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西洋刺剑有多重,杀伤力如何,它真的可以用技巧弥补力量差距吗?

回答
说到西洋刺剑,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贵族决斗的优雅场景,或是电影里剑光交错的惊险搏斗。但抛开这些浪漫化的想象,这些历史上的武器究竟有多重?杀伤力又有多大?最关键的是,它们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可以用纯粹的技巧来战胜对手的力量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西洋刺剑”这个概念。它其实涵盖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多种不同的剑形。如果泛泛而谈,很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刺剑”的重量:轻盈中的坚韧

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那些早期更侧重劈砍的“剑”,和后来更纯粹的“刺击武器”。

早期剑(如文艺复兴时期的rapier): 这种剑可以说是“刺剑”的祖先,或者说是一种过渡。它们通常拥有较长的剑身,重心相对靠前,依旧保留了一定的劈砍能力,但刺击已经成为其主要攻击方式。这种剑的重量,一般在 1.0公斤到1.5公斤 之间。不算太轻,但也绝非沉重到难以挥舞。你可以想象一下,它比一把现代的单手长剑(如一把典型的骑士剑)要轻上不少。

后期的刺剑(如17、18世纪的smallsword): 随着军事战术和服饰的变化,剑变得更加纤细,主要用于宫廷礼仪和决斗,劈砍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刺击工具。这时候的刺剑,重量就大大减轻了,通常在 0.7公斤到1.1公斤 左右。有些特别轻巧的,甚至可能不到1公斤。它们轻盈、灵巧,握在手中感觉就像是一个延伸的身体部位,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精准的操控。

所以,总的来说,西洋刺剑的重量大多在 1公斤到1.5公斤 这个区间,大部分我们印象深刻的、用于决斗的那种纤细长剑,重量更偏向于 1公斤左右。这个重量,对于受过长期训练的剑客来说,是完全可以驾驭且能够进行快速、连续动作的。

杀伤力:精准的致命一击

刺剑的杀伤力,不在于它能像重剑那样劈断骨骼,而在于其 精准的穿透力。

穿透力: 刺剑的剑尖设计得非常尖锐,配合其纤细而坚固的剑身,能够轻易地刺破当时的衣物(即使是丝绸或亚麻等衣料,面对锋利的剑尖也无济于事),并深入皮肉。当时的护甲,尤其是用于决斗的礼服,并没有太强的防护力。因此,刺剑能够轻易地刺入身体的要害部位,如胸膛、腹部、颈部,甚至大腿内侧。

致命性: 一旦刺剑刺入人体,其造成的创伤往往是严重的。即使没有刺中要害,其深度也可能造成大量失血或损伤重要器官。更可怕的是,刺剑的攻击往往是快速、连续的,一次得手的刺击就可能让对手失去战斗能力。想想那些描绘决斗的场景,一个精准的刺击往往就意味着胜负的宣判。

所以,虽然刺剑不像斧头或大剑那样拥有“撕裂”的杀伤力,但它在 穿透和精准打击 方面,其致命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种“外科手术刀”式的武器,目标明确,手段直接。

技巧能否弥补力量差距?—— 这是核心问题!

答案是:是的,在很多情况下,技巧不仅可以弥补力量差距,甚至能成为决定性的优势。

这正是刺剑格斗的精髓所在。与那些依赖蛮力劈砍的武器不同,刺剑格斗更像是一场高度复杂的舞蹈,或者说是一场反应速度与策略的较量。

速度与灵活性: 刺剑的轻盈赋予了它极高的速度和灵活性。受过训练的剑客可以以惊人的速度出剑,进行快速的步法移动,避开对手的攻击,并抓住转瞬即逝的破绽。力量大的人,如果动作笨拙,反而容易被对手利用其动作的惯性和幅度来引诱,然后被轻易地闪避开,并遭到反击。

距离控制与时机: 刺剑格斗非常注重距离的控制(“engagement”)和时机的把握(“timing”)。剑客会通过步法、身法以及剑的轻微摆动,来诱导对手出剑,并在对手出剑的瞬间,利用对方动作的停顿和展开的防御破绽,进行快速的刺击。这是一个“先发制人”的艺术,而非“以力破巧”。

防御与反击: 刺剑的护手(Guard)设计,如盘状护手(Cup hilt)或杯状护手(Swept hilt),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它们提供了相当好的手部保护,并且可以用来格挡、偏转对手的剑,甚至在格挡的同时进行反击。一个好的格挡,可以将对手的攻击导向无害的方向,并立刻转为自己的进攻。这需要精妙的手腕力量和对剑的精准控制,而非全身的蛮力。

