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于禁跟随曹操时间久 战功多 为什么战败被俘就要投降?

回答
于禁,这位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的宿将,在曹魏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是曹操最信赖的将领之一,屡建奇功,名列五子良将之中,其声名显赫,威震一时。然而,在一次本应稳操胜券的战役中,他却遭遇了人生中最潦倒的时刻——兵败被俘,并最终选择了投降。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战败被俘就投降”可以概括,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于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个人特质。于禁出身寒门,早年就跟随曹操起兵,可以说是曹操事业的早期创业元老之一。他为人严谨,治军严明,作战勇猛,尤其擅长步兵作战。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勇猛作战,斩杀了袁绍的将领淳于琼,后来又在北征乌桓的战役中表现出色。可以说,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忠诚,一步步爬到了高位,赢得了曹操的高度信任和重视。

那么,是什么让他这位久经沙场的名将,在濡须之战中做出了如此令人费解的选择呢?这需要我们剖析那场具体的战役。

濡须之战发生在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称帝不久,孙权为了表示臣服,派遣世子孙登来朝,但后来又反悔了,派兵偷袭了东兴。曹丕对此非常不满,决定御驾亲征,讨伐孙权。于禁作为魏国的重要将领,自然也被委以重任,负责镇守濡须口,这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孙权拱卫建业(今南京)的屏障。

当时的曹魏方面集结了强大的兵力,兵分几路进攻东吴。然而,战争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东吴方面,主帅是经验丰富的老将陆逊。陆逊对曹魏大军的部署和动向有着相当准确的判断,他采取了以逸待劳、避其锋芒的策略。而曹魏方面,虽然兵力占优,但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却存在一些问题。

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导致于禁最终被俘的导火索,是当时的天气状况。在战役的关键时刻,长江流域突然普降暴雨,河水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而于禁所镇守的濡须口,地势较低,且当时东吴方面在濡须口筑有坚固的堤坝。当暴雨倾盆而下,水位上涨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时,东吴利用了堤坝的泄洪口,猛烈地冲击魏军的营垒。

在这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魏军的营垒被洪水冲垮,士兵们纷纷落水,军心大乱。而于禁所率领的军队,虽然勇猛,但面对这样的天灾,也显得无能为力。士气低落,阵型混乱,这对于一个以治军严明著称的将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敌军趁势发动猛烈攻击。根据史书记载,东吴军队发动了水攻,利用滔天洪水冲毁了魏军的营垒。于禁的军队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很多士兵被洪水卷走,装备也损失殆尽。在敌众我寡、士气低迷、且自身指挥能力因突发状况受限的绝境下,于禁最终被东吴的将领朱然和潘璋所俘。

那么,为何久经沙场的于禁会选择投降,而不是战死沙场,以保全名节呢?这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虑:

首先,彻底的绝境与不可逆转的败局。并非所有的“战败”都意味着投降的必然。但濡须之战中的情况,已经超出了寻常的战败范畴。洪水肆虐,营垒被毁,军队溃散,士气荡然。于禁作为指挥官,清晰地看到了军队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继续抵抗只会导致更多无谓的牺牲。在这种彻底的绝境下,选择投降,至少可以保全一部分士兵的性命。这是一种艰难的权衡,但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有时候“保全下属性命”也是一种责任。

其次,对曹魏政权缺乏绝对的信心。于禁跟随曹操多年,也见证了曹操父子之间权力交接的波折。虽然他本人忠诚于曹操,但当曹丕登基后,旧臣的地位和处境也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他或许无法确信投降的后果一定会是严酷的对待,但也不排除他对新政权能够给予他足够尊重或宽恕的疑虑。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也知道,即使战死,对于正在崛起的曹丕来说,他的个人牺牲是否真的能改变整体局势,或者说是否会像历史上其他战死的名将那样,被长久地纪念,也未可知。

再者,东吴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招降”空间。虽然史书未明确记载东吴方面是如何招降于禁的,但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格局来看,招降一位曹魏名将,对于孙权而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价值。这可以打击曹魏士气,提升东吴声望。因此,不排除东吴方面在俘虏于禁后,采取了一定的怀柔手段,以争取他的投降。例如,在俘虏他的时候,并没有进行过度的羞辱,而是给予了基本的礼遇,让他有机会选择投降。

