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曼哈顿的街道为什么既窄又多单行线?为什么一个 block 一般就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背景是怎样的?

回答
曼哈顿的街道,尤其是其标志性的棋盘格布局,确实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特点,窄且多单行线,以及一个 block 常常容纳一座独立建筑,这些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以及早期城市规划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窄街与单行线:效率与历史的妥协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世纪,那个时候的纽约,特别是曼哈顿,还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城市扩张。当时的交通方式以马车、步行和早期的轨道交通为主。市中心区域,也就是如今的下城,是商业和住宅最集中的地方。

拥挤的早期生活: 随着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街道自然而然地变得拥挤。街道设计并没有像今天的城市那样预留如此宽敞的道路空间。当时的人们更注重土地的利用效率,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被开发来建造房屋、商店或者花园。因此,街道的宽度更多的是根据当时马车的通行需求来设计的,而不是预想未来汽车时代的庞大车流量。
单行线的历史演进: 单行线并非一蹴而就的设计,而是随着交通需求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早期的街道,很多是双向通行的。但是,随着车辆的增多,特别是马车和卡车的出现,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事故,以及提高通行效率,单行线制度应运而生。
减少交叉冲突: 单行线能极大地减少交叉路口处的冲突点。想象一下,如果每条街都是双向的,那么在交叉口,来自四个方向的车辆都需要相互避让,这在繁忙的市中心简直是噩梦。单行线则将冲突点减少了一半,大大提高了交通流的顺畅度。
提高通行速度: 即使在今天,单行线依然是提高交通效率的有效手段。它减少了变道和等待信号灯的时间,使车辆能够更平稳地向前行驶。
优化停车: 在一些狭窄的街道,单行线也有助于优化路边停车。车辆可以沿着一个方向平行停放,使得停车位更规整,也减少了停车时对其他方向交通的干扰。
“一个 block就是一个建筑”的现象: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早期规划的区域,如下城和一些成熟的住宅区,确实比较常见。这与当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土地分割方式有关。
土地私有与分割: 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土地的分割往往是基于私有产权的。开发者会购买一块土地,然后将其分割成更小的地块出售给不同的建筑商。一个 block 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的土地测量和分割决定的。
建筑的独立性: 当时,尤其是一些富裕阶层居住的区域,或者商业区,人们更倾向于建造独立的、有自己围墙或边界的建筑。一个 block 被设计成容纳一栋独立的住宅、一栋商店或者一个小型商业综合体,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城市美学和功能上都是很普遍的。这与现代城市中常见的社区块,一个 block 里面有多个公寓楼、商店或者混合用途建筑的情况有所不同。
消防安全考虑: 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建筑之间的空隙(即便是一个 block 的大小)也有助于消防安全。火灾一旦发生,独立的建筑和街道作为隔离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火势蔓延。

设计的背景: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

曼哈顿的棋盘格街道系统,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几乎完全脱离了曼哈顿岛原有的自然地形,而是遵循一种理想化的几何规则。这背后的设计背景,可以说是一种古典城市规划思想的体现。

1811年规划委员会的“街区规划” (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 了解曼哈顿的街道布局,就不得不提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在1811年,纽约州政府委托一个规划委员会,为当时尚未开发的曼哈顿岛北部制定一个统一的城市布局。这份规划的核心理念是:
几何的秩序与理性: 委员会的成员们,深受启蒙时代理性主义和欧洲古典城市规划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一套严谨、规则化的几何网格来取代当时混乱无序的乡村道路系统。这种思路认为,规则的几何布局能够最大化土地的利用效率,方便交通,并带来一种视觉上的秩序感。
忽视自然地形: 这份规划最令人惊讶的地方在于,它几乎完全忽略了曼哈顿岛原有的起伏地形、水道和植被。原本的自然肌理被彻底抹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精确的、平面的网格。这种做法在当时的规划界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体现了对自然“征服”的理念。
街道的宽度与间隔: 规划中规定了主要的南北向主干道(Avenues)和东西向的街道(Streets)。主干道比东西向的街道要宽,以容纳更多的交通流量,并且预留了更多的公共空间。而东西向的街道则相对较窄。
“街区” (Block) 的概念: 规划中定义了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街区”尺寸,大约是200英尺(约61米)宽,800英尺(约244米)长。这个尺寸并非总是恰好容纳一座建筑,而是指两个平行街道之间的区域。然而,在实际开发中,尤其是在较早开发的区域,或者是为了满足特定建筑(如大型豪宅、教会等)的需求,一个街区被分割并建造一座独立建筑的情况也相当普遍。
对未来的设想: 尽管规划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当时的交通和住宅需求,但委员会的成员们也试图为未来的发展留出空间。他们预留了一些宽阔的主干道,并相信这种网格系统能够适应未来的城市扩张。

