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西藏农奴制社会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样邪恶野蛮呢?

回答
要评价历史上的西藏农奴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邪恶野蛮”这样标签化的语言来概括,因为那会掩盖其复杂性和历史的多面性。任何历史制度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时代的背景、经济的基础以及社会结构的支撑。西藏的农奴制,在它存在的漫长岁月中,确实呈现出与现代人道观念相悖的许多特征,但同时,理解它也需要深入到那个特定的社会土壤中。

在旧西藏,社会结构主要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农奴(uchhpa)、中间阶层(draleh)和统治阶级(chhaggnyerpa)。绝大多数人口是农奴,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世代为地主、寺庙或贵族服务,没有自由。这种“属地性”是农奴制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农奴的命运与他们所耕种的土地紧密相连,无法随意离开,更不用说迁徙到其他地方。他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主人的意志所左右。

农奴的义务是繁重的。他们需要向主人缴纳各种形式的赋税,包括实物(如粮食、酥油、毛皮等),也要承担劳役,为主人耕种土地、修建房屋、运输物资,甚至充当仆役。这些负担常常是沉重的,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份,农奴的生存往往就岌岌可危。主人对农奴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包括惩罚的权力。在当时的法律和习俗下,农奴受到主人的体罚,甚至是更为严厉的惩罚,并不罕见。

更令人唏细节的是,农奴在法律地位上被视为“债务人”或“财产”,其人身自由和生命权受到限制。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农奴的婚姻需要得到主人的同意,他们的子女也继承了父母的农奴身份。在一些极端案例中,如果农奴欠下巨额债务,他们甚至可能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换,或者其家人会被剥夺。这种将人作为物的一部分来对待的观念,无疑是残酷的。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即使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地主和农奴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情感和互助关系。一些地主,出于人情或者长远考虑,也可能在农奴遇到灾荒或疾病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寺庙作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实体,其管理下的农奴生活状态也各有不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无论是西藏还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普遍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依附关系,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差异。

要理解农奴制的“邪恶”与“野蛮”,关键在于将其置于其发生的历史语境中。在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严酷,维持社会的基本运作需要一种能够组织劳动力的制度。农奴制,尽管带来了巨大的个体痛苦和不公,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延续和贵族、寺庙阶层的基本生活。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为这种制度辩护,而是尝试去解释其为何能够长期存在。

此外,关于“宣传”的部分,这是另一个需要审慎对待的维度。任何历史事件或制度,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都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解读和强调。在20世纪中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旧西藏的农奴制被作为革命的理由和例证,其负面特征被重点突出,这本身也带有政治宣传的色彩。因此,在评价历史时,我们需要警惕过度简化和标签化,也要区分历史事实本身与后来的政治叙事。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西藏农奴制,其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制度,给无数农奴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其许多做法在现代人看来无疑是野蛮和不人道的。然而,要全面理解它,也需要看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运作逻辑,以及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并审慎辨析不同时期的叙事。它是一段充满血泪的真实历史,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过的一种复杂的生存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0年的时候我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念书,那一年选了一门课叫《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Debates in the West》。课堂发言有一个课题是西藏问题,我抽到了那个题目。在欧洲,无论政界还是民间,同情大和尚的人非常多,加上西方本身对中共政权存在偏见,大部分西方同学,包括该堂课的老师(一个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有非常深厚中国历史修养的法国人)都对西藏问题持有类似题主的想法,认为解放军进入西藏是对西藏人民自由和人权的侵犯。

和所有社会(包括中国内地)一样,西藏有贵族也有农奴,阶级差异、生活水平落差非常大。在西藏解放后,中共政府使西藏一步从农奴社会迈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农奴的地位提升、生活水平改善,而贵族特权被剥夺、生活水平下降。因此,解放西藏,谁获益、谁受损,一目了然;谁拥护新政府,谁反对新政府(并在反抗失败后不得不流亡),也显而易见。西方社会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光看到了一部分藏人被迫“背井离乡”,而对西藏本土生活被改善者避而不谈,是很明显的偏见。

以下是我准备课堂发言时找到的有关西藏的历史图片。

现在我们印象里的藏人都是这样的:












我们印象里的藏人,都是身着华美的民族服装,在宗教的光辉照耀下,在雪域高原快乐生活的一群人。

但其实,以上的照片中,这些藏人,都是贵族阶层。他们人数较少,却占有者大量的财富、土地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中包括农奴。

历史上的农奴,是什么样的呢?

