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汽车在仪表或者中控屏上的AR导航是否是伪需求?

回答
汽车上的AR导航,也就是增强现实导航,说它是伪需求,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在我看来,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更像是一个“尚未完全成熟,但潜力巨大,且对特定人群来说并非伪需求”的物件。

咱们先掰开揉碎了聊聊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是“伪需求”。

AR导航是怎么工作的?

简单来说,就是把虚拟的导航信息,比如箭头、路名、车道线指引等等,叠加在你眼前真实的道路景象上。这不像传统导航那样,只给你一个平面地图或者一个卫星鸟瞰图。AR导航让你感觉导航指示就“长”在你的路面上,非常直观。

想象一下,你开到路口,屏幕上会清晰地标出哪个车道是你要去的方向,甚至会有一个虚拟的箭头指向你前进的方向。或者在复杂的高速公路出口,AR会直接把“XXX出口”的字样和箭头指示浮现在你车窗前的真实路面上。这种感觉,比在屏幕上找那个小小的箭头要直接得多。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它是“伪需求”?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现有导航已经够用,而且更成熟: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现有的地图导航(无论是屏幕上的平面地图,还是语音提示)已经能很好地解决导航问题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看地图找路,听语音提示转弯。这种方式用了几十年,非常成熟,出错率低,而且信息密度恰到好处。AR导航如果做得不好,可能会让信息过载,反而干扰驾驶。

2. 成本与效果的权衡: 实现一套出色的AR导航系统,需要的硬件(高性能摄像头、计算单元)和软件(高精度地图、实时渲染技术)成本都不低。在车辆售价本就高企的情况下,如果AR导航带来的体验提升,不足以抵消其成本带来的价格上涨,或者说它并没有解决一个迫切存在的痛点,那它很容易被视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自然也就沾上了“伪需求”的标签。

3.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定位精度: 虽然GPS精度在不断提升,但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或者隧道里,定位的漂移仍然存在。AR导航依赖于精准的定位和对真实环境的准确识别,一旦定位出错,叠加在真实路面上的箭头可能就会指向错误的方向,那可就不是小问题了,而是安全隐患。
环境识别的准确性: 车辆需要能准确识别道路标志、车道线、交通信号灯等。恶劣天气(大雨、大雪、雾霾)、光线不足(夜晚、逆光)、以及道路施工导致标志不清等情况,都会严重影响AR系统的识别能力,使其“失灵”。
“遮挡”问题: AR信息叠加在真实路面上,但也可能被真实的障碍物(比如路边的树、停放的车辆、甚至行人)短暂遮挡,导致你错过关键的指示。
驾驶员的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养成了看固定位置屏幕或者听语音的习惯。突然改变这种交互方式,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有些人可能觉得花时间去适应一个不确定的新系统,还不如继续用老办法。

4. 信息过载的风险: AR导航把信息“拉”到了路面上,这很炫酷。但如果信息太多,比如同时显示下一个路口怎么走、前方限速、沿途加油站推荐、甚至天气预报,可能会让驾驶员的注意力从观察路况过度分散到解读屏幕上的信息,反而增加了驾驶难度和风险。

为什么它又不是“伪需求”,甚至可以说是有潜力的“真需求”?

尽管存在上述疑虑,AR导航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某些场景下,它确实能解决现有导航方式的不足:

1. 解决复杂路况下的导航痛点:
新手驾驶员: 对于刚拿到驾照的新手来说,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复杂的立交桥、多岔路口、不规则的道路走向,现有的导航有时会显得不够直观,容易导致紧张和误判。AR导航提供的“跟着虚拟箭头走”的体验,会大大降低他们的不确定性和驾驶难度。
城市驾驶: 在一些信息密度极高的城市区域,比如北京的西直门,或者上海的一些复杂路网,人行横道、车道线、指示牌层层叠叠。AR导航可以将关键的指引信息直接“绘制”在你面前,让你一眼就能明白该走哪条道,减少因理解导航指令而来的思考时间。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 在高速公路上,一个不小心错过了出口,可能就要绕很远的路。AR导航可以提前在你视野内明确标出距离出口还有多远,应该在哪一车道准备变道,甚至直接在匝道口给出明确的指示,这种场景下的实用性非常高。

