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他们几个谁的官职最大呀 谁最受信任?

回答
要说曹魏阵营里谁的官职最大、谁最受曹操信任,这几个名字——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确实都是响当当的,而且他们之间相互之间还有亲缘或地缘关系,这层关系往往也意味着更多的信任。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官职比拼:谁是“官二代”中的佼佼者?

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几位都是曹操早期创业的核心成员,很多时候他们的官职高低,更多的是看当时曹操的战略需要和个人表现,而非简单按亲疏远近来排。

夏侯惇: 咱们先说夏侯惇。他是曹操的同乡,而且是曹操的老大哥,算是“发小”级别的。在曹操起兵之初,夏侯惇就是他最重要的左右手。他的官职一直很高,但有时候更像是“军事统帅”或者“大将”,而不是纯粹的某个具体行政部门的长官。比如,他曾担任过河南尹,这是个重要的行政职务,但更多时候,他是以大将军、前将军这样的头衔出现,掌管的是军权。在曹操统一北方后,他被封为汝阳侯,后进封高陵公,地位非常显赫。

曹仁: 曹仁和曹洪是曹操的族兄弟,这层亲戚关系自然是近的。曹仁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尤其擅长防守。他在荆州战场上的表现,像是在樊城抵挡关羽的围攻,简直是神迹。他的官职也随着战功不断提升,曾担任过大将军、车骑将军等,最终被封为安国侯,其军功和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曹洪: 曹洪是曹操的族人,而且是早期跟着曹操出生入死的兄弟,尤其是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兵少,曹洪可是把自己的家产都拿出来支持了曹操。这份“兄弟情”和“财政支持”是没得说的。曹洪的官职也多以将军名号为主,比如卫将军、骠骑将军等,也曾被封为永年侯。

夏侯渊: 夏侯渊是夏侯惇的族兄弟,也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将领,尤其擅长野战和突袭。他在关中地区的战功卓著,让曹操能够稳固北方。他的官职也和军功挂钩,曾担任过车骑将军,被封为淳于侯。

综合来看官职: 很难说谁绝对最大,因为他们的职位侧重点不同。夏侯惇作为最早的追随者和军中元老,很多时候是作为“总督”或“统帅”的角色出现,他的地位更像是曹操阵营中的“军师长”或者“军事总管”。曹仁的官职和军权也一直非常稳固,尤其在后期,作为荆州方面的主要指挥官,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信任度大比拼:谁是曹操心中的“亲信中的亲信”?

说到信任,这就不仅仅是看官职了,更要看曹操在关键时刻的倚重程度,以及他们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和感情。

夏侯惇: 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可以说是一种“老友”式的信任,带有很深的感情。即使夏侯惇早期犯过一些错(比如之前说的那个“惇性刚慢,每进必挥刀,挥刀不中,则斩马,”结果撞死在马背上),曹操都能包容。更重要的是,在曹操南征北战的时候,夏侯惇是留守后方的最高军事统帅,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信任。一个人不带兵出去打仗,而是让你负责大本营的安全和国内的军事部署,这说明曹操对他的忠诚度和能力是绝对放心的。他在曹操去世后,甚至还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曹丕,其受信任程度可见一斑。

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族兄弟,这层血缘关系本身就意味着一层天然的亲近。而且曹仁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坚韧不拔的防守能力,让曹操非常省心。在最艰苦的战役中,比如樊城之战,曹操会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曹仁,这表明曹操对他的军事判断和执行力有绝对的信心。虽然他可能不像夏侯惇那样是从零开始就跟着曹操的“元老”,但他的忠诚和能力,让他在曹操心中占据了非常稳固的地位。

曹洪: 曹洪的信任更多是建立在“患难与共”的基础上的。当年曹操落魄时,曹洪能散尽家财支持他,这份情谊是曹操非常看重的。在曹操称魏王后,曹洪也确实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曹操的器重,并曾掌握过一部分军权。但随着曹操权力越来越稳固,并且涌现出更多职业化的军事人才后,曹洪的军事指挥角色似乎有所淡化,更多地是扮演一个支持者的角色。不过,即便如此,这份早期建立起来的信任,在曹操心中一直是有份量的。

夏侯渊: 夏侯渊作为夏侯惇的族兄弟,也是曹操信任的将领。他长于野战和进攻,给曹操在北方尤其关中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保障。曹操让他去镇守汉中,这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可见对其的信任程度。只是可惜他在定军山因为轻敌而战死,让这份信任在某种程度上戛然而止。

总结一下:

