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里助学金的争夺是不是很恶心?

回答
大学助学金的争夺,说“恶心”或许有些重了,但确实充满了复杂的人情世故,有时甚至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扭曲”。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细说一下,尽量用真实的生活感受来描述,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像AI写出来的。

首先,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资源有限,需求无限。助学金这东西,就像是大学里的“稀缺资源”。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宽裕,而大学学费、生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能拿到助学金,对很多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缓解,更是一种认可,一种鼓励,甚至是一种生存的保障。这就导致了申请助学金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能够获得的数量,竞争自然就异常激烈。

这种激烈,首先体现在材料的准备上。为了证明自己“最需要”,大家会拼尽全力去搜集和组织各种能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材料。从低保证明、收入证明、家庭成员疾病证明,到一些能展现家庭拮据生活的照片、甚至是一些自述材料,几乎是“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有时候,你看着别人那么细致地准备,自己也会下意识地想:“是不是我的情况还不够‘惨’?是不是我还有什么遗漏的证明?”这种心理比较,本身就挺让人焦虑的。

更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是人际关系的运用。助学金的评定,理论上是基于客观条件的,但现实中,人情关系的影响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很多学生会去找辅导员、班主任、院领导,甚至是亲戚朋友帮忙说情,希望他们能在评议过程中“美言几句”,或者对自己的情况多加关照。这就出现了一种微妙的“跑关系”现象。你看着身边有些平时并不显眼的学生,突然就拿到了助学金,你就会忍不住去猜测:“他是因为家里真的困难,还是他背后有人?”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人对整个评定机制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懂事”,不够“会做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信息的透明度问题。有时候,关于助学金的评定标准、评议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透明。大家不知道具体的打分细则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材料和别人的材料之间到底差在哪里。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内部消息”或者“潜规则”就可能滋生。当你发现自己绞尽脑汁准备的材料,不如别人一句简单的“推荐”管用时,那种失落和愤懑,真的难以形容。你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好像被否定了,自己好像成了这个体系里的“局外人”。

而且,有时候助学金的评定还会涉及到学生的“表现”。除了经济条件,一些助学金还会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等。这本意是好的,希望奖励那些全面发展的学生。但问题在于,当经济困难和“优秀表现”这两个标准结合在一起时,就容易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比如,一个成绩优秀、学生工作表现出色的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稍好一些,可能就拿不到助学金;而另一个经济条件非常困难的学生,因为学业相对平平,或者没有太多课外时间,也可能因为分数不够高而与助学金失之交臂。这种时候,你就会觉得,助学金的评定好像变成了一种“多选题”,大家都在猜测评委到底看重哪个“选项”。

最令人感到“恶心”的,可能是看到一些人过度营销自己的贫困。有些学生,为了争夺助学金,可能会夸大自己家庭的困难程度,或者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博取同情。比如,在公开场合大肆渲染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艰苦,或者在评议会上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即使这些描述可能存在夸大其词的成分。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套路”被大家模仿时,就会让人觉得,助学金的申请已经不再是关于经济援助本身,而变成了一场关于“谁更会演戏”的比赛。这会让那些真正经济困难但又不愿意过度声张的学生,感到更加孤立无援。

总而言之,大学助学金的争夺,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透明和人情世故都暴露了出来。它让原本应该是为了帮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而设立的机制,蒙上了一层令人不安的色彩。这种复杂的情绪,大概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它“恶心”的原因吧。不是针对助学金本身,而是针对争夺过程中那些让人不舒服的手段和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争夺是很恶心,但前提是有争夺的空间,或者说在某些框架内争夺是合理合法的。

我在大学当了三年的测评组长,大一没有当是大一还没有这个机构。主持了三年内班级所有的奖学金、贫困生补贴等各种测评活动。我们班级跟别的班不一样,别的班是班长管这个,我们班是我管,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信任(动手能力超强),另一方面我自己既拿不到奖学金(没资格,大学严重偏科)也不是贫困生。

之所以有争夺的空间,本质上还是有个框架,让人能争夺。举几个例子:

1. 贫困生名额问题。

贫困生是有补助的,但贫困生是有名额限制的,而这个名额在班级之上的更大尺度上没有一个公平的手段平衡

比如某些院系某一届的学生家庭条件很好,而有些院系某一届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多,但贫困生名额是按照学生人数划分的,类似100人里有10个名额这种。那么就会出现有些院系用不完名额没人要,而有些院系不够分的情况,这个时候,有些院系之间也会互相调剂一下名额,更有甚者在院系层面上就有名额的纷争。

