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小孩被困车中憋死的新闻,为什么厂家不在车上设置紧急通风口?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心痛的新闻,想到孩子在车里那样无助,心里就特别堵得慌。厂家确实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在车上设置一些简单但有效的紧急通风装置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小孩被困在车里会发生什么。夏季的汽车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太阳一晒,车内温度会以惊人的速度飙升。哪怕是冬天,车子停在阳光下,内部温度也会比外面高很多。而小孩的体温调节能力远不如成人,他们更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甚至因为缺氧而窒息。当车门车窗都紧闭时,车内的空气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新鲜空气进不来,热气排不出去,情况就会变得非常危急。

那么,为什么厂家不普遍配备紧急通风口呢?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技术实现和成本考量:

简单的通风口: 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开几个小洞,就像一些车辆的后备箱会有透气孔一样。但如果这些通风口设计不当,比如没有遮挡物,可能会让雨水进入车内,影响内饰。而且,要保证足够的通风量,洞口需要有一定的大小,这就可能涉及到车身结构的改造,增加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成本。
主动式通风系统: 更先进一点的,可以考虑小型风扇配合进出风口。但这又涉及电源、电路、控制开关等,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故障率。万一这套系统失灵,反而可能给用户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而且,这些额外的电子元器件和安装成本,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无疑会增加车辆的整体售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一项成本的增加都可能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安全性与防盗: 车身结构的设计,不仅仅是出于美观和空气动力学,也包含着安全性考量。任何额外的开口都可能在碰撞发生时成为薄弱环节,影响车身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如果通风口设计不当,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从车外进行盗窃的入口。

2. 用户使用习惯与设计理念:

预防为主: 大部分汽车设计者更倾向于从“预防”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他们的思路是,用户应该养成良好的用车习惯,比如离开车辆时确认车内没有儿童或宠物,或者在有儿童同乘时,要非常警惕,绝不将他们独自留在车内。从这个角度看,好像是用户行为的问题,而不是产品设计的问题。
集成设计考量: 现代汽车的内部设计非常讲究整体性和集成性。增加一个独立的“紧急通风口”可能显得突兀,与整体内饰设计风格不符。厂家更倾向于将这些功能集成到现有的通风系统或安全系统中,但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普遍被采纳的、真正有效的集成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认定与法规限制: 也许厂家也担心,如果设置了紧急通风口,一旦发生事故,而这个通风口却因为某种原因失效,那么责任划分会变得更加复杂。在缺乏明确法规要求强制性设置这类装置的情况下,很多厂家可能会选择规避潜在的风险。

3. 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车窗开启: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不让车窗能从外面稍微打开一点?但很多现代汽车的电动车窗在熄火后会断电,无法操作。即使能操作,也只能打开很小的缝隙,通风量可能不足以应对极端情况。而且,如果孩子被困在车里,他自己也无法操作车窗。
“儿童锁”的误用: 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在车内乱动而误触车门,会使用后排儿童安全锁。但这个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孩子在行驶过程中打开车门,而不是为了应对被困在车内的情况。

那我们期望中的紧急通风口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理想的紧急通风口,应该是在不影响车辆整体结构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能够提供一个可靠的通风通道。比如:

在车顶或车门某个不起眼但容易触及的位置,设置一个可以从外部通过某种简单工具(比如用钥匙、打火机等)撬开的盖板,下面连接着一个能与外部空气流通的管道或开口。 这个开口要足够小,防止雨水进入,但又要保证一定的空气流通量。
或者,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在车辆检测到车内温度异常升高且发动机熄火时,能自动开启一个微弱的通风模式。 这需要更加复杂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成本会显著增加。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其他行业的例子:

比如一些船只的救生艇,或者一些特殊用途的车辆,在设计时就会考虑到极端情况下的通风和逃生需求。为什么汽车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交通工具,在面对这种潜在的致命风险时,没有更普遍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呢?

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推动: 是时候让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跟上时代了。强制要求汽车在设计时就考虑儿童被困车内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通风标准,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厂家创新与社会责任: 汽车厂家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儿童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与其一味地追求性能和豪华配置,不如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都为用户多一份考虑。即使成本增加,那也是在为生命买单。
科技公司的介入: 也许一些科技公司可以研发出更智能、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App远程控制车窗小幅度打开,或者某种一键式紧急通风装置。
公众的呼声: 只有当足够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厂家和监管部门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改变。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不是无解的,而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将孩子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那些被困在车里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提醒,更是一个能够真正保障他们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生命通道”。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也希望未来的汽车设计能够更加人性化、更加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办理过这种案子,小孩在车内死亡的案子,我可以很负责的说,孩子并不是死于“憋死”,而是高温,因为当初的尸检报告是我在办案系统内上传的。

这个事后来专门做过侦查实验,就是模拟当时的状态。

孩子是晚上发现的,但侦查实验结果和最终的法医鉴定都指出孩子的死亡时间是中午时分。


紧急通风口需要多大?太小了完全达不到降温的效果,而且孩子他车门都不会开,怎么去打开紧急通风口?


想杜绝这个问题,家长的疏忽大意等咱们暂且不提,从车子的角度考虑,需要加入智能识别系统,车里有人可以识别甚至报警,这种系统在一些电车上已经实现了。

只有电车可以在熄火状态下依然维持一定程度的智能设备运转,汽油车肯定不行,因为电瓶里那点电,也就是一度电左右,开一夜车灯都可能没电。


所以这种想法是好的,估计未来的科技发展会让这种问题逐渐消失吧,毕竟很多父母的大意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user avatar

小孩被困车里的死因基本都是热射病,也就是严重的中暑。

车辆不是完全密闭的,车外通风良好的情况下,绝无窒息风险,即使你不开空调,紧闭门窗。

车外通风不良时,比如封闭的车库,车辆要是还打着火,尾气是可以通过缝隙进入车内的,造成人员中毒。

结论是,没必要设置紧急通风口,因为车辆本来的缝隙就足够通风了。

防范儿童误锁车内的措施一般是这些:

喇叭在锁车后依然能按响,方便呼救。

车门在锁车后依然可以从内部打开,方便逃生。

车辆有震动传感器,锁车后激活,如果车辆出现较大震动,发出警报。


最好的办法,父母都小心点儿,能把孩子一个人放车里或者忘在车里,这心也是够大的。


你说苹果那个AirTag,是不是可以放孩子身上一个,离远了就报警,提醒下粗心的爹妈,尤其是婴儿这种不能离人的。

user avatar

人在车里不是是被憋死的。

但是小型通风空用处不大。

很矛盾。

要知道家用车辆密闭性并不高。水和空气都可以进入。既然空气可以进入为什么人会憋死呢?

有两种情况。

一种发动机没有关闭。这种情况分两种如果是停留在空旷地带或者公共地下停车场都没事,只要空间够就可以。

至死因素。是在私人密闭停车车库。即一氧化碳被车库本身隔离密闭在车辆周围。然后通过车辆本身密闭性差进入车内憋死车内人员。

还有一种是车停靠在太阳下面。

很多人并不知道。室温四十度以上空气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

因此人在轿车中被憋死并不是轿车没有空气流通。而是轿车空间内气温升高氧气含量急剧减少。长时间内人体缺氧而死。并不是一氧化碳中毒。纯粹缺氧而死。

因此如果不能把轿车空间内的温度降低,那么空气无论如何流通都会憋死人。

桑拿浴本身如果有高血压,心脏病,喝大量酒后也有生命危险。这个危险纯粹是氧含量需求。和其他的没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