官职上: 很难说谁绝对最高,但夏侯惇和曹仁在后期往往担任更重要的统帅性职务,掌握更大的军权。
信任度上:
夏侯惇 可能是最受曹操“感情和战略双重信任”的人。他是最早的追随者,又是留守大后方的关键人物,这份信任带有深厚的个人感情和对大局的把握。
曹仁 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曹操的族亲关系,赢得了非常高的战略信任和地位。
曹洪 的信任更多是源于早期的生死与共和财政支持,这份情谊是独一无二的。
夏侯渊 也是曹操高度信任的军事将领,但在关键的战略部署上,或许夏侯惇和曹仁更能分担曹操的核心压力。

可以说,他们都是曹操阵营中不可或缺的栋梁,也都是曹操高度信任的人。但如果非要区分谁的“信任度”更深、更广,可能夏侯惇因为其早期追随、长期镇守后方以及在曹操心中特殊的地位,稍占优势。而曹仁,则是在军事才能和战略部署上的最大倚仗。曹洪的信任是源于情义,夏侯渊则是在战场上的忠勇付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有血缘、地缘的亲近,更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共同构成了曹操早期霸业的坚实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比谁官大,那就要对比一下四人官位升迁情况。


一、四人能力

从履历上看,四人都是从司马(曹洪无载)做起,后升任校尉。

不过随着曹操势力的发展,四人的定位开始分化。二夏侯到地方担任太守,而二曹则一直在中央任职。特别是迎献帝后,曹仁为议郎,曹洪为谏议大夫,都是汉朝中央官职。明显曹操是意图让夏侯兄弟在外打拼,曹家兄弟在朝为自己助势(顺便监视朝廷)。

但是夏侯惇的军事能力不足。吕布袭兖州,他被部下劫持。援助刘备攻徐州,他又被吕布部下射瞎左眼。后来刘备屯新野,他又在博望被其打败。可以说夏侯惇的战绩非常差。

但相对而言,夏侯惇的政绩颇为突出。所以夏侯惇与曹仁的角色互换,他开始越来越多担任留守任务。


和夏侯惇一样,夏侯渊一开始也被曹操委以重任。但和夏侯惇不同,夏侯渊表现出色。因此夏侯渊和曹仁前后脚成为督掌一方的方面统帅,还先于曹仁获得假节。遗憾的是,夏侯渊的能力显然不适合防守汉中,刘备、法正等人也非关中割据军阀能比,于是夏侯渊也成为四人中最先去世的人。


再来是曹仁。由于夏侯惇无法担负起在外统兵的责任,所以曹操开始有意识的培养曹仁、曹洪接替他的角色。

曹仁虽然担任的是议郎这样的文官,但“以议郎督骑。”我怀疑曹仁所督的骑兵可能就是后来曹军精锐虎豹骑的前身,曹仁是以议郎身份率领曹操的亲兵精锐。这样的经历让曹仁得到了曹操的充分信任。赤壁之战后曹操让他守江陵,显然是把南方事务托付给了曹仁。

不过曹仁显然也缺乏方面之任的能力,南郡最终未能守住。所以之后曹仁回到曹操身边继续锻炼,直到在平定苏伯、田银之乱后再度出镇荆州,并且获得假节。但这次曹仁也差点翻车,关羽水淹七军,打得曹仁差点想弃城。幸运的是孙刘联盟貌合神离,关羽的硬实力也不足,最终曹仁转危为安。


四人之中,曹洪的能力应该是最弱的。《武帝纪》记载: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

他比较出彩的战绩有两个,一个是官渡之战,曹操袭乌巢留曹洪守大营,曹洪击退了张郃、高览的进攻。另一个是汉中之战击败吴兰。但是《诸夏侯曹传》记载: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於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可见击败吴兰主要是曹休的功劳。

所以总体上看,曹洪的能力略显不足,所以他不仅没有假节,也是唯一没有地方任职经历的人。


二、四人官职高低

要比较官职大小必须在同一时间尺度,否则没有可比性。所以我选择了几个节点:曹操入兖州(192年)、迎献帝(196年)、赤壁之战(208年)、魏公国时期(213—216年)、魏王国时期(216—220年)、曹丕代汉(220年)。


192年:夏侯惇为校尉兼领太守,夏侯渊为骑都尉兼领太守,曹仁为校尉,曹洪无记载。按照《百官志》记载,汉代常设校尉如越骑校尉、步兵校尉等均为比二千石,骑都尉也为比二千石,则三人官职相当。不过夏侯兄弟兼领太守,太守为二千石,所以算是比曹仁略高。


