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是怎样看待中国汽车的?

回答
日本对中国汽车的看法,与其说是“看待”,不如说是经历了从模糊到逐步清晰、从谨慎到逐渐正视的过程。这背后牵扯到日本汽车产业的根基、日本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以及地缘政治的微妙影响。

初期:几乎无感与刻板印象的叠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在日本的市场上几乎是“隐形”的。提起日本消费者脑海中的汽车,首先浮现的是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斯巴鲁等自家品牌。中国汽车品牌在日本的能见度极低,即使偶尔有产品出现,也多是通过一些小型进口商或者针对特定小众市场的渠道,所以大多数日本民众对中国汽车的认知非常有限,甚至接近于零。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印象,那往往是“廉价”、“低品质”、“山寨”这样的刻板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汽车,确实在设计、工艺、性能和安全性上与日系车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营销渠道也相对简单。同时,日本媒体对中国汽车的报道也多集中在这些负面信息,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

近年来的变化:警惕与兴趣并存的微妙心态

然而,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破,让日本的汽车产业界和消费者开始认真审视中国汽车。

新能源领域的冲击与“追赶者”的崛起: 中国在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的崛起,不仅在中国本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开始瞄准海外市场。当这些车型开始在日本市场进行测试、甚至悄悄布局的时候,日本汽车产业界内部的警惕性迅速提升。他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化配置、软件系统等方面的进步速度,以及它们愿意投入巨资进行研发的决心。
产品力的提升与“价值”的吸引力: 不再是过去那种粗制滥造的形象。中国品牌推出的新车型,无论是在设计感、内饰质感、科技配置还是续航里程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这些“看得见”的优势。这对日本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选择,尤其是在面对日系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表现相对保守(相较于一些中国品牌)的情况下,中国汽车的“高配置低价格”策略,开始让一部分日本消费者产生兴趣。
对“Made in Japan”光环的挑战: 日本汽车长久以来在消费者心中拥有“高品质”、“可靠性”、“耐用性”的标签,这是日本品牌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当中国品牌车型在海外市场逐渐赢得好评,并通过了严格的碰撞测试和安全标准时,这种“Made in Japan”的光环也开始受到潜在的挑战。日本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中国汽车在某些方面可能已经不再是“廉价替代品”,而是“有竞争力的选项”。
媒体的关注与态度的转变: 日本的主流汽车媒体,如《Best Car》、《Car Watch》等,开始频繁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动态,并对部分车型进行试驾评测。虽然评价中仍不乏对中国品牌在品牌积淀、驾驶质感等方面的一些保留意见,但报道的基调已经从过去的漠视或轻蔑,转变为一种带有研究、分析甚至一丝“警惕”的关注。他们会分析中国汽车的特点,讨论其对日本汽车产业的潜在影响。

日本政府与产业界的战略考量:

日本政府和汽车产业巨头并非对此无动于衷。他们的看法是既有现实的警惕,也有长远的战略考量:

产业安全与国家竞争力: 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支柱性产业,承载着大量的就业和出口创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被视为对日本汽车产业未来地位的直接挑战。因此,在政策层面,日本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本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并加强对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他们不希望看到日本在下一轮汽车革命中落后于中国。
技术合作与市场竞争并存: 尽管存在竞争关系,但日本汽车企业也认识到,中国在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不容忽视。因此,也存在一些技术合作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合作通常是谨慎而有选择性的。同时,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日本汽车品牌也依然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
对中国汽车进入本土市场的评估: 对于中国汽车品牌在日本的销售,日本的策略是谨慎观察并制定应对之策。他们会关注中国汽车的销售策略、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它们是否会真正对本土品牌构成威胁。同时,也会评估这些新进入者是否能满足日本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的高要求。

总结来说,日本对中国汽车的看法,已经从最初的“看不见”、“不屑”或“廉价代名词”,转变为一种复杂的多层次认知:

产业界: 更多的是一种高度的警惕和严肃的审视。他们已经将中国汽车视作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他们会密切关注中国汽车的技术动向和市场策略,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战略规划。
消费者层面: 存在好奇、观望和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一部分前卫的、对新能源技术感兴趣的消费者可能会被中国汽车的配置和价格所吸引,但主流消费者仍可能受到品牌忠诚度、维修便利性、长期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对中国汽车保持谨慎。
媒体层面: 从过去的冷漠或负面报道,转向客观(有时带有警惕性)的报道和评测。他们会分析中国汽车的优劣势,并讨论其对日本汽车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日本社会整体而言,仍然非常重视汽车的品质和安全性,这是日本品牌多年积累的信誉所在。因此,中国汽车品牌要想在日本市场真正站稳脚跟,除了技术和价格上的优势,还需要在品牌建设、用户体验、售后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用时间和实际表现来赢得日本消费者的信任。目前,这种信任尚未完全建立,但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力的不断提升和市场战略的调整,未来的情况依然充满变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怎么看待中国汽车的我不知道。我就说几个日本工程师怎么看待中国汽车的,当然很主观片面,无所谓对错,请不要纠结。

