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普及AED以及AED的使用方式?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们不普及AED以及AED的使用方式,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公共卫生和应急响应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人可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字样,或者在一些公共场所看到过它的身影,但对于它的重要性、普及程度以及操作方法却知之甚少。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到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不普及AED”。

1. 公众认知度不足和重视不够: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AED是一种能够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神奇设备,但如果大家不知道它的存在,或者不理解它的重要性,自然就谈不上推动普及。很多人可能认为心脏骤停离自己很远,或者相信医院里的急救车会足够及时。然而,心脏骤停的发生往往是突发且迅速的,黄金抢救时间非常宝贵,救护车即便以最快速度赶到,也可能错失最佳时机。AED的及时使用,可以将救治的关键环节前移到现场,大大提高存活率。这种“意识的鸿沟”直接导致了对AED普及的动力不足。

2. 成本和维护问题:AED本身并非便宜货。一台AED设备的价格从几千到上万人民币不等,这对于一些单位或个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更重要的是,AED并非一次性产品,它需要定期的维护和电池更换,这又是一笔持续的费用。如果普及到每个社区、每个公共场所,这笔投入将是巨大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资源分配上需要权衡,这也就使得AED的普及速度相对缓慢。

3. 法律法规和责任界定不清晰:在一些地区,关于AED的部署和使用,可能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例如,谁有责任购买和维护AED?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骤停时,使用AED的人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旨在保护施救者,但在国内,相关法律的细化和完善还需要时间。这种不确定性也让一些单位在部署AED时有所顾虑。

4. 培训和使用门槛的误解:很多人觉得使用AED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担心自己操作不当会造成二次伤害。事实上,现代AED的设计已经非常人性化,它通过语音提示和屏幕指示来指导使用者完成整个过程,即使是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在指导下也能正确使用。但这种“技术门槛的恐惧”普遍存在,也阻碍了AED的广泛推广。

5. 数据和评估体系不完善:对于AED的有效性,需要有科学的数据来支撑其普及的必要性。包括心脏骤停的发生率、AED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率、以及AED的部署密度对存活率的影响等。一个完善的数据收集和评估体系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可能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6. 管理和维护责任的分配:AED一旦部署,就需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包括定期检查设备状况、更换电池、更新电极片等。如果责任不清,或者负责人员缺乏培训,就可能导致设备闲置,形同虚设。如何建立一套清晰高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接下来,我们谈谈“为什么不普及AED的使用方式”。

这与上一点中的“培训和使用门槛的误解”息息相关,但我们可以更具体地展开:

1. 公共卫生教育的优先级问题:在公共卫生教育的诸多议题中,AED的使用培训可能并不像基础的急救知识那样被广泛和深入地推广。可能更侧重于心肺复苏(CPR)的普及,而AED作为CPR的辅助工具,其重要性和操作方法的教育相对滞后。

2. 培训资源的不足和形式单一:虽然一些机构会组织AED使用培训,但往往数量有限,覆盖面不够广,而且形式可能比较刻板,吸引力不足。一次性的培训很难让大家形成牢固的记忆和熟练的操作。

3. 缺乏常态化的演练和反馈机制:就像学习驾驶技能一样,AED的使用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但现实中,很少有公共场所会定期组织模拟演练,让大家在安全的环境下亲身体验使用AED的过程。即使有人参加过培训,如果没有实际接触或演练,面对真实的紧急情况时,很可能还是会因为紧张而忘记步骤。

4. 信息传播渠道的局限性:虽然媒体会偶尔报道AED,但关于其使用方法的科普宣传往往不够系统和持续。可能更多的是在发生事件后才引起关注,但这种“一阵风”式的关注过后,相关知识的传播就容易中断。

5. “会用”不等于“敢用”和“愿用”:即使接受了培训,很多人在真正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时,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犹豫仍然是障碍。担心出错,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这种心理上的“不敢用”和“不愿用”,是普及培训必须面对的深层问题。需要通过反复的宣传和成功案例的分享,来增强公众的信心。

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将AED的重要性及其使用方法纳入国民基础急救教育体系,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电视、网络、社交媒体、公益广告等)进行持续性的科普宣传。可以拍摄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邀请明星或公众人物参与,提高吸引力。
政府主导,多方联动: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出台鼓励AED部署和使用的政策法规。可以尝试在机场、火车站、商场、学校、体育馆、社区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强制或鼓励安装AED。同时,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AED的普及。
降低使用门槛,提供便捷培训:研发更智能、操作更简便的AED设备。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培训课程,甚至可以开发手机应用程序,通过模拟器或AR技术来提供交互式学习体验。
明确责任,完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ED的配备标准、管理责任以及使用者的免责条款,打消公众的顾虑。
建立AED地图和应急响应系统:开发一个全国性的AED地图,标明AED的地理位置和可用状态,方便公众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查找。同时,与急救调度系统相结合,当接到心脏骤停报警时,系统可以自动指示最近的AED设备以及最近的受过培训的志愿者前往现场。
常态化演练和技能巩固:鼓励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定期组织AED使用和CPR的联合演练,让大家在实践中巩固技能,增强信心。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将AED技能纳入驾照考试或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

总而言之,普及AED及其使用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提高公众认知,降低成本和门槛,完善法律保障,并提供持续性的教育和培训,才能让AED真正成为我们守护生命的有力武器,让更多心脏骤停患者有机会重获新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提出来,年头有点长了哇。

2021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提议公共场所大量配备AED。

网上很快形成一波讨论小高潮~

3月份我正好转到心脏外科手术间,看到推广普及AED的议题,还挺感慨的:国内对公共空间的急救设施普及、对院前急救认识的重视,一直在进步。

但理性地说,我还是对公共场所AED普及持悲观态度。


容我细细道来:


第一——什么是AED?自动体外电除颤器,目前已经做到便携式高智能化“傻瓜式”操作,它对于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扑)和心跳骤停患者,可以有效除颤,恢复自主心率——

几分钟之内决定生死的小盒子。


第二——国外AED普及吗?发达国家已经普及,如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地铁站、酒店大堂等公共空间广泛配备了AED,日本还有搭载AED的自动贩卖机。




第三——我国普及AED的效果会很好吗?

……不好说。


国民平均素质和医疗知识普及程度摆在这里。

想想公交车上的红色小逃生锤被顺走了多少,早期共享单车上的铁车铃被拆走了多少(所以现在的车铃和把手是一体化设计)…而AED几万往上的成本,在不占便宜心里不舒服的人眼里,那是钞票啊!


另一方面,院前急救靠硬件,也要靠软件——CPR心外按压还有这么多人没熟呢,即使是傻瓜式操作的AED,我相信贴不好电极的情况都大有人在。

最后,无论智能化/极简化设计把AED的使用门槛压得多低,使用AED毕竟是个专业医疗操作——没记错的话,大夫院外救人被告非法行医的事儿,过去可没多久,医疗操作的法律风险、舆论风险会让大多数人冷眼旁观。


当然啦,希望现实啪啪啪打我的脸,国民素质和院前急救知识水平飙升~

能救命,无论如何,是功德无量的事。

能在致命心血管意外事件最黄金的院前急救时间段里,多提高一点生存率,也是值得的。

啥都没有命重要。

最后附一张成人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图,大家可以看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