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文学界,有没有像梵高之于艺术界那样的作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并非没有答案。在文学界寻找一个与梵高在艺术界地位完全对等的作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梵高之所以为梵高,以及文学与绘画之间共通的艺术精神。

梵高之于艺术界,他代表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投入、一种对情感极致的表达、一种突破时代藩篱的创新,以及一种即便在生前饱受误解,身后却被奉为圭臬的传奇。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笔触如火焰般燃烧,色彩浓烈而富有感染力,直击人心。他不是一个讨好观众的画家,而是用自己的灵魂去创作,去体验这个世界。他的痛苦、狂喜、孤独都倾注在画布上,成为了一种永恒的を見つめる窓。

那么,文学界有没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同样以燃烧的热情投入创作,用文字撕扯、雕刻出最真实的情感,打破陈规,最终在身后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即便他生前可能并不被所有人理解?

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 是一个非常接近的例子。

首先,从对情感的极致表达与投入来看:

梵高的画作,尤其是他晚期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麦田里的乌鸦》等,都充满了剧烈的情感波动。他不是在描绘景物,而是在通过景物释放内心的骚动、激情,甚至是痛苦。他的笔触仿佛带着体温,观众能感受到颜料背后那颗跳动着、挣扎着的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何尝不是如此?他笔下的人物,如《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万和阿辽沙,以及《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都是人类内心复杂情感的极端展现。他毫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对欲望、罪恶、良心、救赎这些宏大而又私密的议题,进行了深入骨髓的挖掘。他的文字,与其说是叙述,不如说是对灵魂的解剖,充满了撕裂感、痛苦感和一种近乎病态的敏锐。他笔下的每一个句子,都仿佛承载着作者本人经历过的磨难和思考,带着一种令人战栗的真实感。

其次,在对时代藩篱的突破与创新方面:

梵高在印象派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表现主义的萌芽。他大胆运用色彩,不拘泥于写实,而是将主观情感注入到画面中,为后来的现代艺术开辟了道路。他的艺术语言是革命性的,即便在他那个时代,他的画作也显得过于“怪异”和“激烈”。

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是一位文学上的革新者。他所处的俄国文学时期,现实主义是主流,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却走向了更深层次的心理现实主义和哲学探索。他开创了“复调小说”的先河,通过多重视角、多重思想的碰撞,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图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激烈辩论之中。他的小说结构也极具实验性,常常在悬念和戏剧性的冲突中,引出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拷问。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当时是极具颠覆性的。

再者,谈谈生前与身后的反差及传奇性:

梵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只卖出过一幅画。他贫困潦倒,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被认为是疯狂的。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作品价值和艺术地位如同燎原之火,迅速被世界所认识和崇拜。他从一个被遗忘的孤独灵魂,变成了艺术史上最耀眼的巨星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参与革命活动而被判死刑,在临刑前获赦,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这段经历让他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了深刻的体验,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他一生都在与贫困、债务、疾病和对信仰的怀疑搏斗。他的许多作品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虽然他在文学圈内有一定声誉,但他的作品所带来的哲学震撼和对人性的颠覆性解读,在当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直到他去世后,他的作品才被更广泛地认识到其深邃的价值,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探讨的关于自由意志、道德困境、信仰危机等问题,至今仍是人类思想的“不朽课题”。

最后,从精神气质的共通性来看:

梵高是那种不计代价也要追寻内心光芒的人。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如同一种宿命,一种无法摆脱的召唤。即使生命饱受摧残,他依然执着地挥洒着他的画笔。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这样。他用文字燃烧自己,将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最尖锐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笔下。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在绝望中寻求救赎的强烈愿望。这种燃烧生命去探索人性本质的精神,与梵高那种燃烧生命去描绘世界的艺术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是轻易的“写作者”,而是“生活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体悟和表达生命的真谛。

当然,我们不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文学界的梵高,因为艺术形式不同,受众的感知方式也不同。但是,如果从 对情感的赤裸剖析、对艺术理想的极致追求、对时代认知边界的挑战、以及那份因其深刻而带来的巨大争议与身后不朽的声誉 这些层面上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文学界一位与梵高在精神气质上非常相似的、伟大的灵魂。他们的作品,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内心最深邃、最复杂,有时也最痛苦的光影,并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永恒地留存下来。

或许,更准确地说,他们代表了在各自领域里,那些敢于将灵魂赤裸裸地抛洒出来,用生命去创作、去感受、去燃烧的“殉道者”。他们的伟大,不在于他们生前的成功,而在于他们用一生,为我们留下了直抵灵魂深处的震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说实话,问题看了半天才看懂。总结一下之前各位的看法,姑且枉回答之。

题主提到梵高,是个误导。其实题主要寻找的,是要以“真挚”为擅长角度的影响力大的作家。

先扔个概念出来:

