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于禁这样的大干部为什么会晚节不保?

回答
于禁,曹魏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尤其以镇守合肥,抵挡孙权大军的功绩最为人称道。然而,这位为曹魏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最终却在晚年遭遇了“晚节不保”的尴尬境地,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要理解于禁的“晚节不保”,首先要看到他的人生轨迹。于禁是早期跟随曹操的将领之一,从黄巾起义时期的乱世之中崭露头角,一步步凭借着勇猛和智慧爬上了高位。他在曹操征讨吕布、袁绍、袁术等一系列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屡建奇功,被封为杂号将军,后又晋升为倚仗将军,位列五子良将之首。这足以说明,他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相当高的。

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曹丕即位之后,尤其是在公元219年发生的关羽攻打樊城一事上。当时,于禁奉命率领步骑七千人去增援曹仁,驻守在樊城附近的某个山坡上。这场战役,对后来的局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成为了于禁命运的转折点。

在这次战役中,于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敌冒进,并且缺乏应变能力。 当时,关羽的军队来势汹汹,而于禁所选择的驻扎地点,恰恰位于低洼地带。当关羽发动猛攻,并且利用洪水作为攻城工具时,于禁的军队就陷入了绝境。据记载,大水暴涨,于禁的营垒几乎全部被淹没,士兵们纷纷逃散,最终于禁兵败被俘,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他的副将和部分士兵。

被俘之后,于禁的命运并没有像其他被俘的将领那样受到优待。相反,他被关羽带到了东吴,之后又落到了孙权手中。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于禁在被俘后,并没有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而是向孙权投降了。 虽然投降在乱世之中并非罕见,但对于一个曾经为曹魏南征北战的宿将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污点。

更令于禁晚节不保的,是他被孙权释放后,回到曹魏所受到的待遇,以及他自己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行为。当孙权将他遣返后,曹丕为了笼络人心,依旧封赏了他。然而,于禁在回到许都后,去拜谒了武皇帝曹操的庙堂。在那里,他看到了壁画上描绘着曹操征战的场景,其中就有他于禁的画像,描绘的是他当年在合肥力战孙权的情景。

正是看到这幅壁画,于禁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他看到壁画中自己神采飞扬、奋勇杀敌的样子,再对比自己被俘、向孙权投降的屈辱经历,以及在那之前因为没有听从左将马延的建议而导致士兵淹死的场景,强烈的悔恨和羞耻感让他无法承受。他认为自己辜负了曹操的信任,也辜负了国家的期望,更辜负了那些在他指挥下牺牲的士兵。

据记载,于禁在拜谒曹操庙时,“见太祖(曹操)画赞己,自画灌夫,而禁却在其后。禁泣下,乃去”。他看到自己和灌夫(汉朝名将,因告发权臣而获罪,但其事迹仍被铭记)并列,画像中自己 estaba 显得“屈”,而禁在看到壁画中描绘自己的形象与当年实际表现的英勇形成巨大反差后,感到极度的羞愧和懊恼。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自己作为将领,在危急时刻的判断失误,以及最终的投降行为,与那些壁画中歌颂的英勇形象格格不入,这让他觉得自己“晚节不保”。

可以说,于禁的“晚节不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事上的失误: 在樊城之战中,于禁的指挥失误,导致了全军覆没和自己被俘。这是他事业的重大转折点。
节操上的争议: 在被俘后,于禁选择了投降,这在讲究气节的时代,尤其是对于一位身居高位的将领来说,是难以洗刷的污点。
心理上的崩溃: 回到曹魏后,看到壁画中自己当年英勇的形象,与自己被俘投降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悔恨和羞耻感让他无法面对自己,最终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

于禁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将军的个人悲剧,更反映了乱世之中将领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激烈的战争和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即使是身经百战的宿将,也可能因为一时的失误、环境的改变,或是精神上的脆弱,而导致晚节不保。他的经历提醒着后人,人生是一场长跑,最后的终点线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节操,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放结论
结论1:于禁算是个有能力的佞幸
结论2:看过裴注三国志还坚持给于禁洗地的不是真傻就是装瞎


在曹操眼里,于禁可以用八个字归纳"军法严明,铁面无私",试问哪个老板不喜欢这样的部下?然而于禁还有另一副面孔,为获得上司器重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人都可以是他邀名射利的牺牲品。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于禁的记述很微妙,几乎每个正面事迹后都有一场打脸戏

