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国家的在推进汽车电动化上的动机有一些差别,但总体来说是三大原因:
下面分别来简单说一说。
在能源方面,中国在2019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70.8%[1],而导致石油依存度不断升高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国每年2000-3000万辆新车销售的庞大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持续加剧了石油消耗。节降石油消耗,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大意义。
要知道,中国70%的石油依赖进口,而进口石油的75%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2]。这意味着能源命脉被牢牢把握在他人手中。在这样的大格局、大命题之下,无论是发展海军、发展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还是新能源汽车,都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汽车可以不用石油,但有很多战略用途当下还离不开石油。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就是将驱动汽车的能量,从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的石油,变成了山西的煤、四川的水和张家口的风。
这一问题对于德国和日本同样存在。德国、日本均是自身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均接近100%[3]。德国的石油依赖于俄罗斯、挪威等国进口,而日本同样依赖于中东。在这样的前提下,两国发展「节能」或者「新能源」都有了充分的能源理由。而对于美国来说,在页岩油革命之后,美国已经成为了石油输出国,能源安全的问题不再紧迫,而出于对石油集团的保护,特朗普政府甚至撤销了若干节能法规。
所以我们看到,德国在「柴油门」事件之前,力推柴油路线,持续推进节能;而日本则主打「混动」及「氢能」,都是为了在满足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国现有的工业能力。
这一点在 @张抗抗 的回答中阐述得非常清楚了,就不再赘述了。尽管环保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欧美国家,特别是北欧人民来说,对这件事情的认真程度堪比信仰,就像抗抗博士说的:
欧美人民真的很在意环保!有多在意呢? 就像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落后就要挨打”、“祖国必须统一”这两个信念一样。不管你是NBA还是清华科学史教授,这两个底线碰了那就等着瞧吧!
在能源+环保的前提下,德国柴油路线和日本混动氢能路线仍然有意义。真正推动他们改变的,是第三个原因——产业和市场。
掌握汽车产业能力、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到底有多重要?
要知道:汽车消费占比在我国全社会零售占比的10% [4] ,而汽车产业链贡献全国GDP的10% [5] 。重要性毋庸置疑,可以说是制造业的明珠。
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产业,却有着非常稳固的竞争格局:德国、美国、日本各国均建立了稳固的整车品牌、汽车技术、生产规模,以及全球化的产业链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是汽车整车竞争难度大,上游产业链同样被牢牢把握。
与整车竞争相比,上游产业链自主品牌更难进入:
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原因很简单,在汽车产业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仅仅技术合格是不够的,还要和外国竞争对手拼供应、拼规模、拼成本、拼质量。
但新能源汽车给了中国汽车产业一个机遇。
传统汽车的三大件中:发动机和变速箱不复存在,底盘也面临大幅革新。在动力电池的新领域,大家都是新进入者;在电机、电控的领域,中国的差距则并不明显。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成为世界一流的电池供应商,这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历史中,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发力转向电动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其他国家必须跟上。对于德国日本来说,最极端的情况是中国的汽车销售绝大部分都是新能源汽车,但如果德、日没有对应的新能源产品,就必须被迫让出这一块万亿量级的蛋糕!更不要说,对于德日来说,汽车行业更堪称命脉,早已积累了近百年的产业优势,将被严重削弱。因此,无论是大众MEB或是丰田eTNGA,且不论领导人如何吹风发言,两大巨头在电动化的实际推进都是非常坚决的。
回到问题,德日美中四个大国对电动化共识的推动,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如果一定要列举出重大事件,我能够想到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