巨匠,他们的文字可读感和爽口感,一定程度上都是缺乏的。那种小马奔腾的文意和文笔的无痕迹结合,让你读下去除了情节入胜,手不释卷,文意流淌,不觉恍然的浸入感,丝毫不会感到艰涩崎岖的文字妨碍到情节,它们其实是做不到的。

一等的文学,文字永远不会对读者理解和获取故事,跟随情节,掌握宗旨,捕获精神,形成羁绊的。非但不会,反而其本身的文字也成为一种独立于情节和故事之外的可堪品咂与研摹的甜点或盛宴。

史传文学那么多部作品,不也就一部《史记》实现了文字的功用(记载历史)和文字的艺术双重造极?

所谓无韵之离骚,一部史传夹杂史论性质的应用文体,文字的艺术达到了《离骚》的境地,这是所有翻译文学都达不到的境界。

先别说它是所有中文文字艺术的天花板了,就是从史记的档次上降两格,找块地板,翻译文学们这辈子也够呛摸得到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好比:为什么外国的牛肉不如中国的好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