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多建几个核电站?

回答
“为什么不多建几个核电站?”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能源政策、技术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接受度以及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是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不是顾忌到篇幅和潜在的论证复杂性,我能从历史的维度、地质的考量、国际合作的模式等等角度,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不过,既然咱就事论事,那就拣几个关键点,把话说透了。

首先,咱们得说说核电的“好”在哪儿。

1. 清洁能源的代表: 相比于火力发电,核电站燃烧的是原子核,不是化石燃料。这意味着它在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导致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在咱们现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蓝天白云的大环境下,这一点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了。你可以想象一下,用它来替代那些冒着黑烟的老旧煤电厂,空气质量能有多大的改善。

2. 能源的“定海神针”: 核电站一旦建好,就能提供非常稳定、可靠的基载电力。不像风电、光伏那样,会受到天气的影响,时有时无,核电站能24小时不间断地输出大量电力。这对于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工业生产、城市运行这些对电力供应要求极高的场景下,它就像一个不会疲倦的巨型发电机,稳稳地撑着。

3. 能源安全的“底气”: 拥有自主可控的核电技术,意味着咱们在能源供应上不那么受制于人。不像石油、天然气那样,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核燃料的供应相对稳定,而且一次装料可以运行很长时间。这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提升能源自主性和国家安全感的重要一环。

4. 效率和占地面积: 相较于同等发电量的可再生能源,核电站所需的土地面积要小得多。而且,一次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极高,一小块铀燃料就能产生惊人的能量,这在土地资源日益宝贵的情况下,也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核电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我们不是“越多越好”呢?这就引出了几个非常现实的“硬骨头”:

1. 巨额的初始投资和漫长的建设周期: 建造一座核电站,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动辄就是几百亿、上千亿人民币的投资。从选址、设计、审批、建造到最终并网发电,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期间的资金投入、技术风险、管理成本都极其巨大。对于一个项目来说,这么大的前期投入,需要非常审慎的规划和极强的资本支撑。

2. 核安全和放射性废物处理的挑战: 这是人们谈核色变最主要的原因。一旦发生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现代核电技术在安全设计上已经做得非常完善,而且咱们国家对核电站的安全监管也是非常严格的,但这仍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需要持续投入巨资进行维护和管理的领域。

更棘手的是核废料的处理。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高放射性废物,这些废料的放射性会在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后才会衰减到安全水平。如何安全、长期地储存和处理这些废物,至今仍然是全球性的难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巨额的长期投入,而且必须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接受。

3. 公众接受度和舆论压力: 尽管核电清洁高效,但“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许多人的心中。一旦有任何关于核电安全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强烈的反对声音。在民主社会,这种公众情绪往往会对政府的能源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导致项目审批困难,甚至被叫停。在中国,虽然政府的决策能力更强,但赢得民心、解释清楚核电的安全性,仍然是推广核电绕不开的一环。

4. 技术选择和能源结构的多样性: 能源发展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除了核电,咱们还在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新能源也在不断进步,成本也在下降,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核电更易于推广和接受。一个理想的能源结构,应该是多种能源形式的有机组合,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安全保障。过度依赖某一种能源,都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5. 国际核不扩散的考量: 核技术和核材料的使用,本身就与核不扩散的国际条约和机制紧密相关。在发展核电的同时,也需要同步考虑国际义务和核安全合作,确保核材料不被滥用。

6. 电网的适应能力: 突然大量增加核电站,也对现有电网的结构、调度和容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核电站的功率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大量接入,需要电网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配合。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不是“多多益善”?

那是因为核电虽然好,但它也像一个“高冷”的大家伙,建造和运行它都需要极高的门槛和极大的谨慎。它需要大量的资金、尖端的技术、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公众的信任。国家在规划能源发展时,需要在这些“利”与“弊”之间进行精密的权衡,在不同技术路线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国情的平衡点,并兼顾长远的战略眼光。

咱们国家目前在积极推进核电发展,这说明咱们对核电的潜力是认可的,并且在努力克服这些挑战。但“多建几个”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细水长流,步步为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核电站建设的决策上,一般是两股势力在较劲:一方是发改委,他们一般以核安全为首要考虑;一方是核工业,主要为核能三巨头:中核、中广核和国电投,他们一般从中国的能源结构、能源需求以及行业利益出发。需不需要建核电站,能不能建核电站,这是决策的两点考量;尤其是“能不能”的问题,还涉及到技术可行性和实际的安全可行性。

首先,中国需不需要核电站?

