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渤海不能成为战略核潜艇的堡垒海区?

回答
渤海不能成为战略核潜艇的理想堡垒海区,这主要源于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战略环境以及其作为中国内海的特殊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一、 地理条件的限制:

水深不足,狭窄封闭:
渤海的平均水深仅为18米,最深处也只有86米。战略核潜艇(SSBN)需要相对较大的水深来隐蔽航行,避免被探测和跟踪。如此浅的水域对于大型、重型的战略核潜艇来说,无论是潜航还是机动都存在极大的困难和风险。
渤海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半内海,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大陆环绕,唯一的出海口是连接渤海和黄海的渤海海峡,而这个海峡也相对狭窄。这种地理格局使得战略核潜艇的进出和部署非常容易受到限制和监控。

浅海地形,易于探测:
浅水海域更容易受到声呐探测的影响,无论是来自水面舰艇、固定式声呐阵列还是航空器的反潜巡逻。潜艇在浅海区域活动,其声学信号传播距离受限,但也更容易被反射和侦测到。
渤海海底地形相对平坦,缺乏复杂的海底地貌(如深海海沟、复杂的海丘、海山)来提供天然的隐蔽场所。这些复杂地形可以帮助潜艇隐藏声呐信号,增加被发现的难度。

二、 水文特征的限制:

水温分层不明显,声呐信号易穿透:
战略核潜艇的隐蔽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用海洋中的温跃层(thermocline)来屏蔽其声呐信号。温跃层是指水温随深度急剧变化的层,可以反射或折射声呐信号,使潜艇在高处或低处的探测器难以捕捉到水下潜艇的信号。
渤海由于其水深浅、海区封闭、与外海水交换量相对有限等因素,水温分层通常不如开阔大洋那样明显和稳定,尤其是夏季的表层海水温度较高,而底层水温相对较低,但其温跃层可能不如深海海域那样清晰且稳定,这会削弱潜艇利用温跃层进行隐蔽的效果。

盐度变化和浑浊度:
渤海受大陆径流和河流注入影响较大,盐度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盐度变化也会影响声呐信号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可能产生一些声呐盲区,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信号的异常反射,增加探测的复杂性。
渤海的水体相对浑浊,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泥沙和浮游生物较多,这会影响声呐的探测距离和清晰度,但同时浑浊的海水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散射潜艇发出的声响,使其传播距离缩短,反而不利于远距离的隐蔽。

三、 战略环境的限制:

狭窄的出入口,易受封锁:
渤海海峡是战略核潜艇进出渤海的唯一通道。该海峡相对狭窄(最窄处约60海里,即约110公里),易于被对方的海军力量(如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和水下固定侦测系统)进行严密监视和封锁。
一旦爆发冲突,对方可以通过在该海峡部署反潜力量,有效阻止战略核潜艇的突围或返回,将其“关在门外”或“关在里面”。

高强度的反潜监控:
由于渤海在中国东海岸,周边国家(如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在该区域拥有相当强的反潜能力,并且对该区域的海洋活动保持高度警惕。
渤海周边国家可能会在该海域部署大量的水面反潜舰艇、反潜巡逻机、声呐浮标以及固定式声呐阵列,形成一张密集的反潜网。战略核潜艇在如此高强度的反潜监控下进行战略巡航,其隐蔽性将大打折扣,被探测到的风险极高。

军事战略的考量:
战略核潜艇作为国家战略核力量的“二次反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部署地需要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隐蔽性、生存能力和突击能力。将其部署在渤海这样相对浅、窄、易被监控的海域,会严重影响其战略价值和威慑力。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更倾向于将战略核潜艇部署在更深邃、更广阔、更远离主要潜在对手活动区域的太平洋深处,例如所谓的“堡垒海区”,如西北太平洋的海底山脉、海沟等复杂地形区域,以最大化其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四、 作为中国内海的特殊性:

内部活动受限:
渤海在中国的主权管辖范围内,虽然理论上可以部署舰艇,但作为战略核潜艇的“堡垒”,意味着其需要长时间、持续性地在此区域进行隐蔽部署和巡航。
在中国内部海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性军事活动,其声响、活动轨迹等更容易被国内监测系统捕捉到,并且一旦发生事故或暴露,会产生更大的政治和安全影响。

总结来说,渤海的浅水、狭窄、封闭的地理特征,不理想的水文条件,以及周边国家强大的反潜能力和军事战略考量,都使得它无法满足战略核潜艇作为“堡垒海区”所必需的极高隐蔽性、生存性和行动自由度。 战略核潜艇需要的是深邃、广阔、复杂、少有人类活动的海洋区域,以便在潜在的冲突中最大程度地生存下来并发挥其战略威慑作用。渤海恰恰缺乏这些关键要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是堡垒区?

