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黄权投降,仍被看重,而于禁投降,晚节不保?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不同人物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黄权和于禁的命运之所以如此不同,并非仅仅因为“投降”二字,而是由投降时的具体情况、投降者的个人品德、投降后的表现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黄权和于禁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历史评价:

黄权:忠勇之臣,为国尽忠,投降是不得已的悲壮选择

黄权,字公衡,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臣,以其忠诚、勇猛和高尚的品德著称。

1. 投降时的情境:为国尽忠,慷慨赴死前的无奈之举

背景: 蜀汉后期,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秉承遗志,多次北伐。黄权虽然年迈,但仍然竭力辅佐姜维,为蜀汉的存亡贡献力量。
सैनिक离散,大势已去: 在一次对魏国的战役中(通常认为是钟会、邓艾灭蜀之战的后期),蜀汉军队遭遇重创,特别是主力部队在绵竹被灭后,整个蜀汉国势已然不可挽回。当时,黄权作为后主刘禅的卫尉,但实际上是率领一部分军队作为后援或战略储备。
坚守职责,保护幼主(或遗孤): 在国都成都即将陷落,后主刘禅被迫投降的消息传来时,黄权身处何处、承担何种职责,不同的史料有细微差别。但一种普遍且被认为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黄权当时负责率领一部分部队,可能在都城外围,或者负责某些重要的后勤或防御工作。当他得知刘禅已经投降,而自己率领的军队虽然仍在作战,但已无力回天,为了避免部下继续无谓牺牲,也为了不连累无辜的百姓,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不愿背弃君王,但更不愿士兵白白送死: 黄权深知自己的责任是保护国家和军队。在国家灭亡、君王已降的情况下,他面临着一个极其痛苦的选择:是继续以死明志,还是选择一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的方式。他没有选择像关羽那样在绝境中战死沙场(那样虽死犹荣,但也可能导致部下覆灭),也没有选择像一些将领一样立刻投降并向敌人献媚。他最终选择的是一种“为国尽忠”的另一种形式——体面地结束战斗,避免更多的流血,同时又不愿直接向敌人投诚以保全自身。
选择“归降”而非“投诚”: 黄权并非主动投降以换取荣华富贵,而是在蜀汉彻底灭亡、他已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部下继续牺牲而选择的一种“归顺”于新的统治者。这种归降是在一种近乎绝望和悲壮的背景下发生的,是责任感驱使下的无奈选择。

2. 投降后的表现:忠节犹存,保持风骨

拒绝背叛: 当被问及蜀汉之事时,黄权表现出了极大的忠诚。他没有像某些投降者那样,为了讨好新主而攻击前朝、揭露前朝的隐私。他仍然维护蜀汉的体面,对前朝的事情避而不谈,或者含糊其辞,不愿背叛自己的君王。
保持清白: 在司马昭(或曹魏朝廷)的询问下,黄权始终保持了文人的风骨和臣子的气节。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积极地为新朝效力,更没有参与到对蜀汉故臣的清洗或审判中。他只是作为一个被俘的蜀汉旧臣,默默地生活。
不求富贵,淡泊名利: 黄权在曹魏朝廷中并没有得到重用,也没有因此而显赫一时。他更像是一个被优待的战俘,而不是一个真正归顺并被倚重的大臣。这恰恰说明了他并没有主动迎合新政权。
死亡: 黄权最终是在被俘不久后去世的。关于他的死亡原因,有说是病逝,有说是忧愤而死,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在曹魏朝廷中获得显赫的地位,这与他本身的品德和对前朝的忠诚态度是一致的。他的短暂的归降经历,更像是在完成最后的使命后,安静地告别人世。

3. 历史评价:忠烈之臣,虽降犹荣

正因为黄权投降的情境是如此悲壮,他的投降是一种为了更大程度避免损失的“责任之降”,并且投降后他依然保持了对故国的忠诚和自己的风骨,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仍然是“忠烈之臣”。他的投降,非但没有成为他“晚节不保”的污点,反而被视为在绝境中体现出另一种形式的忠诚和智慧。他的品德,成为了他被看重的根本原因。

于禁:骄横跋扈,因战败被俘,投降后表现不当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治军严整著称,但同时也有骄横跋扈的性格缺陷。

1. 投降时的情境:因贪功冒进被围,最终战败被俘

背景: 于禁是曹操时期的老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位列五子良将之一。
关羽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于禁奉命率领步骑兵七军增援樊城。然而,由于于禁的骄傲自大,轻敌冒进,在关键时刻,他不仅没有成功解围樊城,反而被关羽的精锐部队利用洪水大破。于禁的部队被洪水淹没,全军覆没,于禁本人也被关羽俘虏。
战败的直接原因: 于禁的战败,虽然有天时(洪水)的因素,但其自身的轻敌和指挥失误是主要原因。他作为主帅,未能妥善应对突发状况,导致了如此惨败。
被俘的耻辱: 于禁被关羽俘虏,这对他而言是极大的耻辱,特别是对于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来说。

