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金字塔肯定不是西方伪造啊,阿拉伯帝国时代就有记录了,阿拉伯人也是西方人的话,这个世界就没西亚和中东了。
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中华书局, 1991年版本,第171-173页:
【在米昔尔,有两座金字塔,每座金字塔的高度为400腕尺,而且越高越尖。它俩以大理石和雪花石构筑而成。金字塔底座的长边和宽边均为400腕尺,这是以国王的肘腕长为尺度的。在两座金字塔上,有穆斯奈德休撰写着医学、天文学方面的奇观。
据说,——只有真主知道——这两座金字塔是国王托勒密·垓卢基建造的。上面刻写着:“我建造了这两座金字塔。谁若自称他的统治是强大的,就让他摧毁这两座金字塔。摧毁比建筑容易”。
他讲,这两座金字塔的一侧附近,还有10座比它俩小的金字塔。他讲,伊斯玛仪勒·本·叶基德·穆赫赖比——它是卢厄卢厄·安拉姆·本·图龙(lūlū Ghalām ibn Tūlūn)的书记员——告诉我:“我同艾卜·阿卜杜拉·希瓦兑(Abū ‘Abdu Allāhal-Wāsiti)——他是艾哈迈德·本·图龙(Ahmad bn Tūlūn)的书记官——来到一座小金字塔跟前,同我们在一起的还有一些工人。
我看到金字塔的一面就相当于10个骆驼圈那样大。于是,用凿子凿它,凿凯用硬石垒的第一层,又凿开下面铺的一层细砂子。接着再凿开第二层硬面,又凿开第三层……,在金字塔的第三层上有一些经人穿凿的壁孔(kuwā)。
从第三层硬石的壁孔进去,便可走到一个方庭,这个方庭的面积为40腕尺的平方。方庭中有4座拱门(Naymakhānjāt),它们分布在方庭的对面、东面、西面、南面。这四座拱门是些被关闭着的高大石门。
我们打开了东面的门,看到门里有一个满盛着木乃伊的缟玛瑙质的甕,甕的顶部是一个肥猪的头像。我们还看到了,西面和南面的两座门里陈放的东西与东门里的一样,只是甕顶的图像各有不同。在庭内,有360个人的雕像,这些人呈有羽毛的鸟形。
于是,我打开了对面的那扇拱门,我们看见里边有一个黑色的密封的石质容器。我们须设法打开了这容器的盖子,因为,它原是用铅密封的。我们烧它,直至封铅化了才打开盖子。
原来容器内有一位死去的老人。老人头下枕着一块白色的缟玛瑙石板。在我们烧烤容器时,火已把老人烧坏了。
我们掀开盖在尸体上的衣服,搬起玛瑙石板,仔细地观看它,看到石板的一个面上有两幅金质的画像,其中,一幅画着一个人,人手里抓着一条蛇;另一幅画着骑着驴的人,人手握着权杖。石板的另一面上也画着一个人,此人骑在一只母驼上,手中握着一柄利剑。
我们将这一切物品都拿了出来,并且送到艾哈迈德·本·图龙那里。他召来一位工匠修饰了这块玛瑙石板,我们都认出石板上画的是穆萨(摩西)、伊萨(耶稣)、穆罕默德的肖像。他取来一个缟玛瑙甕赠送给书记官艾卜·阿卜杜拉,也送给我一个。
我把甕拿回家,我用棍子拨动着甕中的木乃伊,以使他能动弹一下,我不停地拨弄它,又把木乃伊从甕中倒出来,木乃伊的衣服相互折迭在一起。我把那衣服拨拉开,最后看到了一块牛皮。
衣服就是裹在这块牛皮外的。我又把它(牛皮)拨开,它上面有一滴鲜血。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有真主晓得了。”】
新版本的页数可能不太一样
而且这本《道里邦国志》,正是何新同志用来说亚历山大大帝伪史的,结果直接忽视掉了金字塔,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本书不贵,而且很容易买到的。
另外,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阿拉伯帝国的那些著作被欧洲人焚毁了,现在没有阿拉伯语的原稿存在,这个说法并不真实。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问题,铁木真时代加入团队的一位蒙元老臣,就跟蒙哥讲过关于亚历山大大帝和亚里士多德的事,而且蒙哥赞同了故事中亚历山大的做法。
伊尔汗国的《史集》一书,在卷二的内容当中记载,一个叫牙刺洼赤的人,跟当时的蒙哥汗讲“亦思罕答儿”的故事,这就是伊斯坎达尔的音译,再加上亚里斯多德,可以确定就是亚历山大大帝。
伊尔汗国创始人,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成吉思汗他们一家子,总不会是西方人吧。
《元朝秘史》,元朝时蒙古无名氏所写,当时叫《秘史》,后世成为《元朝秘史》或者是《蒙古秘史》,记载了牙剌洼赤带着儿子来投奔铁木真的事情:
【太祖再取了回回各城。命人镇守。有姓忽鲁木石名牙剌洼赤的回回。父子二人。自兀笼格赤城来见太祖。
因其能知城池的縁故。遂命其子马思忽惕。与镇守官一同管不合儿等城。又命牙剌洼赤管北平。】
《史集》在网上可以找得到免费PDF,而这本《蒙古秘史》,网上可以在线阅读。
古罗马不是中国古籍也有记载过嘛,虽然有些失真,但隔得这么远有些差别也很正常。
