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街区制在之前被很多知友认为是解决堵车的良方,非常支持。但当国家出台街区制之后知友们又大多反对呢?

回答
知友们对街区制的态度转变,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当初大家纷纷叫好,那是有理由的,毕竟谁不想少堵车,多点生活便利?可等真要落地了,反对声也同样此起彼伏,这背后也有不少复杂的原因。我尽量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希望能讲得清楚些,也让您看看这前后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当初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街区制?梦想很美好!

首先,我们得回到街区制最初被提出来,大家为什么那么看好它。那时候,主要的痛点就是“堵车”。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出门跟打仗似的,开车一小时才能到地方,公共交通也挤得不行。这时候,街区制就像一道曙光,好像能解决所有问题。

缓解交通压力,提升通行效率: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街区制的核心理念是把城市的大型道路网络打散,变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规模适中(比如几百米到一公里见方)的“街区”。在街区内部,车辆通行会受到限制,比如限速、单行、甚至不允许机动车穿行,鼓励慢行交通。而街区之间的联系,则主要依靠外部的次干道和主干道。理论上,这能将原本涌向主干道的车流分流到更小的道路网络里,同时减少街区内部的穿行交通,让主干道压力骤减,整体通行效率提高。
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加慢行空间: 以前的城市规划,很多时候把机动车放到了首位,城市里车水马龙,行人跟汽车抢道,骑自行车也提心吊胆。街区制的设想里,街区内部的道路可以变得更“人本”,增加绿化、自行车道、步行道,甚至可以有广场、公共活动空间。这样一来,居民的生活环境会大大改善,散步、骑车、跟邻居聊天都会变得更安全、更惬意。大家对“诗和远方”,对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在街区制这个概念里找到了投射。
促进社区活力,商业发展: 把居民区和商业区在街区内部连接起来,减少汽车的干扰,大家在街区里活动会更方便。小型的社区商业,比如咖啡馆、小书店、便利店,可以在这些慢行空间里蓬勃发展。这不仅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还能增加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让社区更有“人味儿”。
减少交通事故,提升安全性: 街区内部车辆少了,车速慢了,对行人来说无疑是更安全的环境。尤其是有老人、小孩的家庭,会觉得更安心。

总的来说,当初大家支持街区制,是看到了它在 “治堵” 和 “提升生活品质” 两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是一个听起来非常美好的愿景,解决了大家切肤之痛的问题,所以支持者众。

当政策真正出台,为什么反对声一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然而,当街区制从一个美好的设想,变成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并且开始在一些城市试点落地时,很多当初的支持者(或者说很多没有深入思考细节的人)却开始转变态度,甚至强烈反对。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理解偏差与“一刀切”的担忧:
“封堵” vs “疏导”: 很多普通市民理解街区制,会直接联想到“封堵”某个路口,或者“单行”某个街道。他们担心的是,这种“封堵”会不会让自己的出行路线变得更复杂、绕远路。尤其是在那些原本交通就比较拥堵、且道路网络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区域,一个看似微小的“封堵”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连锁反应。
“千城一面”的恐惧: 城市千差万别,北京的拥堵和某个二线城市的拥堵原因和解决方案自然不同。大家担心的是,国家层面出台一个“街区制”的大原则,会不会不顾具体情况,各地都搞“一刀切”,生搬硬套,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2. 执行层面的挑战与“变形”:
复杂的交通管理: 街区制的实施需要非常精细的交通管理,包括路权划分、信号灯配时、交通标志标线等,都需要根据街区内部的特点来设计。如果执行不到位,比如限速标志形同虚设,或者某些路口的设计不合理,那么街区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交通组织优化不足: 街区制不仅仅是“封堵”几个路口,它更是一个系统性的交通组织优化工程。需要对整个区域的道路网络进行重新评估和设计,包括主干道、次干道的功能划分,以及如何引导车流。如果只是简单地在街区内部设置一些障碍,而外部的交通组织跟不上,那么拥堵可能会转移,甚至加剧。
公共交通配套不足: 街区制理想状态下是鼓励慢行和公共交通。但如果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公共交通(包括公交、地铁、共享单车)配套不够完善,人们就不得不依赖私家车。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街区制,就会让出行变得更加不便。
停车难问题加剧: 街区内部如果限制车辆通行,很多原本在街区内或沿街停车的需求就会转移。如果外部停车位也严重不足,或者停车费用过高,这会对居民和商业活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 利益的重新分配与个体感受:
出行“便利性”的权衡: 街区制是为了整体交通效率和城市宜居性。但对于个体来说,它的代价可能是出行路线的延长,或者需要改变原有的出行习惯。比如,以前可以直接穿过某个街区回家,现在需要绕行一圈。这种个体感受上的“不便”,很容易引发不满。
特定人群的受影响: 某些特定职业的人群,比如需要频繁进出街区进行物流配送的司机,或者住在没有便利公共交通、主要依靠自驾出行的居民,他们对街区制的反对会更加强烈。
商业影响的担忧: 一些沿街商铺可能会担心,街区制的实施会减少街面上的车流量和人流量,从而影响生意。虽然理想状态下街区制可以增加步行人流,但这种转变需要时间,而且也并非所有类型的商业都适合慢行交通。