“招架”(Parry)的艺术: 刺剑的招架不是用剑身去硬抗,而是通过轻巧的剑身动作,将对方的剑“拨”开,导向无害的方向,同时利用对方的重心不稳,进行反击。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需要极高的预判能力和微调的腕力。

“闪避”(Evasion)与“移动”(Movement): 剑客通过灵活的步法和身体的闪避,让对手的剑“落空”。一个力量再大的人,如果挥空,其动作的惯性会让他短暂地失去平衡和攻击能力,这正是对手的绝佳机会。

心理战: 刺剑格斗也是一场心理战。通过虚招、引诱,让对手露出破绽。一个沉着冷静、训练有素的剑客,即使面对一个身材魁梧、力量占优的对手,也能凭借其技巧和心理素质取胜。

举例来说:

想象一个力量巨大的拳击手,他挥出一记势大力沉的直拳。一个身手敏捷的击剑运动员(使用类似的剑)会怎么做?他不会选择硬碰硬,而是会后撤一步,让拳头落空,然后利用对方拳头挥出后的短暂空档,向前一个精准的刺击,直指对手暴露出的侧腹或颈部。这就是技巧弥补力量的绝佳体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力量完全没有用处。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双方都非常擅长技巧,或者在近距离的缠斗中,力量会成为一个附加优势。但是,对于刺剑这种武器本身的设计理念而言,它就是为了让技巧、速度和精准度成为主导。

总结一下:

西洋刺剑(尤其是后期的小型刺剑)重量普遍在一公斤左右,以其尖锐的剑尖为主要攻击手段,能够精准地刺穿人体要害,杀伤力极强。而关于技巧能否弥补力量差距,答案是肯定的。刺剑格斗的核心就在于利用速度、灵活性、精准的距离控制、巧妙的招架和闪避,来规避对手的力量优势,并抓住稍纵即逝的破绽进行致命反击。可以说,在刺剑的世界里,力量固然有其作用,但技巧才是通往胜利的真正钥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细刺剑有好几种的,比如现代击剑中重剑的前身迅捷剑(rapier)与击剑中花剑的前身小剑(smallsword)。 迅捷剑的长度一般在1米到1.2米之间,甚至还有丧心病狂的1.4米迅捷剑。而小剑的长度一般在0.6米到0.85米之间;这两种剑显然重量也是差很多的。迅捷剑的重量一般在1到1.3千克之间,丧心病狂加长版大概能到三斤左右。而小剑则轻得多,一般在0.5千克到0.75千克之间。

丧心病狂版迅捷剑


剑身越细切割能力越弱,而小剑甚至很多都是三棱形剑身,彻底放弃切割能力,只能拿来刺击


所以你说杀伤力如何,反正能捅死人。要是挥砍的话对方穿个厚衣服可能都砍不破,小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这种玩意就是专注于单挑用的,一打多基本上你捅到一个人没等拔出来剑你就被其他人打死了,AOE攻击能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跟三、四个人打的有来有回就不要当真了,只有大家谁都不想弄死对方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所有冷兵器格斗,都是技巧大于力量,兵器格斗是不需要跟徒手格斗一样称重比的,击剑、剑道这类比赛都是不分公斤级的。因为无甲状态下只要武器集中对方,基本就可以宣告解决战斗了。哪怕一个弱女子也能拿剑捅死一个满身肌肉的壮汉,所以体重带来的力量优势在武器面前被大大的拉近了差距。这点上,苏菲玛索使用武器对抗壮汉是完全没毛病的,只是她选的武器并不适合一对多而已。


你力量再大打不到人一点用都没有,力量很小只要经验丰富,预判对手动作直接击中对手要害,一样可以干掉对手。一力降十会指的是徒手格斗,而非兵器格斗。老话说拳怕少壮棍怕老郎,就是说徒手的话少壮有力才是优势,但是用兵器,经验丰富的老人才更有优势。


