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于禁惨遭水淹七军,曹仁是否需要背部分责任?

回答
于禁“水淹七军”一事,确实让这位曹魏名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成为他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提到曹仁是否需要为此事承担部分责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双方的兵力部署、指挥体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失误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淹七军”的背景。这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率领的荆州军趁着汉中之战后,曹操主力北调,南中空虚之际,发动了对樊城的猛烈攻击。当时,于禁率领的魏军被派去增援,但由于汉水暴涨,导致于禁的七军被洪水淹没,最终全军覆没,于禁本人也被关羽俘虏。

从战略层面看,曹仁是否应担责?

曹仁当时是镇守樊城的重要将领,更是曹操在南线最倚重的军事统帅之一。在关羽发动攻势时,他确实是前线最高级别的指挥官。

责任之一:预警与情报失误? 关羽的行动并非毫无征兆。早在关羽北上之前,就已经在襄樊一带集结兵力,并有侦察和袭扰的行动。作为负责此区域防御的最高军事长官,曹仁是否足够重视这些早期信号?他是否及时将可能发生的重大威胁汇报给曹操,并请求调集更多的兵力或物资?如果曹仁在情报收集和预警方面存在疏漏,未能准确判断关羽的意图和实力,从而导致了对后续危机的反应迟缓,那么他在这方面是有一定责任的。
责任之二:兵力部署与防御策略? 关羽能够成功突袭至樊城附近,并且深入到于禁的七军驻扎地,这本身就暴露了当时魏军在该区域的防御部署可能存在漏洞。曹仁作为整体的防御部署者,他是否有考虑到极端天气(如连日暴雨)对战局的影响?他是否将兵力过度集中在樊城主城,而对周边地区的防御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接到于禁需要支援的信号后,曹仁所采取的驰援行动是否足够迅速和有效?如果他在兵力调度和防御重点上存在失误,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和支援,导致于禁的部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洪水和敌军包围,那么他自然难辞其咎。
责任之三:对战况的理解和判断? 在于禁部队遭遇洪水和关羽的攻击后,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曹仁的反应至关重要。他是否对战况有了清晰的认识?他是否在第一时间组织了有效的救援行动?或者,他是否因为自身也面临着被围攻的压力,而无法顾及于禁部队的困境?如果他在战局判断上出现偏差,未能及时调动一切可用的力量去解救于禁,那么这种“失机”也构成了责任。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曹仁可能无法承担全部责任的理由:

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水淹七军”的关键在于“水淹”。汉水暴涨是突发且规模巨大的自然灾害,这在古代战争中是难以完全预测和防御的。即使是再周密的军事部署,也很难抵御如此极端的天气条件。将完全的责任归咎于曹仁,似乎也忽视了自然因素的巨大影响。
于禁的指挥问题: 尽管于禁被俘,但不能完全排除他自身在指挥上存在一些失误。例如,是否在即将到来的雨季,将部队部署在低洼地带?是否在接到预警后,采取了充分的避险措施?于禁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其自身的指挥失误也是导致“水淹七军”的重要因素。
曹操的战略决策: 曹操在汉中之战后,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仍然面临北方边境的压力。他从汉中回师,并将兵力调往其他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南线樊城一带的兵力。这种战略决策的失误,也可能间接导致了南线防御的薄弱,从而为关羽的进攻提供了机会。
地理因素的限制: 樊城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在特定季节和天气条件下,确实容易受到汉水暴涨的影响。这种地理上的脆弱性,是整个魏国在南线防御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综合来看:

曹仁作为樊城的最高指挥官,他对整个南线战区的防御负有整体责任。在“水淹七军”事件中,他很可能在情报预警、兵力部署、防御策略以及对战局的反应速度上存在一定的失误。特别是,如果他在第一时间没有积极组织有效的救援,或者在关羽发动大规模攻势前,其整体的防御体系未能形成足够的韧性和联动性,那么他确实需要为这次惨败承担部分责任。

但是,将“水淹七军”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曹仁,也是不公平的。自然灾害的巨大影响,于禁自身的指挥问题,以及曹操的整体战略部署,都应该是导致这次失败的因素。

