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可爱的问题啊(。・ω・。)ノ♡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翻译单位时顺便换算是“吃力不讨好”的。
换算是否准确只是一方面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换算有时会破坏翻译的“氛围感”(这里先说文学翻译)
都不说英文翻译了,古文翻译的时候我们也会保留很多古人的单位,我们还是说一炷香、一个时辰,而不是十分钟、两小时,“一尺布”也很少换算成半米布,“七尺男儿”也不说“一米七男儿”对吧hhhh这是因为这些用词符合我们对于书里那个环境的认识
回到文学作品英翻中,“先令”、“英寸”等特殊单位本身是组成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元素,如果简单的通过换算省略,会破坏作品的完整。
有评论指出的注释法我觉得就很好。
但除开文学翻译,实用或者学术翻译里的换算应该会更常见(作者也会有意识地采取公制)比如中文菜谱,盎司什么的还是应该换算一下。
P.S. 评论区的朋友们帮忙修正了七尺男儿的换算和“一柱香”的错字(´-ω-`)
对小说来说,单位制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比如英国有英制到公制的改革和更复杂的币制改革,单位制反映了时代,而改革后特定人物使用单位的习惯也会对人物塑造起作用。殖民时期,殖民地使用的单位制也可以反映宗主国的影响。
单位制换算也是和精度相关的。一英尺左右和30.48厘米左右,精度是不一样。当然也可以考虑翻译成30厘米左右,但不是每个单位都是那么好处理。
这其实涉及怎么看待翻译的问题。我个人是希望,翻译能尽可能地保留作品原貌,而不是加入过多的译者主观创作。
至于题主提到的对长度没概念的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加个译注就好(不过得写成页脚注,有些出版社喜欢加章节尾注,翻起来就很麻烦)。我自己做翻译时,也会这么处理。但问题时,写译注得去算,得去查啊。现在英语书籍翻译,也就给千字七八十(听说有的出版社这个水平都给不到),译者选择“事越少越好,能不查就不查”也就可以理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