“适度”的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今天的超级大都市,早期的曼哈顿街道宽度是“适度”的。但随着汽车的出现,以及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这些街道的宽度和承载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单行线制度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这种“不适应”。

后期的演变与适应: 尽管1811年的规划奠定了基础,但曼哈顿的街道系统并非一成不变。
中央公园的出现: 1850年代,中央公园的规划是对1811年规划的一个重大修正。公园的设立改变了其周边街区的性质,并为城市带来了宝贵的绿色空间。
百老汇的穿插: 著名的百老汇大道,斜贯棋盘格系统,是早期城市发展中,对原有规划的“不经意”但又极具影响力的修正,它也成为了曼哈顿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交通管理的不断调整: 随着汽车和交通技术的进步,交通部门不断对街道的通行方向、信号灯设置、停车规定进行调整,以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单行线的大量出现,正是这种持续调整的结果。

总结来说,曼哈顿街道的窄、多单行线以及“一个 block 往往就是一个建筑”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历史的沉淀: 早期城市发展的密集和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追求,决定了街道的初始宽度。
理想主义的规划: 1811年的“街区规划”引入了理性、几何的网格系统,奠定了曼哈顿街道布局的骨架,但这种规划在后来的发展中也面临了挑战。
适应性演变: 随着人口增长、交通工具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单行线制度被广泛采纳,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土地分割与开发模式: 在早期,土地的分割和开发模式也影响了街区的最终形态,使得一些街区成为了独立的建筑单元。

如今,曼哈顿的街道系统,既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充满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活力。这些狭窄的街道、密集的街区以及错综的单行线,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交通肌理和城市景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们先来查一查曼哈顿这种网格状街道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类似问题推荐:为什么巴塞罗那的建筑十分统一?

下面是曼哈顿的历史:

1624年,荷兰人首次在曼哈顿定居。

这是1660年的地图,那时纽约市还叫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州叫新荷兰殖民地。此图以右为北,最右边的the wall就是现在的华尔街的前身。可以看到外墙有6个尖尖的小棱堡,港口的要塞(现在的炮台公园)有4个大棱堡,这是火枪时代的特点。城里还没什么建筑,空地一大堆,简直就是个小村庄。土地分割的很乱,还有一条小运河,后来被填了。

1664年,英国割走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荷兰”改名“新约克”(纽约州),“新阿姆斯特丹”改名“新约克”(纽约市)。

这是现在的downtown,下面的短红线是华尔街,可见荷兰殖民点是多么的小。紫色是现代新建居民区battery park city,利用废弃码头再填河填出来的土地。
上面的红折线是canal街,canal街以南的downtown是传统的自然形成的街道,沿河岸走向,各种倾斜角度不规则。而canal街附近,已经有一点网格状的发展趋势,但还不是很方正。



来看大地图,大红圈是downtown,小红圈是荷兰殖民时期的城区。可见曼哈顿绝大部分网格状的土地规划,都是美国独立后的事情了。


1783独立战争结束,英国政府被赶跑了。这张图是1798年的规划图,当时大部分建筑(深色部分)还在canal街以南。往北突出的建筑,是沿着修好的bowery街延伸的。这时的新街区,以及未建成的街区,已经有了最初的网格状规划。

狭义downtown就是canal街以南。


此图以右为北,范围从downtown(左)到中央公园(右)。
红折线canal街以北,街道越来越整齐,尤其是红直线14街以北是几乎完全的横平竖直了。紫线是houston街,它北面的主要街道以数字命名。南北向1-12大道(ave),东西向1-193街(st)。