最后,个人名节与现实考量之间的冲突。对于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来说,投降无疑是其职业生涯中最不堪回首的一笔。这与他一贯严谨治军、勇猛作战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让他在后来的生活中备受非议。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怯懦”来评价。在战场上,将领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既有敌人的威胁,也有天气的变化,还有部下的安危。在那个瞬间,于禁所处的局面,可能已经让他觉得,作为一军之主,保全自己和麾下残余的性命,比一时的个人名节更为重要。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已经身陷重围,无法突围时,继续抵抗只会是徒劳的牺牲。

所以,于禁的投降,并非简单的“见势不妙就投降”。它是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灾害下,军队彻底溃败,指挥系统瘫痪,士兵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绝境之下的选择。这其中夹杂着对局势的判断、对下属生命的责任,也可能包含着对政治局势的考量以及个人在生死关头的艰难抉择。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投降的结果,而忽略了导致这个结果的无数复杂因素。这位曾经的战功卓著的名将,在濡须之战中,或许用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完成了他作为将领的最后一次“决策”,即使这个决策,最终让他背负了沉重的历史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好的将军在后方呆长了血性就会消磨。其实于禁这时无论怎么考虑,自杀或者争取被杀都是对他和他家族最好的选择。以他的地位被俘后如果活着对本方阵营都是极大的羞辱,性质比斯大林格勒中保卢斯被俘还要严重些。如果曹操严格执法的话杀他全家都没有问题,虽然当时正逢乱世,降将改换阵营是常事,但在他投降时,天下三分的大势已定,君主对降将的态度已经从招降纳叛为我所用逐渐转变到强调气节以提高队伍稳定性。当然曹丕对他的处理方式不妥,但如果是曹操还活着,估计一个眼神就能让于禁羞愧而死,不要搞这么多的劳什子让他识趣了。

user avatar

于禁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在不触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以道德模范自我标榜,而触及自身利益尤其是性命的时候,他小人的嘴脸便浮现出来了

他是个有能力的佞臣,就能力来讲他能伯仲张辽乐进*(其实我更倾向于小于张辽、小于等于乐进),而他讨好曹操的本事是张辽乐进加一起都不及的,这是一个能牺牲一切(除了自己的性命)讨好上司的人。

我们来看看于禁这个佞臣是如何讨好老板上位,又是怎样原形毕露的

想讨好老板,必须先从拍马屁开始

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

拍马屁成功,获得荣誉“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於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

总结:拍马屁的前提是你得先有足够的能力创造给老板拍马屁的机会,于禁这个马屁只是顺水推舟而已,如果于禁只是个无能之辈,他连拍马屁的机会都没有。

有的时候想讨好老板,还要使用苦肉计演演戏

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

“于文则挥泪斩昌豨”成功取悦曹操

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总结:实际上曹营根本就没有“围而后降者不赦”这种规矩,况且就算有也可以把俘虏直接给老板处置,而于禁没有这么做,他选择利用昌豨的老友身份演一出不失节的于禁挥泪斩老友的戏,这是一个妙招,有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前途真的需要六亲不认,而且让老板认为你是不太懂得变通的老实人也比较容易让他信任你,更方便你以后拍马屁,毕竟老实人不说谎。

当于禁已经深得老板信任的时候,于禁就会摸清老板的心思,曹操到底喜欢什么,应该怎么做秀

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

作秀成功名利双收,其实光看这句,确实有大将之风,但于影帝对手下的待遇暴露了他的小人嘴脸

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我们来看个对比吧,赏赐特重进自己家金库的于禁和军赏不足搬自己家金库的曹真:

“而(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 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曹)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

总结:于将军已经彻底摸清了曹老板的心思,得贼财物,无所私入可以得到一个持军严整的好名声,对自己青睐有加的曹老板必然会加重赏赐,钱没少拿还得到了好名声,就是可怜了他手下那群将士,于禁自己名利双收,手下将士个个吃土。

既然你已经成功上位了,那么老板就会让你帮他做些自己不太好直接做的脏活,比如“借刀杀人”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
于禁需要做的,就是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总结:彻底成了老板的心腹之后,你就要做一些得罪同僚的事了,老板看谁不顺眼还不方便直接整他,就让你欺负他,而同僚就算知道于禁是狗仗人势狐假虎威,也得对于禁服服帖帖,因为于禁手里拿的是老板的令牌。于禁可是老板身边的红人啊。