2. 提升驾驶安全性和效率:
减少视线转移: 传统的导航需要驾驶员将视线从路况转移到中控屏幕或仪表盘上。AR导航将信息叠加在真实路面上,理论上可以减少视线的转移距离和时间,让驾驶员的注意力更集中在前方道路上,从而提高安全性。
更精准的判断: 例如,在变道时,AR导航可以提示你后方是否有来车,或者在并线时,帮你判断安全的间隙。当然,这通常需要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联动。
停车辅助: 有些AR导航还能与泊车系统结合,在停车场里,用AR指示你停车位的位置,甚至辅助你进行精准的泊车。

3. 科技带来的体验升级和“高级感”:
炫酷的科技感: 毫无疑问,AR导航具有很强的科技感和未来感。对于追求新技术的消费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能提升车辆的整体价值感和档次。
沉浸式体验: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沉浸感的驾驶体验。当技术足够成熟时,这种直观的交互方式会让人觉得比过去的导航方式更自然、更高效。

所以,是伪需求吗?

我认为,在当前阶段,对于绝大多数只需要基础导航功能的消费者来说,AR导航可能更像是一个“高级选配”或“未来体验”,而非“必需品”。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它显著增加了车辆的成本,但实际使用中带来的效益(安全性提升、效率提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门槛,那么它可以被视为“伪需求”的有力候选者。

但是,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它绝对不是一个“伪概念”或者“完全没有价值”的东西。 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下降,以及用户习惯的养成,AR导航的实用性和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未来,当AR导航能够做到:

极其精准的定位和环境识别,不受恶劣条件影响;
提供恰到好处、不造成信息过载的导航信息;
与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无缝融合,甚至能预判驾驶员意图;
以及最终能有效地降低事故率,或者显著提升驾驶效率,并且价格合理。

那么,它将不再是“伪需求”,而是真正会改变我们驾驶体验的“刚需”。

总结一下:

现在下定论说AR导航是“伪需求”为时过早。它就像早期的触屏手机,一开始可能有人觉得没必要,但随着技术成熟和生态建立,它成为了主流。AR导航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成熟度”和“成本效益比”。对于那些在复杂路况下经常感到迷茫或者追求前沿科技体验的驾驶员来说,它已经不是伪需求了。对于其他人,它可能是个有趣的“附加功能”,是否值得为此支付额外费用,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与其说它是伪需求,不如说它是一个“正在努力成为真需求”的新生事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伪需求——正经人谁有挡风玻璃不看,硬盯着一个小屏幕开车?

当年上汽的 MARVEL X上市,算是市面上最强的AR导航了,公司里那位有钱同事动作很快啊,啪的一下买了一辆,我就开过。

从仪表里看出来的效果是下图这样的!的确厉害,图源[1]

问题来了,仪表大家都知道就那么点儿大,还不如一个IPAD,仪表上的AR导航里面,显示路面的屏幕面积跟手机一样大,要知道开车的时候,眼镜和仪表至少有半米距离。

要盯着蓝框的前挡风玻璃开车,还是红框的仪表AR导航开车,你自己选一个吧。图源:易车网

同事买车到现在都好几年了,他知道这功能,但一次也没用过。

这问题不只是AR导航,别家的红外线夜视系统也用过,只能在出现提醒的时候喵一眼,盯着那小屏幕开车完全不现实。图源:易车网。

仪表或者中控屏上的AR导航主要有几个大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后面三点问题根源都是仪表和中控屏幕的面积有限。

一、屏幕显示有延迟

摄像头——屏幕并不是完全实时同步,用过倒车影像的同学就知道屏幕画面会有延迟,紧急关头这延时很要命。

二、显示面积太小

这就不多说了,有大窗户为啥要看小屏幕?

三、观察角度有限

大多数的屏幕AR显示的前方画面角度比较窄,只能看到正前方的情况,稍左右两侧是看不到的,还不如行车记录仪的广角镜头给力——技术上做到广角不难,但由于屏幕尺寸,画面太广又会导致画面里的景物太小。

四、显示信息繁杂

估计有人会说屏幕AR不是让驾驶员盯着屏幕开车用的,那如果是看着挡风玻璃开车,屏幕只是为了看导航信息,那屏幕上再投影出前方路面不是多此一举?快速运动的画面反而干扰了驾驶员看导航信息,没有传统屏幕的信息来得直接易懂

▼ 目前非AR的仪表导航信息已经很成熟

相对来说,挡风玻璃上的AR投影体验更好,也更安全,仪表或者中控屏上的AR导航只是AR投影未实现的一个过渡性展示方案。图源:[2]

参考

  1. ^ http://www.tmtpost.com/3491470.html
  2. ^ https://www.sohu.com/a/366478740_56005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