2. 投降后的表现:屈膝小人,丧失气节

被释放与归魏: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关羽被孙权所杀,于禁得以被释放并返回曹魏。
为了讨好曹丕,不惜丑化关羽: 在归降曹魏后,曹丕召见于禁。为了讨好新君,于禁不惜丑化已故的关羽。他向曹丕描述关羽是如何侮辱他,如何向他炫耀自己的威风。更有甚者,他在曹丕的陵墓中,令人画像了自己被关羽俘虏,以及跪拜于关羽脚下的场景。
自取其辱,晚节不保: 曹丕看到这幅画后,大为震怒,认为于禁此举是将自己侮辱了,因为曹丕后来也曾被关羽所败(虽然是黄初三年(224年)于禁去世,而曹丕于黄初七年(226年)去世,这里描述的是曹丕的反应,可能历史记载有所交叉或理解不同,但核心是于禁的行为被认为是自辱并且不忠于前人形象)。更重要的是,于禁作为一个被俘虏的将领,竟然在自己的国家(已经归属曹魏了)的陵墓中,将前朝(蜀汉)的战俘形象画得如此卑躬屈膝,这被认为是极大的丧失气节和个人尊严。他为了取悦当朝者,不惜自污,甚至将敌人的形象(关羽)作为自己卑躬屈膝的背景,这种行为被认为是谄媚、卑劣的。
缺乏忠诚的体现: 于禁的行为没有表现出对前朝的忠诚,更没有表现出作为一名被俘将领应有的风骨。他的“投降”并非出于无奈,而是一种在战败后的求生和求荣的手段,并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践踏自己的尊严和对故人的基本尊重。

3. 历史评价:罪过深重,晚节不保

于禁的晚节不保,主要原因在于他战败被俘后,为了讨好新主,不惜丑化自己的敌人(关羽),并且通过极其不光彩的方式(在陵墓中画下屈辱场景)来表现自己的“忠诚”和“悔过”。 这种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丧失了作为一个武将应有的气节和尊严,甚至是对自己曾经效力过的君王的一种背叛(尽管此时他已归降曹魏)。他的投降,是以一种极其丑陋和卑微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被后世诟病。

总结区别:

| 特征 | 黄权 | 于禁 |
| : | : | : |
| 投降情境 | 为国尽忠,在蜀汉灭亡、军队离散的绝境下,为避免部下无谓牺牲而做出的悲壮、无奈的选择。 | 因战败被俘,在归降后,为了讨好新主而表现出卑微谄媚的行为。 |
| 投降动机 | 责任感,减少损失,保护士兵,维持尊严。 | 求生,求荣,讨好曹丕。 |
| 投降后的表现 | 保持对故国忠诚,不背叛前朝,保持文人风骨,淡泊名利,未求重用。 | 为了讨好曹丕,丑化关羽,在陵墓中画下屈辱场景,丧失气节,表现卑劣。 |
| 个人品德 | 忠诚、勇猛、有气节、有责任感。 | 曾勇猛善战,但性格骄横,在被俘后表现出卑怯和谄媚。 |
| 历史评价 | 忠烈之臣,虽降犹荣,其投降是另一种形式的忠诚和智慧。 | 罪过深重,晚节不保,其投降行为被认为是丧失气节的耻辱。 |
| 关键点 | “情不得已”与“尽忠”的延伸,以及投降后的行为。 | “羞辱自身”与“谄媚求荣”的行为。 |

核心原因总结:

黄权被看重是因为他的“投降”发生在国家灭亡的绝境,是为了避免更多无谓牺牲的“尽忠”之举,并且他在投降后依然保持了对故国的忠诚和自身的风骨。
于禁晚节不保是因为他在被俘后,为了讨好新主,不惜丑化侮辱自己曾经的对手(关羽),并以一种极度卑微和不光彩的方式来展现“悔过”,这被视为丧失了作为一名将领应有的气节和尊严。

简而言之,黄权的投降是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在绝境下的延续,而于禁的“投降”则是一种苟且偷生、谄媚求荣的市侩行径。历史评价的关键在于行为背后的动机、情境以及后续的表现,而非仅仅“投降”这一行为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刘备不是曹操父子。

  • 黄权投魏,刘备的反应是“孤负黄权,权不负孤”。
  • 于禁投降,曹操的反应是“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刘备认为黄权没错,过失在于自己,而曹操认为于禁该死,二者性情一目了然。易地而处,刘备大概率会以非战之罪来宽宥于禁的投降行为。曹操给出一句“(黄)权临危处难,反不如傅肜耶”也毫不稀奇。

上位者给下属定性,只是一句话的事情,这句话体现的就是真实想法。程序上可能不差什么,但风评口碑以及集团内部的看法已经注定。回头曹操新亡,于禁归来,曹丕这小心眼看着于禁气就不打一处来,能不想老爹曹操识错于禁三十年的遗憾?不搞你于禁可能么。

于禁的杯具,就在曹操一念之间,曹操表达的是遗憾和不满,那么于禁不返魏还好,一旦回来被人暗中清算挤兑都是意料之中。庞德固然是个参照对象,那夷陵之战蜀汉战亡的文武还少么,想找个比较对象吐槽黄权又有何难?

前文提到的傅肜人家也是断后,没有退路,大骂冲阵而亡;程机水路落在后面,能逃都没逃,愤然肉搏阵亡;马良出使荆南,隔绝一隅,最后也是被害收场。

黄权和于禁的为人当然也有差别,可那是在敌国生活后才逐渐体现,刘备和曹操对黄权、于禁的反应与态度,则是听闻投降消息后的第一反应。

只能说于禁命中当有此劫,他跟的主子若是刘备,大概率结局会好得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