当老板彻底信任于禁的时候,他会无视于禁能力的提拔他,对他委以重任

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而能力不足,水平有限的于禁,能做到的只能是给曹操丢人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总结:盛极必衰啊!原形毕露了不。

最后,当曹操彻底看清于禁真面目的时候,他会想起于禁当日的种种言行,和于禁今日的所作所为,他还会想起当日自己的对于禁的器重,而感叹自己是个傻逼。于禁啊于禁,你的存在就是为了狠狠的扇曹孟德一个巴掌么。

“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总结:可怜的老板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也忍不住要讽刺一下这个不动之节

裴松之:“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宽于律己,严于待人,极其善于揣摩上司心思,为讨好上司不择手段,把于禁这个不要脸的名将玩死是曹丕一生中做过最大快人心的事之一


再看看忠勇的庞德

“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随超亡入汉阳,保冀城。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

马超失据,庞德没跑;马超失势,庞德没跑。因为庞德是马超的下属,一个忠诚的下属,所以庞德对马超不离不弃。

“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 ”

“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是岁建安十九年也。 ”

庞德跟随马超投靠张鲁之后,马超势力已经不存在了,马超也不再是一个势力的君主,庞德和马超就同样都是张鲁帐下将了,如同张绣与贾诩,刘璋与吴懿,是同僚关系不是从属关系。马超叛逃张鲁这件事上,既不存在“马超抛弃了庞德”,也不存在“庞德背叛了马超”。

“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

面对关羽,庞德不跪不降,为国捐躯。

user avatar

于禁又不是共产党员,干嘛不投降?

关公还是刘备哥们儿呢(虽然未必拜把子),受人供奉上千年,不也降了么。

user avatar

要先说下中国古代投降的标准

中国的投降是要归属受降方,并为其效力

看下于禁,被关押,未为关羽效力,被吴救出后也并未给吴国做什么事,顶多算个被俘,或者像演义中徐庶一样身在吴蜀心在魏

还有和他经历相似的俘虏他的人,关羽

关羽在下邳投降,又出走回归刘备阵营,这和于禁被俘又被吴国放回没啥区别,甚至关老爷还在曹营效了力,立过功,算是完完全全投降。难道关老爷被俘投降不可耻,于禁只是被俘就要被黑?只因为关老爷有两位嫂嫂?只因为关老爷封金挂印?于禁连官都没做,讲道理的啊

之所以于禁被扣上于忠勇的帽子,个人认为有三个理由

一是大家都说过的,锅在庞德,本身被俘不是可耻的事,关键是有个被俘还嘴硬心铁的队友,可以说庞德被斩很大问题是他自己嘴欠脖子硬,然而庞德一死,身为队友的于禁就容易被拿来做比较了。这点在曹丕留的壁画就能看出来

二是时代变了。这点我觉得才是于禁背骂名的真正原因。于禁投降时是三国后期,鼎立之势已确定,各国内部稳定,群雄割据,也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过去了。三个国家的人已经确立了基本的家国观念,以前投降可以为了理想、为了大义、为了天下,五子良将其中三个是投降来的,而于禁被俘不死时就已经被定为不折不扣的降将

三是曹丕的评价。我觉得曹丕应该为于禁被黑背很大的锅(甚至大于庞德),因为是爪机党我就不扒原文了。于禁刚被放回来曹丕就没好气地讽刺了他一番,还整了个壁画。而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魏的名义建立者说的话自然是作为正统论调。所以陈寿对于禁的最终评价,和当时曹魏官方是一样的。而将关老爷抬成武圣的三国演义更不会放过这个抬一手关老爷的机会。

曹丕为什么要黑于禁?庞德是一个原因,曹丕本身的刻薄是一个原因,但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影响。于禁是曹操时代的老臣,战功卓著,这样一个人被俘,影响很大,把他定性为被俘甚至投降,将事态夸大,让其万劫不复,忧郁而死,更能加强人才的家国观念

,否则,他于忠勇可以被俘,我就不行?