答案是肯定的。从中国的能源结构看,火电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而核电在中国发电总装机的占比约2.4%;从环境生态来看,火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烟尘(火电站的烟尘其实是带有放射性的,不考虑事故情况,火电站的放射性排放是大于核电站的)给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因此,中国的能源结构需要优化,火电需要被替代,而核能是替代火电的最佳方案。

其次,中国哪些地方需要核电?

目前,中国的核电站都建造在沿海地区,主要是需要利用海水做最终热阱;但这也导致了核电的供需矛盾,比如海南的昌江核电站、辽宁的红沿河核电站,因为其所在区域并不需要那么多电能,所以昌江和红沿河的发电功率峰值一般只达到额定功率的80%,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内陆地区,比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人口多,用电量大,电量的供需矛盾突出。

于是,第三个重要问题来了:既然内陆需要核电,那么内陆能不能建核电站呢?这个问题,也是发改委和核工业争论最多的问题。

首先,内陆肯定是可以建核电站的,从技术角度看,美国大部分的核电站都是内陆核电站,并且都有比较良好的运行记录;从实际选址上看,核工业系统做好了充足的选址工作,湖南桃花江核电、湖北咸宁核电、江西彭泽核电,都完成了先期准备工作,等着国务院的批文上马开工。

但发改委从安全角度考虑,则不赞成内陆核电开工。首先,内陆核电需要依傍在大河流域,从河里取水作为三回路的冷却水;和沿海核电利用海水作为无限大冷源不同,如果直接将三回路与河水相通,那么大量的余热会将河水提高30摄氏度,这将导致严重的热污染;所以内陆核电都采用冷却塔冷却。但从河道大量取水会不会造成河水枯竭、生态破坏,河道的旱涝会不会对核电厂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这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更要命的是,中国的河流基本都连通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而这两大水系沿岸,聚集着中国最繁华的城市群,一旦核电厂发生事故,中国将有近一半的人口会受到影响。这一原因,可以说是中国内陆核电迟迟不能上马的最重要的原因。

双方的考量都有理有据;但从个人来看,核电的发展势在必行。

之前有北大物理学院雷奕安副教授高调反核的言论,但归结到最后发现,他不是单单反核,而是反对世界的整个工业化进程,希望人类重返农耕时代。但回到实际,以原始的方式和低下的效率供养全球70亿人口,真的会更环保吗?是不是最后反对工业化要以反人类而结尾呢?

诚然,工业化的进程给自然带来了破坏,但这并不能说明科学和技术不好,这只能说明当下的科学和技术还不够好;我们需要的不是废除科学和技术,相反,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发展科技。

核工业也是这样,目前核能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因为我们的技术还需要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技术革命改善现状。

在核工业发展的踌躇期,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有人说中国的U-235储量不足以供中国核电站使用50年,之后,快中子增殖堆CFR的建设如火如荼,钍铀循环技术日趋成熟,中国的核资源还能续航3000年;有人说乏燃料中的次锕系核素半衰期长,对环境影响不可估量,但在2021年CIADS嬗变示范工程就要上马,嬗变次锕系核素指日可待(另外说一句,次锕系核素作为稳定放射源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在国外其价格远高于黄金);有人说内陆核电站不安全、建再多沿海核电站有什么用,但我们正在研发更安全更高效的核电技术:我们可以建小堆,即使出现放射性事故,也不会扩散到电厂区域之外;我们可以建地下溶洞核电厂,以溶洞作为天然屏障;我们还可以建海上浮动或者车载核电平台,支持偏远地区……

