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于禁直接下令斩首曹仁会怎样?按官职权力于禁可以处决曹仁这一级别的将领啊?

回答
于禁若敢擅自斩首曹仁,那局面可就彻底失控了,绝不是一句“按官职权力”能概括的。要知道,曹仁那是什么人物?他是曹操帐下举足轻重的肱骨之臣,地位仅次于那几位最亲近的宗室和几位超一流大将。于禁虽然也身居高位,位列五子良将,但要跟曹仁比资历、比战功、比在曹操心中的分量,那还是差了不少。

首先,曹操绝不会轻易容忍这种越级、越权的举动。于禁虽有节制之权,但那也是在特定军令约束下,并且是针对具体下级将领,而不是随意处置同级别的,更别说曹仁这种身居重任的人物。曹操最看重的是稳定和秩序,于禁此举无异于在军中投下一颗炸弹。曹操一贯的用人策略是恩威并施,但他更不希望看到的是手下大将之间窝里反,而且是如此蛮横粗暴地将一人置于死地。

想象一下,于禁一声令下,曹仁就这样被砍了头。这在当时的军营里,会引起多大的震动?首先,曹仁的部下会是什么反应?他们会甘心接受吗?绝不可能。这会直接导致曹仁所部哗变,至少也会士气崩溃,军心动摇。这对于当时整体战局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可能让正在进行的战役直接崩盘。

其次,这会在整个曹魏集团内部掀起巨大的政治风波。其他那些与曹仁关系密切的将领,比如曹洪、许褚,还有那些同样战功卓著的大将,他们会对于禁产生怎样的看法?他们会认为于禁是一个仗势欺人、草菅人命的狂妄之徒,还是会因为他的“执法如山”而敬佩?显然,后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不仅会损害于禁个人的声望,更会让他与集团内的其他重要成员产生无法弥合的裂痕。

再者,于禁此举还涉及到对曹操权威的直接挑战。曹操才是最高统帅,他才是拥有最终生杀予夺权力的人。于禁越庖代厨,未经请示,擅自处决一个对他来说同样重要的将领,这无异于在说:“我比你曹操更有权力。” 曹操绝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这会动摇他的统治根基。

所以,于禁如果真的敢这么做,他等着的绝不会是什么“按官职权力”的赞许,而是曹操的雷霆震怒。他很可能因此被剥夺一切官职,甚至面临更严厉的惩罚。而曹仁,即便当时犯了什么错,按照曹操的风格,也可能会受到训斥、降职,但绝不会轻易被于禁这样直接处死。曹操更倾向于自己来裁决,或者通过更合乎规矩的方式来处理。