14街恰好是广义midtown和广义downtown的分界线。狭义midtown是34街到59街中央公园南端。

这些都是纽约市1800年以后规划的,尤其是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后,纽约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扩张速度特别快。


1806年,纽约市感到城市发展速度太快,就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对曼哈顿岛做长远的规划。这个方案在1807年画好,1811年被采用。这就是著名的 “ 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 ” ,见上图。黑色方块是已建好街区,白色是未建成街区。

实际发展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保留了中央公园;增加了麦迪逊大道和列克星敦大道;在几个广场之外,增添了大量的小公园;东哈林区的小河没了;最北端的晨边高地和华盛顿高地,因为地形起伏,就没有做成完全的方格状。纽约市图书馆的网站里,有很多1800-1900年之间的曼哈顿地图,不一一放了。


这是1900年的曼哈顿地图,城区已经延伸到中央公园以北了,街道格局和100年后的现在几乎一样。

所以,曼哈顿的街道和土地规划,大部分是在19世纪(1800-1900年)人为规划形成的,这个布局持续了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downtown部分地区是早期荷、英殖民时期自然形成的。

——————————————————————————————————————————


回到正题:

一. 第一个问题:曼哈顿的街道为什么既窄又多单行线?

其实,前面很多人都只回答了一部分。

“1811年的纽约总图是马车时代的产物,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但它对人口与城市规模的增长尚有一定的预见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世界大城市发展的速度。”——《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简单说就是:

马车时代的遗产————街道窄。

新大陆移民潮的遗产————网格状街道。

汽车普及后的被迫改进————设置成单行线。

后来汽车时代没有大改,是因为成本、技术、地理环境、交通方式的转变。小改进一直有,非常多。而且现在普遍认为,抑制私家车,多种类型的公共交通互补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方向。


  • 1811年的规划,用到1940年代都够用,已经算很有远见了。
  • 1950年代开始,汽车和公路的普及,大幅改变了美国城市的结构。美、加、澳、新这种地多人少、由新移民建立的“新西方”发达国家,从此开始,走上了和其他国家不同的一套城市结构(小中心大郊区)
  • 这种“逆城市化”现象,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只是经济繁荣中产崛起、同时新交通工具爆发普及所带来的短时期现象。
  • 通常所谓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市中心再城市化四个发展步骤,只对美加澳新这类国家的城市有参考价值。他们消灭了原著民,新移民建立的国家没有经历过农业时代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直接一步成为发达国家的时侯,仍然处于地少人多的状态。
  • 一般的传统国家,都经历了农业时代无数次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可开发的平原上早都已经挤满了农田和农民。所以,大部分国家不存在逆城市化,而是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郊区城市化市中心密度继续增加两个步骤同时进行。


1.城市规划早于汽车普及。

“1905年,机动车仍是有钱人的昂贵而不可靠的玩具。公众对马匹和铁路的满意程度始终很高,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方认定它的确需要卡车。战后卡车制造商和军队进行了大量游说,是公众相信他们对机动车辆的需要,从而使卡车的一再工业化国家开始取代马车。甚至在美国的最大城市里,这种改变也花了50年时间。” ——《枪炮、病菌与钢铁》

现在的街道对于1900年以前的城市并不窄。养马成本高,马车是稀少昂贵的。城市交通主要靠步行、通勤铁路、市内铁路(地铁),以及少量的两轮出租马车。汽车1880年代才发明,直到1908年,福特发明汽车流水线,汽车才能批量生产。1914年一战时,法军曾临时征集巴黎的出租汽车给前线运兵,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摩托化行军 。连财大气粗的军方都才刚开始重视对汽车的利用,汽车在民间的普及就更滞后了。一战后的1920年代,汽车增多让老街道逐渐开始显得窄,为减少交通混乱,纽约市政府开始把曼哈顿大部分窄街道改成了单行线,只有少部分宽的做双向车道。

