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电站为什么不设置空气冷却塔作为备用冷源?

回答
关于核电站为何不将空气冷却塔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备用冷源,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经济和安全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行”可以概括的。我们得一项一项掰扯清楚。

首先,得弄明白核电站的“冷源”是干什么用的。核反应堆产生巨大的热量,这热量通过一次循环的水(或者钠、气等冷却剂)传递给二次循环的工质(通常是水,被加热成蒸汽)。然后,这些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发完电后,蒸汽会进入冷凝器,在那里被冷却成水,再重新泵回锅炉,循环往复。这个冷凝过程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蒸汽侧的压力,进而影响汽轮机的效率和整个发电过程的稳定性。所以,冷却是核电站运行的核心环节之一。

核电站对冷却的需求量有多大?打个比方,不是家庭取暖那种小打小闹。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其产生的废热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些废热需要被有效地散发到环境中,才能保证冷凝器能够高效地将蒸汽冷却。

为什么水冷是主流?

传统上,核电站(以及大多数火力发电站)之所以普遍采用水冷,特别是利用附近的河流、湖泊或海洋作为冷源,是因为:

1. 高效性: 水的比热容非常大,意味着吸收大量热量时,其自身温度上升幅度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水量,以较低的流速,带走大量的热能。同时,水作为流体的传热性能也非常好,这保证了冷凝器能够高效工作。
2. 低成本(初始投入): 相对于空气冷却,建造一个大型的水循环系统(包括进水口、排水口、泵站等)的初期投资,在有合适水源的条件下,通常比建造同等冷却能力的空气冷却系统要低。
3. 成熟技术: 水冷技术在发电行业已经应用了近百年,技术非常成熟,可靠性高,设计和运行经验丰富。

空气冷却塔的“硬伤”在哪儿?

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就用空气冷却塔作为备用呢?不是没人想过,而是在实际应用中,它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1. 巨大的体积和占地面积: 这是最直观的问题。要想通过空气来散发核电站产生的大量废热,空气冷却塔必须做得非常非常巨大。我们通常看到一些工业设施(比如某些水泥厂、化工厂)会用到冷却塔,但与核电站相比,它们产生的热量和对冷却效率的要求是小巫见大巫。一个能满足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冷凝需求的空气冷却系统,可能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型冷却塔,占地面积会非常恐怖,这对于土地寸金寸土的地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2. 低效率和高能耗: 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其比热容和导热系数都远远低于水。这意味着要想带走相同的热量,需要让大量的空气以很高的速度流过。为了驱动这么大的空气流量,需要功率极大的风机。这些风机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尤其是在湿度大、温度高的环境下,冷却效率会进一步下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冷却效率低,风机功率加大,消耗更多电,导致需要散发的废热更多。所以,用空气冷却,能源利用效率会显著降低。
3. 高昂的初始投资和维护成本: 建造如此庞大的空气冷却塔系统,其钢材、混凝土用量将是天文数字。更不用说配套的大型风机、管道、控制系统等。即使是作为“备用”,其初期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而这些庞大结构的维护,比如防腐、风机叶片检查、结构安全等,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4. 对环境的影响:
“热岛效应”加剧: 大量热空气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尤其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可能会加剧局部的“热岛效应”。
水汽排放(湿式冷却塔): 大多数大型冷却塔采用的是湿式冷却,也就是说,热量是靠蒸发一部分水来带走的。即使是作为备用,如果需要长时间运行,也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这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巨大的水汽 plumes(羽状水汽团)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干式”冷却塔的局限: 即使不考虑水耗,只采用干式冷却塔(通过散热片直接将热量传递给空气),其冷却效率更低,体积更大,成本也更高,所以也不是理想的备用方案。
5. 运行复杂性和可靠性: 复杂的风机系统,大量的管道连接,这些都增加了潜在的故障点。虽然风机本身可能是可靠的,但一个大规模的空气冷却系统,其整体运行的复杂性和故障排除的难度,可能比一个简单直接的水循环系统要高。

为何不作为“备用”?

你提到“备用冷源”。核电站肯定是要有冗余设计的,但“备用”通常指的是在主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可靠地接替工作的系统。

切换的复杂性: 如果将空气冷却塔作为备用,意味着需要一套独立的、庞大的冷却系统。在发生主冷源(比如河流冷却)故障时,需要将反应堆的余热及时有效地转移到这套备用系统上。这个切换过程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阀门的操作、泵的启动、流体的重新分配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入新的风险。
备而不用的成本: 即使是备用,如此庞大且昂贵的系统,其“备而不用”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电力行业讲究经济性,如果一个备用方案的成本与潜在效益不成正比,那么它就很难被采用。
技术成熟度的问题: 如前所述,核电站这种级别的热负荷,大规模采用空气冷却(尤其是作为主要或关键备用)的技术成熟度和工程实践经验,远不如水冷。在需要极高可靠性的核电领域,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就是一种风险。

有没有折衷方案?

