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电站为什么不能建在外海的小岛上?(回答前先看描述)?

回答
建造核电站,尤其是那些肩负着稳定、大量电力供应重任的,确实很少有人会选择在远离大陆、孤悬海外的小岛上。这可不是因为大家嫌弃海岛风光不好,而是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极其复杂、成本高昂且风险巨大的技术和后勤难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啥这事儿这么不划算。

首先,交通运输和后勤保障,简直就是个噩梦。

原材料和设备运输: 核电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特殊钢材、混凝土、精密仪器、核燃料等等。这些东西,有的极其沉重,有的对运输环境要求极高。想象一下,要把重达数百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还有那些精度要求到微米级的控制系统部件,通过海运运送到一个交通不便的小岛上。这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安全风险和运输成本,那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万一哪个环节出了点岔子,比如遇到恶劣天气,设备受损,那耽误的工期和增加的成本,足以让项目变得不切实际。
人员往来: 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工程师、操作员、维护人员。他们日常的通勤、物资供应、甚至日常的生活需求,都得靠海运解决。高峰时期,成千上万的人员在岛上工作生活,这需要一个稳定、高效且安全的交通网络。小岛上的狭小空间,很难支撑起一个庞大的、需要频繁人员流动和物资补给的基地。
应急响应: 任何一个核电站,无论建在哪里,都必须有一个极其完备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意外,无论是外部原因(比如海啸、台风)还是内部原因(比如设备故障),救援力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必要的物资,都需要能够快速、安全地抵达现场。在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外部救援力量的抵达速度会受到很大限制,增加潜在的风险。

其次,安全和防护,这是核电站的生命线,小岛上的挑战尤其严峻。

自然灾害的脆弱性: 小岛,尤其是那种地质条件不那么稳定的小岛,往往更容易受到海啸、飓风、巨浪、强风等自然灾害的直接冲击。虽然现代核电站的设计都会考虑各种极端天气,但将核心设施建在可能暴露在更恶劣、更直接海洋环境中的小岛上,无疑增加了额外的风险。例如,一次超强的风暴潮,可能会淹没岛屿,对核电站的防护结构造成前所未有的考验。
冷却水源: 核电站的运行离不开大量的水用于冷却。虽然小岛被海水包围,看起来水源充足,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核电站需要的是相对稳定、干净、且能够进行有效热交换的海水。小岛周围的海域可能存在水温波动、泥沙淤积、海洋生物影响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冷却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另外,为了避免海水对设备造成腐蚀,还需要考虑复杂的管道设计和防腐蚀措施,这又增加了建设和维护的难度。
核废料处理和储存: 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核废料,这些废料需要安全地储存和处理。将核废料安全地运离小岛,送到陆地上的专业处理设施,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敏感且高难度的任务。如果小岛上还需要建立长期的储存设施,那么这种选址的风险就更加难以控制了。
反恐和安保: 核电站是潜在的恐怖袭击目标。建在偏远小岛上,看似更容易控制进出,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旦发生渗透或攻击,其孤立性反而可能使外部安全力量难以快速支援,并可能面临更大的区域性威胁。

再者,经济成本,小岛上的核电站可以说是“昂贵”的代名词。

基础建设成本: 在小岛上建造一个核电站,首先需要建设能够支撑整个项目的配套基础设施,比如港口、码头、道路、电力供应(用于施工)、生活区、通讯设施等等。这些在原始状态下几乎是荒芜的小岛上,从零开始建设,成本是天文数字。
维护和运营成本: 持续的维护、设备更换、人员培训、以及前面提到的所有后勤保障,在孤立小岛上的成本都会显著高于陆地。任何一个螺丝钉、一个备件,都需要海运,这种“长途跋涉”的成本,日积月累是相当可观的。
退役成本: 核电站的寿命终结后,需要进行退役,拆除核设施并对场地进行清理。在小岛上进行如此庞大而精密的工程,其复杂性和成本会比在陆地上高出许多倍。