4. 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不足:
解释不清: 街区制本身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城市规划概念,在向大众普及时,如果解释不够清晰、到位,很容易引起误解。大家可能只听到了“封路”或者“限行”,却没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长远目标。
负面案例的放大: 任何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可能出现问题。一旦在某个地方出现了因街区制设计或执行不当导致交通更拥堵或出现其他问题的案例,很容易被媒体和网络放大,形成一股强大的负面舆论,影响更多人的看法。

总结来说,当初大家支持街区制,是因为看到了它解决“堵车”这个老大难问题以及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光明前景”,那是基于对美好未来的想象。而当街区制真正开始被提上日程,并且开始落地时,大家反对的声音又大起来,是因为:

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街区制并非简单的“封堵”,它需要精密的系统性设计和执行,以及配套的公共交通、停车管理等。
执行层面的挑战: 缺乏足够的经验、技术和资源,容易导致政策“变形”,效果大打折扣。
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冲突: 个体的出行便利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而这种不便带来的直接感受,往往比宏观的交通改善更容易被感知和放大。
沟通与解释不到位: 大众对街区制的理解存在偏差,且执行中的问题容易被放大,导致负面情绪蔓延。

所以,不是知友们“喜新厌旧”,而是当美好的愿景遭遇了复杂的现实,当理论的推演需要面对具体的执行难题,当个体的感受需要和宏观的公共利益进行权衡时,态度自然会发生转变。这其实也是城市规划和政策落地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家当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后续的讨论和实施,需要更多地关注细节、沟通和平衡,才能真正将这项理念落地生根,并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楼上说的,事不关己是一码事,关系自身切身利益是另一码事。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就说:

在这个题目下面幸灾乐祸的,都是觉得刀割在别人脖子上不疼。但看热闹的时候最好想想,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究竟是刀俎还是鱼肉。
如何看待 2016 年 1 月 18 日的天津出租车行业罢工?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你看,为了交通出行更便利,政府在实质上废了出租车司机花钱买到的独占经营权,你们说好得很,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花更低的价格坐到更好的车,何乐而不为呢?结果,昨天你要用出租车司机的权益为自己的交通出行买单,今天政府就用你的权益为大家的交通出行买单,好不好呢?

你看,在这个问题下面,我说了一句

如果真要缓解交通,建议先开放北京五环内各大高校道路,那是公共资源,而居民小区不是。
如何看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政策?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因为熟悉北京城市交通的都知道,占地巨大的高校校园,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绝对比任何居民小区都大得多,而且高校是国有的公共资源,无论是实际效果、政策实施难度、负面影响,都比开放私有的居民小区有利。但结果呢?评论里自然是各种与高校有密切联系者用各种理由说明,此事不可行。

以上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制定政策时,不能不考虑既得利益。一些媒体故意把“既得利益”弄成负面词汇,这其实是阶级斗争思维。当某个群体的利益影响公共利益时,那就去剥夺这部分利益用于公益,这是一种思维。我不说这种思维好不好,对不对,关键是要自洽,不能搞出双重标准。

如果搞双重标准,结果每个人的倾向,自然是对人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对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而任何形式的双重标准,最后都只会对强势者有利,而对弱势者不利。