美国很多小城市,则要到更晚的时候才设置单行线,因为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中产崛起,汽车才完全普及到老百姓家里,达到平均每千人500辆车。这波汽车普及,是伴随着中产崛起的,所以并没有推动老城区道路的扩宽,而是相反,中产们纷纷的住到市中心以外,城市的外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只把工作和穷人留在了市中心。这个阶段被称作“逆城市化”或“城市空心化”。

举个中国的例子,老北京的街道也是很窄的,几条窄马路,一大堆小胡同,比曼哈顿还惨。现在市中心的宽马路,都是最近几十年慢慢改建出来的。比如北京的平安大街,90年代才扩宽到现在这样,那时候沿线是大量的平房,人口密度低,拆迁成本低。最宽的长安街,也是建国以来多次改造的结果。

北京中心城区的道路现在也很难扩宽了,次级路又少,路网不够密,可汽车数量却越来越多,自然就越来越堵了。前阵子说不要建封闭式小区,要开放式街区,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曼哈顿的窄街道,就是毛细血管,环岛高速、放射型高速和大桥隧道就是主动脉。曼哈顿的毛细血管都不算堵,堵车全在主动脉的出入口上。

下面看几个汽车普及前的例子




伊利诺伊州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这是市中心保留的的历史街区,保留了19世纪中期的模样,中间是林肯故居。红色的路是当年的街道,2个马车对向错身时都要小心减速的,马车时代的城市街道就是这么窄。


曼哈顿中城,左边的帝国大厦也只占了半个block。
网格状街道,以数字命名,单行线。

艾奥瓦州的得梅因,小城市。这是市中心,也就是老市区,可以看到县法院。
网格状街道,以数字命名,单行线。

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小镇。这是镇中心的居民区,白方块就是独立的房子,谷歌地图把每家每户的土地边界都标出来了。街区中间还有垃圾车收垃圾的通道。
网格状街道,以数字命名,单行线。


“网格状街道,以数字命名,单行线”
这种方格形城市,是历史遗留的产物。美国独立以后,持续的吞并新土地,新移民大量涌入,新城市、新小镇、新农场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已有的市镇也高速扩张。整个19世纪,全国各地最普遍的政府工作,就是对土地和道路的划分,而矩形方块是最简明易懂、最容易处理的分割方法。土地测量员在新开拓的地区,是极其常见的职业,很多美国总统都当过土地测量员,比如华盛顿、杰佛逊、林肯。

“地形起伏的旧金山也生搬硬套地采用了方格形道路布局,给城市交通与建筑布局带来很多不便。”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古代、近代、现代,很多人为规划的城市都采用矩形划分街区,比如长安、北京、巴塞罗那、马德里

曼哈顿的照片,一百年前后对比。


多看看老照片


2. 土地贵,拆迁难。

曼哈顿全都是楼房,买下密密麻麻的一堆楼拆了修路,成本太高了。而且这么贵的土地,用来修路哪比得上建房子收税划算啊,政府也不傻。

而且曼哈顿人口密度高,如果全民开车,需要从宽到窄各个级别的道路来分流车辆,那要拆多少楼才能建成?这拆迁面积也太高了。

另外,曼哈顿一堆堆的小楼房,中间有个钉子户就麻烦了,无法直接强拆。经常看到一些L型的大楼,抱着一个街角小楼,肯定是钉子户。

美国鸟不拉屎的地方搞强拆容易,鼓捣一下法律条文和评估标准就行了,引发过很多事件,比如这个自制装甲推土机铲平镇政府的勇士 Marvin Heemeyer,比如近几年的内华达、俄勒冈民兵抗法事件。纽约这种大城市就不好明着来了。最近各商业集团要改造下东区,建豪华公寓,就只能暗地里一栋楼一栋楼的蚕食。还被发现了,一群房主和租户联合游行,抗议大公司挤压穷人生存空间,抗议白市长和财阀勾结。


3.技术限制,地理环境限制。

1900年以前,由于技术限制,5层以上的楼房成本非常高。纽约很多街区,至今都还是19世纪那种样式的小楼房,一般不到5层高,宽度窄,正面只有三四个窗子,楼与楼紧贴在一起(我把它们简称五三楼)。技术限制让城市的人口密度难以提升,所以当时的人们并不觉得街道窄。而人口总数又在持续增长,所以只能不断的扩大城市面积,而老百姓的交通能力有限,最终整个城市面积的到达扩张极限,然后在外围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卫星城,比如纽约的工业和货运重镇纽瓦克、布鲁克林,通过通勤火车都市圈里的城市连接起来。

曼哈顿下城居民区,一排典型的五三楼。普通人只能租得起这种老房子,逃生梯不是在前面就是在背后。走廊很窄,对美国乡下那些超级肥胖的人很不友好。P.S. 《老友记》里那几个穷鬼,能住面积那么大的公寓,白日做梦!