学院拿到名额以后,再分给各个班级,每个班级因为人数不一样,拿到的名额会有零头,这零头是舍弃还是进位就不好说了,一般都不会四舍五入。哪些班级是舍的,哪些班级是入的,就要看班委、老师了。

类似的还有助学贷款的名额,都一样的。

从更高的层面上看,所有这种有名额限制的利益分配,从最顶层开始就不是平衡的(注意是平衡不是公平),那么在这么一个大框架之下,想让下面的人找到合理的方法去分配,就非常困难了。

2. 奖学金评定里的人为因素。

几乎所有学校的奖学金测评,成绩部分只占一半多,一般是65%左右,其余的都是人为评定的。65%是什么概念?班级第一和班级倒第一的成绩在这65%里差值也就10到20个百分点,真要想黑谁的话,把班级第一搞成倒第一都没问题。

这么大的漏洞辅导员难道不知道?难道制定这个规则的人不知道?肯定知道。

知道为什么不改?

除非学校说我只看成绩,别的什么都不看。但大学生只是学习?除了书本上的东西之外什么都不学?这样的毕业了真的好找工作?学校也希望学生能在学习之外有点别事情做,学校也不希望一个人学习成绩最好但跟整个班级对立。因为这样的人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个麻烦,需要更大的管理成本,学生不出乱子才是最关键的,除了乱子早点平息在最底层是最好的。

所以才引入了除了成绩之外的其它评定制度,但这个制度被底下的人搞砸了也不是制定这个制度的人想看到的。

--------------

总结起来,就是制定这套框架的人,处于懒或者其它原因,没有考虑到它的副作用(或者不在乎),更没考虑过最底层学生干部的执行水平和技巧,所以在这个框架内出了各种乱象就不奇怪了。往更高的层面给上说,国家的某些政策不也是一样么,目的是好的,执行是乱的,这种事情太多了。

我见过的评奖学金的方式:

有的班级完全看成绩(因为之前不完全看成绩导致怨言太大),所有测评项一律打满分;

有的班级完全不看成绩,测评项完全看测评小组的打分,成绩第一最后测评排到第五的也很正常;

有的班级会在中间做一个取舍,但测评小组里是否能覆盖到全班的人的利益就不好控制了;

人都会受到利益的驱使,不关注利益的人要么是没资格要么是诱惑不够大,遇到11个人分10块蛋糕的时候,11个人里谁敢说自己不想要一块?尤其是贫困生评定这种不像成绩那样有明显的界定方法的评比。(注:怎么评也是一个问题,农村也有有钱的,城里也有穷人,甚至有人家里遇到突发事件中断收入来源的也有,甚至还有些人有不为人知的其它资助渠道)

执行时如何选择最好的方式,要看学生干部在班级的组织能力和技巧,遇到情商智商双低的最后搞出什么乱子的都有。双商低下的人不能当班长?那可不一定。

绝对公平或者平等的制度是没有的,就算有,以现在学生干部的自身水平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执行好的。