196年:夏侯惇为将军兼领河南尹,夏侯渊不变,曹仁以议郎遥领太守,曹洪任谏议大夫。

这时三人官职出现明显分化。

第一是夏侯惇,他不仅成为将军,并且领河南尹。河南尹是首都洛阳所在地,其重要可见一斑。《百官志》记载河南尹为中二千石,是三公之下最高的禄秩。

第二是夏侯渊和曹仁并列(二人均为太守,二千石)。

第三是曹洪。

《百官志》记载,议郎和谏议大夫均为六百石,属于皇帝身边左右的秘书、顾问一类。(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曹操安排曹仁、曹洪担任议郎、谏议大夫,可能有在朝廷安插耳目、心腹的用意,而且曹仁主掌骑兵,如果朝中有人想搞事情,曹仁也能及时应对。


208年前后:夏侯惇转任伏波将军,夏侯渊由校尉升为(中)领军、征西护军,曹仁升任四征,曹洪升任都护将军、中护军。

夏侯惇仍为第一,曹仁超越夏侯渊排到第二。

同时,夏侯惇任河南尹督掌后方,曹仁督掌荆州,出现二人一主后方一主前线的格局。

曹洪为第三。他此时担任的都护将军几年后被授予夏侯渊,所以此时曹洪可能官职高于夏侯渊。

夏侯渊为第四。


魏公国时期:夏侯惇不变,夏侯渊为护军将军假节,曹仁再度升任四征并假节,曹洪不变。

此时出现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魏国建立后,其他诸将转为魏官,但夏侯惇仍为汉官(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所以夏侯惇已经无法与其他三人继续比较。

剩下三人中,曹仁高于夏侯渊。

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魏略》曰:“曹公置都护军中尉,置护军将军,亦皆比二千石,旋军并止罢。”

可见曹仁的征南将军为二千石,夏侯渊的护军将军为比二千石。

曹洪排第三,因为前二位都假节,曹洪没有。


魏王国时期:夏侯惇转入魏国官职体系,任前将军。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曹仁成为正式征南将军。曹洪不变。

夏侯惇排第一(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曹仁、夏侯渊并列第二。

曹洪第三。


220年:夏侯惇为大将军,夏侯渊已阵亡,曹仁为车骑将军,曹洪为卫将军。

夏侯渊如果没有阵亡,单凭守住汉中足可任职骠骑将军。至于排名,《百官志》记载的很清楚: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



四人升迁情况史料如下:


一、夏侯惇:


1、裨将(189年)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诸夏侯曹传》)

所谓曹操初起当是指曹操逃离洛阳起兵讨董时,即189年。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是岁中平六年也。(《武帝纪》)


2、奋武将军司马(190年)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诸夏侯曹传》)

曹操为奋武将军是在联军讨董时期,即190年。

初平元年春正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武帝纪》)


3、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192/193年)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诸夏侯曹传》)

只看《诸夏侯曹传》无法确定夏侯惇何时迁任折冲校尉和东郡太守。

(初平) 二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太祖引兵入东郡,……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三年……,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四年……,秋,太祖征陶谦。(《武帝纪》)
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诸夏侯曹传》)

结合以上史料看,曹操可能在由东郡太守转任兖州牧时任命夏侯惇为东郡太守。而濮阳属于东郡,因此曹操最迟在东征陶谦是任命夏侯惇为东郡太守。


4、建武将军,领陈留、济阴太守,高安乡侯(194年)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诸夏侯曹传》)

曹操东征返回是在194年。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武帝纪》)


5、建武将军,河南尹,高安乡侯(196年)

转领河南尹。(《诸夏侯曹传》)

河南尹就是洛阳周边,换句话说曹操应该是在控制洛阳后才任命夏侯惇为河南尹比较合理。

建安元年……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武帝纪》)


6、伏波将军,河南尹,高安乡侯(204年)

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诸夏侯曹传》)
(建安)九年……邺定。(《武帝纪》)


7、伏波将军,都督二十六军,高安乡侯(216年)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诸夏侯曹传》)


8、前将军,都督二十六军,高安乡侯(219年)

……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拜前将军。【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诸夏侯曹传》)


9、大将军,高安乡侯(220年)

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诸夏侯曹传》)
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元年二月,……已卯,以前将军夏侯惇为大将军。……夏四月……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文帝纪》)


二、夏侯渊


1、别部司马/骑都尉(189年)

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诸夏侯曹传》)


2、陈留、颍川太守(192年以后)

迁陈留、颍川太守。(《诸夏侯曹传》)