于是建高楼的新技术一旦成熟,曼哈顿就刷新出一个比一个高的摩天大楼。这段时间是从1900年到大萧条,称作“进步时代”。随着高楼兴起,市中心的公司变多,人口密度和人口总数同时大幅增长。

1902年建成的熨斗大厦,开启了摩天大楼时代,古希腊风格的它只有87米22层。1931年建成的帝国大厦,终结了摩天大楼时代,已经是381米102层。30年涨了300米。帝国大厦在1971年以前一直保持了40年世界最高建筑的头衔。而且911旧世贸倒下后,新世贸建好前,帝国大厦竟然在21世纪又当了13年的纽约最高楼。

二战之后,汽车全面普及的时代,大量穷人崛起为中产阶级,开始逃离市中心,于是建高楼之风停了,而城市的面积开始快速扩张,大量的中低密度郊区出现在长岛、上州、新泽西,吞噬掉了原来的卫星城、农地、荒地和和沼泽,形成一大片连绵不断的都会区。

曼哈顿岛四面环水,大桥和隧道修了不少,但是成本高,维护贵。去年过桥/隧道的费用提高到了15刀。这就是河流对交通的阻碍,极大的提高了通勤成本,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住到远处开车通勤,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降不下来。因此和美国其他大城市不一样,曼哈顿虽然有过短暂的人口下降时期,但是并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市中心空心化现象。70-80年代的市中心人口小幅下降,90年代治理了治安问题之后,人口和经济都开始恢复,新建的高楼越来越多。

二战之后,汽车全面普及的时代,大量穷人崛起为中产阶级,开始逃离市中心,于是建高楼之风停了,而城市的面积开始快速扩张,大量的中低密度郊区出现在长岛、上州、新泽西,吞噬掉了原来的卫星城、农地、荒地沼泽,形成一大片连绵不断的都会区。



(红色是城建区,粉色是耕地)
典型例子:19世纪的洛杉矶人口非常少,人口高速增长期发生在20世纪中叶,正好赶上逆城市化浪潮。于是洛杉矶的市中心特别小,还发生过市中心空心化现象,而低密度的庞大郊区则占领了山海之间所有的平地,到达了一个新的扩张极限。

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而新的交通方式突然爆发普及,很多原来嫌太远的土地,现在开汽车可以保证通勤时间在一两小时内了,所以人口自然会向外疏散,没必要挤在一起了。城市范围大幅增加,可容纳人口上限大幅增加,又反过来推动了美国乡下人口向少数大城市圈聚集。

到了1963年,大洛杉矶都会区的所有地铁和通勤铁路都已经停驶,城市发展集中于建设高速公路网络。

对比一下同比例尺下的长三角。整个大洛杉矶都会区,总人口加起来1900万人,比上海少了4百万,然后总面积能把长江和太湖之间的土地全填满,相当于沪苏锡常4个地级行政区。同样的面积,洛杉矶平摊了1900万人,而长三角有一半的面积是耕地和淡水,剩下的一半面积住了5千多万人。


4. 大力兴建各种公共交通,比全民依赖汽车更方便。

洛杉矶有从宽到窄各个级别的道路来分散车流,纽约有从低频到高频各种轨道交通分散人流。纽约市一直是全美人均汽车保有量最低的地方,就因为开车太不方便,而地铁太方便了。不过轨道覆盖程度还是不如东京。

