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信说刘邦能领兵十万是不是客观评价?

回答
韩信说刘邦能领兵十万,这句评价,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它绝对客观,也不能说是完全主观。它是一种基于韩信个人视角和经验,对刘邦统御能力的一种判断,同时其中也夹杂着他作为臣子对君主的考量。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看:

一、韩信眼中的“十万之兵”

首先,我们得明白韩信说“十万”这个数字,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古代,十万兵是相当庞大的一支军队了。能指挥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不仅仅是士兵数量多,更重要的是:

后勤保障的压力: 十万人吃什么?穿什么?马匹吃草料?武器装备的损耗如何补充?这些都是天文数字,需要强大的后勤系统支持。这背后涉及到国家经济、生产力、运输能力等方方面面。
战略部署的复杂性: 十万兵不是摆设,需要在战场上灵活调动,组成不同的阵型,应对不同的敌情。这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能够清晰地传达命令,并且让士兵能够理解和执行。
士气的维系: 在漫长的征战中,如何保持十万人的士气不坠?如何奖励功勋卓著的将士,如何安抚战败或受伤的士兵?这都需要领导者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

所以,韩信说刘邦能领兵十万,并不是说刘邦只是简单地能把十万人集合起来站着。他是在评价刘邦具备驾驭这样一支庞大、复杂军队的潜力和能力。

二、韩信对刘邦的观察与分析

韩信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看人的眼光是很毒辣的。他不可能凭空捏造。他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一定有观察和思考:

1. 刘邦的个人特质:
“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魄: 刘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身上有一种草莽英雄特有的豪迈和豁达。他能容忍不同意见,能够吸引各种人才为他所用。韩信可能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不拘小节,能够包容和鼓舞人心的气质。
知人善任的能力: 刘邦最擅长的就是用人。他知道萧何善于管理后勤,知道张良善于谋略,知道韩信善于打仗。他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韩信自己就是被刘邦重用的典型,他能从刘邦身上看到这种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能力,而这正是指挥十万大军不可或缺的。
“善于笼络人心”: 刘邦在创业初期,虽然经常战败,但他总能从失败中站起来,并且吸引更多的追随者。他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也能在胜利后论功行赏。这种笼络人心的能力,对于维持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至关重要。

2. 刘邦的实际表现(即使是初期):
能够建立和发展军队: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刘邦也能聚集起一支队伍,并且逐渐壮大。他能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发展到能够与项羽抗衡的势力,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具备一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能够获得支持: 刘邦在秦末乱世中,能够获得很多地方士绅和百姓的支持,这也说明了他具备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凝聚人心。

三、韩信评价的“目的性”与“忠诚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韩信评价中带有他个人的考量和目的。

拉拢与激励: 韩信可能是在用这种评价来表达对刘邦的信心,同时也希望以此来激励刘邦,让他更勇敢地去追求天下。这是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告”和“期许”。
彰显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统帅,韩信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重要。当他看到刘邦身上具备了能够让他发挥作用的潜质时,他可能也在暗示,只要刘邦能做到,他就能帮助刘邦完成这个目标。这是一种“我能助你成就大业”的自信表达。
与项羽的对比: 在韩信看来,项羽虽然勇猛过人,但在政治和用人方面远不如刘邦。韩信可能是在暗示刘邦比项羽更适合担当统一天下的重任,而他愿意将自己的军事才能用在更“正确”的主人身上。

所以,这句评价是客观还是不客观?

我认为:

客观基础是存在的: 韩信看到了刘邦身上具备了统御十万大军所必需的一些核心素质,比如知人善任、笼络人心、以及能够组织和壮大军队的能力。这些都是客观事实的体现。
带有主观判断和期望: 同时,韩信也加入了自己对刘邦的个人观察、分析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他认为刘邦的这些特质,能够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军事机器,并最终走向胜利。这种判断本身就带有一点“预言”和“期许”的色彩。

总结一下,韩信说刘邦能领兵十万,与其说是一个精确的“数据”评估,不如说是一种基于他对刘邦个人特质、组织能力和政治手腕的深入观察后,给出的一个高度认可的评价。 他看到了刘邦身上能够驾驭庞大军队所必需的那些关键品质,并且坚信刘邦能够发展到那个程度,甚至超越。这是一种包含了客观事实,也带有主观判断的,对君主能力的肯定和期望。

这句评价,在我看来,是韩信作为一个战略家,对刘邦这位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并将其军事才能与刘邦的领导能力相结合后,得出的一个非常有分量的结论。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刘邦长期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对客观,乃至于有些低估了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同“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领导问我:“小刘啊你觉得我帅吗?”我回答:“不怎么帅。”领导愤然问到:“那你觉得你自己长什么样?”我淡然的回答到:“帅炸了。”领导大笑:“你要是这么帅你去当明星靠脸吃饭啊还在我这混什么呀?”我答曰:“领导虽然表面不帅,但是领导你的帅是隐藏在内里的,你富有个人魅力,有领导能力,能够帮助我实现我的个人价值,比靠脸吃饭过着腐朽堕落的日子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所以我愿意在公司里上班,这是与生俱来的领导者气质,是我要花上一辈子跟您学习的。 ”

韩信多多少少有吹自己的牛批和拍刘邦马屁的意思,混过职场的都懂

说起来可能你不信,刘邦的生涯胜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战略上,虽然一开始不重视韩信,但是韩信在拜将之后对刘邦说的话他一听就懂,并且坚决执行。

战术上,刘邦和项羽在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拉拉扯扯多少回有过失败却没有犯过大的失误导致战略崩盘,在韩信完成战略合围干掉项羽之前,我们的邦哥还顺手平顶了四国