《后汉书·西域列传》:【班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
【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室宫发省,理其枉直。
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大秦王安墩,就是罗马皇帝安东尼·庇乌斯,即Anthonius Pius。
还有一些大佬整理过相关的资料
另外对一些问题说一下,网上用来抨击西方为伪史的几个问题当中,我所知道的。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现在西方考证的是一共是著作共计120卷,这个卷,就像《山海经》28卷那种情况,不是120本书。
阿基米德用镜子击退罗马舰队事件,阿庇安的《罗马史》,和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都没有提及,进攻叙拉古的罗马将领在普鲁塔克的书里就有传记,在第八卷,还专门说了阿基米德帮助守城,以及一些他弄出来的武器,却根本没有提及这事。
还有斯巴达300勇士的故事,真实的情况是这些斯巴达人是在断后时全部阵亡,开战的时候还有其他城邦,零零碎碎不下万人,而且最后掩护大部队撤退的,还有700多名其他城邦的战士。
更新一下,公元9世纪末成书的《战术》,也专门提到了亚历山大,该书是由东罗君主利奥六世主持编纂的,东罗可不会又是伪史了吧,唐朝人杜环在恒罗斯战役被俘后,往中东走了一圈,还记录过这个和阿拉伯帝国接壤的敌对国家,根据杜环叙述,这是一个方圆数千里的大国。
《通典-卷一百九十一-边防七-西戎》:【神龙以后,黑衣大食强盛,渐并诸国,至於西海,分兵镇守焉。(族子环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至西海,宝应初,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今之所纂,其小国无异闻者,则不暇录焉。】
《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西戎五》:【杜环经行记云: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著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乾饼,多淫巧,善织络。或有俘在诸国,守死不改乡风。琉璃妙者,天下莫比。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千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萨、突厥。】
《新唐书》还专门提到过君士坦丁堡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六-西域下》:【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 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十里一 亭,三亭一置。臣役小国数十,以名通者曰泽散,曰驴分。泽散直东北,不得其道 里。东度海二千里至驴分国。
重石为都城,广八十里,东门高二十丈,扣以黄金。王宫有三袭门,皆饰异宝。中门中有金巨称一,作金人立,其端属十二丸,率时改一丸落。以瑟瑟为殿柱,水精、琉璃为棁,香木梁,黄金为地,象牙阖。】
下面是《战术》一书提及亚历山大的部分
《战术-第六章 步兵与骑兵的装备》:【就我们所知,古人的步兵是如此装备的。如前文所述,他们把步兵按装备分为三类:重盾步兵、轻盾步兵、轻装部队。
他们给被称为重盾步兵的部队配置步兵部队中最重的装备,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给重盾步兵配备大而呈圆形或椭圆形,被他们称为椭圆盾的盾牌。此外还有刀或者匕首,旧式护甲和头盔,即躯干护甲,以及胸甲和头盔,也配备手套和古人称为护胫的腿甲,还有长度更长的长枪。这就是他们装备重盾步兵的情况。】
《战术-第二十章 摘录》:【曾经有人向伟大的君主亚历山大提出问题:“您是如何在几年间就建立如此伟大的功业?”据说他回复道:“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到明天。”】
这是公元10世纪的阿拉伯人法拉比的著作,网上就有卖的,系统论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的专著。
这么想要流量?
恭喜知乎,终于走出了象牙塔,可以和百度快手一起争夺注意力市场了。看来至道学宫死的太冤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