既然环境和技术限制纽约大搞公路建设,就只能发展公共交通。 1870年纽约第一条地铁开通,不过1900年以前建的大多是高架铁路,现在曼哈顿岛上的大部分被拆了改成地下线路,其他区的仍然在地上跑。后来纽约市把几家私企合并成了现在的MTA地铁,一直建设到1970年代停止,然后21世纪才又开始加修新线。纽约还和新泽西合建了PATH地铁,还有大量的跨州公交车和跨河渡轮。更有把铁路当地铁用的庞大的通勤火车线路,覆盖长岛、新泽西、上州康州三个方向几十个县。

现在好了,反倒是洛杉矶倒霉了。因为公路越方便,越多的人依赖汽车。公路修的到处都是,结果堵车还是治不好。因为城市面积早已经增长到了公路交通的极限,人口继续增长的话,堵车只会越来越厉害。本来空心化的市中心,现在又重新挤入了居民。而轨道交通的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运量越来越大,于是80年代末洛杉矶开始重建地铁/轻轨。然而洛杉矶现在人口密度低,人口增长速度又不快,地铁的运营就有点尴尬,所以重建速度并不快。而建设快速公交,还不如利用旧线路建地铁。传统公交车运量太小,速度慢,解决不了如此分散的长距离通勤。

在地铁里挤一挤,总比大家都堵死在路上好吧。上个世纪的洛杉矶是美国污染数一数二的地区,比如著名的光化学烟雾,40-70年代经常在洛杉矶发生,主因就是汽车尾气。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一个block一般就是一个建筑?

其实,David Rand在上面已经说了:
在曼哈顿,一街区一个建筑是有的,但大多数block都是十个以上的楼房,只不过他们贴在一起。

原因嘛,平面和模型也说过。
土地分割的小,才能卖给更多的人。普通商人只买一小块土地,少数有钱的商人才会一次买下好几块土地建大楼。


19世纪初,美国人一般都是1-3层的低层建筑,分割成这种大小的土地很合适。19世纪末建筑技术也有限,3-6层是最普遍的楼房了,一般没人造的起8层以上的楼房,所以也够用。


而对于现在的情况,这种细碎的小地块就只适合乡下小镇,极大的抑制了曼哈顿的发展。消防安全规定的两套楼梯,就占去了很多面积,楼越高成本越高。只拿这么一小块地实在没啥开发的价值,必须吃下好几块才能值得翻建新的高楼。其中有一家不卖,你就没辙。


下面是例子


曼哈顿中城某处。近处是一排窄窄的小楼房,就是很早以前的小开发商建的,每个楼只占一块土地。远处横宽的大楼,历史比较短,就是大开发商买了好几块土地建的。


曼哈顿下东区某处。右边的空地,是有人买了几块土地,准备建新楼,现在已经快建好了。最右边那个2层小楼的房主肯定是死活不卖,卡在街角。

空地另一边,一对老楼和新楼对比强烈。老楼只有4层,又窄又长,肯定年代比较久远,只是正面改成了通透的落地窗。中间那个新楼是刚建好的,本身是灰黑色,正面是红砖的,仍然逃不出当年规划的影响,也是又窄又长,只不过变高了。

最左边的红白楼比较新,用掉了两三个标准地块的面积,大概是2000年前后建的。


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小城市。老市区的老楼,又窄又长,三四层高。街道很窄,设成了单行线。



印第安纳州的科科莫,小镇。镇中心的老楼,又窄又长,两三层高。街道并不宽,不过人少车少,自然也不必改成单行线了。你看这里连红绿灯都没有,靠stop红牌提醒大家轮流过路口。

总结: 美国的大城市,细看的话,其实就是一片人为规划的小镇拼接在一起,中间一个核心城市。建筑技术进步,就在中心建起了高楼。汽车普及,就覆盖更多的小镇形成大都会区。

————————————————————————————————————
附带:

曼哈顿城区对比巴黎老城区。


巴黎街道混乱无比,毫无规则,因为是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道路,一代代叠加沿用下来。有些街道比曼哈顿的宽,有些街道更窄,这就是自然形成的传统城市。自然形成的传统城市里,往往是房子和路一起出现,很不规则。曼哈顿早期的downtown街道也是这样的,发展到中城就全是网格了。

