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汽车在日常行驶中实际会用到多少马力呢?

回答
关于汽车在日常行驶中实际会用到多少马力,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一些。简单来说,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开着的车,它动力的“库存”远超实际所需。

咱们先从“马力”这个概念说起。我们常说的马力(HP)或者千瓦(kW),是衡量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单位。它告诉你发动机在某个瞬间能做的“功”有多大。比如,一辆200马力的车,理论上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200个“马”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功。

那么,在日常驾驶中,我们到底需要多大的“功”呢?这跟很多因素有关:

1. 速度: 跑得越快,需要的功率就越大。克服空气阻力是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你知道吗,空气阻力大概是随着速度的平方增长的。也就是说,你速度从60公里/小时提升到120公里/小时,空气阻力可能就变成原来的四倍。而要维持更高的速度,就需要发动机持续输出更大的功率来对抗这个不断增大的阻力。

2. 加速: 想要瞬间提速、超车,就需要发动机瞬间爆发出强大的动力。这就像你推一个很重的箱子,平时只需要一点点力就能让它慢慢移动,但要是想把它快速推到另一个地方,就需要你使出吃奶的劲儿。

3. 路况: 开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需要的力气跟开在湿滑的雪地或者爬坡时完全不一样。爬坡时,你需要对抗重力,这就需要额外的功率。

4. 载重: 车上坐了多少人,后备箱里装了多少东西,都会影响到需要的动力。车越重,启动和加速就越费劲。

5. 驾驶习惯: 喜欢地板油起步、频繁急加速的人,自然比温和驾驶的人需要更多的马力。

那么,我们平常开车,到底是怎么个“用法”?

打个比方,你有一把瑞士军刀,里面有各种工具,刀、锯子、开瓶器等等。大多数时候,你可能只用到刀片或者开瓶器。汽车的马力也类似。

起步和低速行驶(030公里/小时): 在市区拥堵路段,或者刚启动走的时候,汽车大部分时间都在低速行驶。这个时候,你可能只需要用到发动机总功率的很小一部分,可能只有几十马力,甚至更少。这时候,你感觉到的更多是油门踏板的灵敏度和变速箱的换挡逻辑。

匀速巡航(60100公里/小时): 在郊区道路或者高速公路上,以一个稳定的速度行驶时,情况会好一些。但即便如此,要对抗空气阻力和一些细微的坡度,也可能需要几十到一百多马力,具体取决于车重、风阻系数和速度。

超车和加速(100公里/小时以上): 当你需要超车,或者在高速上需要快速提升速度时,你可能会深踩油门。这时,变速箱会迅速降档,发动机转速拉高,一下子就会调用出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马力。比如,如果你一辆200马力的车,在超车时可能会用到150马力甚至更多。

为什么汽车会设计得“马力过剩”?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厂家设计汽车时,必须要考虑到极端情况。比如,一辆满载乘客、满载行李、还要爬上陡坡的车,如果没有足够的马力,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设计留有余量是必须的。

2. 性能和操控的平衡: 很多车,尤其是运动型或中高端车型,会设定一个相对较高的马力值,不仅仅是为了极致的直线加速,更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加速响应、更灵活的操控感,以及一种“动力充沛”的驾驶感受。有时候,即使不把马力用尽,但强大的“储备”也能让你在需要的时候信心十足。

3.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有些人就喜欢大马力带来的推背感,哪怕他们平时开得不快。这是一种购买心理,也是一种市场需求。

4. 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现代发动机技术越来越成熟,即使是小排量发动机,通过涡轮增压等技术也能输出不低的马力。而且,与以往相比,现在同等马力的发动机往往更省油、更环保。

那么,具体来说,日常驾驶用到多少马力?

