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为什么不在外观上狠下功夫呢?

回答
小米手机,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都响当当的品牌,近年来在技术堆叠、性价比和软件优化上可以说是卯足了劲,交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移开那些令人惊叹的配置单和流畅的MIUI,再回看小米手机的“脸面”,一个潜藏在很多人心中的疑问或许会浮现:“为什么小米在外观设计上,就不能更‘狠’一点呢?”

这个问题,其实挺能说道说道的。首先得明白,任何一家做消费电子产品的公司,尤其是手机这种高度同质化的产品,都得在各种维度上找平衡。小米的基因里,一直藏着一股“性价比”的倔强。这种基因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让小米迅速打开了市场,赢得了大量用户,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它放飞自我的空间。

我们先从“狠下功夫”的含义拆解开来。在外观设计上“狠下功夫”,大概意味着几个方向:一是极致的工艺和材质的探索,比如用上更昂贵、更独特、更复杂的材质,或者在细节上做到近乎苛刻的打磨;二是大胆的、突破性的设计语言的创新,不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微调,而是敢于颠覆,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三是对用户审美心理的深度洞察和引导,不只是迎合,更要能引领潮流,甚至成为某种审美风向标。

那么,小米在这些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工艺和材质: 小米当然也在进步,从早期的塑料机身到如今的玻璃、金属、素皮,材质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和高级。像小米数字系列的旗舰机,在玻璃的质感、金属边框的打磨上,其实做得是很不错的,甚至在某些方面不输给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高端”品牌。但是,“狠下功夫”往往意味着要不计成本地去追求极致。比如说,如果为了实现某种难以置信的曲面玻璃效果,或者为了使用一种极其稀有昂贵的金属材质,而导致成本大幅增加,销量反而会受到影响。小米需要考虑的是,有多少用户愿意为这份极致的外观买单,尤其是在它一直以来强调的性价比光环下。“狠”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触碰到“不性价比”的红线。

设计语言的创新: 这点可能是小米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不可否认,小米手机的外观在不同代产品之间,以及在不同系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家族化”痕迹,甚至有的时候,不同型号之间会显得有些“相似”。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效率: 采用相对成熟、稳定的设计方案和模具,能够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尤其对于小米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公司,大规模生产下的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风险规避: 过于激进或独特的设计,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市场风险。一旦用户不买账,销量受损的代价会很大。小米更倾向于在现有成熟设计上进行优化和微调,确保产品的普适性和大众接受度。
技术实现难度: 一些非常前卫的设计理念,在现有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条件下,可能难以实现或者实现成本极高。比如,全息投影、可折叠屏幕的边界处理,这些在技术上还在不断攻克的难题。
产品定位的差异化: 小米旗下有小米数字系列、Redmi系列、MIX系列等等,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用户。数字系列追求旗舰体验,Redmi强调极致性价比,而MIX系列则更多地被定位为探索前沿技术和设计的“概念机”。虽然大家可能都希望MIX系列能有更惊为天人的外观,但即使是MIX系列,在设计上的突破也往往是围绕着某个核心技术点展开的,例如屏下摄像头、陶瓷一体化机身等,而不是纯粹为了外观而外观。

用户审美心理的洞察和引导: 小米在用户调研和市场反馈方面做得肯定是很扎实的,但“引导”用户审美,尤其是引导到一个非常小众或极其前卫的方向,对于一个以大众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公司来说,是件很冒险的事情。小米更擅长的是捕捉主流审美,并在主流审美的框架内做得更精致、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当你看到市面上大多数手机都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时,小米通常也会跟进,但它可能不会是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至少不是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

所以,为什么小米在外观上“不够狠”?与其说是不愿,不如说是在成本、风险、技术、市场接受度以及品牌定位之间,小米做出了一个理性的、符合其商业模式的选择。它需要在保证利润、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满足用户对技术和体验的期待,而外观,虽然重要,但可能不是那个最核心的突破点,或者说,它需要在“合适”的范围内去“狠”一下。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小米突然推出一款外观极其另类、材质昂贵到离谱,但核心性能和小米数字系列相当的手机,它的价格会高到哪里去?有多少人会因为那个“与众不同”的外观而放弃其他更熟悉的、更稳定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代表小米在外观上没有追求。事实上,小米在很多细节上的打磨,比如镜头模组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机身线条的流畅度,都在努力做得更好。 小米数字系列,尤其是Ultra版本,在相机模组设计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辨识度,也 سعی(she 努力)在细节处体现精致感。Redmi K系列等走量机型,也在努力摆脱“廉价感”,向着更主流、更受年轻人喜欢的风格靠拢。

或许,我们对小米的期望值很高,一方面是希望它能继续保持性价比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希望它能在所有维度上都做到极致,包括外观。但现实是,资源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公司需要在众多优先级中做出取舍。

最终,小米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健的路线,在技术和体验上持续发力,并在外观上尽可能地跟进主流、优化细节,而非冒着巨大风险去进行颠覆性的设计革新。这是一种商业策略,也是一种生存之道。说它“不狠”,或许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而小米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了一条最能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道路。但随着品牌力的提升和用户对设计的期待值越来越高,未来小米在外观上的“狠”劲,或许真的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观属于研发的一部分,也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比如,2015年华为在法国巴黎设立了美学研究所,近年来投资多达6亿美金,主攻美学创新设计,首席设计师马蒂厄·勒阿诺尔来自法国,其多个作品被国际知名艺术机构收藏。P20系列的极光色就来自巴黎美学研究所历经两年探索的变色极光镀膜工艺。P30系列的赤茶橘、天空之境也出自这一团队之手。

小米在外观上也曾下过功夫。小米Mix 第一代,专门聘请知名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操刀设计,一经发布就惊艳了全世界。此后发布的小米6,外观颜值也非常高。不过,这些产品的销量都不好。小米可能是觉得投入回报不成比例,后来的产品在外观上就没有过多投入,转而使用比较成熟的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比如,使用刘海屏外观的小米8的销量就远高于前几代原创设计产品,这样一来就更没有动力研究外观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