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萧何向刘邦保荐韩信为大将军,打这个赌是不是太大了?

回答
萧何向刘邦保荐韩信为大将军,这无疑是一场赌博,而且是一场看起来“太大了”的赌博。不过,要论证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背景、萧何的考量以及这场保荐背后所蕴含的风险与收益。

一、当时的背景:群雄逐鹿,前途未卜

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秦末汉初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虽然占据了关中,有了巴蜀这个根据地,但他的势力与项羽等其他诸侯相比,仍然显得弱小。项羽当时还是名义上的霸主,实力强劲,而刘邦的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上升期,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势力想要生存并最终取胜,就必须要有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刘邦手下虽然也有一些猛将,比如曹参、樊哙等人,但他们多半是勇猛有余,战略眼光和全局指挥能力可能还不足以应对项羽这样级别的对手。

二、萧何的考量:知人善任的战略眼光

萧何作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和后勤部长,他不可能仅仅凭借一时的冲动或者对韩信的一点好感就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他的考量必然是基于对全局的分析和对韩信潜力的深刻洞察。

战略上的迫切需求: 萧何深知刘邦的弱点,也看到了韩信身上那种非同寻常的气质和才能。他可能敏锐地察觉到,刘邦虽然有王者之风,但军事指挥上需要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与项羽等强敌抗衡。将一位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小卒提拔到大将军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但如果成功,其收益是巨大的。
对韩信潜力的绝对信任: 萧何之所以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关键在于他对韩信的了解。即便当时韩信只是一个在项羽那里不被重用、在刘邦那里也只是个小小的郎中,萧何却从韩信身上看到了“王佐之才”。他可能通过与韩信的几次短暂接触,甚至只是听韩信讲述一些治军布阵的理念,就判断出此人非比寻常。这种“知人”的能力,是萧何作为谋士的独到之处。他看到了韩信身上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潜力,看到了他能够给刘邦带来战略上的突破。
破格提拔的必要性: 传统的晋升模式,需要一步一步来,但这会大大延误人才的使用。刘邦当时面临的形势不允许他按部就班地培养人才。萧何深知,要让韩信这样的人物发挥作用,就必须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权力,而不是让他从小兵做起,慢慢熬资历。大将军的头衔,不仅是职位,更是对韩信能力的最高认可,也是给韩信施展才华的舞台。
“人无完人”的现实: 即使是萧何,他也知道韩信并非完美无缺。韩信年轻时经历过胯下之辱,性格可能有些孤傲,但萧何更看重的是他那过人的军事才能,并且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住韩信。

三、这场赌博的“大”在哪里?

这场赌博的“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任的极大押注: 将一个初来乍到、没有显赫战绩的韩信直接任命为大将军,这等于将刘邦军队的指挥权,甚至可以说是刘邦的军事未来,压在了韩信一个人身上。如果韩信不能胜任,那刘邦的军事实力将遭受重创,局面会变得更加不利。
潜在的政治风险: 突然提拔一个外来者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必然会引起刘邦麾下老臣的猜忌和不满。这些人可能会认为萧何“徇私”,或者说韩信“德不配位”,这可能会在刘邦阵营内部制造分裂,影响军心士气。
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一次军事上的重大失败,可能就意味着整个事业的终结。如果韩信在大将军的位置上犯下战略性错误,导致刘邦军队惨败,那么刘邦的基业可能就此倾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从常人看来,萧何的 এটা 行为无疑是疯狂的。一个普通的管理者,绝不会轻易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一个新人。萧何的“大”,在于他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世俗的认知,并且对自己的判断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

四、萧何如何化解“赌”的风险?