可以说,曹仁是这场军事行动中一个关键的指挥节点,他在整个防御体系中的失职或失误,无疑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并对最终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这场失败的根源,可能更在于当时的整体战略、情报的不足以及无法预测的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他“失机”了,这是可以肯定的,但“失机”并不等于“全责”。

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如果把整个防御体系比作一栋房子,曹仁是房子的总管。当房子着火(关羽进攻)时,如果火势蔓延(洪水肆虐)并且烧毁了房子的一部分(于禁被淹),那么总管在房子的结构设计、防火预案、灭火系统的维护等方面是否存在疏漏,是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但如果火灾是由一场突如其来的闪电(自然灾害)引发,并且闪电威力巨大,超出了房屋本身的设计承受能力,那么总管的责任就不能是唯一的,也不能是全部的。

因此,曹仁需要为“水淹七军”承担部分责任,他未能有效预警、未能周密部署、未能及时救援,这些都是他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可能存在的失误,并对最终的失败负有重要责任。但他的责任,是需要与自然因素、于禁自身的指挥,以及曹操的战略决策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考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仁是太守,节制留守部队。面对来犯大军自认为打不过,求援后方。于禁是后方曹操从洛阳派遣来的援军,领的是曹操亲发的兵符受曹操本人命令。于禁作战目标是迅速抵达樊城并配合曹仁进行防守战,阻挡住关羽北上的意图。

至于于禁战败投降,援军水淹后团灭应该谁负责,那么必然是现场总指挥官于禁负责。但具体到当时情况,于禁兵败的决策失误并不大。再当时情形下,就是曹操亲征带郭嘉也免不了局部兵败的劣势。这也是于禁跑回来曹操没有整他的缘故。

首先,驻地选择上,于禁没有多少话语权,于禁援军远道而来,仓促成军,目标只有一个,尽快投入战场,阻挡关羽北上。胜负不论,也要阻挡关羽到后方调整过来,樊城是洛阳以南最后一个军事重地,关羽突破后洛阳以南就再无险可守。

其次,具体情况中,于禁依然很被动,关羽屯兵樊城下,于禁援军未至,消息便传到关羽,关羽是亲自领兵迎战于禁,行军大方向上于禁为了速度没得选,具体首次接触遭遇战,又是关羽发起的,预设战场是关羽决定的,战罢两方安营下寨,可供于禁援军挑选的范围并不会多。