从乱世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于禁却忘了自己已经到了半治世,倒在了自己的生存经验中

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于禁,这位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的宿将,在曹魏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是曹操最信赖的将领之一,屡建奇功,名列五子良将之中,其声名显赫,威震一时。然而,在一次本应稳操胜券的战役中,他却遭遇了人生中最潦倒的时刻——兵败被俘,并最终选择了投降。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战败被俘就投降”可以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关二爷和曹操手下的第一外姓大将于禁来一次“假设性对决”。如果关羽一直跟随曹操,能不能超越于禁成为外姓第一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各个方面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外姓第一将”这个概念。在那个讲究宗亲和血缘的年代,曹操手下肯定有曹.............
  • 回答
    夏侯渊,曹魏阵营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将,其能力究竟如何?而他最终的陨落,又与黄忠之间发生了怎样的较量?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如同于禁一般,晚节不保?我们不妨细细道来,拨开历史的迷雾。夏侯渊的军事才能:攻防兼备,善于出奇制胜夏侯渊字妙才,是曹操的从弟,与曹操情同手足,自曹操起兵以来便追随左右。他为人忠勇,胆.............
  • 回答
    .......
  • 回答
    于禁“水淹七军”一事,确实让这位曹魏名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成为他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提到曹仁是否需要为此事承担部分责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双方的兵力部署、指挥体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失误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淹七军”的背景。这是发生在建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于禁这位曹魏的老将,在被俘之后没有选择归降曹操,而是心怀侥幸,甚至是对刘备的仁德抱有一丝期待,选择投奔了蜀汉,那么后面的历史走向,恐怕会掀起不小的波澜,绝不是简单的“多了一员老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于禁投降蜀汉的动机。在史料中,于禁投降曹操是被吴军利用,加上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深度的假设性问题。将于禁换成司马懿,能否击退关羽军?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问题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以及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兵力上的劣势: 尽管于禁率领了当时魏国在樊城的主力,但关羽集结了大量.............
  • 回答
    .......
  • 回答
    于禁,曹魏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尤其以镇守合肥,抵挡孙权大军的功绩最为人称道。然而,这位为曹魏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最终却在晚年遭遇了“晚节不保”的尴尬境地,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要理解于禁的“晚节不保”,首先要看到他的人生轨迹。于禁是早期跟随曹操的将领之一,从黄巾起义时期的乱世之中.............
  • 回答
    于禁,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一生征战沙场,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晚年却因为一次惨败而名声扫地,留下了备受争议的一生。评价于禁的功过,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他的人生轨迹。一、 于禁的一生功绩:忠诚勇猛,战功赫赫于禁的一生,可以用“忠诚”和“勇猛”来概括,这使得他在曹操集.............
  • 回答
    关羽接收于禁三万降卒,这绝对是当时曹魏阵营的一场重大挫败,对关羽而言,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机会。如何妥善处置这三万降卒,关羽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战局的走向、荆州的稳定乃至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绝不是一件可以草率对待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明白关羽当时面临的形势。他刚刚经历了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士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不同人物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黄权和于禁的命运之所以如此不同,并非仅仅因为“投降”二字,而是由投降时的具体情况、投降者的个人品德、投降后的表现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黄权和于禁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历史评价.............
  • 回答
    关二爷,那可不是随便打打就能威震华夏的。他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尤其是在樊城那次关键的战役,那绝对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而且关羽他自身的能力也是实打实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他人设的光环太足了。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就被描绘成了一位忠义、勇武、智略兼备的盖世猛将。过五关斩六将、温.............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好好捋一捋关羽在公元219年的那场“威震华夏”之战。先说说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曹操那会儿占据了北方,是当时的霸主,实力雄厚。刘备集团,也就是关羽所处的阵营,刚刚占据了荆州,势力日渐壮大,但要说和曹操抗衡,还有段距离。而关羽,就是刘备集团在荆州的主要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武圣”,能够以一当十,但在公元215年,当东吴孙权派兵进攻荆南的时候,作为荆州镇守大将的关羽却显得“无作为”,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公元2.............
  • 回答
    我叫于禁,字文则。此刻,我身处这三国乱世的十字路口,而前方的道路,却似乎被浓雾笼罩,三条截然不同的命运摆在眼前。说起来也是造化弄人,我于禁,一生征战沙场,为曹魏鞠躬尽瘁,却没想到,最终的归宿,竟然如此缥缈难测。让我仔细回味一下这三条路: 简单模式: “你将继承你家族留下的万贯家财,并且你所在的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将数量倍增,来看看能不能提前统一全国。咱们这么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手下的这几位猛将,虽然勇猛善战,但“统一全国”这事儿,靠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单挑和冲锋陷阵。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民心、后勤、外交等等方方面面。不过,如果只论军事层面的影响,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