1.于文则大公无私获赏赐,众将士难获油水怨上司
"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2.于守节挥泪斩旧友,投降禁被淹降蜀寇
"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
"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3.曹孟德大喜夸文则,魏武帝哀叹失庞德
"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于禁用部下的油水,旧友的性命换来了曹操的赏赐、器重和毅重有节操的名声,在彻底取得曹操信任成为曹魏外姓将头号人物之后,又用曹魏的颜面换了自己性命,虞翻瞧不起这种人再正常不过了、曹丕对他封候拜将也算客气,毕竟于禁是个知道围而后降不赦的人,那他肯定也知道临阵投敌不赦,曹丕没杀他怕是已经失节了。


如果降将界有鄙视链,那于禁一定是鄙视链的最底端

别人投降,要么所在势力已经完蛋或主子投降,要么不受重用或主子难成大事,要么受到同僚排挤或上司欺压,再不济也是力战被捉。而于禁呢?
1.曹魏国力天下第一。
2.曹操一世之杰。
3.假节钺外姓之首。
4.欺压排挤别人的是于禁。
5.不战而降。
ps:于禁自诩道德模范

从庞德张辽到范强张达,所有降将都可以对着于禁的脸吐口水。
呸,三国家奴,丢我们降将的脸。


其实个人觉得于禁不战而降还有个重要原因——怕被部下献头。

被淹的士众基本已经丧失了斗志,背水一战等于送死,若是个善待士卒深得军心的将领倒可以选择将士一心死磕到底,成为一段佳话。而于禁偏偏是个讨好上司欺压下属的糟糕领导,士众被淹的悲观情绪与常年被于禁欺压的不满随时可能突破临界点造成兵变,若于禁选择死磕到底那他八成就是钟会的前辈了。力战被捉这种还算有点尊严的保命方式对于于禁是行不通的,想活只能不战而降,而且要抓紧时间,必须在士众情绪决堤发生兵变前投降。


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于禁或许更难洗白。

1.作为于禁的部众,同样脑袋别在裤腰上豁出性命的跟着将军打仗,别的将军善待士卒,你家将军军法严明,其他将军的士卒每次打完仗都搜刮得盆满钵满大家分,士兵缺钱将军还自掏腰包分财产(比如真子丹),你们家于将军搜刮完了全部充公,然后他自己倒是被主公奖励了个盆满钵满,一毛钱不给你们分,人干事?
2.作为昌霸,本来你投降想让老朋友于禁帮你在曹操面前说两句好话,把死罪免了,结果呢,老朋友跟你讲他有节操,讲围而后降不赦,甭说求情了,他连曹操都不让你见,自己就把你砍了,你的死换来了曹操对他的器重,人干事?
3.作为曹操,于将军跟你装了三十年道德楷模耿直青年,战利品充公换来了你的信任,老朋友昌霸的脑袋换来了你的器重,你终于认定这是一位可以和二曹二夏侯一样值得信任的将领,并给了他无尚的荣耀时,他当着两国的面啪得给了你个大嘴巴,人干事?
4.作为朱灵,本来被主公曹操看不爽削兵权就够倒霉的了,还要被于禁这个货狐假虎威秀一波炒作一下,拿着曹操令书来夺营,朱灵部众不敢动是因为谁他于禁心里没点b数么?
5.作为于禁,你欺压士卒,害死老友,沽名钓誉,狐假虎威,为了苟活不惜背叛对你无比信任且器重的曹操,但你知道你自己是个毅重有节操的好将军,那个宁死不屈的魏国新人是真虚伪,那个羞辱你魏国皇帝是真正的人渣。
6.作为虞翻,抽他丫的死降将


于禁就像当今娱乐圈的明星一样,懂得如何靠卖人设和炒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同样也像当今的明星一样,一不小心人设就崩了。一场大雨就给“不可动之节”卸了妆。


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纸保不住火,假人设早晚都会露馅的。

user avatar

反对最高赞的回答,槽点太多了。

看了目前最高赞的结论,近年在历史上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反传统好像总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对这样的现象也是无言。