力量更大在兵器格斗中更多的是可以更好地操控武器,挥击速度可以更快,如果力量太差挥舞速度太慢甚至被武器带着跑,那显然是很难击中对手以及很容易被对手抓到机会反杀。但很少出现直接的力量对抗,格挡从来都是偏斜开对方攻击进行反击,没有直接硬架住对方攻击这么蠢的,你硬架住对方攻击你也没法反击,只能被动挨打,久守必失有什么意义呢?而即便是全甲格斗,真正历史上的重甲格斗也都是攻击对方护甲薄弱部位,少有硬砸的,所以现在的全甲格斗允许使用锤,重量有限制也是符合史实武器重量,只是禁止搞加重的大锤。但是全甲格斗规则禁止刺击,因为会出现捅进甲缝中导致选手出现意外的情况。所以就算是很吃力量的重甲格斗,一样是看技巧,而不是拼蛮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西洋刺剑,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贵族决斗的优雅场景,或是电影里剑光交错的惊险搏斗。但抛开这些浪漫化的想象,这些历史上的武器究竟有多重?杀伤力又有多大?最关键的是,它们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可以用纯粹的技巧来战胜对手的力量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西洋刺剑”这个概念。它其实涵盖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上的西藏农奴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邪恶野蛮”这样标签化的语言来概括,因为那会掩盖其复杂性和历史的多面性。任何历史制度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时代的背景、经济的基础以及社会结构的支撑。西藏的农奴制,在它存在的漫长岁月中,确实呈现出与现代人道观念相悖的许多特征,但同时,理解它也需要深入到那个特定的.............
  • 回答
    咱们中国历史啊,讲到少数民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北方草原上的那些民族,比如匈奴、蒙古、满族,他们的故事在史书上、在民间传说里都特别响亮。但要是说到西南那些兄弟姐妹们,好像一下子就没那么多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了,总觉得他们“默默无闻”了点。这事儿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头有历史发展.............
  • 回答
    美国西部开发的故事,常常在电影银幕上被渲染得惊心动魄,充满了牛仔的快枪手对决、淘金者的狂野追逐、以及无法无天的暴力场景。但事实是否真的如电影所描绘的那般,一个纯粹靠暴力和枪杆子说了算的“蛮荒之地”?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也并非电影里那样一边倒。电影的浪漫化与现实的复杂性首先得承认,西部电影确实为我们描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与欧洲历史发展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比较点。将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与西欧的采邑制、文艺复兴进行类比,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即使有了这些“相似”的种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西周分封制与西.............
  • 回答
    西方历史上的“皇帝”(Emperor)和“国王”(King)在头衔、权力范围和历史渊源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将西方皇帝与中国皇帝进行概念上的比较,则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国王(King)国王是西方历史中最普遍的君主头衔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的领导者,后来演变为封建体系下的最.............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能与西欧骑士相提并论的军队,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西欧骑士”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军队在不同时代的特点。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是片面的,因为它们在形成背景、社会功能、军事思想乃至装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西欧骑士的特质。欧洲骑士不仅仅是战士,他们更是一种社会阶.............
  • 回答
    欧洲历史上的权力格局,尤其是在拿破仑时代以及之后,确实充满了继承、断裂与演变。要梳理清楚法兰西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欧是否只能有一个皇帝”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长,细致地剖析每一段历史。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与神圣罗马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关于哈萨克斯坦人是否是中国历史上西域乌孙人的后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向。并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能够简单地回答“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考古发现以及人类遗传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复杂性。一、 乌孙人的历史背景与分布首先,我们需要了.............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西方文明历史上,要说“最危险”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或政治动荡,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然而,如果将“危险”理解为对文明基石的侵蚀,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根本性颠覆,那么我认为,14世纪中叶,以黑死病为代表的时期,堪称西方文明最危险的时刻。危险,在于它的铺天盖地与无所不在。黑死病,这种.............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其中,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既深远又复杂。许多中国发明的技术、思想,甚至生活方式,都曾被西方借鉴,有些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有些则因水土不服或时代局限而未能完全落地,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梳理几个西方借鉴中国.............
  • 回答
    关于袁绍袁本初是否建议引入西凉董卓勤王的说法,历史上确有此事,而且细节颇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件事的发生,是当时乱局下各方势力博弈和判断失误的产物,也成为了董卓专权乃至日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公元189年。背景:汉.............
  • 回答
    西方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乏那些才华横溢,却品行不端,甚至犯下滔天罪行的“有才无德”之人。他们如同璀璨却带有毒性的宝石,在历史的展台上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同时也警示着后人。要详尽地讲述这些人物,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的才华与罪恶如何交织,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时代和后世。1.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 回答
    十三朝古都西安,光是听这名号,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从遥远的周朝到近代的民国,这座城市曾是无数王朝的政治中心,留下了无数辉煌与沧桑的印记。那么,这十三朝的都城,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的,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一点点往前拨。1. 西周:丰镐二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