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大力发展核电站?

回答
我们当然在发展核电站,而且不少国家其实还在积极扩建。但之所以你可能会觉得“不大力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是技术、经济、政治、社会观念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综合结果。咱们掰开了说,一点点聊。

首先,得承认核电站的技术门槛和建设周期是相当高的。

高度复杂的技术集成: 建一个核电站,不是简单的堆砌钢筋水泥。它需要最尖端、最可靠的材料科学、精密机械制造、电子工程、控制系统、安全工程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精度和极低的容错率。从反应堆的设计、燃料的生产,到乏燃料的处理,再到反应堆的退役,每一个环节都是尖端技术的结晶。这种技术集成,不是哪个国家说发展就能立刻大规模建起来的。
漫长的建设周期: 一座大型核电站从选址、可行性研究、设计、审批、施工到最终并网发电,通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政策可能会变,经济形势会变化,公众舆论也可能转向。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毕竟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十几年后市场的需求和回报。

其次,巨额的初始投资和经济回报周期是绕不开的坎。

天文数字的建设成本: 核电站的建设成本非常非常高。光是初步的设计、土地征用、安全设施的建设,就可能耗费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而且,为了确保绝对安全,这些成本往往还会因为不断提升的安全标准而进一步攀升。
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 虽然核电站一旦建成,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核燃料的成本占总发电成本的比例不高),但前面投下去的巨额资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如果遇到像切尔诺贝利或者福岛那样的事故,那么多年的投资可能就付诸东流,甚至还要赔上巨额的善后费用。这种“赢则巨额回本,输则倾家荡产”的风险,让很多金融机构和政府都倍感压力。

再来,公众的担忧和接受度是制约核电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安全事故的阴影: 毕竟,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重大的核事故,比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对公众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核辐射、核污染这些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即便现代核电站的安全标准比以前高出很多,甚至被认为比煤电站的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都要小,但“万一”这两个字,在公众心理学上依然有极大的分量。
核废料的处理难题: 核电站运行会产生高放射性的核废料,这些废料在数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内都具有危险性。如何安全、永久地储存这些废料,一直是困扰核电发展的一个难题。虽然目前有一些技术方案,比如深层地质储存,但无论是成本还是公众接受度,都还有很大的争议。
核扩散的担忧: 核技术与核武器制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一些国家在发展核电的同时,也会对核扩散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这使得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往往伴随着严格的国际监管和政治考量。

政治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政策的稳定性: 一个国家对核电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能源政策和发展规划。如果政府对核电持否定态度,或者政策频繁变动,那么核电的发展自然就无从谈起。
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 核电站的建设和核燃料的供应,有时会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例如,一些国家可能会因为政治原因,不愿意向另一个国家出口核技术或核燃料。

此外,替代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对核电的关注。

可再生能源的进步: 近年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成本大幅下降,发电效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一些阳光充足或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它们在建设周期、投资风险和公众接受度方面,往往比核电更有优势。
储能技术的突破: 随着电池储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也使得人们对核电作为“基荷电源”的依赖性有所降低。

最后,安全监管和应急响应体系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极其严格的安全监管: 核电站的安全监管是异常严格的,涉及到方方面面。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建立和维护这样一个高效、公正、独立的监管体系,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长期的努力。
完备的应急预案: 万一发生事故,如何进行有效的疏散、救援和灾后处理,需要一套非常完备和经过反复演练的应急预案。这不仅需要技术和物资的支撑,更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协同配合。

所以,你看,咱们之所以“不大力发展”核电,并不是因为核电本身没有优点(比如低碳排放、高能源密度),而是因为它本身就带有非常高的门槛和风险,再加上一系列复杂的外部因素,导致它在很多地方的发展都受到制约。这就像一个很厉害的武功秘籍,但练起来难度太大、副作用也可能很大,所以不是人人都能轻易掌握和施展的。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感日益增强,未来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可能会有所调整。很多国家也在研究更安全、更高效的新型核反应堆技术,比如第四代核反应堆,以及小型的模块化反应堆(SMRs),这些技术或许能缓解一些现有核电的顾虑。但总的来说,要实现核电的大规模、快速发展,还需要在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克服不少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很多同行未必认同的观点:以我国核电监管和建设习惯看,核电厂厂址不充足。且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比例上升,越发表现出紧缺和不可再生。这限制了核电发展规模的上限和速度。