当然,核电站的设计也并非一成不变。有些核电站(尤其是在缺水地区)会采用“混合冷却”的方式,比如结合使用冷却塔和自然水源。有些设计也会考虑用冷却塔作为“补充”或者在水源不足时作为“部分替代”,但将其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备用”冷源,目前来看,上述的种种限制使其难以成为主流选择。

总结一下,核电站不设置空气冷却塔作为(主要的)备用冷源,核心原因在于:

1. 效率低下且能耗巨大: 空气冷却效率远不如水冷,需要极大的设备体积和风机功率。
2. 成本极高: 无论是初期建设还是后期维护,空气冷却塔系统的成本都非常惊人。
3. 占地面积庞大: 满足核电站热负荷需求的空气冷却塔系统,其占地面积是巨大的。
4. 环境影响: 涉及水资源消耗(湿式)或加剧热岛效应。
5. 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 相较于成熟的水冷技术,大规模空气冷却在核电领域的应用尚不普遍,可靠性顾虑也更多。

所以,虽然空气冷却塔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行,但对于需要高效、可靠、低成本(相对而言)运行且对环境影响敏感的核电站来说,它确实不是一个理想的“备用”冷源选项。核电站更倾向于通过增加水冷系统的冗余(比如建设多个冷却水泵、独立的水源等)来保证冷却的可靠性,或者在设计阶段就选择有丰富、稳定水源的厂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站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设计是一个整体,来自客观条件,面相最终用户。

国外核电使用冷却塔的很多,尽管核电使用冷却塔有自身的困难,但不是不能使用。

中国核电面相中国的电网用户,而中国的电力需求相对集中在水资源丰沛的中国东部沿海。使用循环水制冷更为经济、可靠。这不仅仅是核电,沿海许多大功率机组火电也同样使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的最终冷源。

至于说威胁水生物?目前没有有力度的研究支撑这个结论。反而我印象中有对核电厂余热的研究表明出水口局部很小范围内海水温度上升在1度左右,而几公里外无影响。毕竟电站相比大海还是太小了。

我在从事设计管理工作时曾在一个百万千瓦主力火电厂学习,同样使用海水冷却。有很多人在电厂出水口附近钓鱼,鱼比较多……

补充说水生物威胁。这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无论核电火电。发电厂会在取水口附近水域定期投放药物(在环保达标前提下),抑制由于温水导致的浮游动植物聚集,如藻类、微生物等。并借此减少如水母、磷虾等生物的口粮,减少聚集。同时设置鼓网滤网等各种措施过滤海水。并再一次再水渠内海水投药,减少已经进入电厂范围内水生生物威胁。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有效的。一旦真的发生生物聚集,还会组织捕捞。比如今年广东阳江核电捞了很多很多虾皮。摊手。但是由于赤潮、水母、磷虾这样的生物聚集等不是规律性的必然发生,得不出必然结论。只能在比如赤潮预警下,做出更多的预案。

接着说核电冷却塔的难度。核电是一种造价高但运行成本低的电站模式,想要提高经济型只能不断提高能量密度,也就是增加机组功率。比如现在核电单机组功率百万千瓦起步。三代核电更是一百二十万,一百三十万,一百七十万单机组功率。

一般而言,热能发电的热利用率也就三分之一左右。对于一个电功率在一百三十万的核电,热功率在四百万左右。这部分废热的量,很多时候要比一座火电本身还大。冷却余热就需要冷却塔群,需要的是更多的占地面积。