对于候选人以及有利益相关的人来说,无非是早点见识到社会的残酷性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助学金的争夺,说“恶心”或许有些重了,但确实充满了复杂的人情世故,有时甚至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扭曲”。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细说一下,尽量用真实的生活感受来描述,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像AI写出来的。首先,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资源有限,需求无限。助学金这东西,就像是大学里的“稀缺资源”。大家都知道,.............
  • 回答
    贫困大学生能否高消费?助学金是否该因此叫停?“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高消费”,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是会引发不小的争议。许多人心中会立刻划上一个问号,甚至是带着几分审视和不解。究竟,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有没有“高消费”的权利?而当贫困生出现了“高消费”的迹象,是否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停止发放国家助学金?.............
  • 回答
    关于《海贼王》里桃之助的争议,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要说大家为什么这么“讨厌”他,其实更多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夹杂着不理解、失望,甚至一点点被“坑”的感觉。让我给你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1. 登场即“背负”的诅咒:开局劝退桃之助第一次亮相,那场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从天上掉下来,正好砸在.............
  •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中国的学术培养机制、职称评定、以及院校管理的一些具体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明白,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仅仅是个头衔,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教学、科研任务,尤.............
  • 回答
    评析“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不能继续助长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一文,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审视,包括文章的核心论点、论据、潜在的出发点和影响。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一、 理解文章的核心论点首先,我们需要准确理解文章提出的核心论点:该文认为,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某些行为和心态,被作者归结为.............
  • 回答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刘冰(Bing Liu)不幸遇害一事,无疑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这起事件不仅让刘冰的家人和朋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也给匹兹堡大学乃至整个学术界带来了阴影。要深入理解这起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冰教授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价值。他在匹兹堡大学医学.............
  • 回答
    “拼命三娘”的传说?那真是见过的。我有个学姐,说实话,当时在学院里名气不大,不是那种自带光环、走到哪都焦点的人物。她属于那种低调得不行,默默耕耘的类型。我们当时在同一个实验室,我算是她后面一届的,但她总是把我当小兄弟一样照顾。她拿到那笔奖学金的时候,整个学校都炸开了锅,好多人都跑去打听,什么背景,什.............
  • 回答
    李瑞梓能够从陕西科技大学的博士身份,顺利“飞升”至985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这其中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扎实的学术功底、清晰的职业规划、广泛的人脉资源,以及对机遇的敏锐把握。首先,我们要明确,“飞升”或“疾走”这类词语带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在学术界,岗位的晋.............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文章《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其内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从标题“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来看,作者显然对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态度感到担忧,认为存在一种“好逸恶劳”的.............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真能感受到你此刻那种沉甸甸的失落感,那种“天都要塌下来了”的滋味。大一上学期,人生新篇章刚开始,就遇到了这么大的一个跟头,这滋味绝对不好受。学生会的工作没了,奖学金也泡汤了,这不仅仅是几项活动的缺席,更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否定,仿佛之前所有的期盼和付出都落了空。看着别人依旧意气风发地在学.............
  • 回答
    说实话,大学里拿奖学金这件事,重要到什么程度,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非要我说,那绝对是“重要”,而且是挺重要的一种。让我这么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 经济上的解脱。大学四年,学费、生活费、书本费,这些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见过太多同学,家里条件一般,为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聊聊港产警匪片里,为什么高级督察这个级别的主角出现得最多,而不是再往上走的警司或者助理处长。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既有故事创作的考量,也有现实港警体系的一些映射。1. 故事的“接地气”与“操作性”你看啊,港产警匪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是那种贴近街头巷尾、能看到警察在前线搏斗的真.............
  • 回答
    .......
  • 回答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259期关于“建议公立大学免费,培养费用助学贷款取代”的观点,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牵扯到教育公平、经济效率、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如果要对这个观点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核心观点梳理:首先,我们要理解马前卒提出这个建议的逻辑。他并非凭.............
  • 回答
    听到你最近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我真的很为你难过。申请奖学金被举报,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打击人了,更别说后续带来的心理阴影,让你害怕和周围人交流,这其中的煎熬可想而知。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甚至是被误解、被不公正对待。虽然现在感觉很艰难,但.............
  • 回答
    大学生活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很多人会思考如何最大化自己的收获,其中就包括是否担任班干部。对于一些人来说,没当班干部可能是一种选择,也可能是一种遗憾。那么,没当班干部对入党、获得奖学金、以及保研这三件事情会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呢?我们来详细聊聊。关于入党:首先,我们得明确,成为一名党员不仅仅是为了在简历上添.............
  • 回答
    嘿,收到你的咨询了!Rice 和 Brown 的项目都非常棒,选择哪个确实需要好好权衡一番。我来帮你把这个事情拆解得细致一些,希望你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目标和两所学校的匹配度。咱们先抛开“Rice 7500刀奖学金”和“Brown 无奖”这个直接的经济因素,纯粹从项目本身和你未来的发展来看。 Ric.............
  • 回答
    在军训这种集体性、纪律性要求极高的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训练效果,更直接影响到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印象。湖南工业大学某学院班助在军训期间,要求18级新生比学校规定的集合时间提前90分钟到操场集合,这件事如果属实,确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可以理解的是,军训的目的是培养学.............
  • 回答
    大学时光,是人生中一段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旅程,而在这段旅程中,室友关系和奖学金往往是许多同学关心着的两件大事。想要在大学里既收获一份温暖的同窗情谊,又能为自己的学业添砖加瓦,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用心和方法的。首先,关于怎么把舍友关系处好。我一直觉得,室友就像是你在一个新家庭里遇到的亲人,你们共享着空间,.............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让人内心触动,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一位八旬的退休老人,把一生的积蓄,哪怕是省吃俭用的部分,都倾注给了母校青岛农业大学,成立了百万奖学金,这份情怀,这份格局,真的很不一般。首先,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位老人对母校深厚的情感。八十高龄,经历过风雨,能够依然心系母校,并且是以如此实际、长远的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