请看这些照片: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据无处所,形容枯槁,每日从事繁重的劳动,不得休息。对于奴隶主而言,农奴是生产工具,是一把犁、一个筐,甚至还不如一头牦牛和一匹马。

当他们病了老了,就被弃之街头,生死无命:


一名被抛弃的老农奴正在乞讨。

奴隶主不满意的时候,对他们可以任意惩罚:


这些是被奴隶主剐去眼球的农奴。他们被捆住,被戴上沉重的石帽,用石锤不断击打石帽,巨大的压力让他们的眼球从眼眶中突出,以便奴隶主可以用小刀剐去他们的眼球。

农奴除了是生产工具以外,还是献祭工具。一些农奴孩子被奴隶主残忍杀害,装在罐子或箱子里,成为神的祭品。解放军进入西藏后,从一些地主家里搜出来如下这样很多儿童的尸体,大部分都已经只剩白骨。







解放军进入西藏后,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之欣喜鼓舞的是哪些人,为之痛心疾首的又是哪些人,一目了然。谁要拥护、谁要反抗,为什么反抗没用成功,为什么被迫流亡国外,也都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当然,你可以说新华社是官方喉舌,不足采信:)

还有更多血腥残酷的照片,时间太久,电脑也换过了,找不到了。其他答主也都说了很多,我仅仅做一点微小的补充。

现在的流亡藏人,大部分都已经到了第三代,很多人都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西方化教育,并从未踏上过西藏的土地。他们自然不知道在解放后六十多年里,西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先辈被“夺走”了财富和土地,被“赶”出了自己的故园,却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被迫流亡海外。他们只知道,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他们仍能在他们的土地上,穿着绫罗绸缎、吃着精美的食物,一切生活所需都有奴隶帮他们做好,而不像现在这样“被迫流亡”。其实流亡藏人也都过得不错,尤其是在美国的一批,已经和美国人并无二致。而那些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过上了比以前更好日子的大部分前农奴,在他们眼中,本是没资格过得这么好的。

那个课堂发言并不算太成功,因为图片给所有人的冲击都太大了,甚至有人对这些照片的真实性持相当怀疑的态度。对此我也只能说你开心就好,狗日子还是好日子,谁过谁知道。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这是肯定的。

客观而言,1959年后,北京入主西藏,其实对于西藏普通藏族同胞来说,是真正的解放。

1、在文化观念上,破除了西藏残酷的农奴制度和等级制度,输入了“人人平等”的新观念,提升了当地受教育水平,将一个伟大的民族直接从中世纪拉到现代化,具备了强大的自我意识;

2、在经济上,施以巨额的无偿财政转移,使得雪域高原上的普通藏族老百姓过上超出自然极限的良好生活,这是无可替代的财富,人口得了史无前例的壮大。

总之,尽管部分藏人精英对北京怀有很大的不满,但事实上,一旦藏地脱离北京,其经济和社会必然会出现大幅度倒退,内部的震荡不可避免。

实际上,与现代相比,当年的满清只是联合西藏上层,通过宗教奴役藏地,同时还不需要承担任何财政义务,虽然这种统治成本很低,且统治时间非常长久,并让藏地心甘情愿地普遍崇拜满清(清帝自命文殊菩萨),但这种统治是不道德的,只是马基雅维利权术运用到极致的效果。