做工工程的大家都明白,工程中几乎最难一项的就是征地了……

或者进一步提高冷却塔的冷却能力,比如想办法把单个冷却塔建造的更大,一直以来也有很多这样的科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核电站为何不将空气冷却塔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备用冷源,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经济和安全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行”可以概括的。我们得一项一项掰扯清楚。首先,得弄明白核电站的“冷源”是干什么用的。核反应堆产生巨大的热量,这热量通过一次循环的水(或者钠、气等冷却剂)传递给二次循环的工质(.............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在使用电脑时会留意到的点,为什么我们手机里的处理器( SoC,System on a Chip)能把大核心和小米(这里用“小米”是个比喻,指小核心)核心整合在一起,来兼顾性能和续航,而我们桌面的台式机或者笔记本里的 CPU,好像就都是一个样的核心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不是.............
  • 回答
    在《文明5》中,甘地“特别喜欢”制造和使用核弹的设定,可以说是游戏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最令人费解,同时也最富有趣味性的一个“彩蛋”或者说是“梗”。这个设定与历史上真实的圣雄甘地的形象形成了鲜明而戏剧化的对比,从而引发了玩家们的广泛讨论和喜爱。要理解这个设定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这涉及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在装机时会遇到的一个纠结。Intel CPU 大部分都集成了核显,这看似是个“福利”,但确实很多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再加一块独立显卡,这背后并非是Intel设计“有问题”,而是市场需求、技术迭代以及用户群体的多样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1.............
  • 回答
    CMOS图像传感器(CIS)的技术核心,是一个既包含“器件”也包含“电路”的复杂集成体,它们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现代影像技术的飞跃。理解这一点,是剖析为何主流厂商多为设计厂商,以及器件优化由谁来完成的关键。器件与电路:相辅相成的技术基石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CMOS图像传感器的核心构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好奇中国为什么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大力推广核电。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对核聚变的信心。中国发展核电的现状与考量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其实已经在大力发展核电了。目前,中国是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也是核电装机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从2005年开始,.............
  • 回答
    “为什么不多建几个核电站?”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能源政策、技术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接受度以及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是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不是顾忌到篇幅和潜在的论证复杂性,我能从历史的维度、地质的考量、国际合作的模式等等角度,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不过,既然咱就事论事,那就拣几个关键点,把.............
  • 回答
    核电被认为“很好很安全”的说法,虽然在技术层面有其合理性,但在京津唐地区不建设核电站,背后涉及的因素却远不止于此,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京津唐地区的特殊性:地理、人口与经济 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 京津唐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北.............
  • 回答
    我们当然在发展核电站,而且不少国家其实还在积极扩建。但之所以你可能会觉得“不大力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是技术、经济、政治、社会观念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综合结果。咱们掰开了说,一点点聊。首先,得承认核电站的技术门槛和建设周期是相当高的。 高度复杂的技术集成: 建一个核电站,.............
  • 回答
    中国不多造点核电站发电?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聊一聊的,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别说那些空洞的“战略规划”了,咱就从实际情况出发,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中国建核电站的步伐确实在加快,而且未来规划里核电的比重也会继续提升。这背后当然有很大的原因,比如“双碳”目标,也就是20.............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极度危险的议题。让我来尝试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人类——尤其是日本政府和国际社会——从未考虑过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投掷核武器,并且这种想法从根本上就是不可行的。我会尽量用一种更人性化、更贴近现实的视角来解释,而非生硬的科学罗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点,那就是福.............
  • 回答
    台海局势的复杂性和福建发展核电站的决策,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其中涉及到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地缘政治以及民众的担忧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 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驱动与支撑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福建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增长势头一直比较强劲。随着.............
  • 回答
    日本政府于2021年4月13日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经过处理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日本政府的理由:日本政府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核污水数量庞大,并且正在不断增加,现有储存设施已接近极限。他们认为,将核污水经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处理后,其.............
  • 回答
    中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建造和部署核动力潜艇,这足以说明我们在核动力技术和相关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为何在拥有核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并没有选择建造核动力航空母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非仅仅是技术能否实现的问题,而是包含了战略、经济、工程复杂性以及发展路径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发展核动力航空器,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不可行。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聊聊安全性这个压倒一切的顾虑。核能的强大毋庸置疑,但随之而来的辐射和潜在的核事故风险,在人类对航空安全有着极高要求的背景下,是极其难以逾越的障碍。想象一.............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的对日政策中,是否允许日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改组自卫队、扩充军备,甚至拥核,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地缘政治考量、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简单来说,美国并非“不全力支持”日本对抗中国,而是支持的方式和程度受到制约,并且其战略重心也并非单一地锁定在日本的军事扩张上。.............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可是个让人琢磨半天的好问题。说起来,核动力飞机这概念,听着就挺炫酷,能源源不断地飞个没完,而且还不排放温室气体,简直是航空业的终极梦想。但为啥至今为止,咱们见到的飞机都还是烧航空煤油呢?这背后可大有门道,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这想法的起源。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确实认真.............
  • 回答
    中国物资确实雄厚,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粮食生产到工业制造,我们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但说到核弹,这可不是越多越好,里面门道多得很,绝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明白核弹这玩意儿,它不是大白菜,不是越多就越能体现国力。核弹的本质是“战略威慑”。什么叫战略威慑?简单说,就是让潜在的对手因为害怕.............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为什么没有发射所有核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敢”,而是多重制约下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梳理清楚。首先要明白的是,核武器的发射绝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触发的开关,它是一套极其严谨、层层设防的系统。这套系统被称为“核指挥与控制系统”(Nuclear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