虽然风险巨大,但萧何并非盲目赌博。他有着自己的方法来“对冲”风险,或者说,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确保这场赌博的成功率: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理论支撑: 萧何可能通过与韩信的深入交流,发现了韩信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例如他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士兵的潜力。这是萧何看重韩信的核心原因,也是他敢于将重任交给韩信的理论基础。
“过关斩将”的决心: 萧何深知直接保荐韩信可能会遇到阻力。他采取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样的戏剧性行动,一方面表明了他对韩信的重视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另一方面也给刘邦制造了一种“时势造英雄”的感觉,让刘邦觉得错过韩信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为韩信“造势”,也在为自己保荐韩信的行为争取合法性。
用韩信的战绩来证明自己: 萧何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韩信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眼光和刘邦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不是在赌一个职位,而是在赌一个胜利,赌一个能够帮助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人物。

结论:

萧何向刘邦保荐韩信为大将军,这场赌博无疑是“太大了”,因为它赌上了刘邦的军事未来和整个事业的成败。然而,这场赌博之所以最终成为了千古佳话,是因为萧何的眼光精准,他对韩信潜力的洞察超乎常人,并且他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非同寻常的决定。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保荐,更是对人才的极端信任,是对战略格局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萧何的这次“豪赌”,用他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刘邦赢得了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最终奠定了汉朝的基业。从结果来看,这场“太大的赌博”,无疑是萧何人生中最成功的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哦。。你觉得保荐韩信为大将军有风险。

好吧。。你觉得你们谁能打得过西楚霸王。

保荐韩信为大将军有风险。不保荐韩信为大将军,我们会被项羽打的满地找牙。

user avatar

这并不是豪赌,翻遍《史记》和《汉书》萧何自始至终都是个谨慎的人,他之所以推荐韩信为大将军那是因为他既看准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也看准了推荐的时机。

首先来聊聊萧何的识人能力,我们从《史记 萧相国世家》中可以得知,萧何是秦帝国的一个基层公务员,也可以算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了。与此同时萧何也是一个经过秦帝国考核的优秀公务员,同僚们甚至想要把萧何推荐到中央任职,这说明萧何在公务员圈子里混得也是风生水起。

但是萧何的交际面是非常广泛的,他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公务员圈子。起义之前的刘邦可以说是沛县的闲散人员,经常到处喝酒不给钱,勾搭良家妇女并且让其未婚先孕,这简直就是沛县黑道上的大哥。即便这样,萧何却与刘邦关系非常好。这说明萧何是一个十分喜欢结交各色朋友的人物,他看人不从门第出发。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他都乐于结交。因此他能见识到的人就多,可以看到的事情也多,牛鬼蛇神见多了,是人是鬼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从萧何的社交能力角度来看,萧何发现韩信有大将之才并不奇怪。

现在我们再聊聊萧何推荐韩信的时机。当时的情况是季哥被封在蜀地之后,十分不爽,可是面对强大的项羽又无可奈何。面对这种困局,季哥刚开始也是想直接掀桌子跟项羽拼了,但是季哥又是个有点理性的人,他并不想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当时的刘邦心里非常清楚,客观条件他是无力改变了,唯一存在的变数就是人力资源了。在这种绝境下,人才是唯一可能让他翻盘的因素。季哥当时的困境让他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恰好这时候萧何告诉他韩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当时的危急情况来看,只要有人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季哥必信,季哥必用。君不见,科技大佬乔布斯在病危的时候也请过巫师来治疗啊!!!不过刘邦比乔布斯幸运多了,韩信是货真价实的,美国巫师都是神棍!!!