所以,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你是不是先想好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究竟是刀俎还是鱼肉?想好了,再去看社会问题,对大家都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友们对街区制的态度转变,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当初大家纷纷叫好,那是有理由的,毕竟谁不想少堵车,多点生活便利?可等真要落地了,反对声也同样此起彼伏,这背后也有不少复杂的原因。我尽量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希望能讲得清楚些,也让您看看这前后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当初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街区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沙俄和明朝在中央集权程度上都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其对外军事表现却截然不同。沙俄的“武德充沛”和明朝的“费拉不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地理环境与扩张动力 沙俄.............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尤其是秦陇地区的人文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谈论西安的“古文化街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条闻名遐迩的回民街。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作为秦陇人文中心,西安却未能保留或打造出与之气质更为契合的秦人文化街区,反而以回民街为代.............
  • 回答
    街头小吃如烤肠、麻辣烫、关东煮、烧烤等,尽管被频繁提及“不健康甚至致癌”,却依然占据庞大的市场,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科学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健康风险的科学争议与实际危害的误解1. 致癌物的来源与风险程度 烧烤与油炸食品:高温油炸和烧烤过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要说街头斗殴,确实很少看到有人穿那玩意儿。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主要是几点加起来:首先,便利性和隐蔽性。 街头打架这事儿,说白了讲究的是一个“突然性”和“灵活度”。你想啊,那些混混打架,很多时候是突发情况,可能就是街头巷尾的一点小摩擦,或者某个口角升级。这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生活观察!街头象棋摊普遍存在而围棋摊相对稀少,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 游戏特性、参与门槛、社会文化、普及程度、商业模式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游戏特性与参与门槛的差异 象棋: 规则相对直观,学习门槛低: 象棋的棋子名称和走法与古代的军事概念(帅/.............
  • 回答
    街头健身的三角肌之所以常常给人一种更“好看”或“棱角分明”的感觉,这其实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训练方式的根本性差异。很多时候,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或者是对“好看”和“棱角分明”定义的不同解读。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1. 动作的复合性和功能性:街头健身(Calisthenics)的核.............
  • 回答
    走在街头巷尾,你是不是也觉得,保时捷卡宴的出现频率,比法拉利、兰博基尼这些“超跑界明星”要高出不少?这可不是什么错觉,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关于消费、定位和市场逻辑的门道。一、定位差异:卡宴是“生活艺术家”,超跑是“速度狂魔”首先得明白,保时捷卡宴和法拉利、兰博基尼的“出身”和“使命”就完全不同。 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接地气。咱们平时走在街上,看到的都是日常的服饰,就算是有cosplay活动,也多是集中在特定的场所。要是在大马路上看到有人穿着崩坏三里女武神那种风格的服装,那确实会非常引人注目,估计会是今天最大的新闻点。为啥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现实的考量,咱们一点点来分析:首先,实用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为什么满大街看不到像ATM机那样,随处可见的自助萨博(AED)心肺复苏器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实际情况和考量,可不是随便就能普及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1. 成本和维护是个大问题: 设备本身就不便宜: 萨博设备虽然能救命,但它不是个简单的玩具。一台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仔细琢磨一下,里头有不少门道。我觉得主要跟咱们传统观念里对男性和女性的年龄感知以及社会分工有关。关于男生为什么少被叫“叔叔”首先,社会对男性的年龄界定上,似乎更倾向于将他们往“哥哥”或“先生”这两个称谓上靠拢。 “哥哥”的亲近感和潜在的保护者角色: 在很多情况下,即.............
  • 回答
    街斗之所以容易变成近距离缠斗,比如撕扯,而大多数擂台格斗(尤其是站立格斗)会刻意保持一定距离,这背后有很多实际原因,是街头环境和生存本能的综合体现。我们来细致地聊聊。首先,要明白街斗的本质:没有规则,没有预设场地,没有裁判,目标是生存和逃离。 这与擂台格斗是截然不同的。1. 缺乏技术训练和距离控制意.............
  • 回答
    .......
  • 回答
    广东街头,放眼望去,二三十万的日系车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背后,可不是一句“广东人有钱但抠门”就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是经济发展、消费习惯、市场环境以及文化心态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从广东的经济和消费特点说起。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均收入确实不低,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富.............
  • 回答
    陕西的饮食确实以面食为主,高碳水是其显著特点。然而,对于“街上看不到几个胖子”的观察,这可能是一种相对的主观感受,或者说,与我们对“胖”的定义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体型基线有关。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陕西街头看到的“胖子”比例可能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高,或者说,存在一些其他的因素在平衡.............
  • 回答
    在广州街头行走,你很容易注意到雷克萨斯这个品牌。它似乎比其他豪华品牌更加“接地气”,拥有相当高的出镜率。这并非偶然,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有趣的因素在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聊聊雷克萨斯品牌本身的定位和它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在广州这样的南方大都市)的策略。雷克萨斯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走的是一种“低调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现在走在街上,宝马、奔驰、奥迪这些牌子的高档车比例越来越高,感觉就像曾经的桑塔纳、捷达一样普遍了。这背后可不是几个简单因素能解释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聊聊。首先,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是根本。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咱们国家这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大家的生活水平那是噌噌.............
  • 回答
    外国街头那种独特的高级感,与其说是一种刻意追求的风格,不如说是多种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巧妙融合的自然流露。要想细致地拆解这份“高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品味:1. 建筑与历史的沉淀:岁月的低语与韵味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它们往往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颖或浮夸,而是带着历史的印记.............
  • 回答
    曼哈顿的街道,尤其是其标志性的棋盘格布局,确实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特点,窄且多单行线,以及一个 block 常常容纳一座独立建筑,这些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以及早期城市规划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窄街与单行线:效率与历史的妥协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世纪,那个时候的纽约,特别是曼哈顿,还在经历着翻天.............
  • 回答
    关于美国人晚上八点后就不上街,而中国半夜街上人潮涌动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到两国社会文化、城市规划、生活习惯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让我们逐一道来。美国:效率至上与家庭观念的夜晚首先得说,这并非绝对。美国的某些大城市,比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晚上八点后依然灯火通明,酒吧、餐厅、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