最后,大范围的洪水淹没了樊城和樊城周边区域。关羽事先预料到也罢、无意中也罢、兵书中明确过要据高,洪水对关羽军影响不大,剩至关羽居然有船。而无伦樊城或者来援的于禁七军,都没有舟船。洪水一过于禁军仓促来援,物资轴重损失必然胜巨。光占据几处高坡河堤,饿都饿死了,败亡已定。这时候关羽居然还有舟船,划着船围攻分割,于禁投降,庞德被斩。城里的曹仁想逃跑,被人劝住了,准备再抵挡一阵子。樊城临江而立,城里的曹仁居然没有船去救于禁,这才是他坐镇樊城的失误。赤壁后曹操一路跑回洛阳,千叮咛万嘱咐的让他留守樊城,他镇守期间居然城内临战无船。所以这种谁都没想到的事情,大约不屑于让人背锅。至于关羽,的确是文武双全,武能杀的中原腹地丧胆。曹操都准备收拾东西从洛阳跑路。文能大军开拔前携带水军,虽然樊城临江而立,攻略樊城或许会用到水军渡江而袭。但正反一比,曹仁守了几年都不知道造船,关羽出发居然还带着大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于禁“水淹七军”一事,确实让这位曹魏名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成为他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提到曹仁是否需要为此事承担部分责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双方的兵力部署、指挥体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失误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淹七军”的背景。这是发生在建安.............
  • 回答
    于禁,这位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的宿将,在曹魏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是曹操最信赖的将领之一,屡建奇功,名列五子良将之中,其声名显赫,威震一时。然而,在一次本应稳操胜券的战役中,他却遭遇了人生中最潦倒的时刻——兵败被俘,并最终选择了投降。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战败被俘就投降”可以概.............
  • 回答
    于禁若敢擅自斩首曹仁,那局面可就彻底失控了,绝不是一句“按官职权力”能概括的。要知道,曹仁那是什么人物?他是曹操帐下举足轻重的肱骨之臣,地位仅次于那几位最亲近的宗室和几位超一流大将。于禁虽然也身居高位,位列五子良将,但要跟曹仁比资历、比战功、比在曹操心中的分量,那还是差了不少。首先,曹操绝不会轻易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于禁这位曹魏的老将,在被俘之后没有选择归降曹操,而是心怀侥幸,甚至是对刘备的仁德抱有一丝期待,选择投奔了蜀汉,那么后面的历史走向,恐怕会掀起不小的波澜,绝不是简单的“多了一员老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于禁投降蜀汉的动机。在史料中,于禁投降曹操是被吴军利用,加上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深度的假设性问题。将于禁换成司马懿,能否击退关羽军?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问题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以及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兵力上的劣势: 尽管于禁率领了当时魏国在樊城的主力,但关羽集结了大量.............
  • 回答
    要说于禁为何能跻身曹魏“五子良将”之列,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达到的高度,他身上确实有不少过人之处,是曹操麾下一位不可多得的干将。首先,于禁的忠诚度那是一等一的。自打他追随曹操以来,就没有过二心。在曹操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于禁几乎是随叫随到,无论是在河北平定袁绍,还是在南方征伐孙权,他都是冲在最前线的.............
  • 回答
    于禁,曹魏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尤其以镇守合肥,抵挡孙权大军的功绩最为人称道。然而,这位为曹魏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最终却在晚年遭遇了“晚节不保”的尴尬境地,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要理解于禁的“晚节不保”,首先要看到他的人生轨迹。于禁是早期跟随曹操的将领之一,从黄巾起义时期的乱世之中.............
  • 回答
    于禁,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一生征战沙场,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晚年却因为一次惨败而名声扫地,留下了备受争议的一生。评价于禁的功过,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他的人生轨迹。一、 于禁的一生功绩:忠诚勇猛,战功赫赫于禁的一生,可以用“忠诚”和“勇猛”来概括,这使得他在曹操集.............
  • 回答
    关羽接收于禁三万降卒,这绝对是当时曹魏阵营的一场重大挫败,对关羽而言,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机会。如何妥善处置这三万降卒,关羽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战局的走向、荆州的稳定乃至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绝不是一件可以草率对待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明白关羽当时面临的形势。他刚刚经历了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士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不同人物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黄权和于禁的命运之所以如此不同,并非仅仅因为“投降”二字,而是由投降时的具体情况、投降者的个人品德、投降后的表现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黄权和于禁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历史评价.............
  • 回答
    关二爷,那可不是随便打打就能威震华夏的。他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尤其是在樊城那次关键的战役,那绝对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而且关羽他自身的能力也是实打实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他人设的光环太足了。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就被描绘成了一位忠义、勇武、智略兼备的盖世猛将。过五关斩六将、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关二爷和曹操手下的第一外姓大将于禁来一次“假设性对决”。如果关羽一直跟随曹操,能不能超越于禁成为外姓第一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各个方面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外姓第一将”这个概念。在那个讲究宗亲和血缘的年代,曹操手下肯定有曹.............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好好捋一捋关羽在公元219年的那场“威震华夏”之战。先说说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曹操那会儿占据了北方,是当时的霸主,实力雄厚。刘备集团,也就是关羽所处的阵营,刚刚占据了荆州,势力日渐壮大,但要说和曹操抗衡,还有段距离。而关羽,就是刘备集团在荆州的主要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武圣”,能够以一当十,但在公元215年,当东吴孙权派兵进攻荆南的时候,作为荆州镇守大将的关羽却显得“无作为”,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公元2.............
  • 回答
    我叫于禁,字文则。此刻,我身处这三国乱世的十字路口,而前方的道路,却似乎被浓雾笼罩,三条截然不同的命运摆在眼前。说起来也是造化弄人,我于禁,一生征战沙场,为曹魏鞠躬尽瘁,却没想到,最终的归宿,竟然如此缥缈难测。让我仔细回味一下这三条路: 简单模式: “你将继承你家族留下的万贯家财,并且你所在的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将数量倍增,来看看能不能提前统一全国。咱们这么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手下的这几位猛将,虽然勇猛善战,但“统一全国”这事儿,靠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单挑和冲锋陷阵。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民心、后勤、外交等等方方面面。不过,如果只论军事层面的影响,增.............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