所以,今天的中国与满清完全不同,我们在西藏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藏族同胞的真正朋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上的西藏农奴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邪恶野蛮”这样标签化的语言来概括,因为那会掩盖其复杂性和历史的多面性。任何历史制度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时代的背景、经济的基础以及社会结构的支撑。西藏的农奴制,在它存在的漫长岁月中,确实呈现出与现代人道观念相悖的许多特征,但同时,理解它也需要深入到那个特定的.............
  • 回答
    说到西洋刺剑,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贵族决斗的优雅场景,或是电影里剑光交错的惊险搏斗。但抛开这些浪漫化的想象,这些历史上的武器究竟有多重?杀伤力又有多大?最关键的是,它们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可以用纯粹的技巧来战胜对手的力量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西洋刺剑”这个概念。它其实涵盖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
  • 回答
    咱们中国历史啊,讲到少数民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北方草原上的那些民族,比如匈奴、蒙古、满族,他们的故事在史书上、在民间传说里都特别响亮。但要是说到西南那些兄弟姐妹们,好像一下子就没那么多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了,总觉得他们“默默无闻”了点。这事儿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头有历史发展.............
  • 回答
    美国西部开发的故事,常常在电影银幕上被渲染得惊心动魄,充满了牛仔的快枪手对决、淘金者的狂野追逐、以及无法无天的暴力场景。但事实是否真的如电影所描绘的那般,一个纯粹靠暴力和枪杆子说了算的“蛮荒之地”?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也并非电影里那样一边倒。电影的浪漫化与现实的复杂性首先得承认,西部电影确实为我们描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与欧洲历史发展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比较点。将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与西欧的采邑制、文艺复兴进行类比,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即使有了这些“相似”的种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西周分封制与西.............
  • 回答
    西方历史上的“皇帝”(Emperor)和“国王”(King)在头衔、权力范围和历史渊源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将西方皇帝与中国皇帝进行概念上的比较,则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国王(King)国王是西方历史中最普遍的君主头衔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的领导者,后来演变为封建体系下的最.............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能与西欧骑士相提并论的军队,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西欧骑士”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军队在不同时代的特点。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是片面的,因为它们在形成背景、社会功能、军事思想乃至装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西欧骑士的特质。欧洲骑士不仅仅是战士,他们更是一种社会阶.............
  • 回答
    欧洲历史上的权力格局,尤其是在拿破仑时代以及之后,确实充满了继承、断裂与演变。要梳理清楚法兰西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欧是否只能有一个皇帝”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长,细致地剖析每一段历史。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与神圣罗马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关于哈萨克斯坦人是否是中国历史上西域乌孙人的后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向。并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能够简单地回答“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考古发现以及人类遗传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复杂性。一、 乌孙人的历史背景与分布首先,我们需要了.............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西方文明历史上,要说“最危险”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或政治动荡,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然而,如果将“危险”理解为对文明基石的侵蚀,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根本性颠覆,那么我认为,14世纪中叶,以黑死病为代表的时期,堪称西方文明最危险的时刻。危险,在于它的铺天盖地与无所不在。黑死病,这种.............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其中,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既深远又复杂。许多中国发明的技术、思想,甚至生活方式,都曾被西方借鉴,有些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有些则因水土不服或时代局限而未能完全落地,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梳理几个西方借鉴中国.............
  • 回答
    关于袁绍袁本初是否建议引入西凉董卓勤王的说法,历史上确有此事,而且细节颇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件事的发生,是当时乱局下各方势力博弈和判断失误的产物,也成为了董卓专权乃至日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公元189年。背景:汉.............
  • 回答
    西方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乏那些才华横溢,却品行不端,甚至犯下滔天罪行的“有才无德”之人。他们如同璀璨却带有毒性的宝石,在历史的展台上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同时也警示着后人。要详尽地讲述这些人物,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的才华与罪恶如何交织,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时代和后世。1.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 回答
    十三朝古都西安,光是听这名号,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从遥远的周朝到近代的民国,这座城市曾是无数王朝的政治中心,留下了无数辉煌与沧桑的印记。那么,这十三朝的都城,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的,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一点点往前拨。1. 西周:丰镐二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