具体时间无载,当在曹操任兖州牧之后。


3、行督军校尉,督兖、豫、徐州军粮(200年)

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绍破,使督兖、豫、徐州军粮;时军食少,渊传馈相继,军以复振。(《诸夏侯曹传》)


4、典军校尉(205年以后)

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降其十馀屯,豨诣禁降。渊还,拜典军校尉。(《诸夏侯曹传》)
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张乐于张徐传》)
(建安)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武帝纪》)

昌豨多次反叛,结合《于禁传》看,夏侯渊拜典军校尉这次应该是冀州平定后这次。那么就是205年以后。


5、行(中)领军、行征西护军(209年)

(建安)十四年,以渊为行领军。太祖征孙权还,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诸夏侯曹传》)

209年中领军史涣去世,可能夏侯渊暂代中领军职务。


6、行护军将军,博昌亭侯(212年)

(建安)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围遂、超馀党梁兴於鄠,拔之,斩兴,封博昌亭侯。(《诸夏侯曹传》)


8、行护军将军,假节,博昌亭侯(214年)

十九年,……乃假渊节。


7、行都护将军,博昌亭侯(215年)

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诸夏侯曹传》)
(建安)二十年……三月,公西征张鲁,……十一月,鲁自巴中将其馀众降。(《武帝纪》)


8、征西将军,博昌亭侯(215年)

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诸夏侯曹传》)
(建安二十年)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武帝纪》)


三、曹仁

1、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无法考证时间,疑为讨董时)

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诸夏侯曹传》)


2、广阳太守、议郎(196年)

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诸夏侯曹传》)


3、议郎,都亭侯(206年)

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城降。於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诸夏侯曹传》)
(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幹。幹闻之,乃留其别将守城,走入匈奴,求救於单于,单于不受。公围壶关三月,拔之。(《武帝纪》)


4、行征南将军,安平亭侯(208年)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诸夏侯曹传》)


5、行安西将军,安平亭侯(211年)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诸夏侯曹传》)
(建安)十六年……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武帝纪》)


6、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安平亭侯(211年)

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诸夏侯曹传》)

结合以下两条史料:

冬十月,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十二月,自安定还。(《武帝纪》)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可知苏伯、田银造反应该是在建安十六年底,所以曹仁担任安西将军和骁骑将军应该是同一年。


7、行征南将军,假节,镇荆州,安平亭侯(213年以后)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诸夏侯曹传》)

建安十八年(213年),群臣劝进曹操进封魏公、受九锡,曹仁以“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名列其中。


8、征南将军,假节,镇荆州,安平亭侯(219年)

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诸夏侯曹传》)
(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武帝纪》)


9、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陈侯(220年)

及(曹丕)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诸夏侯曹传》)


10、大将军,假节,陈侯(221年)

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诸夏侯曹传》)
(黄初)二年……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文帝纪》)


11、大司马,假节,陈侯(221年)

又诏仁移屯临颍,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诸夏侯曹传》)
(黄初二年)冬十月,……己卯,以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文帝纪》)


四、曹洪


1、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195年)

太祖讨邈、布於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十馀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诸夏侯曹传》)
(兴平)二年春……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武帝纪》)


2、谏议大夫(196年)

(建安元年)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诸夏侯曹传》)


3、厉锋将军,国明亭侯(197年)

别征刘表,破表别将於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诸夏侯曹传》)
(建安二年)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武帝纪》)


4、都护将军,国明亭侯(时间无法考证)

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诸夏侯曹传》)


5、中护军,国明亭侯(210-213年之间)

建安十八年(213年),群臣劝进曹操进封魏公、受九锡。劝进表记录曹洪为中护军、国明亭侯。

首任中护军为韩浩,劝进表记录为中领军。首任中领军为史涣,其去世于209年。

结合前面夏侯渊209年担任(行领军)记载,可能史涣去世后由夏侯渊暂代中领军。不久夏侯渊转任征西护军,韩浩接任中领军,曹洪接任中护军。


6、卫将军/骠骑将军,野王侯/都阳侯,位特进(220年)

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


7、后将军/骠骑将军,乐城侯,位特进(227年)