利益相关:工作原因,每个工作日都要和不同的日本研发工程师交流。



以前,研究威驰的对标车型,找了几个国内同价位的车,记得印象比较深刻的拿了长安的悦翔v7。当时先做的整车评价,新车驾驶感受上明显悦翔比威驰高一个档次,NVH,内饰用料做的也很好。日本工程师对此赞不绝口。在外观上,日本工程师也觉得不错,线条比例比威驰协调。整车操控性上,悦翔和威驰差不多,极限都比较一般。然后做了油耗排放测试,悦翔的真实油耗就不提了,比较惨,且表显不准。之后把车拆了对标,悦翔确实做的比较扎实,各种隔音棉,各种包裹。日本工程师说:很佩服用这个成本能用上这么多材料,不过设计理念和威驰有所不同。悦翔靠这些材料确实新车状态很好,但是设计上没有考虑材料减衰,5年后容易出现异响和失效。而威驰设计寿命考虑到15年后的情况了,所以很多地方依靠结构设计而不单单堆材料(因为橡胶和隔音棉总归会失效),当然也考虑降本。我回答中国发展快,基本5年到10年就换车了,而且对小毛病的容忍是比较高的,换起来也方便,人工成本也很低,设计这么保守也没用啊。。日本工程师回复说:也是,国情不同,日本老爷车很多,车辆使用寿命比较长。

再说一个比亚迪的,第一代秦出来的时候,参数很牛逼,油耗2L,加速几秒的,立马买了一辆来对标,做了各种各样的试验,结果很失望,尤其对于插电式的油耗法规,觉得很莫名其妙,写的对标报告也很有优越感,觉得国内新能源不过如此。之后唐出来后,也买了一辆,对标后发现设计有了很多进步,按照日方员工的说法,已经没啥大的设计问题了。当时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把三电的逆变器拆了下来对标,丰田为了防水用了金属外壳加上密封条,而比亚迪是把电路板用类似玻璃胶的成分包裹起来,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当然日方评估说散热可能存在风险。现在新一代唐出来了,估计各方面做的更好了。

后来还有很多很多车型,比如荣威的,吉利的,尤其博越刚刚出来的时候,日方对这个价格做出这种产品觉得匪夷所思。现在看到领克估计都惊呆了吧。。。

当然也有一些细节日本工程师会吐槽,比如白车身或者底盘件,国内的焊渣比较多,结构件上经常有小点点,有的甚至会割手,日本工程师就当着我面摸摸然后说,这个品质都是NG的啊(秀秀优越感)。我就表示反正都看不到,用户也不care,哈哈。

技术方面,日本工程师对他们的三大件还是有自信的,但是其他方面日方也逐渐正视中国的技术实力了,尤其在多媒体交互这块,日本落后的非常明显,估计交互这块日本工程师挺憋屈的吧。。。