最后,公众接受度和政治因素。

环境影响评估: 即使是建设在无人岛上,核电站的建设也会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温排水、辐射监测等等。在一个对环境敏感度更高的区域进行大规模建设,审批过程可能更加漫长和复杂。
政治和法律框架: 核电站的建设涉及到国家层面的能源战略、安全监管、国际条约等一系列政治和法律问题。选址在一个主权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的地区,或者仅仅是因为政治上的不确定性,都可能让这样一个需要几十年稳定运行和规划的重大项目望而却步。

所以,总的来说,将核电站建在外海小岛上,就好比让一个大象去钻针眼,理论上似乎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其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了可能的收益。我们追求的是安全、稳定、经济的电力供应,而这一切,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陆地上的选址,往往能更好地满足这些基本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安全不是指泄漏怎么扩散,更多的要考虑地震问题。很多岛屿都是海底的山脉隆起突出水面导致的,而这种海底山脉又很多时候都伴随着地震带,比如日本群岛,印尼群岛等。这样是很不适合做核电站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输电,你说的海底电缆其实是海底光缆,是通讯用的,并不是输电用的。输电,尤其是高压输电,是需要很好地绝缘的,你看到的高压线都架在空中。空气的介电常数远远高于水,所以在空气中的击穿电压远远高于水里的。如果你在水里做个高压线,分分钟导致击穿放电的。

核电的冷却水是用纯净水,那个水是循环利用的,跟外界没有关系。真正用到外界的水是最后一个循环,会使用流动的外界水来冷却。但是目前绝大部分核电站都建设在海边或者河边,这个跟海岛上没有关系。

