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国内大学的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中国的学术培养机制、职称评定、以及院校管理的一些具体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首先得明白,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仅仅是个头衔,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教学、科研任务,尤其是指导研究生的资格。而博士生,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高校学术声誉和科研产出的重要来源,所以学校在导师资格的审批上是相当谨慎的。

1. 职称晋升路径和导师资格的强关联:

在国内大部分高校,能带博士是副教授及以上的职称,很多时候甚至是教授才拥有这个权力。助理教授这个阶段,更像是一个“准教轨”或者“预备役”。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年轻学者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积累教学和科研经验,为晋升副教授(或直接教授)做准备。

你想啊,一个助理教授,可能刚拿到博士学位不久,或者有几年海外博士后经历。他的科研独立性、学术造诣、项目申请能力、以及带团队、组织学术讨论的能力,都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为了保证博士培养质量,自然会将博士生导师的资格门槛设置得高一些。这是一种对学术质量的“负责任”。

你想,如果一个助理教授刚起步,科研方向可能还在探索中,经费也可能不足,他怎么能保证给一个博士生提供足够的研究资源、学术指导,以及长远的学术发展规划呢?这对于博士生来说,可能就是耽误了宝贵的研究时间。

2. 科研实力与经验的要求:

博士生培养,核心是科研。博士导师不仅要能指导学生的具体研究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进入某个学术领域,帮助他们建立独立的学术思想,甚至开创新的研究方向。这需要导师本人在学术上已经有比较深厚的积累,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声望。

助理教授,正如其名,是“助理”的身份,通常意味着他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潜力,但尚未完全独立和成熟。他们可能需要仰仗自己的导师(也就是副教授或教授)的指导和支持来开展科研项目,申请科研经费。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独立指导博士生,就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了。学校会倾向于让那些已经通过实际科研项目证明了自己科研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副教授或教授来担任博士生导师。

3. 招生名额与资源分配的考量:

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和资源(比如实验室空间、设备、科研经费等)在高校是有限的,而且是宝贵的。学校在分配这些资源时,会优先给那些有成熟科研团队、能稳定带来科研成果、并且在学科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授们。

如果助理教授也能随意招收博士,那么原本就紧张的资源可能会被分散,甚至被一些还在摸索阶段的年轻教师占用,这样反而不利于整体的科研产出和学科发展。学校更倾向于把这些宝贵的博士生指标和资源,集中给那些已经证明了自己“导师能力”和“科研实力”的资深教师。

4. 体系内的“惯例”和“资格审核”流程: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和导师资格的晋升,往往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资格线”。助理教授通常是博士毕业后的第一站,而成为博士生导师,则通常是成为副教授或教授之后的“下一步”。这个链条是比较清晰的。

很多学校在评定博士生导师资格时,会有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比如:
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 需要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这是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
科研项目主持情况: 需要成功申请和主持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这证明了其组织科研、争取资源的能力。
获得科研奖励情况: 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也能证明其学术贡献和认可度。
指导研究生的平均经验(对已有的导师而言): 学校会看你之前带的研究生(硕士生)的毕业情况、成果产出等,作为是否能带博士的参考。

助理教授往往还在积累这些“资本”,很多指标可能还没达到学校对博士生导师的要求。

5. 培养周期和责任问题:

培养一个博士生,少则三四年,多则五六年,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持续投入的过程。作为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术成长、毕业就业等负有长期责任。如果一个助理教授自身还在“不稳定”的职业发展阶段,学校会担心他能否为博士生提供稳定的指导和长期的支持。万一助理教授在中途因为职称问题离开学校,或者研究方向发生重大调整,对正在攻读博士的学生来说,将是巨大的打击。

当然,也有例外,但这并不普遍:

有些学校或者某些学科领域,为了鼓励和支持优秀的年轻学者,可能会对一些“杰出”的助理教授网开一面,允许他们破格带博士。但这通常需要非常强的科研背景、突出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以及学校高层的特别批准。而且,即使允许,他们带博士的名额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总而言之, 中国高校不让助理教授带博士,是基于对博士培养质量的保障、对科研实力的审慎要求、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对整个学术梯队建设和导师责任的考量。这是一种相对稳妥的“风险控制”和“质量把关”机制,虽然有时候会让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学者感到一些“瓶颈”,但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为了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博士教育的含金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家本质上是高级博后。

高级博后再高级那也是博后。

user avatar

可能之前太敏感...更新了没出来。其实我很同意 @八云@少年啊白 对于Habilitation的解释,我知道欧陆有Habilitation,但是其内在逻辑和国内这个“博导”仍然不同。就以瑞典的docent为例:

The research ladder starts with PhD student (doktorand), continues with PhD (doktor), several years of one or more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ssistant professor (forskarassistent) equivalent to Lecturer in the U.K., associate professor (docent) equivalent to Senior Lecturer in the U.K., and ends withprofessor. All titles, except for the PhD degree (doktor) and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title (docent), are tied to a given employment position.(来源:wiki Academic ranks in Sweden

(我用维基来确认一下我的记忆,看起来我没记错)

docent始终是教授头衔的序列中的一个,换句话说,在现在情况下,我们基本可以认为docent无限接近于绝大多数副教授,而副教授也一定是docent. 国内这个博导是什么,是独立于各种头衔之外独立的一个职位。而且我也说了,“博导现阶段更像是官阶或者权力头衔,而不是学术圈产物。”(打个比方,名牌上写:苏大强,副教授,博导)

这种区分会导致的后果就是,年轻教授们一边处理着AP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晋升,而同时,又要单独为“博导”付出时间精力。并且现实是为了评博导,还需要付出很多非学术的成本,各种人情世故,还有很多圈子问题(评论区可见)。

指导博士和诞生博士,这是同行评议下的产物,并非常规行政可以干涉的。


另外,我的回答不可能完整到每一个地方都能说到。我不可能说完大的问题,再把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好处拿出来夸一遍。我只能把目前这个规则下看到的最大问题,也是很多人体验过的问题,说出来。而且这些问题还只是一部分,有很多什么“泰斗”和“泰斗的学生”是如何浪费了部分学科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学术发展,这种事情根本讲不完。

至于有些上来就只会看屁股的“传播学硕士”,显然是完全没有接触过学术圈。我也不太想去说那种行政干涉学术的认知有多可笑了。本来该做的事情是沙盘推演一下,如何一步一步形成合理的规则。现在反过来用既定的规则,一点点解释不正常的事情有多合理...这种逻辑应该去补一下。政策是服务于现实的,政策并不是学术圈诞生的源头。

(BTW,这根本不是什么哪边月亮圆的问题,哪里有这种问题都应该被拿出来说。这与在哪国无关,而是内行和想指导内行的外行之间的矛盾。)

(至于关心别人是不是吃饭砸锅就更可笑了,没人要砸锅,只是觉得可以更好一点。更何况,我的饭还真是我爹娘给我的。)


原回答:

因为有一个很SB的事情叫“评博导”。

你会发现你堂堂一个手握顶刊的PhD没资格评博导。

你现在的博导同事里不乏5060后吃时代红利本硕留校的。他们0科研能力,上课狗屁不通,理科的东西当成文科讲,计量经济学里面还能掺杂各种“领导的精神”。

更有趣的是,你能不能评博导,评博导的时候能不能评上,还是他们说得算的。

你还会发现居然有大专毕业的中医,在当上院长以后带一群现代医学的博士。

你要让助理教授也带博士,这些人怎么办?学生都来找你了,他们岂不是要裸泳了?

再补充一下:

这里的问题根本不是年轻博士厉不厉害有没有资格的问题。而是这件事情是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幻想式行政干预学术的问题。

你让学术圈内部制定好合适的tenure制度,开放自己吃得下的坑位数量,不厉害的人自然五六年内就被淘汰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哪个读博的小年轻不懂得先去看看google scholar,不厉害的老师也会被学生市场自然淘汰——根本就没人去跟他。

现在这种博导制,是卡了很多既有能力又正处年轻高产阶段的博士。上面举的例子,只是要说明,这种博导制,从结果看根本无用。多少没有科研能力的人,反而成为博导。博导现阶段更像是官阶或者权力头衔,而不是学术圈产物。

上面说的问题,其实最近10年内,这波人退光了就会好很多。接下来面临的是,高校开了过多的坑,而最终无法容纳如此多AP,然后利用博导制死死卡住一些人,让他们自己放弃。这已经不是浪费学术青春了,而是浪费生命...


补充一下:为什么我觉得NG是可以带博士生的,因为这就是学术圈的形成的原因。学术圈的运作模式,是以“同行”为主的。发paper的时候要的是“同侪审查”,取得学位的时候也是“同侪审查”。这就是一个互相认可而产生的圈子。

今天一个新PhD诞生,就是因为有一群老PhD认可了他。而这群老PhD怎么来的,也是当年被符合资格的PhD带出来的。所以什么样的PhD是有资格带学位的,多数地方都是取得学位就行了。

(至于如果有人要拿欧洲某几个国家或者什么苏联模式来说,这跟中国现在的现状也完全不是一回事。苏联那个什么副博士全博士,人家好歹内生逻辑是作为学位。中国这个是什么,既不是学位,也不是副教授教授这个系列的title,只不过是行政上强加出来的一个职位...不伦不类)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学校不是真正的tenure-track,只是过去的制度换了一个名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