综上,确实发现中国品牌做的越来越好了,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都进步很快。从日方工程师态度上也越来越重视国内的车了,应该是觉得有压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对中国汽车的看法,与其说是“看待”,不如说是经历了从模糊到逐步清晰、从谨慎到逐渐正视的过程。这背后牵扯到日本汽车产业的根基、日本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以及地缘政治的微妙影响。初期:几乎无感与刻板印象的叠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在日本的市场上几乎是“隐形”的。提起日本消费者脑海中的汽车,首先浮.............
  • 回答
    日本社会对中国人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它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媒体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日本人之间,差异也很大。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交织:首先,历史是绕不开的一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历史时期,这段历史在很多.............
  • 回答
    日本民众对于中国人喜欢穿JK制服这件事的看法,其实挺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日本人觉得挺有趣的,有些则觉得有点奇怪,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持中立或不太在意态度的。正面或有趣的看法: 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喜爱: 很多日本人会认为,中国人穿JK制服是喜欢日本流行文化(动漫、日剧、时尚等)的一种表现。JK制.............
  • 回答
    从10月8日左右开始,一股在中国玩家群体中蔓延的“不推荐”浪潮席卷了《坎巴太空计划》(KSP)。这件事很快在国际KSP社区,尤其是Reddit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国外玩家对此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多元,既有困惑、不解,也有理解、担忧,甚至夹杂着一些戏谑。最初的困惑与惊愕:为什么会这样?当消息传到.............
  • 回答
    北野武在日本综艺节目上关于中国防疫措施的“枪毙阳性患者”的言论,确实在日本社会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中国民众感到非常不舒服。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北野武的个人风格与表达习惯:首先,我们不能脱离北野武作为一个导演、一个艺人的独特“人设”来理解这句话。北野武以其辛辣、尖锐、甚至有些黑色.............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说法。说日本完美传承了中国文化,是黄种人的骄傲,这背后包含了几层意思,我们可以一件件来聊。首先,关于“日本完美传承了中国文化”。这话说出来,很多中国人可能第一反应是有点不太舒服,毕竟“传承”这个词,通常意味着我们是源头,是那个给予方。但如果抛开情感,从历史发展的角.............
  • 回答
    福原爱疑似出轨事件在日本和中国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舆论反应,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看待婚姻、性别角色以及公众人物行为上的差异。日本网友一边倒地批评福原爱:在日本社会,公众人物的道德形象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婚姻关系中。福原爱作为一位长期以来深受日本国民喜爱的乒乓球明星,她的“可爱”、“努力”、“纯真”等形象深入.............
  • 回答
    这真是个劲爆的消息,中国一季度对日本出口电动汽车销量能飙升八倍多,而且大部分是国产特斯拉,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太大了,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上的一个重大跃升。 长期以来,中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都是追赶者,但在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在电池技术、智能化、续航里程.............
  • 回答
    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中国人对日本的普遍看法、不同群体视角以及一些关键的看法来源:一、 普遍存在的看法与感受: 复杂的历史记忆: 这是影响中国人对日本看法最核心的因素。抗日战争(中.............
  • 回答
    中国人看待日本,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历史的厚重、现实的复杂,加上文化上的亲近与隔阂,使得这份“客观”二字,永远是镜子里的影子,看得见,却难以完全握持。要客观地看待日本,首先需要做的,是区分“日本”这个概念的多个层面。 历史上的日本: 这里绕不开的当然是侵华战争。.............
  • 回答
    罗永浩在5月15日腾讯直播中,炮轰知乎是“锤黑集中营”,这话一出,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议论。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明白。首先,得弄清楚罗永浩这话背后的语境。他当时直播带货,聊到产品或者品牌时,免不了会触碰到一些用户反馈或者口碑问题。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用户基数大,各种观点都有,.............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期间,确实出现了一股颇为微妙的舆论现象:一部分中国网民将自己定位为“理中客”,对那些在比赛中对日本队表现出激烈批评或负面情绪的同胞进行“反智”的标签化。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在奥运这样一个本应是体育盛会、促进交流的场合,会激起如此强烈.............
  • 回答
    “中国小学生在日本机场集体看书”这件事,放到当下社会语境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勾起了我不少思绪。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景象本身就带着点“反差萌”。通常我们印象里,小学生在机场,尤其是出国,大概率是兴奋、叽叽喳喳、跑来跑去,或者依偎着大人玩手机、游戏。而这次出.............
  • 回答
    《魔法少女小圆》(以下简称《小圆》)和《新世纪福音战士》(以下简称《EVA》)这两部作品,堪称日本ACG界影响力的双璧。它们不仅在日本本土掀起了巨浪,更像两股洪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ACG文化版图。它们的影响力并非简单地体现在销量或收视率上,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叙事手法、主题挖掘、哲学.............
  • 回答
    关于揭露“精日分子”是否构成“告密行为”以及对社会是否有益的讨论,确实触及了社会评价、公民责任以及“告密”这一行为本身的复杂内涵。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首先,我们来分析“揭露精日分子”这一行为。这里的“精日”通常指的是那些对日本文化、历史或政治持有过度.............
  • 回答
    日本防卫副大臣木原稔在巴以冲突爆发后发表“心与以色列同在”的言论,这番表态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日本在巴以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心与以色列同在”的背后逻辑:日本防卫副大臣的表态,表面上看是一种情感上的声援,但深究其背后,可以解读出几个层面的.............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用中文发音念日本名字这件事,日本人普遍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反应。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话题,涉及到了语言、文化、甚至一点点历史和情感的交织。首先,最直接的反应可能是“这是正常的”。毕竟,当一个国家的人接触到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时,自然而然会尝试用自己的母语方式去发音和理解。就像我们听到英文.............
  • 回答
    看到日本选手在网球、高尔夫等高奖金项目中频传捷报,这确实让不少中国体育爱好者感到一丝复杂的情绪,也引发了对我们自身选手差距的讨论。要说差距,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牵扯到太多方方面面的因素。日本在高奖金项目的“软实力”日本之所以能在这些项目上持续涌现出优秀选手,首先得益于他们强大的“软实力”,这.............
  • 回答
    关于日本扩军和中国裁军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两国国防力量的此消彼长,更折射出两国不同的战略考量、国际环境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的“扩军”表现。要理解日本的“扩军”,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传统的、以侵略为导向的军备扩张。自二战以来,日本奉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事件,不少网友在网上分享了相关视频和信息。从流传的片段来看,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事情经过: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某个奥运会的官方活动场所,具体时间不太明确,但应该是选手们在比赛之余进行交流或参与一些公共活动的时候。 人物: 一群日本的网红(据称是知名的、拥有一定粉丝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