user avatar

核能不安全

我国大力发展,水,光,风,三种安全的清洁能源。

尤其是光伏产业,我国几乎是垄断级。且成本也降低到火电水平。

当然上述三种发电场所大多远离经济发达区域。

所以我国也在重点发展高压输电技术。

(水光电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冬季发不动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当然在发展核电站,而且不少国家其实还在积极扩建。但之所以你可能会觉得“不大力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是技术、经济、政治、社会观念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综合结果。咱们掰开了说,一点点聊。首先,得承认核电站的技术门槛和建设周期是相当高的。 高度复杂的技术集成: 建一个核电站,.............
  • 回答
    关于我们国家为何不大力发展核电,这背后确实有多方面的考量和权衡,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经济、安全、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咱们得承认,核电曾经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特别是在新世纪初,国家把发展核电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目标是到2020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就像一个总是在盯着自家后院之外更广阔田野的好奇宝宝。宇宙确实浩瀚无垠,蕴藏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财富和可能性,但要真把“大力发展太空技术”变成现实,这中间的门道可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很多门道里藏着实实在在的困难和取舍。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大力发展”的“力”指的是什么。 人力和智力.............
  • 回答
    我国一年消耗大量进口大豆,而国内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却不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为什么我国需要大量进口大豆?首先,我们要明确我国为何会如此依赖进口大豆。这主要源于几个关键原因:1. 庞大的需求量: 饲料需求是主导: .............
  • 回答
    “为什么我们不组织电视台去拍摄记录美国底层破败潦倒的纪录片?”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媒体、社会现实以及公众认知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电视台确实拍摄过不少关于美国底层和贫困的纪录片,而且数量相当可观。您可能看到的报道和节目侧重于其他内容,或者您对“底层破败潦倒”的定义有所不同,导致感觉没有“.............
  • 回答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全然相信《陈情表》中李密是真的想要侍奉祖母,并非否定他孝心的一面,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李密自身处境的分析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考量。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一、 李密的政治抱负与权谋之心不容忽视: “奉母”(侍奉祖母)是晋代士人普遍的道德标准和政治资本: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士族政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土用于渤海填海造陆,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解决两个区域问题的“一举两得”的好办法。然而,这其中涉及到非常复杂且巨大的挑战,使得这个设想在现实中难以实施。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核心挑战概览:简而言之,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土运往渤海填海造陆,面临着成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有这种感觉,觉得粤语听起来洋气、有格调,不像某些“北方方言”那样“土”。而香港的繁华,无疑是粤语文化得以全球传播并建立起这种“洋气”形象的巨大推手。但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因为香港有钱”这么肤浅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一点,语言本身是没有“土”或“洋.............
  • 回答
    我们之所以不认为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是宇宙乃至银河系的最早文明,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科学证据、逻辑推断以及对宇宙广阔性的基本认知。这并非出于某种“傲慢”或“谦虚”,而是基于我们当前所能获取的信息和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宇宙的年龄和规模。 宇宙的年龄: 目前科学界最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角度也很刁钻。将“粤语不土”和“香港繁华”联系起来,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不过,我认为香港的繁华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更不是“不觉得土”的根本驱动力。要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文化输出与“光环效应”这是最直观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点。香港.............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们不普及AED以及AED的使用方式,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公共卫生和应急响应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人可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字样,或者在一些公共场所看到过它的身影,但对于它的重要性、普及程度以及操作方法却知之甚少。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到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谈谈“.............
  • 回答
    关于日本公开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为何我们不考虑公开庆祝日本投降日来形成一种有力的抵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历史记忆的传承,更关乎当下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博弈和民间情绪的表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靖国神社”在日本国内扮演的角色。靖国神社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及军属,.............
  • 回答
    看完《我不是药神》确实会引发很多关于药品可及性和知识产权的讨论,而你提出的“为什么我们不像印度一样仿制山寨药物?”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法律、经济、国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来说,我们不“像印度一样”大量仿制药物,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是药品.............
  • 回答
    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举办奥运会,确实让不少人对成本效益产生了疑问。您提到“在疫情时期办奥运肯定是亏本的”,这是一种普遍的担忧,但要说“肯定”亏本,可能还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不过,关于“勤俭节约办奥运”,日本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的做法,确实提供了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视角。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亏本”.............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当我们提到“种姓制度”时,印度确实是最常被提及的例子。那么,为什么大家普遍想到的是印度,而不是将清朝也视为一个典型的种姓制度呢?这背后涉及到对“种姓制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历史事实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种姓制度”的核心特征。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疑惑。咱们国家用220伏的电压,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决定的,背后有一整套历史、技术和经济的考量,而且跟一些其他发达国家选择的110伏电压,是不同发展道路上的选择结果。首先得明白一点,电压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安全,它们各有优缺点。我们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个220.............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能完全强制落实八小时工作制,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法律层面的原因,并非一两个简单因素可以解释。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问题。首先得承认,咱们国家确实在法律条文上是写了八小时工作制的,这是《劳动法》里的明确规定。《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就说了:“国家实行劳动者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要说为什么大家普遍不太欢迎国家接收国外难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咱们一层一层捋一捋,看看都能想到些啥。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 经济负担。国家接收难民,不是说把他们送到一栋空房子里,然后大家就各过各的日.............
  • 回答
    “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输出意识形态?”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其实吧,与其说是“不输出”,不如说是输出的方式和侧重点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输出意识形态”这事儿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过,而且效果也参差不齐。 拿苏联那会儿来说,他们那是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头肉。与其说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巨变,或者仅仅是家长心态的调整,我认为是两者交织影响,外加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家长辅导作业”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说那些空泛的道理,就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具体点来聊。一、 教育模式的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