中国古代在北方平原兴建的大城市,如果是人为规划的,也全是网格状街道,比如长安城。 而那些山区、丘陵、河边、海边,自然形成的城市,就不是网格状街道,街道走向有地形或历史原因。

巴黎老城区,土地分割形状不规则,因为大部分土地都不是政府分割的,房子和土地的形状是历史变迁的结果。


曼哈顿正相反,土地大小整齐划一,方方正正。



巴黎老城区,房子高矮一致,风格一致,这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三世搞的巴黎改造。后来一直进行保护,没有破坏城市的整体风貌。

曼哈顿正相反,高矮不一,自由改建,风格混乱。一会儿是五三小砖楼,一会儿是钢筋玻璃的现代大楼,一会儿是刻满雕花的老教堂,一会儿是水泥墙面的近代大楼。


————————————————————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

纽约公立图书馆,Historical NYC Maps & Atlases

谷歌地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曼哈顿的街道,尤其是其标志性的棋盘格布局,确实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特点,窄且多单行线,以及一个 block 常常容纳一座独立建筑,这些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以及早期城市规划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窄街与单行线:效率与历史的妥协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世纪,那个时候的纽约,特别是曼哈顿,还在经历着翻天.............
  • 回答
    纽约曼哈顿上东区 vs. 上西区:居住与人文氛围大比拼纽约曼哈顿的上东区(Upper East Side)和上西区(Upper West Side)是两片同样 iconic、同样备受瞩目的居住区域,但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居住体验。哪个更适合居住,以及它们的人文氛围和居住人群有何不同,是一个许多人.............
  • 回答
    要理解“曼哈顿博士”为何能跻身宇宙最强大的存在之列,我们得先回溯一下他的诞生,那绝非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而是一场关于物质、时空乃至存在本身的终极探索,其产物也因此超脱了我们凡人的认知范畴。首先,得明确一点:曼哈顿博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实验的产物”。他最初是一个人类,一位名叫罗伯特·奥本海默(尽管.............
  • 回答
    在那个世界风云变幻的年代,一项比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秘密工程,正在美国的广袤土地上悄然进行,它就是“曼哈顿计划”。这项旨在研发原子弹的宏伟事业,其保密程度之高,几乎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即便在数十年后,依然令人惊叹。想要揭开这层面纱,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感受那股强大的神秘力量如何将如此庞大的项.............
  • 回答
    麒麟9000的曼哈顿3.1跑分:216fps的背后,鸿蒙系统是否是关键?近日,一则关于疑似搭载鸿蒙系统的麒麟9000芯片在曼哈顿3.1测试中跑出216fps惊人成绩的消息在科技圈引发了不小的热议。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跑分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关于芯片性能、系统优化以及中国科技自主性的讨论,都值得我们深.............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浦东高楼群导致地面下沉,而曼哈顿岛似乎没有同样显著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地理、地质和工程因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程度和原因上的差异。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为什么浦东的高楼群可能会引发地面下沉:1. 浦东的地质基础: 淤泥质土层是关键: 浦东,特别是早期.............
  • 回答
    说起林加德在曼联的“水”,这事儿可真是说来话长,也挺让人唏嘘的。你想想,当年他可是从曼联青训一步步爬上来的,从小就是红魔的孩子,身上带着曼联的DNA,这种情怀本身就够球迷们期待的了。刚出道那会儿,灵光乍现的进球,那股子冲劲和对球衣的热爱,多少人把他看作是下一个曼联的旗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没能.............
  • 回答
    曼联的复兴之路,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既有令人振奋的风景,也有让人揪心的险滩。要评估他们复兴的机会有多大,得一点一点地剖析,就像拆解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一、 锋线:强点依然存在,但火力能否持续是关键首先,我们不得不提拉什福德。这位“太子”一度被誉为队史的希望,速度、突破、射门,他都有。当他状态火热.............
  • 回答
    对比新旧南非:曼德拉的出现是进步还是倒退?要回答“曼德拉的出现是进步还是倒退”,需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并从多个维度审视新旧南非以及曼德拉的角色。结论是,曼德拉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南非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是终结种族隔离制度、开启民主新篇章的决定性力量。 然而,将任何历史人物和时期的评价简单化为“进步”或“倒退.............