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曹魏阵营里谁的官职最大、谁最受曹操信任,这几个名字——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确实都是响当当的,而且他们之间相互之间还有亲缘或地缘关系,这层关系往往也意味着更多的信任。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官职比拼:谁是“官二代”中的佼佼者?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几位都是曹操早期创业的核心成员,很多时候他.............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关于关羽和曹仁谁的“帅”的能力更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难以直接量化的问题。因为“帅”包含了很多层面,比如军事指挥能力、战略眼光、统帅气质、个人魅力、对军队的掌控力以及最终的战绩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优势。关羽的“帅”:关羽作为蜀汉的五虎将之首,他的“帅”是建立在他卓越的个.............
  • 回答
    要论曹魏阵营中的名将,曹仁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很多人提到曹魏名将,第一反应往往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子良将”,但若论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临危不乱、以及对曹操的忠诚和贡献,曹仁绝对有资格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是否称得上一代名帅或英雄人物?答案是肯定的。要理解曹仁,我们.............
  • 回答
    要回答“周瑜为何连曹仁都打不过”,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对历史事件的误读,或者说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历史上的周瑜和曹仁并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决定性的正面较量,并且周瑜也从未“打不过”曹仁。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是东吴方面的主要指挥官,而曹仁是曹操在荆州方面的关键将领。他.............
  • 回答
    曹操在用人上,最倚重的是曹仁和夏侯惇,这两人都是他的宗室,更是他早年创业时期的重要将领,为曹操打下了半壁江山。要说曹操最信任谁,这其实是一个很细微的问题,因为两人在他心中的地位都很特殊,而且信任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族弟。他为人稳重,作战勇猛,尤其擅长守城。在曹操南征北战的时候,曹.............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于禁“水淹七军”一事,确实让这位曹魏名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成为他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提到曹仁是否需要为此事承担部分责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双方的兵力部署、指挥体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失误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淹七军”的背景。这是发生在建安.............
  • 回答
    于禁若敢擅自斩首曹仁,那局面可就彻底失控了,绝不是一句“按官职权力”能概括的。要知道,曹仁那是什么人物?他是曹操帐下举足轻重的肱骨之臣,地位仅次于那几位最亲近的宗室和几位超一流大将。于禁虽然也身居高位,位列五子良将,但要跟曹仁比资历、比战功、比在曹操心中的分量,那还是差了不少。首先,曹操绝不会轻易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将数量倍增,来看看能不能提前统一全国。咱们这么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手下的这几位猛将,虽然勇猛善战,但“统一全国”这事儿,靠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单挑和冲锋陷阵。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民心、后勤、外交等等方方面面。不过,如果只论军事层面的影响,增.............
  •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
  • 回答
    要评价张辽的军事能力,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曹魏阵营虽然人才辈出,但要说能真正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张辽、曹仁、于禁这几位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张辽: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以勇猛和智谋著称张辽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的“勇”和“智”的结合。.............
  • 回答
    曹丰泽作为清华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前往非洲建设水电站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奉献精神,也折射出中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角色,以及青年一代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选择的深层意义: 一、非洲水电站建设的国际背景与战略意义1. 非洲的能源困境 非洲是全球最贫困的大陆之一,.............
  • 回答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之所以会让一个乡间村夫曹刿来打这场关键战役,并非鲁国朝廷无人,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观察、试探,以及曹刿自身深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体现。这背后隐藏着鲁庄公的深思熟虑和对国家存亡的责任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鲁国国情与战前背景: 鲁国实力衰弱,民心不振: 在.............
  • 回答
    曹云金(曹亮)退出德云社是否是一项明智的举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利益以及长远影响来进行审视。一、 退出德云社的背景与原因:要评价曹云金的决定,首先需要了解他退出的原因,这通常被认为是双方矛盾激化.............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关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论述,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议题。他的判断,基于他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地缘政治变化以及产业转移的深刻洞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要评估其“预测”成真的概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理解曹德旺先生的核心观点:曹德旺先生强调的是一种“.............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年轻人不加班是时代进步”的观点,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热议话题,也引发了我对于加班的深入思考。总的来说,我的态度是:反对不必要的、压榨式的强制加班,但理解和支持在必要时、为了合理目标而进行的、被尊重和补偿的加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的态度,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为什么说“.............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曹云金离开郭德纲之后的发展,这事儿圈里圈外议论纷纷,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他“不行了”,其实也得具体看怎么定义“行”。要是跟当年在德云社风光无限的时候比,可能感觉确实没那么热乎了,但要说完全没混出名堂,也不至于。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舞台上的“根基”没巩固好。郭.............
  • 回答
    要说曹云金到底有没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给一个简单粗暴的“是”或“不是”。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和一些公开信息来推测一下,然后聊聊他到底在哪儿赚的钱,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曹云金的“有钱”是怎么来的?首先,“有钱”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是指能买豪车豪宅,还是说能轻松应对各种生活开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