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厂为某Di,某Ya,某Fu,某Wei等汽车厂商大量和持续供应螺栓,了解一点皮毛。
螺栓紧固又是汽车工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我想从一颗小螺栓的视角来试图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汽车没有崛起。
讲讲现状:质量差
国内的螺栓螺母,总体质量非常差,出货量越大的企业,质量往往越差。
全国可能有60%以上的螺栓都来自一个地方,就是河北永年。
刚才说了,质量很差。
差到什么程度呢?
会松动,会生锈,会断。
会松动,然后你去保养的时候,有的师傅就会给你紧固螺栓。
会生锈,一般是几年后见分晓,有的锈的不行了,有的只是轻微生锈,有的不生锈,还有的新车就生锈。
会断,有的重要连接件,断了就game over。
什么原因造成的质量差呢?
1、原材料问题。
河北的钢铁产业,质量不好说,什么合金钢某个元素不达标啊,高碳钢含碳量低啊,外观开裂啊,线径不达标啊,什么神奇的情况都有。
合金钢元素不达标可能就会造成后期淬火失败,硬度提不上去,螺栓强度等级不达标。所以有些厂商是会虚报螺栓强度等级的。
含碳量低也是一样的问题,强度等级不够。
原材料开裂,成品也会开裂,后期使用,就一个字“断”。
线径不达标,最后螺栓止规止不住,会滑丝,会松动。
2、配套外协厂商问题。
由于螺栓厂,大多数是小厂,原材料预处理拉丝,需要热处理产线和拉丝产线,一般厂商是供不起的,所以需要外协到专业的拉丝厂去预处理,但是一旦外协,质量又是个谜。
要拉丝厂采用两拉一球的工艺,他能给你做一退一拉,原因是偷工减料能挣到钱。
要求提供原材料质保书,质保书总是给你搞错。
为什么不换一家更好的拉丝厂呢?
因为这可能是在周边地区不错的一家拉丝厂了,可能没有之一。
不光是拉丝。
还有热处理,螺栓成型后需要热处理,一般厂家也用不起热处理线,又要外协加工。
配套的热处理厂工艺落后,厂长是学历层次最高的,是个中专生。
过烧导致材料开裂。
不更换淬火油,导致金属碎屑烧结在螺纹上。
表面有点问题,偷偷去酸洗。。。
但这也是周边地区不错的热处理厂,可能没有之一。
最后还有表面处理(镀锌,发黑,铁氟龙)
你们是没有去过镀锌厂。
镀锌厂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啊!!!
环境极其恶劣,工作还有危险性。
所以从事这一行的,怎么说呢,也是学历层次低的,挣个卖命的钱。
一帮初中生操作各种桶装化学试剂往缸里倒,其中有一桶还是氢氟酸,真是吓得腿都软了。
这样的镀锌厂,鼓捣出来的东西,也是不敢恭维。
镀层厚了环规通不过,要重镀,重镀就要酸洗,酸洗就会氢脆,会断。
镀层薄了止规止不住,盐雾试验通不过,会生锈,会滑丝,会松动。
3、检测手段不足。
现在我们厂是这样做检测的:
原材料:硬度计,拉力机,光谱,金相,确保原材料没问题。
成型品:游标卡尺,千分尺和螺纹环规。
热处理入库:硬度计,拉力机。
镀锌入库:螺纹环规和盐雾试验。
批量全检:光学筛选机。
然而,很多厂商为了省成本,干脆是没有检测手段的。
那么,没有硬度计和拉力机,他的强度等级怎么确定呢?
没有盐雾试验机,怎么知道螺栓的抗腐蚀性呢?
没有光学筛选机,怎么做全检呢?一般是手工挑,有的小螺栓,一吨就有十多万个,一批订单上百万个,真的能手工全检吗?