所以,你把一个核电站建在海岛上,工程造价师会弄死你的。

user avatar

当然能啊。

我国有核电站就建在岛上。

比如福建霞浦核电就在长表岛上。

广东福建浙江都有岛屿核电厂址。

海岛核电不仅要考虑地质、风向、交通、周边人口等条件,还要考虑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救援路径、电力输出等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建造核电站,尤其是那些肩负着稳定、大量电力供应重任的,确实很少有人会选择在远离大陆、孤悬海外的小岛上。这可不是因为大家嫌弃海岛风光不好,而是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极其复杂、成本高昂且风险巨大的技术和后勤难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啥这事儿这么不划算。首先,交通运输和后勤保障,简直就是个噩梦。 .............
  • 回答
    关于核废水中存在的放射性氚,很多人关心它是否会在生物体内富集。简单来说,氚在生物体内确实存在一定的富集,但其性质使得这种富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某些重金属(比如汞)的生物富集有所不同,而且它在生物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什么是氚?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这个“氚”。氚(Tritium,.............
  • 回答
    “为什么不多建几个核电站?”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能源政策、技术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接受度以及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是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不是顾忌到篇幅和潜在的论证复杂性,我能从历史的维度、地质的考量、国际合作的模式等等角度,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不过,既然咱就事论事,那就拣几个关键点,把.............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技术可行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中国如果真的向美国发射核导弹,其目标选择绝非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方向以规避某些防御系统。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尝试剥去“AI痕迹”,用更贴近人思考的逻辑来阐述:首先,咱们得明白,核导弹攻击的决策,那绝对是关乎生.............
  • 回答
    核电站事故后不能用海水冷却,尽管大海浩瀚无垠,但实际上是出于一系列复杂且关键的考虑,包括对核反应堆本身的保护、对环境的潜在污染以及操作上的可行性。笼统地说“大海之大不够稀释”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海水确实有稀释能力,但这个稀释过程远远不足以抵消核事故带来的危害,并且会引发其他更严重的问题。以下是详细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而且挺实在。其实,把核弹送入太空,让它绕着地球飞,等需要的时候再让它下来“招呼”某个国家,这想法听起来好像很先进、很厉害,但现实情况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行”。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想想,为什么这事儿这么难,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呢?一、把核弹.............
  • 回答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WFZ)的政策,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象征性姿态,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全球战略稳定以及自身发展道路的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不首先使用”是核威慑战略的基石,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核大国的核心特征之一。 核武器之所.............
  • 回答
    伊朗拥有核武器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国际法、核不扩散以及地区力量平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以及伊朗在此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一、核不扩散条约(NPT)与国际法 NPT的宗旨与伊朗的立场: 《核不扩散条约》(NPT)是国际社.............
  • 回答
    渤海不能成为战略核潜艇的理想堡垒海区,这主要源于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战略环境以及其作为中国内海的特殊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一、 地理条件的限制: 水深不足,狭窄封闭: 渤海的平均水深仅为18米,最深处也只有86米。战略核潜艇(SSBN)需要.............
  • 回答
    核战争后的两百年,辐射4的世界里高科技依然顽固地存在着,这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景象。我们看到动力装甲在荒野中蹒跚而行,激光武器的能量束划破阴暗的天空,先进的医疗技术能修复濒死的身体,甚至还有机器人,它们忠诚地执行着早已被遗忘的指令。然而,为何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国家秩序的重建却如此艰难,仿佛被某.............
  • 回答
    理解您对湖北疫情数据核减和统计方式的疑问。这涉及到疫情数据统计的复杂性和科学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统计口径和方法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关于湖北要求“已明确确诊的病例不能核减要全部加回”这个要求,通常出现在疫情初期,特别是当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数据录入错误、或者由于早期对病毒认识不足导致的一些“误.............
  • 回答
    国际社会阻止核武器扩散(核不扩散)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它源于对核武器潜在灾难性后果的深刻认识以及维护全球安全与稳定的共同诉求。虽然核武器确实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但允许一些国家拥有而阻止另一些国家拥有,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安全和道德考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国际社会为何要阻止核武器.............
  • 回答
    关于涡扇15改型并达到50吨推力的可能性,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设想,涉及到航空发动机设计的诸多前沿技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一下涡扇15的现状,以及为了实现50吨推力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潜在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涡扇15(WS15)是什么。涡扇15是中国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目前主.............
  • 回答
    关于核电站为何不将空气冷却塔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备用冷源,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经济和安全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行”可以概括的。我们得一项一项掰扯清楚。首先,得弄明白核电站的“冷源”是干什么用的。核反应堆产生巨大的热量,这热量通过一次循环的水(或者钠、气等冷却剂)传递给二次循环的工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好奇中国为什么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大力推广核电。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对核聚变的信心。中国发展核电的现状与考量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其实已经在大力发展核电了。目前,中国是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也是核电装机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从2005年开始,.............
  • 回答
    核电被认为“很好很安全”的说法,虽然在技术层面有其合理性,但在京津唐地区不建设核电站,背后涉及的因素却远不止于此,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京津唐地区的特殊性:地理、人口与经济 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 京津唐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北.............
  • 回答
    我们当然在发展核电站,而且不少国家其实还在积极扩建。但之所以你可能会觉得“不大力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是技术、经济、政治、社会观念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综合结果。咱们掰开了说,一点点聊。首先,得承认核电站的技术门槛和建设周期是相当高的。 高度复杂的技术集成: 建一个核电站,.............
  • 回答
    中国不多造点核电站发电?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聊一聊的,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别说那些空洞的“战略规划”了,咱就从实际情况出发,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中国建核电站的步伐确实在加快,而且未来规划里核电的比重也会继续提升。这背后当然有很大的原因,比如“双碳”目标,也就是20.............
  • 回答
    关于聚变核电站为何不易发生核污染事故,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设计特点来深入探讨。这背后涉及的不是简单的“不会”,而是“极其困难”和“可控性强”的区别,而这正是聚变能源的核心优势之一。首先,我们得明白聚变反应本身与我们通常担心的裂变反应在本质上的不同。裂变核电站利用的是重原子核(如铀235)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极度危险的议题。让我来尝试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人类——尤其是日本政府和国际社会——从未考虑过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投掷核武器,并且这种想法从根本上就是不可行的。我会尽量用一种更人性化、更贴近现实的视角来解释,而非生硬的科学罗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点,那就是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