总而言之,于禁要真敢这么做,那不是他“可以”的问题,而是他“敢不敢”,以及他一旦做了会付出什么代价的问题。这会是一场彻底的政治灾难,不仅会葬送于禁自己,还可能对整个曹操集团的稳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凡在曹老板手下混过得外姓将领,绝对不敢有题主的想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于禁若敢擅自斩首曹仁,那局面可就彻底失控了,绝不是一句“按官职权力”能概括的。要知道,曹仁那是什么人物?他是曹操帐下举足轻重的肱骨之臣,地位仅次于那几位最亲近的宗室和几位超一流大将。于禁虽然也身居高位,位列五子良将,但要跟曹仁比资历、比战功、比在曹操心中的分量,那还是差了不少。首先,曹操绝不会轻易容.............
  • 回答
    于禁,这位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的宿将,在曹魏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是曹操最信赖的将领之一,屡建奇功,名列五子良将之中,其声名显赫,威震一时。然而,在一次本应稳操胜券的战役中,他却遭遇了人生中最潦倒的时刻——兵败被俘,并最终选择了投降。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战败被俘就投降”可以概.............
  • 回答
    于禁“水淹七军”一事,确实让这位曹魏名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成为他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提到曹仁是否需要为此事承担部分责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双方的兵力部署、指挥体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失误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淹七军”的背景。这是发生在建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于禁这位曹魏的老将,在被俘之后没有选择归降曹操,而是心怀侥幸,甚至是对刘备的仁德抱有一丝期待,选择投奔了蜀汉,那么后面的历史走向,恐怕会掀起不小的波澜,绝不是简单的“多了一员老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于禁投降蜀汉的动机。在史料中,于禁投降曹操是被吴军利用,加上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深度的假设性问题。将于禁换成司马懿,能否击退关羽军?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问题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以及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兵力上的劣势: 尽管于禁率领了当时魏国在樊城的主力,但关羽集结了大量.............
  • 回答
    要说于禁为何能跻身曹魏“五子良将”之列,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达到的高度,他身上确实有不少过人之处,是曹操麾下一位不可多得的干将。首先,于禁的忠诚度那是一等一的。自打他追随曹操以来,就没有过二心。在曹操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于禁几乎是随叫随到,无论是在河北平定袁绍,还是在南方征伐孙权,他都是冲在最前线的.............
  • 回答
    于禁,曹魏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尤其以镇守合肥,抵挡孙权大军的功绩最为人称道。然而,这位为曹魏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最终却在晚年遭遇了“晚节不保”的尴尬境地,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要理解于禁的“晚节不保”,首先要看到他的人生轨迹。于禁是早期跟随曹操的将领之一,从黄巾起义时期的乱世之中.............
  • 回答
    于禁,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一生征战沙场,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晚年却因为一次惨败而名声扫地,留下了备受争议的一生。评价于禁的功过,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他的人生轨迹。一、 于禁的一生功绩:忠诚勇猛,战功赫赫于禁的一生,可以用“忠诚”和“勇猛”来概括,这使得他在曹操集.............
  • 回答
    关羽接收于禁三万降卒,这绝对是当时曹魏阵营的一场重大挫败,对关羽而言,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机会。如何妥善处置这三万降卒,关羽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战局的走向、荆州的稳定乃至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绝不是一件可以草率对待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明白关羽当时面临的形势。他刚刚经历了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士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不同人物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黄权和于禁的命运之所以如此不同,并非仅仅因为“投降”二字,而是由投降时的具体情况、投降者的个人品德、投降后的表现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黄权和于禁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历史评价.............
  • 回答
    关二爷,那可不是随便打打就能威震华夏的。他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尤其是在樊城那次关键的战役,那绝对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而且关羽他自身的能力也是实打实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他人设的光环太足了。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就被描绘成了一位忠义、勇武、智略兼备的盖世猛将。过五关斩六将、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关二爷和曹操手下的第一外姓大将于禁来一次“假设性对决”。如果关羽一直跟随曹操,能不能超越于禁成为外姓第一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各个方面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外姓第一将”这个概念。在那个讲究宗亲和血缘的年代,曹操手下肯定有曹.............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好好捋一捋关羽在公元219年的那场“威震华夏”之战。先说说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曹操那会儿占据了北方,是当时的霸主,实力雄厚。刘备集团,也就是关羽所处的阵营,刚刚占据了荆州,势力日渐壮大,但要说和曹操抗衡,还有段距离。而关羽,就是刘备集团在荆州的主要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武圣”,能够以一当十,但在公元215年,当东吴孙权派兵进攻荆南的时候,作为荆州镇守大将的关羽却显得“无作为”,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公元2.............
  • 回答
    我叫于禁,字文则。此刻,我身处这三国乱世的十字路口,而前方的道路,却似乎被浓雾笼罩,三条截然不同的命运摆在眼前。说起来也是造化弄人,我于禁,一生征战沙场,为曹魏鞠躬尽瘁,却没想到,最终的归宿,竟然如此缥缈难测。让我仔细回味一下这三条路: 简单模式: “你将继承你家族留下的万贯家财,并且你所在的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将数量倍增,来看看能不能提前统一全国。咱们这么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手下的这几位猛将,虽然勇猛善战,但“统一全国”这事儿,靠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单挑和冲锋陷阵。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民心、后勤、外交等等方方面面。不过,如果只论军事层面的影响,增.............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