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堡垒区?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苏联海基核力量的主力是667A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R-27型潜射弹道导弹,但这一组合存在严重弊端。

667A型首艇1967年交付苏联海军,是苏联建造数量最大的一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前后制造了34艘。但该级艇性能较为落后,在减震降噪方面问题颇多,面对北约大量反潜舰机和水声侦听系统构筑的“GIUK”(格陵兰-冰岛-英国防线)和“GIN”(格陵兰-冰岛-挪威防线)非常无力,成功突防的概率相当低下。

而667A型潜艇搭载的R-27(后升级为R-27U)的水平也很一般,射程仅2400公里(升级后达到3000公里),基本上必须贴近美国海岸才能确保有效打击。

出又出不去,打又打不着,苏联迫切需要一种新办法来改善自己海基核力量的威慑效能。很快,苏联海军拿出来一份新答卷:667B+R-29,以及“堡垒区”战术。

70年代中期,667B型弹道导弹核潜艇逐步入役,该型潜艇在降噪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与此同时,新一代R-29型潜射弹道导弹问世,射程可达7800公里。667B+R-29的组合使苏联海基核力量威慑能力大大提高,苏联海军道道导弹核潜艇可以不必硬闯北约海军的铜墙铁壁,而是在苏联海军牢固控制下的巴伦支海(北方舰队)、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舰队)安逸的发射。同时部署的水声侦听系统,以及各型反潜舰和固定翼反潜机,则可以有效逼退附近不怀好意的刺客——美国攻击型核潜艇。由此形成了著名的苏联海军堡垒区。

上图:以新地岛为核心、囊括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图中标注有误,“白海”处应为“喀拉海”)的苏联海军堡垒区。苏联海军凭借岸基航空兵和水面舰艇,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近海为弹道导弹核潜艇支撑起了一个坚固的“海上堡垒”,成为苏联海基核力量发挥威慑效能的有力保障。

哪里可以建成“堡垒区”?
“堡垒区”作为抵御敌方海空威胁、保护我军SSBN的“乌龟壳”。选址需要三大条件:

1、己方力量优势;

2、半开放海域;

3、具有相当的水深;

第一点,“己方力量优势”。很好理解,“堡垒区”本来就是力量弱势时的乌龟战术,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面对敌人强大的海上反潜兵力,我们出不去,但凭借远射程的SLBM,倒也能打的着。要是这“乌龟壳”都靠不住,让人家一脚踩扁,那这番心思也就白费了。

在堡垒区内,必须具备足够的力量优势,依托岸基优势,能够在平时驱逐敌方侦察机和攻击型核潜艇的骚扰、在战时抵御敌方反潜力量的逼近甚至核武器打击。为了平时战时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需要在堡垒区部署强大的海空兵力,保障高强度的战备,做到“万无一失”。

第二点,半开放水域。海上堡垒区的构筑应当依托半开放水域,有若干岛屿作为支撑点,方便航空兵和水面舰艇的运作。开放水域防御的难度相比半开放水域会呈几何状增加。

同时,堡垒区不等于蜗居港内,SSBN深入大洋进行战备巡航是很有必要的,水域过于封闭也不利于潜艇隐蔽出击。同时会增加核武器打击的破坏程度。

第三点,具有相当的水深。美苏在进行深海、海床核试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凡多恩效应”,即利用大当量核武器爆炸制造人为海啸的可能性。核武器水下爆炸形成的高能震荡在深水中传递时的衰竭很小,在近海水深急剧下降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如果堡垒区水深过浅,远海核爆炸形成的震荡会在近海形成大海啸,把宝贵的SSBN像靠港民船一样拍上岸。

渤海为什么不能建成堡垒区?
不安全。

渤海湾平均水深不过20米,除了基于“凡多恩效应”的人造海啸危险外,渤海湾外实在是强手如林。

如果从渤海湾出发深入大洋,必然要经过冲绳。

面对美日韩三国海上力量的联合监视和拦截,别说是中国海军的094,就是美国的俄亥俄,也难逃这天罗地网啊。

中国的“堡垒区”应该在哪?

南海
南海造岛岂是白来的?对付猴子用费这么大的劲?
..........................
回答一下集中的问题:

1、南海是不是最好的堡垒区?

肯定不是,但我们别无选择。在可预见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内,中国海军核潜艇部队都很难与美国的同行们并驾齐驱,在南海建设堡垒区不一定安全,但在其他地方建立堡垒区一定不安全,两害相权取其轻。未来我们在南海的“建设性”活动不会停歇,小步快跑,闷声发财。

一切都会好起来,时间在我们这边。

2、南海到底有多深。

南海平均深度约1400米,而巴伦支海最大水深也才600米,只要航空兵进行有力掩护,藏几艘SSBN真是不难。南海造岛的一大好处是为中国的反潜舰机提供了一个不错的中转站,只要能在平时遏制住过去视南海为自家后院的美国核潜艇渗透,其他的诸如P-8A“海神”之类的访客都好解决。老美的核潜艇啊,真是心腹大患

3、有没有更给力的办法?

有,但是短期内不容易实现。

——我们可以打台湾。
台湾岛东部的花莲、台东直面菲律宾海盆,这里平均深度都在5000米左右。只要出门,进可越过九州-帕劳海岭和马里亚纳海沟,直入广阔的中太平洋一展身手;退可就地隐蔽于深不可测的菲律宾海盆,潜伏水下等待时机。

日后中国如果有了自己的“奥斯卡”,SSGN可以大胆的前出菲律宾海,用潜射巡航导弹对关岛进行打击,隐蔽性与威力兼具,可大大减轻空军的压力。

至于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或者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基本没什么可能。再者肯定会激怒印度,得不偿失,还是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