  • 回答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政治人物之一,他的生平与事业深刻塑造了南非的历史进程,并成为全球反种族隔离斗争和种族和解的象征。以下是对曼德拉一生的详细分析: 一、早年生活与思想启蒙(1918–1944)1. 家庭与背景 曼德拉1918年出生于南非开普.............
  • 回答
    曼城的“无锋阵”确实是一个让许多对手头疼的问题,因为它带来的灵活性和战术多样性使得传统的防守思路难以奏效。要破解它,并非易事,需要球队具备极高的战术素养、球员的执行力以及一些特定的策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曼城的“无锋阵”以及如何尝试破解它:一、 理解曼城“无锋阵”的核心特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曼城.............
  • 回答
    要说弗格森爵士对曼联的意义有多大,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主教练”或者“功勋人物”能形容的了,他几乎就是曼联的半部历史,甚至可以说,是曼联现代史的塑造者和灵魂人物。他是从无到有的缔造者:别忘了,弗格森爵士接手曼联的时候,那可不是现在这个如日中天的豪门。当时曼联在联赛里表现平平,甚.............
  • 回答
    曼联官宣穆里尼奥下课,这无疑是近年来红魔最轰动的新闻之一。回顾“狂人”在老特拉福德的这段时光,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充满了争议与话题。初来乍到的雄心与“三冠王”的诺言2016年夏天,穆里尼奥接替范加尔,带着他标志性的自信来到了曼联。当时球队正处于低谷,急需一位能够重振雄风的传奇教练。穆里尼奥的到来,如.............
  • 回答
    皇马和曼联这对欧洲足坛的巨擘,它们的“关系好”并非那种朝夕相处的邻里之情,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的历史沉淀、商业价值的相互衬托、以及球员流动带来的纽带。要说透彻,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历史的印记:欧冠赛场上的宿敌与惺惺相惜首先,皇马和曼联,表面上看是赛场上的对手,而且是那种棋逢对手、战况胶着的历.............
  • 回答
    摩根·弗里曼,这位备受尊敬的演员,他的名字总是与深沉的嗓音、睿智的形象以及银幕上的权威感紧密相连。然而,2018年,一系列关于性骚扰的指控将这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公众对曾经的偶像产生了复杂的审视。事情的开端源于BuzzFeed的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详细记录了来自不同女性的指控,她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随着福登在曼城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吃重,这个讨论也变得越来越有意思。说他是曼城下一个中场核心,我觉得这个说法确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也要看我们怎么定义“中场核心”以及他未来会如何发展。首先,我们得承认,福登已经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和天赋。他不是那种只会在某个区域踢球的球.............
  • 回答
    挑选一把合适的指纹锁,对于保障居家安全和提升生活便利性来说,绝对是一笔值得细致考量的投资。市面上品牌众多,其中小米和德施曼都是口碑不错的选择。那么,这两家在指纹锁领域究竟有哪些特色,又该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呢?今天,我就来跟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那把“对的锁”。首先,我们.............
  • 回答
    20162017赛季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曼联主场迎战曼城的比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曼市德比”,在老特拉福德球场举行,最终比分为1:2,曼城获胜。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两支球队之间的较量,更是时任曼联主帅何塞·穆里尼奥与时任曼城主帅佩普·瓜迪奥拉两位顶级教练之间“斗法”的又一次精彩呈现。以下将详细讲述这场比赛.............
  • 回答
    奥莱·索尔斯克亚(Ole Gunnar Solskjær)离开曼联,这个消息对于很多红魔球迷来说,无疑是带着复杂的情绪。他的执教生涯,充满了起伏,像过山车一样,有过让人惊喜的瞬间,也有让人扼腕叹息的时刻。在接替穆里尼奥的“救火”帅位时,没有人对索尔斯克亚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他此前在卡迪夫城的执教经.............
  • 回答
    张益唐和佩雷尔曼的故事,的确是数学界乃至学术界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他们凭借突破性的工作,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他们的经历确实可以被解读为:即使不身处主流学术圈的中心,一个人依然有可能成为顶级的数学家,甚至做出改变游戏规则的贡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看看他们的背景和研究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