首先,所谓我也并不认为于禁就是晚节不保,只是因为很多人自己觉得罢了。这点无言以对。

于禁晚节不保这件事,史书盖棺定论,陈寿已经给了定论,这点真没什么好洗的。

《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载: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最高赞列举的于禁的很多战绩,然而于禁是名良将,和是不是晚节不保并没有什么关系,

相反,于禁越厉害,而后投降给人的形象反差更大。

首先,对于说战败不是于禁的主要责任。

于禁身为主将,七军皆没,主将不负责,该谁负主要责任呢?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为将者,当时识天时,知地理,不会把军队置于死地。于禁没有事先做好准备,造成水淹七军的结果。战争输了就是输了,岂有怪罪于天时地理的道理?

第二,还说东吴主动杀关羽,意思是东吴杀关羽的刀太快了,没给关羽求饶投降的机会吗?

所谓庞德降了也必死,无他,因为马超在刘备那里,庞德的忠烈不过是笑话

这句话才是笑话。给于禁洗有必要给庞德泼脏水吗?

《三国志》载: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

庞德大哥在汉中,马超在汉中,庞德和马超又没什么仇,还有旧日情谊,马超为啥想庞德死啊?

就凭YY,发明创造历史吗?

既然引了李贽评于禁,那该看看怎么评庞德的。

李贽曰:如庞德者,真丈夫图事之样子也,可取可取。云长欲降庞德,庞德不降。两两丈夫,俱堪敬服。

对于庞德和于禁的事也有定论。

《三国志》载: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第三,以于禁见图悲愤而死证于禁不是无耻的人,首先于禁乃惭恚发病薨,并不是悲愤,于禁是心生惭愧,忧郁而死。于禁之所以惭愧忧郁,是他知道那是他一生抹不去的大污点,惭愧是还知道耻辱,换句话说,于禁自己都知道这是耻辱,晚节不保。于禁确实不是无耻的人,无耻的人对于这个大污点应该是无所谓的,能好好活下去。重点是,于禁不是无耻的人并不能证于禁没有晚节不保,反而还能证他自己知道耻辱。

最后,所谓以于禁没有效力新主为其开脱,首先,关羽愿意用他吗?关羽还在战中,直接用降将?关羽心应该没那么大,再者,帝国大将战败投降,刘备远在汉中,这其中的事还要刘备来考虑,最后于禁战败降就算了,要是再为蜀汉效力,家人不要了?

总而言之,于禁前期有多少功劳,都只是更加显得晚节不保罢了,对比更加强烈。于禁能被庞德的忠义羞辱死,是因为他都知道自己晚节不保,才会惭愧忧郁至死。

曹丕到底如何无耻了?如实记录当时之事而已,曹丕扭曲历史了吗?于禁没投降吗?曹丕无耻的话,于禁又算什么?

又没有杀了于禁,于禁自知折了气节,为人所耻笑,才羞愧忧郁致死。

还有所谓遇主不明,这也能说,曹操是于禁的明主了吧?于禁投降的时候曹操还活着,罗列了那么一大串于禁的功劳,曹操确实给了他莫大的权威,曹操以国士待于禁。于禁没能以国士待曹操啊。

即使反对主流史观,也请认真对待历史,勿扭曲历史,起码三国志庞德传要读清楚再给庞德泼脏水吧。

另外还有一点,还有其他人以现代21世纪的观念给于禁洗,我想说的是这是中国,即使是21世纪,在我国出现这样的事的话,于禁的结果算是好的。

为什么我们会赞颂苏武牧羊,因为他有气节,为什么我们会赞颂文天祥,因为他有气节,而于禁降了就是降了,折辱了气节。如果投降都不是折辱气节,我们又用什么去赞颂那些宁死不降的人呢?

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实在是难以面对。

回到主题,人在死亡面前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如何选择,有人说着慷慨赴义的话,或许最后苟且活命,有人平日软弱唯唯诺诺,或许最后却英勇赴难。

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于禁贪命罢了。


ps: 那个答主所谓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至于于禁到底如何,除非是你们穿越回去自己问于禁了,不然,鬼知道。

抱歉,历史对于有些事是有公论的,至于于禁到底如何,我不知道,但有史官知道,史官的笔知道,史书知道,还穿越说,那我们还看史书干嘛?干脆都凭各自想象就好了,比如庞德投降必死等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