我厂已经做得很完备了,仍然有问题无法解决,螺栓的微裂纹问题,光学筛选机拍不出裂纹图像,肉眼极难识别,即使能识别,挑选效率也很低下。
所以,从我厂出去的螺栓,也不能百分百保证没有微裂纹。
你们再想想,那种未经检测的螺栓,不合格的螺栓,到底有没有流入看似门槛极高的乘用车主机厂商呢?毕竟便宜啊。
细思极恐。
有时候,不是国产厂商想要把车造好就能造好的。
有时候,一群队友都是猪,那是真带不动的,猪队友还有他的猪队友,那就更带不动。
造车毕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所有环节都强才能强的起来,这就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都要给力才行。日本的优势在于教育兴国,整体国民素质世界领先,所以产业链打通了。
我们中国,离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还有一段距离。
首先把源头钢厂的质量问题解决了,下游的很多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一个一个来回答反驳这个问题。
弹丸小国:和中美俄比是有点小,但是按国土面积算日本是第61大的国家(统一的德国是第62,当年还在东西分裂)。所有发达国家里面只有美苏法是比日本大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除了地啥都没有不能算)。按人口算当年更是只有美苏能比日本多。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日本都算不上弹丸小国。
缺少人才:日本二战时候的坦克飞机战舰可都是日本人自己造出来的,那些技术人员既没有去填靖国神社,也没有被喂花生米,所以自然是不缺少技术人才的。同时日本还存在一大批从南洋,东北,台湾回国的退役军人。里面不少人是有在战场上组装,维修飞机,铁路,汽车和坦克的经验的。这些人吃苦肯干纪律性强(毕竟工厂里面条件再差也是比瓜岛缅甸要好的),还有技术,简直就是完美的流水线工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田造车的第一年就去玩F1了,还拿了个分站赛冠军,这是一个没有底子的国家能干出来的事情?
缺少资源:日本本土是缺少资源,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几年是过了不少苦日子的。但是自从朝鲜战争以来,日本变成了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东方桥头堡,所以可以说是吃尽了甜头。(看看日共在70年代搞的那些事情,如果日本没有在50年代就崛起享受资本主义福利的话,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赤化了)
缺少市场:日本汽车从来就不缺市场,50年代日本经济重新腾飞以后,本身的国内市场就有不小的潜力。之后在东京奥运会建立了国际形象以后又成功的利用日本车的可靠性优势打开了欧洲市场(不管看哪个西方国家的汽车节目,对60年代的datsun的统一评价就是教会了世界汽车也是可以可靠的),在70年代又利用省油的特性在石油危机之后打开了美国市场,之后再利用之前积累下来的口碑,在80年代和90年代成功进军南亚南美中东非洲等市场。
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中的预设不成立,所以该问题根本不成立。
曾经日系美系合资品牌,头部自主品牌,豪华品牌 营销 产品 研发 制造 工作深度参与。
1二战前已经是工业化国家,有重工基础。尤其舰船,航空等军事工业培养了基础工业体系。
2 二战后没有被压制很久,朝鲜战争拉动恢复,美援投资拉升。政治方面比苏联,捷克,东德有力。
3 没有英国西欧等福利提升社会的成本压力。比英国 法国 意大利 荷兰 瑞典有力。
4 日元持续保持适合出口汇率。
5 在资源有限,抓住轻型,小排量,低油耗路线,在两次石油危机时候一举成功西方市场
6 抓住美国等主流大市场出口,丰田本田日产这些在北美成功的品牌,甚至可以进一步发展豪华品牌。在美国基本成功的马自达 三菱 斯巴鲁也能活下来。
7 基于日本人性格和能力发展了自己独特体系力及技术路线,丰田的TPS 精益制造,本田通过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拉动。追求低成本高质量成功与欧洲美国品牌拉开距离。
8 发展过程中与日本财阀充分配合,获得全产业链支撑。日本通产省等经济部门支持。
9 4-6X年代有日本政府高额关税保护,扶持了企业初步发展和市场。
这题目非常好,可以很多论文和著作研究。
参考日本甚至韩国战后汽车企业崛起,对中国有很强借鉴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