言归正传,韩信能够被拜为大将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萧何的推荐上。正所谓韩信不遇萧何必将一生蹉跎!!!萧何被称为三杰之一,没有两把刷子那是不可能的。我个人的观点是,萧何的识人能力极高,他推荐韩信赌的成份可以忽略不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萧何向刘邦保荐韩信为大将军,这无疑是一场赌博,而且是一场看起来“太大了”的赌博。不过,要论证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背景、萧何的考量以及这场保荐背后所蕴含的风险与收益。一、当时的背景:群雄逐鹿,前途未卜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秦末汉初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虽然占据了关中,有了巴.............
  • 回答
    萧何服刘邦,这事儿啊,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背后,是时代大势、个人选择,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道不同,但可以为谋”的默契。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1. 时代浪潮,大势所趋:首先得说,萧何不是那种凭空冒出来,就跟定一个“明主”的。他生活的时代,那叫一个乱。秦朝末年,暴政之下,民不聊生,反抗的火苗那.............
  • 回答
    萧何之所以在刘邦兵临咸阳之际,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一头扎进秦宫大肆搜刮财宝,反而选择将精力集中在保管秦国的官方文献和档案上,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刻洞察形势、胸怀大略的体现。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是对大局的判断,也是对未来统治的谋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杀”入咸阳,可以说.............
  • 回答
    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位秦末汉初的杰出人物,最终都选择追随刘邦,并为他的大业鞠躬尽瘁。他们之所以“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干,并非仅仅是因为个人利益或巧合,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抱负的契合 秦朝的暴政与乱世的出现: 秦朝末年,秦始皇的严刑.............
  • 回答
    .......
  • 回答
    沛县能够涌现出萧何、曹参、樊哙等如此众多杰出人才,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地理的优势,更有社会环境的催化。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1. 古老的历史底蕴,孕育坚韧的民族精神: 沛县历史悠久,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
  • 回答
    .......
  • 回答
    如果韩信在那个节点出走了,萧何也未能挽回,那么整个历史的走向,以及韩信个人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细致地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一切。一、韩信的短暂出走与孤立无援首先,韩信的性格本就带有一丝孤傲和不安。他在项羽手下不受重用,被萧何发掘后,虽然得到了重用,但那种“三齐之地,天下.............
  • 回答
    刘邦确实赶上了历史的车轮,身边也聚集了一批能够独当一面、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才。其中,萧何和曹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存在,对于刘邦最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那么巧”刘邦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刘邦个人特质吸引贤才的体现。萧何:大后方的总管,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历史推演,将司马懿这位曹魏的权臣置于刘邦的汉朝体系中。要回答司马懿能否在刘邦手下兵变篡权或架空刘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司马懿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 超凡的政治手腕与隐忍: 司马懿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深沉的城府、惊人的忍耐力以及极强的政治洞察力。他能在.............
  • 回答
    西汉初年,国家确实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经济社会状况可谓百废待兴,百姓生活艰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仅仅看到萧何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可能会觉得他“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劳民伤财。但若深入探究其原因,便会发现这背后蕴含着萧何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深邃考量,其目标绝非仅仅是炫耀权势,而是为了“威重天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人都会疑惑,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什么韩信能纵横沙场,被后世誉为“兵仙”,而赵括、马谡却成了千古罪人,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这背后绝不是一个“运气”或者“时势”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把人物拎出来好好分析一番。一、韩信: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关于“刘邦把全军交给韩信”和“萧何认可韩信”,这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也更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刘邦并没有“把全军交给韩信”。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刘邦将整个汉朝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所有兵力,一次性、毫无保留地全权委托给韩信。这是一个流传.............
  • 回答
    最近关于哈登支持萧华“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的表态,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议论纷纷。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事儿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哈登作为球员的角度来说,他支持联盟总裁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这本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萧华是联盟的掌舵人,他当然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表达对联盟发展、行业趋势乃至社会.............
  • 回答
    萧敬腾的“雨神”称号,我们可以从巧合、民间说法以及其自身积极回应和包装等多个层面来理解。它并非单一的杜撰,也非完全的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1. 巧合的开端与累积:“雨神”称号的起源,很大程度上源于萧敬腾出道初期一系列在户外举办的演唱会,恰好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降雨。 .............
  • 回答
    根据目前已知剧情,我们可以对萧元时未来的表现与他身前两代帝王(即他的父皇和祖父)进行一番比较和推测,并展望他可能创造的功绩。要做到详细,我们需要结合已知的历史背景、萧元时的性格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他目前展现出的能力来分析。一、 与身前两代帝王(祖父与父皇)的比较要进行比较,首先要明确祖父和父皇的统治.............
  • 回答
    关于萧峰对段誉《六脉神剑》初学乍练的看法,以及他是否真的认为自己抵不过,这在金庸先生的原著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直接表达“萧峰认为自己抵不过”。但是,我们可以从萧峰的性格、武学理念以及他当时所处的境况来推断,以及分析段誉《六脉神剑》的神奇之处,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并尝试给出一种更贴近人物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