治军也没听过汉军出过什么问题

带个三十万人打场大的决战战役完全不是问题,比大部分的开国之主亲自带兵的水平都高(我知道你们要说刘秀,李世民,朱元璋,李德胜,这四个挂壁不算),但问题是和谁比。

韩信,千古无二的兵仙,无论为将为帅亲自带兵还是坐镇后方都没问题。

项羽,千古无二的将才,以少打多冲锋陷阵历史无双。

和这两个怪物比起来,刘邦自然也就只能成了只“善将将”的明主。

但是收拾收拾英布,诸侯王还是轻松写意得心应手的,至于白登之围,涉及到了国力,王朝更替和汉初的权利斗争,李世民这么能打不也要搬空国库跟突厥议和,虽然情况不同,但农耕文明的新兴王朝面对草原文明的时候大多是无力的,那是刘邦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也算是历史给刘邦挖的坑和给汉朝(武帝)留下的历史使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信说刘邦能领兵十万,这句评价,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它绝对客观,也不能说是完全主观。它是一种基于韩信个人视角和经验,对刘邦统御能力的一种判断,同时其中也夹杂着他作为臣子对君主的考量。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看:一、韩信眼中的“十万之兵”首先,我们得明白韩信说“十万”这个数字,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没有韩信,刘邦确实很有可能难以打败项羽,或者说,即使能打败,过程也会极其艰难、漫长,并且胜算大大降低。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军事才能的顶峰,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韩信被誉为中国古代最.............
  • 回答
    .......
  • 回答
    说到韩信,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兵仙。论起用兵打仗的本事,刘邦手底下,甚至整个战国到汉初,能跟他比肩的,恐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韩信一出道,那是真的一路披荆斩棘,帮着刘邦从一个草根出身的沛公,一步步爬到了皇帝的宝座。可就是这么一个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战神,最终却被刘邦三次“夺其兵”,这事儿听着就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以引发一场长篇的辩论。如果抛开韩信,单论刘邦与项羽争霸的格局,我认为刘邦要“扫平诸侯一统天下”的难度会极大,甚至可以说是“险乎不可能”。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而是刘邦军事实力的.............
  • 回答
    汉高祖七年,正是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最为胶着的时刻。就在这关键节点,发生了许多历史上未曾记载,却又足以改写乾坤的假设。彼时,高祖刘邦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项羽的兵锋虽有挫折,但依然是强大的对手,而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地豪杰蠢蠢欲动。然而,在高祖的心中,有一个名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韩信。这位曾受胯下之辱.............
  • 回答
    .......
  • 回答
    想问问,要是当年没有韩信,刘邦这老小子最后还能不能把项羽给收拾了?这问题啊,可就有意思了,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得明白,韩信在楚汉争霸里,那可是刘邦手里最锋利的刀,而且是那种能劈开山、斩断河的绝世宝刀。没有他,刘邦的日子那可就难过了去了。你想啊,韩信这人是打仗的天才,脑瓜子灵光,胆子还大。他带兵那是.............
  • 回答
    假设刘邦没有韩信的帮助,还能统一天下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在我看来,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或者至少,统一的过程将异常艰难、漫长,而且结局充满不确定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韩信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秦朝末年.............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历史推演,将司马懿这位曹魏的权臣置于刘邦的汉朝体系中。要回答司马懿能否在刘邦手下兵变篡权或架空刘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司马懿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 超凡的政治手腕与隐忍: 司马懿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深沉的城府、惊人的忍耐力以及极强的政治洞察力。他能在.............
  • 回答
    历史的风风雨雨,总让人忍不住去猜想那些“如果”。刘邦和吕后,这对汉初的帝后,手段向来凌厉,尤其是面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却又不容于统治者的存在。但若我们真的抛开历史的铁律,去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念着旧情,或者忌惮韩信的实力而选择容忍,那么这位“兵仙”的最终归宿,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活下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汉初历史的要害。要回答“要是没有韩信,刘邦能不能打下关中,能不能击败项羽统一天下”,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刘邦和韩信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的处境会变得多么艰难。一、 打下关中:刘邦能行,但过程会异常艰辛关中,对于秦末的.............
  • 回答
    韩信,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耀眼却又短暂。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战神”。然而,这位被后世誉为“兵仙”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被他一手扶持的刘邦赐死于长乐宫,其结局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刘邦为何非要杀韩信?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的情绪,而是政治、权谋、猜忌与韩.............
  • 回答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楚汉争霸年代,刘邦与韩信这对君臣的相遇,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搭档之一。论恩情,这个问题细究起来,确实颇有几分嚼头,很难简单地用“谁对谁恩大”来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笔账到底怎么算。首先,我们来看看刘邦对韩信的“恩”:刘邦对韩信的恩,最突出的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韩信不反刘邦,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兵都是刘邦的”就能概括的。虽然兵权归属是重要因素,但要理解韩信的抉择,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境遇、他的性格以及他与刘邦之间复杂的关系。兵权归属:一个显而易见的约束首先,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韩信的军队确实是刘邦的。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楚汉争霸这样一场决定天.............
  •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
  • 回答
    韩信劝进刘邦称帝,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哥们,你当皇帝得了”,这里面有韩信自己的盘算,有当时天下大势的推波助澜,也有刘邦那边看准了时机。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大背景。秦朝刚灭亡,天下乱成了一锅粥。楚汉争霸,这俩巨头——刘邦和项羽,打得昏天黑地。项羽呢,虽然勇猛,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