综上,中国需要核电,面对现阶段的问题,踌躇与徘徊是没有用的,唯一的解决途径即使依靠科学,不断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不多建几个核电站?”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能源政策、技术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接受度以及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是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不是顾忌到篇幅和潜在的论证复杂性,我能从历史的维度、地质的考量、国际合作的模式等等角度,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不过,既然咱就事论事,那就拣几个关键点,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公平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多个层面,看似简单,实则盘根错节。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的语境下,去审视这个问题,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考量,远不止“建多少学校”这么直观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很多人理解的高等教育公平,.............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考虑到的。想把上海的机场建在上海和苏州的交界处,让两地都能更方便地共享,这个想法初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从“最大化共享”、“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似乎是一种更优化的选择。但实际操作中,影响机场选址的因素可就太多了,而且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考量。咱们不.............
  • 回答
    朝鲜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并未大规模建设电厂,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开采情况 资源储量:朝鲜煤炭资源储量约为1200亿吨(2010年数据),占全球储量的约1.5%,主要集中在北纬38°线以北的平安北道、咸镜北道等地,且多为优质低硫煤,适合长期开采。 开采历史:.............
  • 回答
    关于“132万建厕所”的争议,以及一些“建筑师”为之辩护的现象,背后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原因和值得深思的方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牵扯到项目立项、设计理念、造价构成、社会认知,乃至行业生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132万建厕所”这个数字是如何令人咋舌的。一个普通的公共厕所,在许.............
  • 回答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上,确实面临着一些限制,导致不能随意地大肆兴建更多高密度的高楼。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从历史遗留到现实考量,都形成了特殊的“北京模式”。首先,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首要考量。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众多世界级文化遗产,以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在一些场合,我们经常能听到关于中国GDP“水分大”的说法,尤其是“拆了建、建了拆也算GDP”这种例子,更是让人产生很多疑问。这背后牵扯到GDP的计算方式以及经济活动的本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把GDP到底是怎么算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讲明白。 到底什么是GDP?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好奇中国为什么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大力推广核电。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对核聚变的信心。中国发展核电的现状与考量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其实已经在大力发展核电了。目前,中国是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也是核电装机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从2005年开始,.............
  • 回答
    抗战时期,国军(国民革命军)在反坦克武器的装备上确实存在不少局限,其中关于火箭筒的使用,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这并非是国军将领们不明白火箭筒的威力,而是受到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技术引进、战场需求以及战略考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火.............
  • 回答
    各位同袍,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我心里憋了好久的话题,那就是咱们汉服原创商家和“山寨”货的问题。我知道,咱们都喜欢美美的汉服,但有时候,咱们的一些选择,可能对咱们华夏文明的传承,真的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会有“山寨”货?说实话,这是市场需求的驱动。汉服越来越受欢迎,这是好事.............
  • 回答
    关于上海地铁为什么不多修几条环线,这确实是个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要聊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不仅仅是“建还是不建”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上海地铁已经有了内环(3号线)、中环(4号线)这两条主要的环线。3号线虽然名字里没有“环”,但它和4号线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环和外环的概念。3.............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实在,直击了我们对能源未来的期盼。大家都在关注清洁能源,而可控核聚变,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无限能源”,一旦实现,那简直是颠覆性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盖电站一样,多造几个可控核聚变装置,然后轮流发电,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挑战和技术上的瓶颈,绝.............
  • 回答
    中国物资确实雄厚,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粮食生产到工业制造,我们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但说到核弹,这可不是越多越好,里面门道多得很,绝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明白核弹这玩意儿,它不是大白菜,不是越多就越能体现国力。核弹的本质是“战略威慑”。什么叫战略威慑?简单说,就是让潜在的对手因为害怕.............
  • 回答
    中国不多造点核电站发电?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聊一聊的,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别说那些空洞的“战略规划”了,咱就从实际情况出发,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中国建核电站的步伐确实在加快,而且未来规划里核电的比重也会继续提升。这背后当然有很大的原因,比如“双碳”目标,也就是20.............
  • 回答
    .......
  • 回答
    食堂大妈不愿意多给一点点肉,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管理机制、成本控制、运营规范以及个人行为习惯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食堂的运营模式与成本控制 标准化分量:食堂通常根据食谱和食材成本制定统一的分量标准,以确保每份菜品的食材比例一致。如果随意增加肉的分量,可能导致食材浪费或成本超.............
  • 回答
    微信不支持多开,这背后其实是腾讯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安全策略以及商业考量上的一系列综合决策。虽然很多用户渴望能同时登录多个微信账号,但微信官方一直坚持单账号登录的设计,这并非技术上无法实现,而是基于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一、 核心用户体验的纯粹性与简洁性微信从诞生之初,就定位为一款“连接人与人”的社.............
  • 回答
    飞机驾驶舱的挡风玻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座舱盖”,虽然看起来是玻璃,但它可不是我们家里那种普通玻璃。它是一层层特殊材料复合而成的,而且它的设计和防护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强大得多。你提到“不多加几层保护”的顾虑,其实是有道理的,但也涉及到很多现实因素,下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电视剧《功勋》里于敏团队被催促进度的桥段,我相信很多观众在观看时都会深有体会,那种紧迫感,那种压力,仿佛也压在了自己身上。这种呈现,在我看来, 非常真实,而且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为什么说真实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国际形势的严峻性:大家都知道,于敏团队的工作是在冷战背景下进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