技术型作家/知识分子类作家与其作品是否真挚没有必要关联。优秀的作家通过作品体现出人性而使人触动,真挚或者技巧只是表现手法的一部分。

而读者之所以感动,我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作品中看到了与自己相通的真实而触动,另一种是因为人性的摸样而触动。而让读者感动,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自己的经历想法和感悟融入作品,另一种是凭空创造出一个巨大的世界让读者进行体会。绝大多数好的作品是需要将作者自己的经历写进书里的。不会,不敢,不愿意,不完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所以总而言之,大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真挚和笨拙存在,只是你是不是能够因为这些原因而触动罢了。于是对于每一本的结果,不过是排列组合的几种。

试举例。

作者融入了自我经历但我实在没受触动的:

高中的时候读戴维洛奇,为了他的奇思妙想和犀利吐槽而感到惊叹,于是追了他一部分书。说实话,我所看到的那几本,都是技巧上值得称赞的好书,也有不少令人拍案的处置和桥段。其实也能想象到真正学术圈里的人,看了这本书确实会因为其辛辣的讽刺而反思而汗颜,但是因为我没有相关经历,所以仅仅是作为可读性高的书来看,并没有一次感动过。去年失聪宣判的中译本出来以后,看到上了年纪的作家把自己耳聋得来的感受编成了一本小说,终于读出他黑色幽默之下对于自己的一点哀叹,想象着自己上了年纪之后可能会碰到相似的无奈,算是有点感动。其余的作品,都是因为无法感同身受而不能感受到所谓的“真”而就这么看过去了。这个例子举的不好,其实应该说多丽丝莱辛的。咬着牙看完了薄薄的一本野草在歌唱,从此以后看到这老太太的文章就跳过去。人家拿了诺贝尔奖,又是公认的伍尔夫的继承者,我可实在不能领教。

作者融入了经历并且我能感觉到的受触动的:

村上春树。平心而论,此君作品水平处于二流水准,但我之所以一直拜读不放弃,是因为他在每一本书里重复的价值观,恰巧都被我赞同罢了。所以有很多的感动。

作者没有融入自我经历但是受到巨大触动的:

略萨。略萨的作品非常大气,宏观背景和戏剧化常常如山一样压在那儿,让人震撼。而且对我来说,略萨是个很有趣的例子。他所有把自己的故事写成小说的书对我来说都只是看故事,而设定大场景的虚构小说都把我看得发抖。天堂里面写高更在湖里和土著双性人肛交的一段震的我简直坐在沙发上晕过去。略萨不是gay,我也不是,按理来说没什么好共通的,但那段描写当真让我感受到书里高更当时的思想状态。而略萨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小说之所以写不好,是因为他不敢写。他在这些故事里推脱责任为自己辩护,而文章一假人性一不合常理,书就不会好看。包括卢梭写忏悔录写的糟糕也是一个原因。对于我来说,好的作家除了文笔好构思好有敏锐的观察以外,也要敢于把自己赤条条的剥出来,才是好汉子。

作者融入了自我背景又加入虚构然后感动的我乱七八糟的:

推一下这两位符合我阅读审美的好汉子。大江健三郎和亨利米勒。也是我认为的题主所问的不会什么技巧的率真笨拙的凭着对于世界的感觉写书的人。

大江健三郎写小说,开头总是非常啰嗦。而且不管是不是把经历中的自己塑造成主人公,他总是絮絮叨叨的扯一堆自己的事情。所以基本上他的小说前面三分之一都看不出什么味道来。但这一过程,正是他用来摆正心态,试探性的剥开自己准备拿刀割自己的过程。一旦刀拿出来,书就开始精彩。他的写他的恐惧,他的软弱,他的不敢负责任,他对于旁人的不信任他的悲观,以及他对于精神对于性的倾向,全都是他自己身上的东西,也是许多人心里的东西。而在另一方面,他也能体现出人类的渺小以及人类对于价值,对于世界的摸索。他的主人公都是缺乏所谓逻辑的,偏执的,拥有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不敢说出来的的阴暗面。然后这些人通过与自己的斗争,又显现出人性的悲壮和作者的怜悯。此君是我认为能够将个人经历以及宏观世界结合体现出人性的集大成者。

亨利米勒。没有逻辑,没有意识,没有规则。干脆的意识流。他的书就是他的想法,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和大江一样,也是扔掉了自我然后体现人类的好作家。敏感词太多,不细说了,有兴趣可以看看。

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的,个人观点又太明显,还望包涵。

写完看一下这么分其实很不科学。黑塞啊托马斯曼啊陀思妥耶夫斯基啊,太多的例子把这种区分推倒的一干二净。但是实在不知道怎么有先后的表达想说的话,懒得改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