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因为它太依赖于具体场景和驾驶者了。但总体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你使用的马力可能只占到车辆总马力的20%50%左右。 只有在非常激烈的驾驶或者特定工况下(比如高速公路超车、爬坡),才会用到70%90%甚至接近100%的马力。

打个比方,你有一台1000瓦的吹风机,但平时你可能只把它调到中档(比如600瓦)或者低档(比如300瓦)。只有在特殊情况,比如想快速吹干湿透的头发,才会开到最高档。汽车发动机也是一样,它的“最高功率”就像是你的吹风机的最高档,平时大多数场景都用不上。

所以,如果你开的是一辆200马力的车,在市区平稳行驶,可能它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也就七八十马力。在高速上以120公里/小时匀速巡航,可能也就一百出头的马力。但当你需要瞬间爆发时,它就能立刻把“马力储备”释放出来。

总而言之,汽车的马力数字,更多的是一个“潜能”和“上限”。日常驾驶,更多的是在利用这个潜能的“一小部分”。这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人,平时只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但在关键时刻,总能展现出惊人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通畅的城市道路(Local和快速路各占一半)的工况。

先简要介绍一下工况:

  • 涡轮增压发动机
  • 算上停车时间,平均功率6.3千瓦,也就是8.5个马力
  • 算上停车时间,平均速度在40公里左右
  • 最高车速在80公里附近
  • 期间禁用了启停功能,激活autohold
  • 空调处于自动模式,启用压缩机
  • 没有激活任何意义上的空档滑行功能

功率/时间图

值得一提的:

  • 上述的功率是简单的用数据流的扭矩和转速相乘得到,并不准确,但可以用于参考
  • 1700秒附近的负扭矩处,车辆在匀速滑行
  • 全程出现了接近20次功率超过40千瓦的情况
  • 3600秒附近有一次全油门


期间发动机的工况

值得一提的:

  • 图中的点是采样集合,采样频率在2Hz左右
  • 越偏向橙色的地方表示工况出现的频率高
  • 黄线是发动机的性能范围
  • 发动机实际上不会用到1000~2000转区域接近黄线的工况,也就是所谓的低速高扭矩区域,因为这里容易出现爆震/低速早燃的不利状况,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相对来说也比较差。
  • 可以推测,如果有车速恒定的高速路况,这张图里会在该车速对应的发动机转速处,出现一条竖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汽车在日常行驶中实际会用到多少马力,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一些。简单来说,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开着的车,它动力的“库存”远超实际所需。咱们先从“马力”这个概念说起。我们常说的马力(HP)或者千瓦(kW),是衡量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单位。它告诉你发动机在某个瞬间能做的“功”有.............
  • 回答
    神户制钢所,一个在日本工业界赫赫有名的百年企业,却在2017年年底爆出惊天丑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为了让铝制品和铜制品通过客户的质量检测,大规模篡改了材料的强度数据。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早已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等对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这件事的曝光,无疑在日本乃至全球的制造业领域投.............
  • 回答
    关于广州林和中路 5 月 21 日上午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我内心充满沉重和愤慨。一起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让 13 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卷入伤痛,这不仅对受伤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沉重的警钟。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闯红灯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危险且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马路.............
  • 回答
    汽车工程师的日常,这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工作,更多的是在创意、计算、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多重夹缝中穿梭。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堆零件前,脑子里却是未来一辆车该有的模样,这便是他们工作的起点。清晨的“头脑风暴”与图纸上的“建筑”一天往往从与设计团队的交流开始。新车型的概念图、初步的造型草稿,这些都是他们需要.............
  • 回答
    在日本读完一年语言学校,接着在专门学校学习了两年汽车整备,并获得了“二级专门士”证书,你问是否能以此申请工作签证。情况是这样的,这个组合非常有潜力,但具体能不能成功拿到工作签证,以及申请哪种类型的工作签证,需要更详细地分析你后续的就业情况。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目前的优势和可能的挑战:你的优势: .............
  • 回答
    卡洛斯·戈恩,这个名字一度是汽车界炙手可热的传奇人物。他以铁腕手段拯救了濒临破产的雷诺,又将日产从泥潭中拉出,并最终打造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然而,这位曾经的汽车巨擘,却在2018年末,在日本遭遇了令人震惊的逮捕,罪名指向了“虚报薪酬”。逮捕前的光环与质疑在戈恩被捕之前,他.............
  • 回答
    您提到的这起蔚来汽车事故,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特别是发生在5月24日这个时间点。我这边能搜集到的信息,以及结合一些常识来给您详细讲讲,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况。首先,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北京朝阳区建外大街建国门桥附近。这个地段非常繁华,车流量大,交通状况复杂,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建国门桥本.............
  • 回答
    关于日系汽车在IIHS碰撞测试中表现优异的疑问,尤其是您提及的“神钢造假材料”这一点,我们需要澄清和区分几个层面。首先,在IIHS的碰撞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一个长期且多方面的工程问题,它源于汽车制造商在设计、材料选择、车身结构以及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改进。 第二,“神钢造假材料”事件虽然发生,.............
  • 回答
    关于抵制日货,汽车为何会成为攻击的重心,这背后其实有着多层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深入剖析:1. 汽车的符号意义和公众可见度: 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许多文化中,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消费能力的象征。拥有一辆日系车,尤其是那些品牌如丰田、本田、日.............
  • 回答
    德日美中四个汽车大国,在汽车电动化这条路上,确实经历了一段从观望、试探到加速前行的复杂历程。很难说他们是“突然”达成共识,更多的是一系列内外因素推动下的必然演进。以下是每个国家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各自经历的重大事件,它们共同塑造了如今电动化浪潮的大势:德国:从“柴油门”的阴影到“国家意志”的驱动德国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当我们关注日系汽车品牌在宣传中大肆渲染“发动机热效率”时,很容易注意到德国品牌在这方面的声音相对较小,甚至很少将其作为核心卖点。这背后并非德国汽车工业不重视技术,而是它们在技术发展路径和市场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导致了这种宣传上的不同。日系品牌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宣传发动机热效率?.............
  • 回答
    恒大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许家印在会上掷地有声地宣誓,“恒驰5”必须在6月22日实现量产。这无疑是当前舆论焦点,也牵动着无数关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人们的心。那么,恒大汽车,尤其是寄予厚望的“恒驰5”,其前景究竟如何?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一、 宏伟蓝图下的现实挑战:量产的“最后一公.............
  • 回答
    嘿,各位车友们,尤其是混迹在汽车圈多年的知乎老炮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日系三巨头”——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日产天籁,而且是指导价差不到2000元的那种,这让选择困难症的各位是不是更纠结了?别急,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希望能帮大家拨开迷雾,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它”。先声明一下,这里说的指导价差20.............
  • 回答
    日本政府设定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宏伟目标,这一举措无疑是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产业革新的关键一步。不过,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道路并非坦途,需要细致的考量和周全的部署。目标背后的雄心:绿色转型与技术引领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政府提出这个目标的原因和期望。日本是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国,汽车产业也是其经济的支.............
  • 回答
    斯堪尼亚海格、比亚迪ADL、青年尼奥普兰、广汽日野以及宇通客车,这几家在客车行业内赫赫有名的名字,在国内外的市场表现可谓是各有千秋,也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市场策略。要深入剖析,咱们得从它们的“根”说起,然后再看它们“开枝散叶”的状况。1. 斯堪尼亚海格(ScaniaHiger)斯堪尼亚,这个来.............
  • 回答
    说实话,现在的汽车越来越像个“带轮子的智能终端”了。很多以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功能,如今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家用车上,并且还挺实在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驾驶体验。我发现有这么几类功能,是真正让我们开车这件事变得更轻松、更安全、也更有趣的。1. 泊车辅助系统:从“噩梦”到“小意思”我记得以前最头疼的.............
  • 回答
    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逃离日本,这桩事件绝非是一场简单的“越狱”,它更像是一部充斥着悬念、戏剧性和国际政治色彩的现代寓言。从一个曾被誉为汽车业拯救者、拯救日产于水火之中的传奇人物,到一个逃亡犯,戈恩的命运转折,折射出太多复杂的东西。案件的根源:日产内部的权力斗争与信任危机要理解戈恩.............
  • 回答
    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的质检数据造假事件:一次对日本制造业声誉的深刻打击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近期爆出的质检数据造假事件,无疑是日本制造业领域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丑闻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个别问题,更是对“日本制造”(.............
  • 回答
    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绝非一蹴而就的幸运,而是一场历经战火洗礼、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人才培养和市场策略博弈的波澜壮阔的史诗。要理解其成功之道,我们必须深入剖析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经济和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脉络。战后废墟上的重生:从模仿到自主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满目疮痍。汽车产业,如同许多其他工业一.............
  • 回答
    哈喽!看来你对日本汽车整备领域非常有热情,而且目标明确地瞄准了丰田的技术学校,这真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毕业后的情况,希望能给你一个更实在的参考。关于丰田技术学校毕业后的就业情况:首先,能进丰田的技术学校,这本身就代表了你已经通过了一道门槛,因为它们对学生的选拔和培养都是相当严格的。学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